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吸氣肌熱身 (inspiratory muscle warm-up, IMW)

本研究是依據 Volianitis 等 (2001a) 的吸氣肌熱身模式,使用 POWERbreathe 吸氣肌訓練器,吸氣肌熱身處理的熱身強度設定為 40%最大吸氣壓力,以快吸慢吐 方式進行,安慰劑處理的強度則為 15%最大吸氣壓力,以慢吸慢吐的方式,皆進行 2 組 30 下的熱身,組間休息 2 分鐘。

二、 高強度間歇運動測驗

本實驗修改 Tong 等 (2003) 所使用的測驗方法,受試者須在腳踏車測功儀上,

以 180%最大有氧動力輸出反覆進行間歇休息 20 秒的 10 秒衝刺,直到衰竭,在 10 秒衝刺的踩踏頻率須維持在 100 rpm,當受試者無法維持踩踏頻率或在連續 3 次中 有 2 次低於 95 rpm 時,即判定為衰竭。

三、 高強度間歇運動表現

本研究以高強度間歇運動測驗,測量受試者至衰竭時所完成的衝刺次數,作為 間歇運動表現的依據。

四、 最大吸氣壓力 (maximum inspiratory mouth pressures, PImax)

最大吸氣壓力是使用 MicroRPM 呼吸肌肉測量儀,測得最大努力吸氣並維持至

少一秒的口腔壓,測驗在 5~9 次內測得最高的 3 次,其差異不超過 5%或 5 cmH2O (Volianitis 等, 2001a) 。

五、 肌肉氧飽和度

本研究使用 Portamon 近紅外線光譜 (NIRS) 監測受試者股外側肌之肌肉氧飽和 度,其中包含總血紅素 (total haemoglobin, tHb) 、氧合血紅素 (oxygenated haemoglobin, O2Hb) 、 去 氧 血 紅 素 (deoxygenated haemoglobin, HHb) 及 組 織 氧 合 指 標 (tissue saturation index, TSI) 。依據 Suzuki, Takasaki, Ozaki, 與 Kobayashi (1999) 提出組織氧合 指標 (TSI) 計算公式為 O2Hb / (O2Hb + HHb) × 10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包括:第一節 呼吸的生理機制;第二節 吸氣肌熱身對運動表現影 響之相關研究;第三節 肌肉氧飽和度的測量;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一節 呼吸的生理機制

人體能繼續維持生存、生長,除了營養的攝取外,尚需與外界環境進行氧氣的吸收 以及二氧化碳的排除,以維持體內的恆定狀態。呼吸運動是由外界吸取包含氧氣的空氣 進入肺臟,即是吸氣,而把二氧化碳較多的空氣呼出體外叫做呼氣,合稱為呼吸 (respiration) 。肺臟中的空氣和血液之間,在肺微血管做氣體交換,稱為外呼吸 (external respiration) ;然而,肺臟以外的器官組織內微血管中的血液和組織細胞間,所進行氣體 之交換為內呼吸 (internal respiration) (王光濤,2001)。

呼吸的目的,是提供身體組織代謝必需的氧,同時將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經 肺泡排出體外,這種氣體進出的另一層意義,是協助身體酸鹼平衡的維持或調節,使組 織免於過酸或過鹼(林正常,2005)。另外,呼吸也具有相當大的散熱功能,激烈運動 時,大量的體熱透過呼吸管道排出體外,協助身體進行降溫工作。肺泡是唯一可供氣體 交換及氣體擴散的場所,人體肺臟可供擴散的表面積約 60~80 平方公尺,相當半面網球 場的大小。影響肺泡換氣的因素,包括分壓、擴散路徑的距離、擴散面積、紅血球與血 紅素量等(林正常,2005)。女性的肺擴散能量比男性稍低些;運動員比一般人有較大 的肺擴散能量。肺擴散能量的增加是因訓練增加肺容量,提供更多肺泡與微血管的接觸 面積(林正常,2005)。

呼吸肌可被分為吸氣肌 (inspiratory muscle) 與呼氣肌 (expiratory muscles) ,吸氣 肌包括橫膈膜、胸鎖乳突肌、外肋間肌、斜方肌,呼氣肌則包含內肋間肌、腹外斜肌、

腹內斜肌、腹橫肌及腹直肌,然而在安靜時與運動時所使用的呼吸肌肉也有所不同,如 表 1。

表 1 安靜與運動時的呼吸肌

肺呼吸的最後目的,是把氧氣帶入動脈血中,代謝產物二氧化碳在肺泡讓它擴散

肺功能檢測最重要的就是測量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測驗時以最大吸 氣之後快速吐氣且盡可能吐完。一般正常的肺能在一秒內吐出 80%以上的容積。肺活量 測量時第一秒內所吐出的容積稱第一秒吐氣量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其比率為 FEV1/FVC(陳玫茵、唐憶淨、楊宗穎、劉丕華,2006)。肺活量可因 若干因素而減小,如任何肺實質疾病致肺組織減小、呼吸肌有關之疾病、胸廓動作受限 制、橫膈膜動作受阻、肺之擴張受影響等,均會造成所測得之肺活量較為預測值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