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商業與管理群-專業科目(二)會計學、經濟學 會計學ⅠⅡ

24. 商業與管理群-專業科目(二)會計學、經濟學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4. 遞延項目之調整

4.1 預收收益 4.2 預付費用 4.3 用品盤存 8.調整(二) 1. 估計項目之調整

1.1 呆帳 1.2 折舊 1.3 攤銷 2. 存貨調整 3. 回轉分錄 4. 工作底稿

4.1 存貨以「銷貨成本」帳戶為中心 4.2 存貨以「本期損益」帳戶為中心

9.結帳 1. 結帳之意義及功用

2. 虛帳戶之結清 3. 實帳戶之結轉 4. 結帳後試算表

10.財務報表 1. 主要財務報表之意義及種類 2. 綜合損益表之意義、內容及編製 3. 資產負債表之意義、內容及編製 4. 權益變動表

11.加值型營業稅之會計處理 1. 加值營業稅之意義及特質 2. 加值型營業稅之計算方法 3. 統一發票之種類及開立方法 4. 加值型營業稅之會計處理 12.財務報導觀念架構 1. 財務報導之目的

2. 財務資訊之品質特性

3. 基本假設、會計原則與操作限制 13.傳票制度 1. 會計憑證之概念

2. 傳票之概念 3. 複式傳票

4. 電腦會計之基本概念

會計學Ⅲ Ⅳ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1.公司會計基本概念 1. 公司之概念 2. 股東權益之內容

3. 股本種類及股票發行 4. 保留盈餘及股利發放 5. 庫藏股票之會計處理 6. 簡單每股盈餘及本益比 2.現金及內部控制 1. 現金之意義及內部控制

2. 零用金 3. 銀行調節表 3.應收款項 1. 應收款項之意義

2. 應收帳款

2.1 應收帳款之認列 2.2 應收帳款之評價 3. 應收票據

3.1 應收票據之意義及種類 3.2 應收票據之會計處理 3.3 應收票據貼現

4.存貨 1. 存貨之意義及重要性

2. 存貨數量之衡量 2.1 定期盤存制 2.2 永續盤存制 3. 存貨成本之衡量 4. 存貨之續後評價 5. 存貨之估計方法

5.1 毛利率法 5.2 平均零售價法

5.投資 1. 投資之意義及類別

2. 權益證劵投資之會計處理

6.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1.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意義及內容 2.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成本之衡量 3.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認列後衡量

3.1 折舊 3.2 減損

3.3 會計變動之處理 4. 續後支出之處理

5.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處分 5.1 出售

5.2 資產交換 5.3 報廢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5.4 意外災害

7.無形資產 1. 無形資產之意義及內容 2. 無形資產之一般會計處理 3. 研究發展成本

4. 電腦軟體成本

8.負債 1. 負債之意義及內容

2. 流動負債

2.1 流動負債之意義、評價及分錄 2.2 確定負債

2.3 負債準備 3. 非流動負債

3.1 應付公司債之意義及發行 3.2 公司債溢折價攤銷及到期還本 3.3 長期應付票據

經濟學Ⅰ、Ⅱ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1.緒論 1. 經濟知識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2. 經濟問題的產生與解決 2.1 經濟問題發生的原因 2.2 基本的經濟問題 3. 經濟學的意義與成立

3.1 經濟學的意義 3.2 經濟學的成立 3.3 財貨與勞務

4. 經濟學的種類及研究方法 4.1 經濟學的種類

4.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5. 經濟資源的配置

5.1 機會成本 5.2 如何作選擇 5.3 效率

6. 經濟制度簡介 6.1 控制經濟制度 6.2 市場經濟制度

6.3 混合經濟制度(包含民生主義的經濟制 度)

2.需要與供給 1. 需要與需要法則 1.1 需要的意義 1.2 需要的種類

1.3 需要法則

2. 需要量變動與需要變動 2.1 需要與需要量 2.2 需要量變動 2.3 需要變動 3. 供給與供給法則

3.1 供給的意義 3.2 供給的種類 3.3 供給法則

4. 供給量變動與供給變動 4.1 供給與供給量 4.2 供給量變動 4.3 供給變動 5. 需要彈性

5.1 需要的價格彈性 5.2 需要的交叉彈性 5.3 需要的所得彈性

5.4 決定需要彈性大小的因素 6. 供給彈性

6.1 供給彈性的意義 6.2 供給彈性的類型

6.3 決定供給彈性大小的因素 7. 市場均衡與價格機能

7.1 價格機能

7.2 均衡價格與數量 7.3 供需變動的影響 8. 政府對市場價格的干涉

8.1 價格干涉 8.2 課稅與補貼 3.消費行為的研究 1. 慾望與消費

1.1 慾望的意義與特性 1.2 消費的意義與種類 2. 效用的意義與法則

2.1 效用的意義

2.2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2.3 邊際效用與總效用之關係 2.4 價值與價格的矛盾

3.消費行為的研究 3. 消費者最大滿足的決策 3.1 邊際效用均等法則 3.2 消費者均衡

4. 消費者剩餘 5. 家庭消費定律

5.1 恩格爾法則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5.2 恩格爾係數

6. 消費者主權及消費者保護運動 6.1 消費者主權

6.2 消費者保護運動 4.生產理論 1. 生產的一般概念

1.1 生產的意義與種類 1.2 生產要素

2. 生產者剩餘 3. 生產函數

3.1 短期生產函數與長期生產函數 3.2 報酬遞減法則

3.3 TP、AP 與 MP 的關係 4. 生產三階段

5. 人口論

5.成本理論 1. 成本與利潤的觀念 1.1 成本的意義與種類 1.2 利潤的意義與種類 2. 短期成本

2.1 短期成本結構

2.2 AC、AFC、AVC 與 MC 的關係 3. 長期成本

3.1 長期成本結構 3.2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3.3 規模報酬遞增、遞減與固定 3.4 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 6.市場結構與廠商收益 1. 市場結構的類型及特徵

1.1 市場的意義 1.2 市場結構的類型

1.3 完全競爭市場的意義與特徵 1.4 完全獨占市場的意義與特徵 1.5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意義與特徵 1.6 寡占市場的意義與特徵 2. 廠商的收益

2.1 收益的種類

2.2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的收益情形

2.3 完全獨占及不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的收 益情形

7.完全競爭市場產量與價格的 決定

1. 廠商的短期均衡

1.1 最大利潤與最小損失 2.2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2. 廠商的長期均衡

2.1 長期均衡的調整過程

3. 完全競爭市場的評論 8.完全獨占市場產量與價格的

決定

1. 廠商短期均衡 2. 廠商的長期均衡 3. 差別訂價

4. 完全競爭與獨占之比較 9.不完全競爭市場產量與價格

的決定

1.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短期及長期均衡分析 1.1 獨占性競爭市場廠商的短期均衡 1.2 獨占性競爭市場廠商的長期均衡 2. 寡占理論

2.1 拗折的需要曲線 2.2 寡占價格的決定 3.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評論

3.1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評論 3.2 寡占市場的評論

4. 公平交易法

10.分配理論 1.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1.1 分配的意義 1.2 分配的種類

2. 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2.1 洛侖士曲線(Lorenz curve) 2.2 吉尼係數(Gini’s coefficient) 2.3 最高與最低所得差距的倍數 3. 所得分配與社會福利

4. 生產要素需求的特性及其決定因素 4.1 生產要素需求的特性

4.2 生產要素需求的決定因素 5. 生產要素分配理論

5.1 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 5.2 邊際生產力理論

5.3 邊際生產力均等法則 11.工資與地租 1. 工資

1.1 勞動的意義與特性 1.2 勞動力與勞動生產力 1.3 勞動的供給與需要 1.4 工資的意義與種類 1.5 工資之決定

1.6 工資的差異與工會的影響 2. 地租

2.1 土地的意義與特性 2.2 地租的意義

2.3 地租之決定

2.4 地租與地價的關係 2.5 準租與經濟租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12.利息與利潤 1. 利息

1.1 資本的意義與特性 1.2 利息的意義與發生 1.3 利率的決定

1.4 利率之功能 2. 利潤

2.1 利潤的意義與特性 2.2 利潤發生的根源 2.3 利潤的功能 13.國民所得 1. 國民所得的概念

1.1 GDP 與 GNP 的意義 1.2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 2. 國民所得會計

2.1 國民生產淨額 2.2 國民所得 2.3 個人所得 2.4 可支配所得

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3.1 物價水準的變動 3.2 人口的變動 3.3 所得的組成分配

4.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14.所得水準的決定 1. 消費、儲蓄與投資

1.1 有效需求理論

1.2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1.3 投資函數

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2.1 簡單的凱恩斯模型

2.2 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2.3 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2.4 均衡所得決定式 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5.貨幣與金融 1. 貨幣的概念

1.1 貨幣的意義與演進 1.2 貨幣的功能

1.3 貨幣的種類 2. 貨幣的供給與需求

2.1 貨幣的供給 2.2 貨幣的需求 2.3 貨幣市場的均衡

3.1 物價與幣值之關係 3.2 貨幣數量學說 4. 銀行與貨幣創造

4.1 銀行體系

4.2 銀行的業務與種類 4.3 存款準備率

4.4 存款貨幣的創造 5.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5.1 央行的意義與任務 5.2 貨幣政策

6. 金融市場 6.1 金融機構 6.2 金融控股公司

6.3 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

16.政府 1. 政府職能

1.1 政府的角色 1.2 公共財

1.3 政府的稅收與支出 1.4 政府的經濟政策

1.5 政府的經濟參與:公營企業 2. 代理問題與公共選擇問題

2.1 代理問題的意義 2.2 公共選擇問題的產生 2.3 有效的監督

17.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1. 國際貿易的基礎與利益 1.1 國際貿易的意義 1.2 國際貿易的發生原因 1.3 國際貿易的利益 2. 國際貿易政策

2.1 自由貿易 2.2 保護貿易

2.3 保護貿易的方式 3. 國際投資概述

3.1 國際投資的意義 3.2 國際投資的方式 3.3 外資的運用

4. 外匯市場與匯率的決定 4.1 外匯與匯率

4.2 外匯的需求與供給 4.3 匯率制度

5. 國際經貿組織與自由貿易區

5.1 國 際 經 貿 組 織 , 如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WTO) 、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OECD)、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5.2 自由貿易區,如歐洲聯盟(EU)、北美自

由貿易區(NAFTA)、美洲自由貿易區 (FTAA)、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18.經濟波動 1. 經濟波動的概念

1.1 長期趨勢 1.2 不規則變動 1.3 週期性變動 2. 景氣循環

2.1 景氣循環的意義與過程 2.2 景氣循環的理論

2.3 景氣指標 3. 失業與就業

3.1 失業的種類 3.2 失業率

4.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4.1 物價膨脹的意義與類型 4.2 物價膨脹的影響與對策 4.3 通貨緊縮

4.4 台灣的物價

19.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 1. 經濟成長的意義與測定

1.1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意義 1.2 經濟成長的決定因素

1.3 經濟成長的測定

1.4 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之分類 2. 經濟思想

2.1 經濟學發展史 2.2 現代經濟成長理論 3. 經濟成長與自然生態

3.1 生態保育之重要性

3.2 環境污染與地球暖化的意義 3.3 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 4.經濟發展階段

4.1 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4.2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4.3 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 5. 知識經濟時代

25. 衛生與護理類-專業科目(一)基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