•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参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一

一 一

一、、、、實驗對象與地點實驗對象與地點實驗對象與地點實驗對象與地點

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乙組排球校隊,男生 13 名、

女生 13 名,共 26 名選手進行訓練,於半年內無上、下肢骨骼肌肉疾病。

訓練期間不得更變原定之訓練課表,每週除固定的校隊練習外,訓練期 間,所有受試者可以從事任何娛樂性活動或運動,但是不可以接受任何 有規律性的重量訓練,以避免影響實驗結果。訓練地點為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館校區體育館室內操場;測驗地點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 力學實驗室與體育館三樓。

二 二 二

二、、、、實驗儀器與設備實驗儀器與設備實驗儀器與設備實驗儀器與設備

(一)轉動慣量可調整之慣性式肌力訓練器材:本研究採用自製轉動慣 量可調整慣性式肌力訓練器材,其主要結構包含:慣性輪盤、可 調整轉動慣量之重量塊(小、中、大各四塊,共計 12 塊)、皮帶、

張力彈簧組、驅動輪盤、纜線絞盤以及纜線等,如圖 3-1、3-2、

3-3 所示。

圖 3-1 慣性輪盤與轉動慣量調整重量塊

圖 3-2 皮帶與張力彈簧組 轉動慣量調整重量塊

慣性輪盤

張力彈簧組

皮帶

圖 3-3 驅動輪盤、纜線絞盤以及纜線

(二)轉速計與定位磁鐵:本實驗使用轉速計(VDO cycle computing A4+)

及安裝在纜線絞盤的定位磁鐵(共 4 個)紀錄受試者每次訓練動 作之速度,如圖 3-4 所示

圖 3-4 轉速計與定位磁鐵

(三)扣球動作訓練把手:本實驗使用市售重量訓練器材把手,受試者 可以照個人體型調整站立距離,以完成完整扣球動做作;阻力來 源由纜線接裝於把手,並往後方連接到轉動慣量可調整之慣性式 肌力訓練器材上,如圖 3-5 所示。

驅動輪盤

纜線絞盤 纜線

轉速計

定位磁鐵

圖 3-5 把手纜線與慣性式阻力器材

(四)膝踢直/彎曲動作訓練椅:本實驗使用市售膝踢直/彎曲訓練椅進 行改裝,受試者可以照個人體型調整座椅背及座位深度,以完成 完整的膝伸直動作;阻力來源由纜線接裝於脛骨前方軟墊下肢座 台,並往後方連接到轉動慣量可調整之慣性式肌力訓練器材上,

如圖 3-6 所示。

圖 3-6 膝踢直/彎曲動作訓練椅、纜線與慣性式阻力器材 纜線位置及方向

膝踢直/彎曲動作訓練椅

慣性式阻力器材

纜線位置及方向

慣性式阻力器材

把手

(五)等長/等速肌力測試儀:本研究以美國製造 Biodex system 4 pro

(Biodex Medical System Inc, U.S.)等速肌力測試訓練儀器,進 行受試者股四頭肌最大自主收縮測量。

(六)測速槍:本研究以市售手持雷達測速槍(Bushnell, U.S.A.),可 測量各種物體運行的速度。使用手持雷達測速槍進行上肢扣球球 速測量。測量方式:站立扣球球速:受測者站立於網前 3 公尺處,

原地進行拋球後直接將球扣至於網子,測量者則站立於面對受測 者網子的另一方進行測量。助跑跳躍扣球:受測者站立於適當的 助跑距離位置,舉球員將球拋出後受測者進行實際的助跑攻擊,

扣球路線皆為直線,測量者則站在面對受測者網子另一方的 9 公 尺底線處進行測量。

(七)其他:碼錶 (SEIKO, JPN)、皮尺

三 三 三

三、、、、實驗步驟實驗步驟實驗步驟實驗步驟

(一)測定轉動慣量與受試者分組

1.測定轉動慣量:依序將轉動慣量調整重量塊裝置於慣性輪盤上,

並且分次測定與紀錄各種不同轉動慣量,方式如圖 3-7 所示。根 據轉動慣量定義,將器材纜線端綁上 5 公斤重量塊作為固定的力 量來源,並乘以纜線絞盤半徑 0.057 公尺,再除以纜線絞盤轉動

之角加速度,即可獲得慣性式訓練器材之總轉動慣量。慣量的代 號,為轉動慣量重量塊由內至外圈,分別為 A、B、C(A:110 公克、B:200 公克、C:400 公克),轉動慣量資料輸出、計算後,

慣量的選擇以等差選定三組,為訓練的低、中、高三個不同強度

的慣性(如表 3-1)。

圖 3-7 轉動慣量測定方式;已知力矩及角加速度比值

表 3-1 轉動慣量測定結果

慣量 組別 轉動慣量 單位:mr^2

A4B4C2 高 0.098

A0B0C2 中 0.086

上 肢

A0B2C0 低 0.074

A0B2C4 高 0.133

A0B0C4 中 0.102

下 肢

A0B2C0 低 0.074

2.受試者分組:上肢分組依據扣球球速數值;下肢則根據股四頭肌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數值,男女分開依能力排序由高至低,並加 以標示 A、B、C 組 (A 為高轉動慣量訓練組;B 為中轉動慣量訓 練組;C 為低轉動慣量訓練組)。為了平衡組別間能力差異,標示 順序為 A.B.C.C.B.A.A.B.C.C…並以此類推。

(二)六週不同轉動慣量強度上、下肢肌力訓練與前、中、後測

1.六週不同轉動慣量強度上肢肌力訓練:受試者依分組進行不同轉 動慣量之上肢排球扣球動作訓練 (每週訓練 2 次,每次訓練兩組,

每組動作 12 回,組間休息三分鐘),動作過程皆為最大自主許可 速度。為確保訓練時,扣球動作完整,每位受試者在訓練過程中,

確定施測動作時,先是將髖關節轉正後才揮擊手臂,訓練動作著 重於肩關節的轉動,避免訓練沒有使用到所需部位,每次訓練時 在旁提醒,如圖 3-8 所示。

圖 3-8 上肢肩關節向/離心訓練動作

向心訓練 離心訓練

2.六週不同轉動慣量強度下肢肌力訓練:受試者依分組進行不同轉 動慣量之下肢膝踢直訓練 (每週訓練 2 次,每次訓練兩組,每組 動作 30 回,組間休息三分鐘),動作過程皆為最大自主許可速度。

為確保訓練時,雙膝踢直動作完整,訓練前,每位受試者先作上 訓練儀器,試做動作確認雙膝是否能踢直, 訓練過程中,確定纜 線是否為緊繃而非垂降狀態,如圖 3-9 所示。

圖 3-9 下肢膝踢直向/離心訓練動作

3.前、中、後測:本研究預計於受試者訓練前、訓練三週後以及完 整訓練六週後進行測量,測量項目分為上肢與下肢,上肢測量為:

站立扣球球速與助跑跳躍扣球球速;下肢測量則為:折返跑、立 定跳遠、單/雙手立定摸高、單/雙手助跑摸高。

四 四 四

四、、、、實驗流程實驗流程實驗流程實驗流程

本研究預計先對受試者進行基本資料的建立,資料建立後對受試者 進行前測,並依其能力分組後進行六週肌力訓練,訓練期間於第三週以 及第六週分別再進行中、後測,如圖 3-10 所示。

向心訓練 離心訓練

圖 3-10 實驗流程圖 建立受試者資料

下肢分組

(股四頭肌最大自主收縮)

三週慣性肌力訓練 上肢分組

(扣球球速)

前測

中測

後測

三週慣性肌力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五 五 五

五、、、、資料資料資料資料蒐集蒐集蒐集蒐集

(一)轉速計:受試者於每次訓練時,紀錄該次所有動作中的最大動作 速度。

(二)功能性動作測量紀錄表:於前、中、後測時,將各項能力測量結 果記錄至表中。

六 六六

六、、、統計分析、統計分析統計分析統計分析

(一)以描述性統計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呈現受試者基本資料,包含 性別、年齡、身高、體重,以及各項施測表現。

(二)本研究使用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法 (Two-way Mixed

Design ANOVA),進行前、中、後測組間以及組內比較,若統計

達顯著差異水準,再以 Tukey’s test 進行事後比較。

(三)本研究統計軟體使用 SPSS 17.0 for windows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各項顯著差異水準皆訂為 α = .05。

第 第 第

第肆 肆 肆 肆章 章 章 章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一 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