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青少女認同形構與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究

1980 年代以前,學校裡頭認同形構過程的研究雖然有觸及抗拒及文化生產 的概念,但是並未細緻地從多重動力如性別、性取向、種族、族群等其他動力作 探討,研究雖以青少年為對象,可是幾乎都只聚焦在男孩的學校經驗上,直到 Angela McRobbie (1977)的前鋒性研究出現,她使用民族誌的方法檢視一所英國 勞工階級綜合中學的女孩次文化研究,為青少女發展反霸權的次文化提供了強而 有利的證據。女性主義研究者才開始透過關於階級和性別之間關係的問題,以及 它對學校裡頭社會關係的組織的影響,重新處理性別、階級認同與學校教育的相 關研究。因此,這個部分將討論晚近和本研究最為相關的青少女認同形構與學校

教育的研究。1980 年代在勞工階級學校對女孩次文化所進行的批判民族誌研 究,大部分都發現勞工階級學校的知識形式、內容和分配,其實在鼓勵學生再製 勞工階級的認同。例如 Ann Marie Wolpe (1978)發現即將面臨畢業的女孩比較會 將未來的重心放在家庭的責任感上,而非繼續接受教育,她們所找的工作也要能 配合承擔家裡的責任;Linda Valli (1983)也發現中學的文書訓練課程普遍容易吸 引勞工階級女孩,並引導她們在畢業後進入比較不需要專業能力的低階工作。不 過,這些研究結果不一定就意味著勞工階級學校對女學生而言,不是一個生產認 同的爭論性場所。相反地,研究記載著女孩不像再製理論的分析,她們沒有被過 度社會化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在一些例子中,勞工階級女孩選擇進入商業課程而 非學術軌道,某部分來說,她們的確參與傳統性別分工的再製,然而重要的是女 孩的認同形構比早期研究想到的更為複雜和充滿爭論性,而且女孩也許同時有抗 拒和調適的作為存在(Proweller, 1998: 8)。

例如,Anyon 在以階級為基礎的文化分析之外,1984 年又加入性別的分析,

檢視勞工階級和中上階級女孩對於性別意識型態的調適和抗拒。在這份研究中,

Anyon 更小心地去區分同一個行為,在不同脈絡下所呈顯出來的抗拒或調適意 涵。在觀察時,她也會經由當事人對於行為背後意圖的解釋,來判定這是抗拒或 是調適。透過對小學五年級男、女生的訪談和參與觀察,她發現不管中上階級或 勞工階級女孩在長大以後幾乎都渴望去工作,而非待在家裡,可是卻有比較多勞 工階級女孩提到,她們的先生或許不會同意讓她們出去工作;同時她也發現勞工 階級女孩比較會使用一些女性化的花招,來反抗老師的規定,例如和男老師相處 時會扭捏作態,讓老師出少一點數學作業,或者認為女性化的裝扮是一種榮耀;

在中上階級當然也有同樣的情形,不過發生頻率較少:而且在課堂討論的參與度 或對各項課外活動的投入上,中上階級女孩都普遍比勞工階級女孩更為積極。在 中上階級學校裡頭,男性化的女生比例也比勞工階級來得多。

黃淑君(2000)的研究類似 Anyon 的取徑,也是希望瞭解不同階級文化基 礎底下,學生的同儕文化或互動中呈現何種性別身份認同,因此,她進入兩所社 經地位截然不同的國中,以質性研究的方式瞭解學生對於性別的認同為何?可 是,研究發現竟然順著階級的分野,呈現上優下劣、截然對比的兩種性別認同及 文化。例如她發現「勞工階級學生的性別定義較為刻板與二分,中上階級則較為 彈性與自由;勞工階級學生的性別規範較為嚴苛,中上階級則較為寬鬆;勞工階 級學生缺乏性別平等的概念,中上階級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較高;勞工階級男生

對女生的言語羞辱多,中上階級女生對男生的言語辱罵多;勞工階級男生對女生 的侵犯與騷擾多,中上階級女生對男生的侵犯與騷擾多;勞工階級學生會進行強 凌弱的打鬧追逐,中上階級學生會發展男與女的相偕出遊;勞工階級學生呈現對 立與分離的性別關係,中上階級建構互助與合作的伙伴關係;勞工階級學生締造 男支配與女隸屬的性別關係,中上階級呈女強勢與男包容的性別關係」。這些一 系列截然二分與高度對比的研究發現,相較於 Anyon 小心謹慎地解釋她所看到 的多元複雜現象,並且避免以過度二元對立的論述方式,描述田野中的現象,黃 淑君則是從文獻的回顧就開始步步架構二元對立的格局,似乎在研究之初,就已 經帶著不同階級文化必定帶來不同性別認同的有色眼鏡,刻意忽略掉同一個階級 文化裡頭存在著的矛盾,或不同階級的相同之處,有意識地挑選、納入自己所想 要看到的現象,才會有如此沒有矛盾、張力的發現。此外,將中上階級和勞工階 級文化分別對應好壞、優劣的價值判斷,無異於是將勞工階級再度推入另一個污 名的牢籠。研究結果也意味著階級所與生俱來的文化「宿命」就是如此,反而落 入再製論的陷阱,如此一來便很難解釋為何有些來自勞工階級的學生,在學校卻 可以表現出中產階級的文化品味或行為表現,甚至透過學業成就的表現,達成向 上流動的目的。

1980 年代的研究,雖然會從文化生產的面向、探求白人勞動階級女孩的認 同形構與抗拒形式,不過,中上階級和勞工階級二元對立的研究模型,往往容易 導致研究結果同樣出現靜態的、兩極化的描述。1990 年代開始,Lois Weis 及其 學生所進行的一系列青少年認同形構研究則和早期的分析模式有些不同。Lois Weis (1990)在《沒有工作的勞工階級》(Working class without work)一書中,檢視 美國在 1980 年代中期經濟面臨低度工業化的脈絡底下,白人勞動階級男孩、女 孩的認同形構過程,同時也思考學校、家庭在生產自我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Weis 在導論中將自己的研究,定位為第一個從社會行動觀點(將學生的認同連 結到社會運動的脈絡),所進行的青少年認同形構民族誌研究,同時也重視學校 與認同形構的關係(頁 5)。相較於過去一向認為勞工階級女孩的認同比較重視私 領域,並且將公領域邊緣化的結論,她提出了不一樣的研究發現。她認為女孩的 認同比男孩更具解放性,女孩開始會批評男性主導和父權,不過這並不是因為她 們對於性別議題有所反思,而是她們會感覺到過去那種男性主導的模式現在已經 不再管用、而且對她們也不太公平。由於 1980 年代中期美國面臨到經濟的低度 工業化、工廠沒落、失業率增加以及越來越高的離婚率,使得女孩警覺到她們不

再能依賴未來的丈夫提供經濟支持。因此她們必須依靠自己的資源,白人勞工階 級女孩開始敘說有薪工作在她們生命中的重要性,不只是為了她們自己,更重要 的是為了家人的福利。不過,在完成這個研究之後,Weis 不滿於短期的認同形 構研究只能「預測」反抗文化可能帶來的結果,於是相隔 15 年後,Weis (2004) 再度找回當年被訪談的那些女孩,想要探討這些白人勞工階級青少年在 1980 年 代中期的經濟狀況底下,所形成的以階級為基礎的認同,到了他們長大成人之 後,有哪些認同成分被體現出來。結果發現那些女孩當年對於父權的批評,並沒 有使她們免於男性的暴力。這些女孩年輕時想要獨立、找個好工作、不要依靠男 性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的想法,的確激勵了她們繼續接受後期中等教育,習得 技術性的專長,使她們得以在勞動市場工作。諷刺的是,她們之所以可以組成雙 薪家庭的原因,是因為受到想要逃離男性的暴力,以及不想依賴男性養家活口的 想法所驅使。而且,女孩想要獨立的動力,本質上的確改變了家庭的性別關係,

然而,有很高比例的女性卻遭受男性伴侶身體和情緒上的虐待。對這些女孩而 言,她們在 1980 年代所發展的批判意識,使她們長大成人後得以部分地掌控工 作和家庭生活,但是並沒有使她們逃離勞工階級男性的暴力對待。

受到Weis影響,當Amira Proweller (1998)以民族誌方法研究一所中上階級私 立女子中學裡頭,女學生認同形構的過程、學校內的課程組織時,同樣也將外在 經濟結構轉型的脈絡一併拉進來檢視。而且,由於過往青少年/女的認同研究一 向集中在公立學校的場域裡頭,可是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面臨到後福特主 義的轉型和全球性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經濟結構的改變,促使許多新興行業出 現,以及公司重組的浪潮。這股經濟層面的變動不可避免地也影響到穩定的階級 基礎。尤其在資金大部分由市場所導引的私立學校裡頭,比公立學校更容易受到 經濟蕭條的影響,對中上階級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形成更大的挑戰。因此,Proweller 將研究焦點放在後工業、全球經濟到底多大程度地影響到私立中學裡頭社會關係 的組織?青少女如何把關於階級、族群和性別的先存結構,整合到她們的教育經 驗裡頭?以及階級、種族、性別這些社會關係,在這個脈絡底下是以何種方式呈 現?當這些青少女在形塑新認同時,採取了哪些調適方式?她們採取了哪些對抗 霸權的策略,以反抗機制性的安排和鑲嵌其中的意識型態?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上

受到Weis影響,當Amira Proweller (1998)以民族誌方法研究一所中上階級私 立女子中學裡頭,女學生認同形構的過程、學校內的課程組織時,同樣也將外在 經濟結構轉型的脈絡一併拉進來檢視。而且,由於過往青少年/女的認同研究一 向集中在公立學校的場域裡頭,可是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面臨到後福特主 義的轉型和全球性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經濟結構的改變,促使許多新興行業出 現,以及公司重組的浪潮。這股經濟層面的變動不可避免地也影響到穩定的階級 基礎。尤其在資金大部分由市場所導引的私立學校裡頭,比公立學校更容易受到 經濟蕭條的影響,對中上階級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形成更大的挑戰。因此,Proweller 將研究焦點放在後工業、全球經濟到底多大程度地影響到私立中學裡頭社會關係 的組織?青少女如何把關於階級、族群和性別的先存結構,整合到她們的教育經 驗裡頭?以及階級、種族、性別這些社會關係,在這個脈絡底下是以何種方式呈 現?當這些青少女在形塑新認同時,採取了哪些調適方式?她們採取了哪些對抗 霸權的策略,以反抗機制性的安排和鑲嵌其中的意識型態?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