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區域環流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5-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2 氣象情資最佳化

4.2.2 台灣區域環流

關於台灣區域環流特徵的探討,於天氣環流方面,冬夏分別受到不同環 流所控制;冬季受西伯利亞極地冷氣團的控制而盛行東北季風,此等冷氣團 常呈週期性南下,造成氣壓劇升、溫度劇降的天氣現象,俗稱寒潮。在夏季 分別受到大陸熱低壓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環流的影響,加以台灣位於大 陸熱低壓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環流的邊緣,為熱帶擾動運行的主要路 徑,故於夏半年經常受熱帶擾動的侵襲或周圍環流的影響。之後仲夏期間,

尤以每年七、八月副熱帶高壓脊北進西伸,籠罩整個東亞地區,影響台灣天 氣現象最為顯著。

在春夏之交的五、六月,台灣地區經常出現陰沉的天氣,並有間歇性或 持續性的降水,甚至演變成豪雨,此時地面天氣圖上經常有一滯留性鋒面,

伴隨連續性雲雨帶由日本南方海面向西南延伸經台灣到華南,此種因滯留性 鋒面所帶來的間歇性或持續性的降水,稱之為梅雨,梅雨期的降水性質在前 後期有顯著的不同,於前期為春雨型(鋒面雨),於後期為夏雨型(對流雨),

顯示環流型態隨季節而逐漸演進。

於氣候年平均低層(1000hpa)天氣圖方面(如圖 4.4)顯示,東亞地區的 氣候特徵主要受歐亞廣大陸地影響,屬於乾燥大陸型氣候,高壓中心位於西 伯利亞一帶,高壓脊向東南延伸,達東海與台灣北部海面一帶,台灣位於高 壓脊南側,為微弱偏東風帶。隨季節的演進,圖 4.4a 到 4.4l 分別為東亞地 區逐月(1 月到 12 月)低層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充份顯示東 亞地區天氣變化的多樣化與海陸的氣候特徵。1 月份(圖 4.4a),歐亞大陸冷 高壓充分發展,氣候月平均冷高壓強度達 1036mb 以上,高壓脊向南南東方伸 展,達南海地區,台灣地區位於高壓脊前,受強烈偏北風影響,屬於冷乾的 天氣型態,唯有東北部迎風面因受東北風底層海洋變性氣流影響,有多雲與 小雨的天氣現象。2、3 月(圖 4.4b、4.4c)東亞地區環流型態沒有明顯變化,

仍為冬季冷高壓籠罩的天氣型態,但隨著季節的轉換,西伯利亞冷高壓強度 逐漸減弱,地面冷高壓脊逐漸北抬,達東海地區,台灣位於冷高壓外圍,為 冷高壓外圍的東北季風盛行天氣,北部迎風面深受影響,南部背風面,爬山

44

氣流沉降效應,使得天氣相對乾燥與穩定。而東南部地區因受中央山脈地形 阻擋,所產生匯流效應,於山前常伴隨強風現象。

4 月(圖 4.4d)份北方西伯利亞冷高壓中心強度減弱,影響範圍縮小,

中心位置也逐漸往西北退縮,但相對的南方系統未完全建立,此時期北方冷 高壓周期性南下,天氣型態為冷高壓快速移動的高指標型態,台灣地區的天 氣屬於較不穩定,中小尺度系統對流盛行,天氣變化周期較快,也較複雜。

於 5、6 月(圖 4.4e、4.4f)季節轉換期,歐亞大陸冷高壓強度減弱,影響 範圍往西北方退縮,相對的南來系統逐漸加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也相 對的往西南延伸,使得台灣地區位於極不穩定的鞍型場地區。於天氣現象方 面,青康藏高原南麓與華南及大陸沿海地區,熱低壓盛行,滯留鋒徘徊於華 南與台灣地區,台灣地區處於溫暖潮濕的大氣環境,環境場極不穩定,中尺 度天氣系統對流旺盛,常造成劇烈的天氣現象。

7、8 月(圖 4.4g、4.4h),進入盛夏期,歐亞大陸地區為熱低壓所籠罩,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充份發展,高壓脊向西南延伸達南海地區,相對的南半 球跨赤道氣流(印度季風)也加強、北上與西太平洋高壓脊環流匯流形成間 熱帶輻合帶,此間熱帶輻合帶地區熱帶對流系統旺盛,亦為熱帶擾動(颱風)

生成、發展與移行的區域。輻合帶徘徊於台灣地區,故此時期台灣地區主要 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外圍環流影響,天氣較穩定乾燥,但相對的也有劇烈 熱帶擾動與午後熱對流雷陣雨之產生。

9、10 月(圖 4.4i、4.4j),南方熱帶環流系統又逐漸北退,歐亞大陸冷 高壓也逐漸建立,強度加強,冷高壓脊逐漸往東南延伸,整體而言台灣地區 逐漸進入較穩定的天氣型態,但 9 月分裂冷高壓週期性南下,冷鋒前不穩定 大氣也伴隨著劇烈天氣現象,亦常有強陣風出現。11、12 月(圖 4.4k、4.4l), 北方系統主宰東亞地區的天氣型態,台灣地區進入冷乾天氣型態,天氣相對 的穩定,局部地區因受地形影響,有區域天氣的特徵。

45

圖4.4a 1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4.4b 2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6

圖4.4c 3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4.4d 4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7

圖4.4e 5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4.4f 6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8

圖4.4g 7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4.4h 8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9

圖4.4 i 9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4.4 j 10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0

圖4.4k 11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4.4 l 12 月低層(1000hpa)氣候平均天氣圖(氣壓場與風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1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5-6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