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 光復後的台灣管樂發展

光復後的台灣管樂發展,原則上可以每十年劃分一階段。依其影響及年代將分兩 方面討論:1. 三個重要音樂機構設立的影響、2. 光復後的台灣管樂史。

1. 三個重要音樂機構設立的影響

在台灣光復初期的那段時間,這三個重要音樂機構的設立,對於日後台灣管樂文 化影響至深:(1)「國立台灣交響樂團」、(2)「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3)「國防部 示範樂隊」。

(1)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提到台灣管樂團,必須先提到一直對台灣音樂文化極有 影響,具有悠久歷史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光復之初,政府於民國 34 年以振 興樂教為文化建設之要務,選擇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設置交響樂團及「軍樂隊」, 由王錫奇擔任軍樂隊長,由此可得知軍樂隊在此時已開始設置。同年,樂團於 12 月 1 日正式成立,定名為「臺灣省警備司令部交響樂團」,借用台北第二女中部份校舍 為團址,首任團長為該部參議:原國立福建音專校長蔡繼琨教授。民 35 年春奉令改 隸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撥臺北市中華路西本願寺為團址。

民國 36 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撤銷,成立台灣省政府,因此改制奉令更名 為「臺灣省政府交響樂團」。半年後,台灣省政府取消交響樂團的編制,改由蔡繼琨 所擔任的台灣省藝術建設協會接辦樂團,名稱不改,並由該會代為管理「台灣省政府 軍樂隊」但受限經費拮据只好刪減人員,並裁撤軍樂隊,增設副團長,此時王錫奇改 任副團長,民 37 年元月合併舉行音樂會。直至民國 39 年冬,改隸教育廳,更名為「臺 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32由此可知,「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名及團制雖然不斷改 變,但和管樂團的淵源其實密不可分,對台灣管樂合奏的推廣及管樂教育貢獻極深。

(2)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光復之後,對於國內音樂教育文化最有重大關鍵的影 響,是民國 35 年 6 月「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的成立,最後改制成「國立 師範大學音樂系」,該系長期的主導台灣音樂教育文化的發展,認識師大音樂系的成 立改制過程,也就等於瞭解台灣音樂教育體制早期的發展演進。早期師大音樂系的大 陸師資和本土音樂家,更是對日後台灣音樂教育推廣和專業師資培育貢獻良多,只可 惜早期未積極發展管樂合奏音樂,但師大音樂系其間接影響力仍不容忽略。國內透過 這類音樂高級專業教育的發展,即師大先後成立國內第一所「音樂碩士班」(民 69)、

32 關於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史,參考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二)》,上篇第 12 文〈省交的創團經過-創團團長蔡繼琨先生自述〉,p.141-143。

「音樂博士班」(民 90),象徵國內音樂教育的水準不斷提升,有專業化及高學歷化的 的趨勢,使國內管樂人才素質得以不斷提升。另外,師大致力於國內外學術合作及交 流、積極辦理各種重要音樂研討會活動、辦理音樂會巡迴推廣音樂,基本上,師大音 樂系及音樂研究所早期的發展,可以說是台灣音樂界人物與發展史的縮影。在這半世 紀當中,不僅培養了臺灣最多的音樂老師,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家與學術研究人才,

對於國內後來管樂音樂教育有著間接不可忽視的影響。33

(3)國防部示範樂隊:民國 39 年,由軍方聘請施鼎瑩任國防部軍樂顧問,積極 倡導整編軍樂隊,另外,作曲家賴孫德芳更積極投入管樂音樂創作,如:「國光進行 曲」等名曲,影響軍樂進行曲的發展。同年,在民間方面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樂 隊」的成立,同時陸續為國內樂壇培育出許多重要的管樂指導。民國 43 年成立「國 防部示範樂隊」,為國內所有軍樂隊當中成員水準最高,成為國內軍樂的新典範,象 徵軍方樂隊的整建。民國 44 年至 56 年政工幹校成立「軍樂人員訓練班」,由美國駐 華軍事顧問團團員艾里生(Lin Arison)指導,恢復過去曾經一度中斷的軍樂教育。

目前,國內軍方有「政治作戰音樂系」,和「國防部示範樂隊」,作為軍方音樂文化 的推廣表率。

2.「光復後的台灣管樂史」

台灣的西式管樂發展,基本上參考長期致力於推廣國內管樂樂教的輔大郭聯昌教 授的看法34,約略可用每十年劃分為一個時期,重要發展大致彙整補充如下,將「光 復後的台灣管樂史」共分六個時期階段:

(1) 民國 40∼50 年:台灣光復後的音樂師資、音樂教育及推廣活動,大多集中在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身上,樂團初期以管絃樂團及管樂團面貌出現。民國 43 年「國 防部示範樂隊」成立,象徵國軍樂隊的最高素質代表。關於學校管樂隊方面,除了民

33 在此提到師大音樂系,主要是著眼於其早期第一志願的國立大學的影響力,對整個早期音樂教育策 略及人才培育的影響性,像葉樹涵便是師大早期學生,後來積極推廣管樂教育文化。事實上,早期的 文化大學、國立藝專也對音樂人才的培育極有貢獻,現今許多重量級的樂壇人士及音樂界前輩多出其 中。提及管樂團的發展,師大音樂系其實早期並沒有十分投入其中,與當時的音樂文化背景頗有關連,

反而是師大管樂隊較有貢獻,後來,隨著音樂教育時空的轉變,輔仁大學也十分積極的投入於北部地 區管樂團的推廣,管樂指揮人才輩出,而師大音樂系也才逐漸重視管樂團的重要性及其發展性。

34參考《台灣管樂族月刊》,西元 1998 年 9 月份、p.19。

國 39 年成立的師大管樂團之外,民國 43 年「台大管樂團」成立,基本上此一時期學 校樂隊發展並未普及,即使是音樂科系也多重視鋼琴和聲樂,專業管樂師資缺乏,使 得管樂團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基本上管樂團合奏音樂尚未受到重視。

(2) 民國 50∼60 年:「國立藝專」民國 51 年開始招收管、弦樂主修學生,為器樂 發展增加人才,因此開始有正統音樂教育培養的管樂演奏人才,之後,民國 58 年「台 北市立交響樂團」成立,也間接促進管樂的學習活動。這時期也開始有舉辦全省音樂 比賽,不過尚未有「管樂合奏」比賽項目,在管樂合奏演奏曲目方面,學校樂隊大多 吹奏進行曲,或是由日本引進的樂曲,以大眾流行曲目為主。所以,此時管樂團開始 演奏偏娛樂性價值的曲目或是典禮用的音樂。

(3) 民國 60∼70 年:管樂發展開始漸漸轉變,民國 61 年國內全省音樂比賽增設了

「管樂合奏」項目,帶動管樂的興盛。各大學音樂系陸續開始招收管弦樂主修學生,

代表國內開始重視管樂演奏人才的廣設培養,不再僅限於少數大專院校音樂科系,國 內開始擁有受過更多正統音樂教育的管樂演奏者,同時,「國防部示範樂隊」招收音 樂科系畢業生,象徵軍樂隊的素質提升,也使得優秀的大專院校音樂系管樂畢業學 生,能得以延續繼續發揮所長從事管樂活動,頗具管樂音樂教育時代意義。民國 65 年為慶祝美國建國 200 週年,受美國民間團體邀請參加慶祝活動,我國教育部特地籌 組「自強管樂隊」(幼獅管樂團前身),這個樂團集結國內當時管樂好手,成員以「國 立藝專」、「文化學院」兩校學生佔多數和少數師大、台大等學校的學生,由陳澄雄帶 隊赴美展開巡迴演出,這次出國演出意義深遠,由於成員皆以學院學生為主,等於肯 定我國專業的管樂音樂教育,同時鼓勵青年學子努力投入學習管樂,目前國內管樂的 傑出重要音樂師資,大多出自於當時的樂隊成員。35

事實上,在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的音樂環境並不好,由於經濟因素學樂器是件奢

35 參考陳樹熙團長的說法,民國 60 年代的管樂資源集中於幼獅管樂團,即使當時有台大管樂團,但 基本上當時的台大管樂團並不風光,每週練習一次,那時的練習狀況很差,人數不完整,樂器也缺很 多。而出席人數大多維持在三十人左右,有時須找外界的槍手以協助演出。所以,那時候管樂團的大 本營在幼獅管樂團,團內有許多人都參加幼獅。

侈的事,一般人比較無力負擔;再加上當時樂器昂貴而數量少,音樂資訊並不充足,

所以當時管樂團的水準便有了一定的限制。所以,「自強管樂隊」的成立,在管樂團 的發展有如文化界的五四運動,促使台灣音樂科系的學生開始投入管樂團演奏,將過 去學生戶外樂隊的表演拉入室內演出的潮流。民國 66 年自強樂隊改名為「幼獅管樂 團」,陸續招收許多國內優秀的在校大專學生並多次出國巡迴演出,並間接促成高中 管樂的發展,使學校樂隊成為一般器樂教學的最佳場所。36

大致來說,這個時期培育出很多的優秀專業管樂演奏家,目前,中生代的管樂指 導多出自於當時幼獅團員,這些管樂菁英特別受過良好的管樂教育和樂團經歷,成為 現階段管樂發展的中間份子。而歷屆的幼獅管樂團指揮,張大勝教授(民國 66 年至 69 年)、陳澄雄教授(民國 69 年至 80 年)、郭聯昌教授(民國 80 年至 88 年)、葉樹 涵教授(88 年迄今),這些管樂專家更是對於台灣的管樂合奏音樂貢獻良多,是台灣 管樂團的發展過程的重要靈魂人物。

(4) 民國 70∼80 年:拜國內經濟起飛之賜,學校樂隊經費獲得的補助增加,許多 國小開始成立管樂隊,其中江翠國小最先投入管樂團其師資及設備,使管樂教育工作 向下紮根,所以當時北部地區民間管樂團開始成長發展。在高中方面,一些學校開始

(4) 民國 70∼80 年:拜國內經濟起飛之賜,學校樂隊經費獲得的補助增加,許多 國小開始成立管樂隊,其中江翠國小最先投入管樂團其師資及設備,使管樂教育工作 向下紮根,所以當時北部地區民間管樂團開始成長發展。在高中方面,一些學校開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