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一種編制,其演出頗具歷史考究意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一種編制,其演出頗具歷史考究意義。 "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西式管樂團的緣由

西式管樂團的定義眾說紛紜,本章將分兩節,第一節則探討「國外」西式管樂團 的淵源,主要介紹國外西式管樂團的發展,關於國外主要分三地區:歐洲、美國和日 本。第二節是研究「國內」西式管樂團的淵源,針對中國西式管樂團最初的引進,和 在台灣地區不同時期的發展,做其音樂文化脈絡和社會背景的統籌整理。

第一節 國外西式管樂團的淵源

西式管樂團源自國外,發展歷史悠久,所以將其主要淵源分國外三地區的探討:

一、歐洲。二、美國。三、日本。由於國外的管樂團發展歷史,並非本論文討論核心 主題,加上國內已有多位音樂先進同好,如:許明顯、林光餘、林佑生、沈明尚等人 的文獻研究已討論過歐美的管樂團史,因此,在此首先加以參照音樂辭典內容重新整 理簡介。至於,同屬亞洲國家的鄰國日本,其管樂發展經驗特別值得學習,筆者另外 蒐集資料再加以詳細介紹,以供國人參考。

一、 歐洲

管樂隊的發源地是歐洲,關於早期歐洲地區的管樂隊發展,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是 英國、法國,在此將歐洲管樂隊發展分成四個階段:(一)早期西方軍樂隊的種類用 途、(二)西元 17 世紀後軍樂隊的規模化發展、(三)西元 18 世紀的管樂隊發展、(四)

西元 19 世紀樂器改良對管樂隊的影響。

(一) 早期西方軍樂隊的種類用途

最初「軍樂隊」的產生,是和「軍事用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在軍事上的用 途有:在戰場上遞送軍令信號、鼓舞團隊士氣、率領軍隊行進間使用、重要軍事典禮 使用等。民國 92 年,美國「薩克斯頓銅管樂隊」曾來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由於該 團是復古式的軍樂團表演,採用的樂器型制及樂團編制皆照美國早期軍樂型制,透過 他們身著軍服的精彩復古演出,可以參考了解軍樂隊在美國早期的軍樂使用狀況。1

1

美國早期的軍樂隊,在獨立戰爭之前是是受到「英國軍樂隊」的影響,後來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的

第三、第四大陸砲團都組成軍樂隊,並全其執行任務,而薩克管頓銅管樂隊就是模仿後來軍樂隊的其

中一種編制,其演出頗具歷史考究意義。

(2)

在歐洲早期,軍隊多設有樂隊,這些樂隊的樂手就由部隊的一些士兵接受音樂訓 練,這些樂手我們姑且稱之為「野戰樂手」2在戰場上,軍方選擇管樂軍樂隊的主要 理由,是因為管樂隊在「音響」上,由管樂加上打擊樂器的龐大聲響及良好穿透力。

例如在希臘及羅馬時代,征戰凱旋歸來的軍隊,一定由號角手帶領著整個軍隊前進;

在中世紀時期,十字軍東征時,軍隊曾採用小號、鼓、鈸所組成的樂隊,以提昇軍隊 士氣來幫助作戰。

管樂合奏早期以軍樂演奏為主,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一種「木管重奏團」

的演出形式,使得管樂的發展重心開始轉移至貴族及平民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為了「軍 事用途」而使用,也就是樂隊平民化的發展。貴族間會因「社交場合」的需要而組織 樂隊演奏音樂,平民也會為了興趣而組織「市民樂隊」(Town Band)自娛,3因此,

非官方形式的軍樂隊開始出現。此外,另一個造成管樂器興盛的原因,是由於音樂發 展的聲部擴充需求,造成器樂的大量擴編,加上後來樂器製作技術的改良,使得管樂 得以逐漸普及。

(二)西元 17 世紀後軍樂隊的規模化發展

從西元 17 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1648)開始,軍樂隊有了較規模的發 展。4此時期,軍隊從臨時招募轉成常備軍隊後,開始著重軍隊紀律,特別要求士兵 行進步伐的一致,所以產生「進行曲」(march),軍樂的功能開始受到軍方重視。17 世紀後半葉之後,軍樂隊的配器組合開始改變,從原先的蕭姆管改成雙簧管(oboe),

保持鼓的使用但加入更多的管樂器,如自然號(natural horn)5長號(trombone)及低 音管(bassoon)來增加中低音音域的聲響。

英國從 17 世紀末成立軍樂隊,樂隊規模在 18 世紀初期,其編制發展出:2 支雙

2

參考林光餘〈美國管樂隊發展小史〉 ,譯自 F.J. Cipolla 和 R. F. Camus 合著的《偉大的美國管樂 隊》一書,其中,提到歐洲兩種樂隊成員組合:早期的「野戰樂手」和 18 世紀中葉部隊聘請專業好 手加入,所組成的「音樂樂隊」(Band of Music)。

3

Town Band,顧名思義為「城市的樂隊」 ;即各城市的市民們出自興趣而組成的樂隊,又稱為「市民 樂隊」。

4

十七世紀初,歐洲因宗教問題而引發的戰爭,但最後卻成為歐洲各國間利益及權力的爭奪戰。

5

即「法國號」的前身,因沒有現今的轉閥按鍵,而靠樂器的自然泛音演奏,因此稱做「自然號」。

(3)

簧管;2 支短笛、2∼3 支低音管、1∼2 支號角、2 支自然號及 1 支長號。有時配器上 會加進蛇號(serpent)來補足低音。6 另外,自 18 世紀後半之後,歐洲也將單簧管

(clarinet)加入軍樂隊的行列之中,以法國軍樂隊為例,18 世紀末典型的編制為:1 支短笛、6 支單簧管、3 支低音管、2 支自然號、1 支號角、1 支蛇號及幾個鼓。

(三)西元 18 世紀的管樂隊發展

關於西元 18 世紀的管樂隊音樂表現,在軍樂方面,基本上演奏曲目仍以「進行 曲」為主,多數是由樂隊指揮譜寫,小部份則由作曲家譜寫,如海頓(F. J. Haydn),

便曾譜寫幾首軍隊的進行曲。另外,在 18 世紀,由於「土耳其音樂」(Turkish Music)

的傳入,使得管樂隊音樂變得更豐富。原先歐洲軍樂中一向以單調的小鼓為主,透過 土耳其音樂中豐富的打擊樂器加入,如大鼓、三角鐵、鈸及鈴鼓,使歐洲軍樂隊中的 打擊樂產生極大的變化。

「法國大革命」期間(1789-99),由於大歌劇院及音樂廳都被迫關閉,使得賴以 維生的音樂家,只好加入軍樂隊以維持生計,然而,這對於軍樂隊發展來說是一個新 的契機,促使西元 18 世紀末法國管樂隊的改組。這時,軍樂隊編制大約有 70 名成員,

配器上注重音色表現及聲部平衡,而許多法國作曲家也開始從事管樂合奏創作,提昇 管樂音樂之品質。西元 1802 年,聚集許多音樂好手的「法國共和禁衛軍樂隊」(Garde Republicaine Band)成立,很快地成為世界最好的管樂隊之一,也是各國軍樂隊的典 範之一。

(四) 西元 19 世紀樂器改良對管樂隊的影響

在西元 19 世紀初,擁有數百名成員的軍樂隊已在歐洲到處林立,71854 年 Adolphe Sax 重組了法國的軍樂隊,加入許多改良後的管樂器,如薩克管(Saxophone)、薩克

6

一種低音樂器,形狀類似彎曲的蛇,是低音號的前身樂器。在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

的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5)曾使用類似的配器法,只是樂器編制更為龐 大。

7

西元 1838 年,有一場管樂盛事,即在柏林的一場向俄皇致敬的音樂會上,由 1200 多名軍樂隊成員

集體演奏,其中包括 16 個步兵團軍樂隊、16 個騎兵團軍樂隊約一千人,加上兩百名鼓手。

(4)

號(Saxhorn)等,8也為擴張音域而製作相關的家族樂器。9樂器的改良表示管樂團的 音色更加豐富,後來逐漸影響歐洲各國,之後,英國軍樂隊音樂表現力也因此提升許 多,演出曲目方面更加精緻豐富,不再侷限於進行曲演奏,開始有所謂的管絃樂作品 改編作品,如歌劇的序曲或其他古典音樂的選曲,提供管樂團新的演奏方向。

總之,管樂團在西元 17、18 世紀間逐漸演進發展,到了 19 世紀由於樂器改良及 創新,使得管樂器在音色、音準及靈敏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現,在演奏水準上進步許 多。同時,加上音樂演奏家的投入管樂隊,使得專業作曲家更願意投入創作,出現較 具音樂藝術價值性的音樂作品,讓管樂合奏不再只拘限於軍樂原來的功能,而開始在 古典音樂的殿堂上嶄露頭角。目前,世界各地有許多很好的管樂團現代作品,其中不 少藝術價值高的名曲,這些曲目值得國內大力推廣。

二、 美國

目前,美國的管樂團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過由於美國的歷史兩百多 年較歐洲短,所以,早期美國軍樂隊的發展制度多是承襲歐洲國家,進入二十世紀之 後,美國管樂團才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管樂團編制,引領本世紀的管樂潮流。下面將提 到對美國管樂隊發展有關鍵性影響的三件大事:(一)西元 18 世紀「美國海軍陸戰隊 樂隊」的成立、(二)西元 19 世紀美國管樂指揮家的貢獻、(三)西元 20 世紀芬奈爾 和「伊斯曼管樂合奏團」的影響。

(一) 西元 18 世紀「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的成立

美國早在獨立戰爭之前,英國軍樂隊便在美國舉辦過正式音樂會,算是美國人早 期的管樂接觸。在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的「第三、第四大陸砲團」也曾組織軍樂隊,

8

A. Sax 發明薩克管之後,初期並沒有所有歐洲國家都採用這項樂器,如德國長期與法國戰爭交惡,

因此很排斥法國所發明製造的樂器;英國也因戰爭問題,也沒有一下子就採用這項樂器,大約在進入 二十世紀後才開始使用,但數量只限兩支。

9

Adolphe Sax1814 年生於 Dinant,1892 年卒於巴黎。比利時籍的法國作曲家,也是樂器研究的專家。

他在布魯塞爾音樂院主修長笛和豎笛,他也致力於樂器改良的工作,尤其是低音豎笛,也因此而導致

薩克管家族的發明。

(5)

頗負盛名。10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元 1775 年美國在大陸會議中,通過成立「海軍陸戰 隊」,並有一由短笛手和鼓手組成的樂隊隸屬其間,此即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

(Marine Band)之前身。可惜戰爭結束,所有軍隊及所屬樂隊即被遣散。西元 1789 年美國國會因戰備需要又再度成立海軍陸戰隊,陸戰隊亦隨即成立樂隊;可見美國管 樂隊早期主要也是作為「軍樂用途」。西元 1800 年「海軍陸戰隊樂隊」於華府首次舉 行露天音樂會,樂隊的編制為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法國號、一支低音管及 一個大鼓。此時,「軍樂隊」除了是軍隊的精神象徵,也開始具有一般音樂會的功能。

(二) 西元 19 世紀美國管樂指揮家的貢獻

從西元 1810 年之後,美國各地開始成立「軍樂隊」,這些地方軍樂隊,直到十九 世紀中編制上一直沒有什麼改變,維持原先小編制。11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樂隊編制 開始改變,幸好有幾位傑出的樂隊指揮,靠著他們指揮、行政及推廣能力,成功的將 新的管樂隊表演形式推廣至全國,如:著名的阿倫鎮樂隊(Allentown band 1828)、吉爾 摩(Patrick S. Gilmore,1829-1892)數百人的大波士頓樂隊(1859)演出。另外,蘇沙(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在西元 1880 至 92 年間擔任海軍陸戰隊樂隊指揮,卸任之後,

便組織自己的樂隊(Sousa Band)在國內及國外巡迴演出,其中他所寫作的許多「進 行曲」,是當時美國民眾最喜愛的曲目。基本上,此時的美國管樂隊形式,和法國大 革命之後所發展出的軍樂隊相似,而現今美國的軍樂隊更是以此作為模型,更動不 多,只是偶有樂器調性的選擇;而演出的曲目除進行曲之外,也亦是管絃樂改編之作 品。12不過,美國民間管樂隊,自一次大戰後,發展重心便轉移到到校園之中。

(三) 西元 20 世紀芬奈爾和「伊斯曼管樂合奏團」的影響

10

參考《音樂月刊》 ,林光餘〈美國管樂隊發展小史〉 ,原譯自 F.J. Cipolla 和 R. F. Camus 合著的《偉 大的美國管樂隊》一書,p. 61。

11

大約都是十六人以下的編制,和現代室內管樂團相比,編制極為簡陋。

12 當時,管樂團的管弦樂曲改編手法,是單簧管第 1 部取代小提琴,單簧管第 2、3 部、中音單簧管及 薩克管取代中提琴,上低音號(Baritone 或 Euphoniums)或是低音單簧管取代大提琴聲部;配器上,

長笛及雙簧管不變,但有些句子會給降 E 調單簧管表現;而管弦樂團的部分單簧管聲部或是弦樂齊奏

會交由短號(cornets)演奏,其他的樂器聲部則較少變動。

(6)

西元 1952 年美國人芬奈爾(Fennel)在美國創立「伊斯曼合奏團」,以管絃樂的 管樂器為原型,除了豎笛群之外,原則上每聲部由一名成員擔當,再加上管樂團常見 的其他樂器。將過去管樂隊在音響上為人所詬病之處,加以改善。

13

這種「室內音 樂會管樂團」的型態,各聲部的每位演奏家,必須獨當一面具有十分專業的演奏能力﹔

通常樂團還會加上一把低音大提琴,以增加樂團低音音色張力變化。發展至今,很多 現代作曲家喜歡為這樣的管樂團組合,使用不同的配器手法來創作現代管樂合奏曲 目,而美國這樣室內樂的管樂團型態,也影響日本和我國管樂團的發展,能夠組成這 樣編制的樂團,通常必須具有職業水準的演奏能力,才能勝任這類管樂合奏音樂曲目。

所以,美國「伊斯曼合奏團」對於今日管樂團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同時,芬 奈爾和美國管樂協會(ABA)推動現代管樂的改革,使得管樂合奏在音樂表演上更加細 緻,另一方面,傳統的軍樂隊型式則逐漸轉變為具有娛樂性質的行進樂隊,除了傳統 上的行進吹奏外,更加入了舞台表演的要素,使得藝術層次大為提昇。

三、 日本

談到日本「西式管樂團音樂」的發展,經過長期的音樂推廣及教育培訓,日本成 功發展成管樂泱泱大國,關於日本管樂隊的發展,可以分三個關鍵階段來看。(一)

19 世紀日本西式管樂合奏音樂的初期引進、(二)日本西式音樂教育對管樂的影響、

(三) 20 世紀日本管樂團的發展及職業樂隊產生。雖然,日本的管樂團發展比歐美來的 晚,但是由於教育政策的規劃與民間推動得宜,使得日本近年來的管樂團呈現蓬勃的 發展,今日有與美國並駕齊驅的潮流趨勢。透過日本管樂團音樂的發展階段經驗,可 以提供我國管樂團各方面寶貴的學習借鏡。

(一) 19 世紀日本西式管樂合奏音樂的初期引進

日本音樂藝術,向來深受國外文化影響,從其傳統音樂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到現 代西式音樂的引進及全面西化改革運動,日本這個國家因其兼容並蓄的民族性,總能 成功的將各地外來文化轉化成自身文化的一部份,而且不論是日本傳統音樂的保存或

13 有時應曲目需求會增加其他少見的民族打擊樂器、鍵盤樂器、豎琴或是電吉他等。這樣精緻化的管

樂團編制,每聲部一人負責有別於過去各聲部數人齊奏的合奏方式,促使管樂合奏音樂朝向精緻化邁

進,

(7)

是現代西樂的發展,在日本總是能完整的發展其特色。

日本西式樂團最早的發展起源於 19 世紀的 30 年代,即德川時代的元天保年間,

高島(S. Takashima)在長崎按荷蘭的樣式建立一支由鼓和吹奏樂器組成的軍樂團。14 初西式軍樂團是在西元 1853 年由美國海軍將軍 Perli 帶領樂隊至日本,算是日本出現 的第一個樂隊。接著在西元 1868 年(明治天皇時期),英國與法國軍樂隊進駐橫濱、

次年由英國樂隊教師芬頓 Fenton 指揮,15在橫濱成立了第一個由 30 名日兵組成的日本 軍樂隊,並於西元 1871 年改制為「日本海軍樂隊」。西元 1879 年德國軍樂隊長弗朗 茲•埃克特(Franz Ekckert)接受為皇家海軍培訓軍樂團的任務,以組團者、教師、

指揮的多重身份在日本活動,堪稱日本歐式軍樂的創始人。西元 1972 年陸軍樂隊成 立,由法國人指導。

(二)日本西式音樂教育對管樂的影響

西式的音樂教育事業在日本很早就興起,起源 19 世紀「明治時代」積極西化改 革,在西元 1872 年音樂教育被正式引進日本學校,西元 1874 年「日本皇室雅樂隊」

開始學習使用歐洲樂器,西元 1876 年該樂隊於明治維新後的第一次演出,改以西方 管弦樂隊面貌出現,西元 1879 年,雅樂樂師建立了「西方音樂協會」,可見日本音樂 西化之深。

當時音樂課程安排按西方範例教授演唱、理論和聽力課程,也有部分器樂演奏課 程,使用的音樂教材採日本和西方並重,但難免有課程混淆衝突之處。因此,為克服 這類教學難題能有效引進西方音樂,西元 1879 年東京成立了「音樂調查所」,這是日 本第一所西方風格的高等音樂學院。16透過此機構,西方國家的獨唱(奏)家和樂隊 在 1880 年前後在東京進行演出交流。並制訂一套學校音樂教育大綱,以西方音樂理 論為主,日本傳統音樂為輔,使用西洋大小調式,偏愛西方樂器,軍樂也完全按照西

14

黃瑛瑛《嘉義市高中管樂隊現況調查研究》,p.21。

15

見羅伯特.經特所編的《十九世紀東方音樂文化》〈十九世紀的日本音樂〉,p. 188。

16

對於 19 世紀日本音樂有興趣者,可參考德國科隆大學民族音樂學教授羅伯特.經特所編的《十九

世紀東方音樂文化》,其中一篇由德國音樂學家伯澤(F. Bose)所著〈十九世紀的日本音樂〉,有

更深入探討。

(8)

方的模式建立。

日本的音樂教育在 20 世紀,二次大戰後迅速的發達成長並有重要的革新發展。

雖然早在明治維新政府時期,日本便進行西式教育的拓展工作,並以唱歌教學奠定其 基礎,當時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如:伊澤修二。然而日本教育現今之所以成功最大原 因在於二次大戰後,西元 1947 年日本接受美國教育使節團的意見,在學校音樂教育 方面大幅度的改革課程內容,改以讓孩子體驗多樣與多彩的音樂經驗為目標,受到美 國教育的影響採用 6-3-3 教育學制,開啟教育改革的音樂新時代,並從 1947 年日本約 每十年修訂一次課程標準,以符合世界潮流趨勢並適度調整授課內容標準。

同時,日本由中央的教育部到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機關,均設有音樂教育的推廣 部門,並安排專家來切實推行推動音樂教育的業務,所以,日本音樂今日的豐碩成果,

是受惠於好的學校音樂制度,教育及文化部門努力的積極推廣,加上本身能採擷西方 國家的優點,配合本身既有之基礎,逐漸走出國家的音樂方向與規範。17日本在 20 世 紀的音樂教育改革和大力推行音樂,也間接帶動了日本一般管樂教育的普及,這一方 面的寶貴經驗,值得台灣的藝術教育改革作為參考。尤其,台灣目前正在推廣九年一 貫教育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而高中音樂教育也正在進行課程綱要修訂,這些其實都對 台灣的音樂教育有極大的影響。

(三)20 世紀日本管樂團的發展及職業樂隊產生

西元 1912 年第一個高中樂隊在京都成立,由退休的陸軍樂隊指揮指導,西元 1934 年名古屋組織地區性的管樂協會,隨後日本陸續於西元 1936 年成立「東京管樂協 會」,西元 1942 年成立了「日本管樂協會」。西元 1940 年大阪開始舉辦第一屆全日管 樂大賽,推動管樂教育,一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止,在戰後於西元 1956 年重新 恢復舉行,該年由美國人 Cheyette 引進管樂指導教材,對管樂指導的方法提供系統的 教學。

西元 1967 年「日本吹奏樂指導協者協會」成立,該會其中一項工作重點為推國

17

本段落文章,參考盧昭洋教授民 89 年於台灣師大《音樂研究學報第九期》 ,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音

樂教育的革新〉的學術看法,p. 11-20。

(9)

際音樂交流活動。西元 1974 年,該會與美國管樂協會(ABA)於夏威夷進行第一次 活動。其後,日本吹奏樂指導者協會幹事亦先後到過韓國(1975)、新加坡(1976)

和菲律賓(1977)等東南亞國家訪問。自此,上述國家的樂團指揮及音樂總監便正式 展開交流活動。這項嘗試促使管樂協會於亞洲國家紛紛成立,並於西元 1987 年組成 了「亞洲管樂協會」(Asian Pacific Band Directors Association )。

目前日本地區的管樂團從國小至大學,從軍方、社區樂團、企業員工樂團至職業 管樂團約略有超過一萬個以上,可見日本管樂團教育發展蓬勃的情況。其中以職業管 樂團,「東京佼成管樂團」為最佳代表。東京佼成管樂團在 Rissho Kosei-kai 佛教佼成 協會組織贊助之下,成立於西元 1960 年。原被稱為「東京佼成交響管樂團」( Kosei Symphony Band),創團團長水島數雄是陸軍軍樂隊的士官,西元 1962 年在東京舉行 第一次定期演奏會後,自此以後該團每年均在日本各地舉行各種類型的音樂會,對日 本的管樂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於西元 1973 年為反映出整體的職業水準及活動 規模,重新取名為「東京佼成管樂團」。西元 1984 年,對該團發展最具有革命性意義 的大事,是請到美國依斯曼管樂合奏團的創辦人芬奈爾(Frederick Fennel)擔任常任 指揮和音樂總監, 在他的指導下,東京佼成管樂團成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管樂團之 一,而且是世界唯一民營職業管樂團。

東京佼成管樂團經常在日本東京安排特別的音樂會,舉辦區域性巡迴演出及義 演,並在全國各地學校為年輕朋友舉辦樂團教育研習課程,提供年輕的管樂學習者很 好的觀摩範例,也讓日本管樂更加蓬勃發展。另外,佼成管樂團錄製完成不同風格的 曲目,從巴洛克到爵士,歌劇到民謠,其錄製的出版品 CD 專輯數量很多,積極透過 不同的音樂行銷網路來推廣管樂合奏音樂。東京佼成管樂團成員來自日本及世界各 地,該團也常聘請國內外傑出的客席指揮,如 James Barnes、Arnald Gabriel 及 Alfred Reed 等指揮大師,因此,樂團總能不斷的持續成長進步,達到職業管樂團應有之水準,堪 稱日本管樂團之典範。西元 1991 年 Frederick Fennel 和東京佼成管樂團獲得日本樂團 指揮協會所頒發的表演成就獎項。

該團除是一支高知名度的樂團外,對於公益活動也不餘遺力 ,曾經兩度來台訪

(10)

問。值得一提的是民國 89 年台灣發生 921 大地震之後,該團於各地演出的同時,也 特別向日本民眾發起募捐活動,等到來台灣嘉義首演時,便把在日本募捐所得款項捐 給嘉義市政府作為賬災的經費,此舉讓台灣民眾員感受到來自日本民眾的愛心及關 心。近年來該團部分團員及首席也常來台灣交流,如:薩克管演奏家∼須川展也、上 低音號演奏家∼三浦徹等人,提供台灣管樂團發展良好建議。

另外,對國外管樂團有興趣者,可以聆聽以下幾個世界著名的管樂團演奏,值得 台灣管樂愛好者效法學習:法國巴黎禁衛軍管樂團、美國海軍陸戰隊管樂隊、日本東 京佼成管樂團、美國達拉斯管樂團、美國伊斯曼管樂團、瑞士陸軍軍樂隊、英國蘇格 蘭禁衛隊管樂。

(11)

第二節 國內西式管樂團的淵源

本節將談西式管樂團與我國的淵源,按我國管樂團西式化的歷史沿革分兩大部 分:一、「西式管樂團的引進」:中國鴉片戰爭之前、鴉片戰爭之後。二、「西式管樂 團在台灣的發展」:馬關條約前的台灣、日據時期的台灣、民國成立後的西式軍樂影 響、光復後的台灣管樂發展。

一、 西式管樂團的引進

軍樂隊作為一國之精神象徵,在中外皆然。早期在西方,便選擇以管樂團作為軍 樂隊的戶外演出型態,無獨有偶的,在中國源自黃帝時期便以中式吹奏樂器作為軍樂 隊的主要組合,這樣的軍樂隊選擇,不外乎中西式管樂器,都具有先天音響上的優勢,

便於戶外空間的演奏及傳達訊息。中國的樂隊,隨著歷朝交替雖一直有不同的中式配 器改變,但在民國以前仍以「中式管樂隊」為主。

然而,直到「明朝」時西式管樂隊在中國的出現,這一切開始有了微妙變化,尤 其是清朝鴉片戰爭的影響,更是西式管樂團引進的重要關鍵,其最後結果是中國軍樂 隊的全盤西式化,即「西式管樂隊」取代中式樂隊成為我國軍樂隊的代表。在我國,

「西式管樂團的引進」可以分成兩個不同時期階段來看:(一)中國鴉片戰爭(西元 1842 年)之前、(二)鴉片戰爭之後。

(一)中國鴉片戰爭之前

西式管樂團在中國的出現,最早歷史文獻上可考據的第一支西式軍樂隊,於明朝 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領澎湖及台灣南部時,就曾攜帶軍樂隊來台。18 啟六年(西元 1626 年),西班牙人來到台灣北部時,也有軍樂隊伴隨。明朝永曆十五 年(西元 1661 年)鄭成功接受荷蘭投降,投降條約十七條中第六條規定:荷軍得攜 去實彈武器、旗幟、燃火纖維、並於退出時自行奏樂」19此時的奏樂,有可能是銅管 樂隊的型制,按照方豪《中西交通史》中曾經提及到的,據當時原文可考究的樂器就

18

方豪《中西交通史》 ,p.894。

19

許常惠《中國新樂史話》,p.26。

(12)

僅有「鳴鼓」(beating durms)一項,但亦有使用到 marching 一詞。20不論如何,當時便 有西方軍樂隨軍旅傳入我國,只是並沒有造成直接的影響,算是當時軍方的一種象徵 精神,與中國的初步接觸。

(二)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在經過鴉片戰爭之後,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原有的中式軍樂產生變化,西 式管樂團開始在中國逐漸產生影響,主要的管樂隊發展情形,分三階段:1. 中國最 早由外國人組成的「上海工部局公共樂隊」。2.愛爾蘭人赫德正式成立的中國成員管 樂隊「赫德樂隊」。3. 其他樂隊的建立。

1. 中國最早由外國人組成的「上海工部局公共樂隊」

中國在鴉片戰爭後,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讓西方列強根據條約將上 海租借開埠,在上海建立所謂的「公共租界」。在西元 1842 年之後,伴隨洋人進入中 國經商貿易,其實已有西式音樂在中國出現,而中西交流頻繁的上海租界其實有一個 業餘管樂協會,提供西洋音樂娛樂活動。至西元 1879 年「租借娛樂基金會」將「公 共樂隊」(又稱市府樂隊)接管及給予補助,還組織一個臨時會來策劃正式樂隊,指 揮由法國人雷慕薩(Jean Remusat)擔任。在西元 1881 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集 合十餘名的菲律賓演奏員正式建立「公共樂隊」,並編列預算,是中國最早由外國人 組成出現的銅管樂隊,也是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的前身。然而,這個樂隊正式由工部 局接管是西元 1900 年的事,當時指揮為意大利人瓦蘭沙(Valenza)。1906 年德國人柏 克(Rudolf Buck)就任指揮,將該團擴充為管弦樂團,但根據上海交響樂團手冊提到,

工部局樂隊是於西元 1907 年從管樂擴充到管弦樂團,不論如何,可見得早期該樂隊 是以管樂隊型態為主。

西元 1919 年義大利人梅百器(Mario Paci)上任指揮一職,是民國後在中國大陸 極具影響力的外國音樂家及指揮,西元 1922 年樂團正式定名為「上海工部局交響樂 隊」,這個樂隊早期團員皆以「外國人」為主,其中歐洲團員薪資遠高於馬尼拉人,

20

見 W. M. Campbell, Formosa Undert the Dutch,p.455~456。 荷蘭人降約中的第六條 。

(13)

而該團直到西元 1927 年才有第一位華人加入,至西元 1942 年日本人接管樂團,指揮 家梅百器辭職。21關於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立簡史,請見表 1-1:

表 1-1 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立簡史

時期 西元年代 重要事項

1879 公共樂隊正式成立,指揮由法國人雷慕薩

(Jean Remusat)擔任,團員都是菲律賓人。

初創時期

1900 工部局正是接管,意大利人瓦蘭沙(Valenza)

擔任指揮。

柏克指揮時期 1906 柏克(Rudolf Buck)就任指揮,將該團擴充 為管弦樂團,團員有歐人加入,薪資較高。

1919 義大利人梅百器(Mario Paci)上任指揮一職。

1922 樂團正式定名為「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 1935 樂隊面臨存廢危機,樂隊功能受到質疑。

梅百器指揮時期

1942 梅百器辭職,日本人接管。

2. 愛爾蘭人赫德正式成立的中國成員管樂隊「赫德樂隊」

在過去的文史中都曾有提及西洋樂器的傳入與接觸,可是並沒有詳加記載是否因 此促成中國境內組成西式軍樂隊。根據韓國金黃 所 提,22從當時文獻資料《海關職員名 錄》《中國海關文件匯編》的文件研究證明,在清朝末年時,一位愛爾蘭人,羅伯特•

赫德(Sir Robert Hart, 1835∼1911)當時擔任海關總務稅務司,本身會演奏弦樂具有相 當高的音樂素養及經濟財力,在他個人對英國倫敦所設立的辦事處 1526 封往來文件 中,可瞭解清朝當時政經社會背景及他對音樂的喜好程度。1885 年赫德在天津著手 準備招募一批中國人組成管樂隊,在西元 1888 年他曾提及,這個管樂隊除了樂隊長 是德國人郵務司比格爾(Bigel)外,成員清一色皆是北京種,年齡介於 16 到 19 歲之

21

關於上海工部局,可參考韓國 金黃 《韓國 金黃 音樂文集(四)》〈上海工部局樂隊研究〉,p. 135-204,

有更深入完整的探討。

22

韓國 金黃 《韓國 金黃 音樂文集(一)》〈赫德樂隊研究〉,p. 5-26。

(14)

間,這便是第一個由 12 位中國成員組成的西式軍樂隊,在西元 1889 年擴編為 14 人,

之後陸續增加至 20 多人。

赫德投入相當的精神與財力,在樂隊長比格爾尚未帶領之前,一切樂隊訓練經由 他個人著手。在樂器籌備上,樂隊成立初期時他先後共購置兩組管樂隊樂器,並細心 的附上說明來確保所訂購 12 件樂器的品質,同時積極訂購樂譜和兩份管樂隊期刊:

Brass Band Journal 和 Smith’s Champion Brass Band Journal,有計畫的從事管樂隊培訓工 作,1890 年時管樂隊隊員開始學習演奏弦樂器,並在赫德要求下隊員們同時擔任弦 樂隊工作,可見赫德對音樂的熱愛程度,而這也算是中國人第一次具有演奏西洋樂器 合奏的能力。從上列資料瞭解到赫德具有豐富的管弦樂常識,在經濟能力許可下,展 現他對音樂的相當狂熱。

西元 1895 年時葡萄牙人恩格諾(E. E. Encarnacao)初次擔任赫德管樂隊的新教練,

這位教練也就是西元 1909 年時清廷現代禁衛軍的軍樂隊教練。在赫德樂隊的發展過 程中間,管樂隊成員曾一度被宮廷挖角,據說當時慈禧太后一度支持西洋音樂,曾重 金禮聘有樂隊經驗的赫德管樂隊樂手,赫德為此還抱怨過,但也表示赫德成功的將管 樂隊在外交場合運用。1900 年「赫德樂隊」曾因義和團事件被迫解散,1902 年他重 組樂隊,直到 1908 年他返英,赫德樂隊便劃下句點解散。所以,赫德樂隊的興衰過 程,也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透過赫德樂隊可以了解當時的中國管樂發展。關於 赫德樂隊的發展記錄,請見表 1-4。

表 1-2 赫德樂隊發展時期記錄

創辦人 愛爾蘭人∼羅伯特•赫德(Sir Robert Hart, 1835∼1911)

團員國籍地區 中國北京

團員出身背景 勞工階級經濟基礎較差:理髮師、鞋匠、裁縫師、車伕 樂隊初期隊長 德國人郵務司:比格爾(Bigel)

樂隊 初期 西元

1885 樂隊人數 12∼14 人

(15)

最初編制 短號 ×2 中音號 ×2 次中音號 ×2 上低音號 ×2 低音號 ×2 鼓、小鼓各一

1890

年 樂隊規模 赫德陸續添購樂器,樂器編制以管樂隊性質為主體。

樂隊中期隊長 葡萄牙人恩格諾(E. E. Encarnacao)

樂隊人數 15 人

與前期之劃分 以管樂隊為主,但團員開始學習弦樂,同時另組弦樂隊。

中期樂隊被迫解 散之因

1900 年義和團事件,將其房子所有樂隊物品毀壞。

樂隊後期 西元 1901∼1908 年 管樂隊編制 24 人

樂隊 中期 西元 1890

1900

樂隊成員 管樂隊找當地的人、弦樂隊從上海找

結束之因 1908 年赫德返英(名義上是休假),他曾遺憾將樂隊留下。

赫德樂隊的功用 最初是私人娛樂用,後來用在園遊會、家庭舞會、進宮廷 表演、歡送外國使節等洋人社交用途。

後期 樂隊

重大影響 1.開啟培養中國近代第一批管弦樂人才。

2.成功將西式樂隊引進中國,促進中國發展西樂教育。

3.影響西式軍樂隊的普及,當時有些官員開始效法成立軍 樂隊,第一位最著名的便是袁世凱。

3. 其他樂隊的建立

「赫德樂隊」在中國的出現,隊長雖然是外國人,但團員是真正由中國人所組成 的樂隊。透過赫德的社交能力影響,西式樂隊成功的引進清朝宮廷,也曾經受到慈禧 太后的一度支持。在西元 1896 年時赫德樂隊曾一度被天津的樂隊挖角,據說可能是 袁世凱所為。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光緒二十九年(西元 1903 年)時,袁世凱曾奉慈 禧太后之命,在天津創辦一個軍樂訓練班,每期招收 80 人,共辦了三期,23可見當時

23

韓國 金 黃《自西徂東》,p.33。

(16)

天津確實為軍樂隊發展的重心。

赫德樂隊的建立對中國軍樂的貢獻良多。當他返英時,除了赫德樂隊外,還有兩 個其他軍樂隊歡送他,他於西元 1911 年於英國逝世,可說是當時中國政府中獲得最 多及最高封號的洋人。上海曾為他立碑:「立中華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譽」。由此 可知,赫德樂隊帶動中國各地軍樂隊的興起,成為其他樂隊發展時的效法對象,特別 是袁世凱的樂隊。劉靖之在其著作《中國新音樂史論(下)》中,稱此樂隊應是中國 近代軍樂隊的鼻祖。24

然而,真正對中國現代軍樂產生影響的,是清朝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所引進的歐洲 銅管樂器,和所建立的歐洲式軍樂隊,25談到袁世凱的軍樂隊,按照劉鳳瀚的說法,26 在光緒二十一年(西元 1895 年)時,其西式新建陸軍就設有使用洋號的「號兵」編 制,只是主要任務為擔任軍事行動傳達指令之用。而光緒二十九年(西元 1903 年)

時,袁世凱更曾奉慈禧指示,在天津創辦一個軍樂訓練班,對中國軍樂西式化影響深 遠。民國成立之後,大致上延續新建陸軍的編制及功用,樂隊主要功能當號兵使用。

民國初期國內經歷了多次的內亂,雖然當時政府有心制訂樂律、並培養第一位留奧地 利學生洪潘,但初期由於各種社會因素成果不彰。27

二、 西式管樂團在台灣的發展

關於台灣本土的最早文獻始於「荷西時代」(西元 1624∼1661),歷經「明鄭時代」

(1661∼1683),「清領時代(1683∼1895)」「日據時代」(1895∼1945),「國民政府 時代(1945 至今)」28談到西式管樂團除了在中國大陸產生影響,也對台灣傳統音樂 產生變化及發展,認識了基本的台灣政治背景,在此將「西式管樂團在台灣的發展」

分四方面討論:(一)馬關條約前的台灣狀況、(二)日據時期的台灣情形、(三) 民

24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下)》,〈第九章 回顧與反省〉,p. 774-775。

25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第二章 新音樂的源起〉,p. 28。

26

劉鳳瀚《新建陸軍》,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專刊(20)。

27

經葉樹涵提示按大陸說法,洪潘為留奧地利學生,與常朝棟《中國軍樂發展之研究》留德說法不同。

28

按許常惠說法,荷西時代之前屬於文獻不明的時代,綜合中國古代的記載和歷史學者的看法,台灣 與大陸之接觸的可靠資料文獻始於「隋代」 ,稱台灣為“流求”,至清代時雖把台澎劃入其行政區內,

但卻將台灣當荒服地看待。見《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 , 〈第一部份:原住民音樂的風貌〉 ,p. 16-21。

(17)

國成立後的西式軍樂影響、(四)光復後的台灣管樂發展。

(一)馬關條約前的台灣狀況

西式管樂團在「台灣」的出現,按照最早歷史文獻上可考據的第一支西式軍樂隊,

於中國明朝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領澎湖及台灣南部時,就曾攜帶軍樂 隊來台,29只不過當時的軍樂隊並未促成西式管樂團台灣的發展,僅是西方文明的代 表之一。

細數台灣音樂近四百年的歷史,依照楊麗仙的「西洋音樂初傳入台時期」歸納,

在早期台灣西樂的發展年代,從「荷蘭時期」(1624~1662 年)、「西班牙時期」(1626~1642 年)至「明朝鄭成功」(1662∼1858 年,所謂西樂發展停怠階段)初期,30西式軍樂隊 都曾短暫在台灣展現蹤影,伴隨軍方勢力來台。隨後,西元 1859 年後台灣被迫開埠,

雖然中國清朝時曾將台灣設「省」,但未曾重視台灣當地的經營,在清末時期由於列 強殖民文化的入侵,尤其自「南京條約」簽訂開放部分港口後,西式新音樂便開始逐 漸嶄露頭角,在中國正式建立西式管樂團,以「上海工部局公共樂隊」「赫德樂隊」

及清末民初的「袁世凱軍樂隊」著稱,但此時,對於所謂的台灣省仍沒有特別影響。

(二)日據時期的台灣情形

「馬關條約」簽訂(西元 1895 年)後,台灣改為「日本政府統治」,日據時期

(1895~1945 年)的台灣,台灣音樂活動可以分為三大類部分:「原有的傳統音樂」、

「西洋傳入的教會音樂」「日本推廣的音樂教育」。對於管樂團發展有影響的,主要 有三項活動:1. 日式音樂教育、2. 教會音樂的影響、3. 管弦樂團的活動。

1. 日式音樂教育

日本最初統治台灣為有效推廣日式教育,教育行政機關曾改制多次。光緒 21 年

(西元 1895 年)在各地設立學校,最先設置『唱歌』科目,西元 1892 年培育的來台

29

方豪《中西交通史》,p.894。

30

參考楊麗仙《台灣西洋音樂史綱》 , 〈第一章 西洋音樂的初傳入台〉 ,對於台灣西洋音樂的發展有獨

特見解,並劃分三個時期研究:西洋音樂的初傳入台,西洋音樂的再傳入台,日據時期西洋音樂在台

之發展,p. 1-34。

(18)

日籍師資將音樂課程列為必修,以利推廣台灣音樂課程,西元 1899 年培育的台籍師 資亦作如此課程規劃要求,可見日式教育有計畫的推廣音樂。值得一提的,當時表現 傑出的台灣學生可獲校方資助留日深造,這群留日學生成為日後台灣音樂教育的中堅 份子,返國後,舉辦過兩次重要的音樂活動,一是「鄉土訪問音樂團回國舉辦巡迴音 樂會」,另一則是「賑災義捐音樂會」,將台灣光復前的新音樂運動推上高潮。

在這些赴日本土專業訓練培育出的師資群,著名的有張福興、柯丁丑、李金土等 人,他們返台後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西方音樂,這些師資致力讓全省師範學校的學生在 各校組成管弦樂團,如:當時的北師、北二師、中師。其中,赴日留學和管樂有關連 的,最著名的王錫奇,是當時日本神戶音樂院的小號學生,也是日後光復後的「台灣 省府軍樂隊」隊長。所以日式音樂教育的貢獻,在於培育日後台灣西式音樂初期的本 土師資,至於管樂團活動方面,並沒有重要直接影響及貢獻。

2. 教會音樂的影響

關於教會音樂的影響,首先我們知道台灣各地教會早期在教會音樂方面,主要音 樂活動以「合唱聖歌」為主,並分成兩大系統:以南部(台南)英國長老教會為主、

北部(淡水)以加拿大長老教會為主。在南部地區,早在日據統治前,台南便設立台 南神學校(西元 1876 年設),神學校特別重視宗教及音樂,其中和管樂有關的活動是 在民國 13 年(西元 1924 年)年特別成立一支「音樂隊」到處佈道,此音樂隊是台灣 早期的西式樂隊之一,組合有:大小鼓、小提琴、中提琴、小號、豎笛、低音號,蠻 少見的編制組合。在中部教會,其實也有部分管樂活動,民國 10 年(西元 1921 年)

中部的「豐原大社教會青年會」,組了一個「七人吹奏樂隊」,由呂泉生先祖父捐獻五 百元購買樂器:大小鼓、小號、單簧管、長號等,平時這個樂隊擔任教友的婚、喪禮 吹奏。由此可知,當時教會音樂對管樂的貢獻不深,少見的管樂團活動也只是以小樂 隊的編制為主,並非今日所見的正式樂隊型態。

3. 管弦樂團的活動

談到台灣的管樂活動,早期其實和管弦樂團是密不可分的。台灣的第一個管弦樂 團,有兩種說法,一是民國 9∼12 年間張福興所創立的「玲瓏會」,人數 40∼50 之間,

(19)

和先前所提的小型樂隊完全不同,是能夠演奏西洋交響樂的樂器編制。另一說法,按 許常惠教授在國立台灣師大的《音樂研究學報第九期》中所提,根據《台大醫學院百 年院史》的記錄,台灣的第一個管弦樂隊是在「玲瓏會」成立前一年(即民國 8 年),

當時的台北醫專更早便有管弦樂團的音樂會演出,只是醫專樂隊的人員編制遠少於玲 瓏會,依節目單得知人數僅共十人,但樂隊維持時間則較玲瓏會長久。從民國 8 年至 民國 26 年,這兩個樂隊的成員都以台北醫專的學生為班底,不論如何,管弦樂團的 成立都代表西式音樂在台灣的開始發展,而管樂演奏人才也同時萌芽。

(三) 民國成立後的軍樂影響

民國成立後的西式軍樂影響,在此將討論「中國軍樂的功能」和「中華民國 的西式軍樂」

1. 中國軍樂的功能

在談西式軍樂之前,先回顧中國的「傳統軍樂」緣起。「中國軍樂」肇始於黃帝 的第一個戰爭,就是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按《晉書》〈樂志〉記載,當時帝乃 命始吹角為龍鳴以禦之,據記載當時樂隊編制為:鐲、鐃、鼓、角、神鉦等樂器。後 來中國也曾受西域影響陸續引進橫吹等樂器,隨著歷朝換代中國軍樂編制也陸續改變 型態,但以現今觀點來看,使用的都是所謂的中國傳統樂器為主。

基本上,早期中國軍樂隊的功能有三大類:「實用軍樂」「典禮軍樂」「演奏欣 賞音樂」(1)「實用軍樂」:用於戰爭時期和平時訓練(夜警、田獵、大射、大閱、

日食時救護用)的用途。(2)「典禮軍樂」:依場合分朝會(步行出入、乘輿出入)與 祭祀(典禮前後、伐紂武舞之樂)(3)「演奏欣賞音樂」:用為一般娛樂和音樂欣賞,

著名的漢朝黃門鼓吹,便是饗宴時引用軍樂的例證。

中國有所謂國之大禮,「吉、凶、軍、賓、嘉」五項。其實軍樂便是涵蓋這五禮,

也就是高郢〈獻凱樂賦〉所提:鐘鼓克諧,羽旄繁會,德音所發,神功是籟。」的 中國軍樂功能。這樣的軍樂功能,隨著時代改變,雖然演奏的音樂內容或是樂隊形制 有所不同。然而,即使在現代,中華民國改用「西式管樂隊」作為軍樂隊型式,但一

(20)

些軍樂上的基本功能:「實用軍樂」「典禮軍樂」「演奏欣賞音樂」,不論中西式樂隊 都還是大同小異。

2. 中華民國的西式軍樂

中華民國建立,「西式軍樂」在各級學校廣為使用,軍隊的編制則參照清末新建 陸軍的體制設立。民國成立之初,當時的軍事學校普遍設立西式的軍樂兵,最少的憲 兵學校僅兩員號兵,最多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有 28 員,主要功能為演奏操練、作息 的信號樂,與部隊平時作息的號音相同。民國早期的軍樂隊設置在所謂元帥府以上的 單位,其中以「北平大元帥府」的軍樂總隊最為完備,下設四個分隊,延攬全國各地 軍樂專才。民國 9 年,蔡元培主持北大,聘蕭友梅創設「音樂研究會」,並於民國 11 年改為「音樂傳習所」,造就音樂人才,也包含軍樂在內。31不過蕭友梅曾在其著作《普 通樂學》中提過,所謂的「軍樂」是指用吹樂器和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只是當時的聘 任的外國樂隊教練依國別分兩大系統,即德國和法國兩種不同編制,所以常有不德不 法的混合編制型態,他認為這樣的教練混用的編制,容易導致樂隊聲響上音色比例不 均,由此可知,當時的軍樂隊編制並無一定規範。

民國 24 年,軍政部設立「軍樂研究會」,從事國內各項軍樂的改進計畫,並派學 生赴德國學習軍樂,洪潘即為第一人。民國 25 年軍政部又在南京設立一個「軍樂幹 部訓練班」,以改進我國軍樂及培植軍樂專門人才,只可惜後來因抗日戰爭而暫停。

民國 29 年軍政部在重慶設立「軍樂組」,這是民國以來第一個主管軍樂行政的專責單 位。接著,中央訓練班設立「音樂幹部訓練班」,成立一個軍樂中隊,並招考軍樂學 生。民國 31 年又再度成立「軍樂幹部訓練班」,我國從此有一個完整的軍樂教習機構,

在此之前,我國軍樂訓練上缺乏專業機構,演奏音樂以信號樂為主,典禮樂為次,樂 隊編制延續清朝的新建陸軍體制。

民國 32 年,軍政部將軍樂幹部訓練班改組為「陸軍軍樂學校」,由洪潘擔任教育

31

民國 16 年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後改稱上海音專) ,算是真正的是中國西式音樂教育成立,也

是中國近代西樂的領導中心,對於當時的音樂發展和北京一樣重要。

(21)

長,施鼎瑩擔任器樂總教官,王孝淳、張錦浤先後任教教務組長,造就軍樂人才,有 系統的真正落實軍樂教育的養成。當時的「陸軍軍樂學校」,學生需修業三年,以從 事軍樂工作和教練軍歌人才為目標。民國 33 年,陸軍軍樂團在重慶復興關成立,擔 任國家軍樂隊的任務,由洪潘主持,民國 34 年改編為「陸軍軍樂學校的教導隊」,從 此具有演奏、示範、教學實習、培養軍樂幹部的幾項任務。

民國 37 年,「陸軍軍樂學校」改編為「特勤學校軍樂專修班」,後又改稱為「音 樂專修班」,由施鼎瑩擔任班主任,張錦浤為副主任,均為軍職人員。民國 38 年,特 勤學校因為國民政府遷台而解散,但其裝備及教導人員由裝甲司令部接運來台。民國 39 年,施鼎瑩應聘為國防部軍樂顧問,積極倡導整編軍樂隊。當時,上至國防部,

下至各軍種和三軍官校,都有軍樂隊,不過編制不齊,器材不佳素質不均,所以軍樂 隊的運作並不順利。另外,當時的軍樂作品創作,以戴逸青最具代表性,凱旋進行曲 便充分表現當時的音樂創作背景。

民國 41 年,國防部核定國軍軍樂隊的編制,確定國軍軍樂的制度,當時按國防 部軍樂整訓計畫,軍樂編制有三種:甲、乙、丙三種編制,軍樂隊人數依序為 64、

46、32 人,三種等級。其中甲種編制階級最高,編制有如完整的室內管樂團,分別 設置於陸海空勤各總部及省政府。

民國 43 年國防部設立「國防部示範樂隊」,這是繼民國 33 年「陸軍軍樂團」之 後,一個正式代表國家威儀的最高軍樂隊單位。民國 44 年,國防部根據施鼎瑩的「國 防軍樂整訓計畫」在北投政工幹部學校內成立「軍樂人員訓練班」,恢復中斷的軍樂 訓練,由美國人艾里生擔任軍樂顧問,訓練正期軍樂人員六期,調訓軍樂人員四期,

招考社會青年為軍樂學生訓練三期,於民國 56 年停召。

(四) 光復後的台灣管樂發展

光復後的台灣管樂發展,原則上可以每十年劃分一階段。依其影響及年代將分兩 方面討論:1. 三個重要音樂機構設立的影響、2. 光復後的台灣管樂史。

1. 三個重要音樂機構設立的影響

(22)

在台灣光復初期的那段時間,這三個重要音樂機構的設立,對於日後台灣管樂文 化影響至深:(1)「國立台灣交響樂團」(2)「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3)「國防部 示範樂隊」

(1)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提到台灣管樂團,必須先提到一直對台灣音樂文化極有 影響,具有悠久歷史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光復之初,政府於民國 34 年以振 興樂教為文化建設之要務,選擇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設置交響樂團及「軍樂隊」 由王錫奇擔任軍樂隊長,由此可得知軍樂隊在此時已開始設置。同年,樂團於 12 月 1 日正式成立,定名為「臺灣省警備司令部交響樂團」,借用台北第二女中部份校舍 為團址,首任團長為該部參議:原國立福建音專校長蔡繼琨教授。民 35 年春奉令改 隸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撥臺北市中華路西本願寺為團址。

民國 36 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撤銷,成立台灣省政府,因此改制奉令更名 為「臺灣省政府交響樂團」。半年後,台灣省政府取消交響樂團的編制,改由蔡繼琨 所擔任的台灣省藝術建設協會接辦樂團,名稱不改,並由該會代為管理「台灣省政府 軍樂隊」但受限經費拮据只好刪減人員,並裁撤軍樂隊,增設副團長,此時王錫奇改 任副團長,民 37 年元月合併舉行音樂會。直至民國 39 年冬,改隸教育廳,更名為「臺 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32由此可知,「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名及團制雖然不斷改 變,但和管樂團的淵源其實密不可分,對台灣管樂合奏的推廣及管樂教育貢獻極深。

(2)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光復之後,對於國內音樂教育文化最有重大關鍵的影 響,是民國 35 年 6 月「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的成立,最後改制成「國立 師範大學音樂系」,該系長期的主導台灣音樂教育文化的發展,認識師大音樂系的成 立改制過程,也就等於瞭解台灣音樂教育體制早期的發展演進。早期師大音樂系的大 陸師資和本土音樂家,更是對日後台灣音樂教育推廣和專業師資培育貢獻良多,只可 惜早期未積極發展管樂合奏音樂,但師大音樂系其間接影響力仍不容忽略。國內透過 這類音樂高級專業教育的發展,即師大先後成立國內第一所「音樂碩士班」(民 69)、

32

關於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史,參考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二) 》 ,上篇第 12 文〈省交的創團經過-

創團團長蔡繼琨先生自述〉,p.141-143。

(23)

「音樂博士班」(民 90),象徵國內音樂教育的水準不斷提升,有專業化及高學歷化的 的趨勢,使國內管樂人才素質得以不斷提升。另外,師大致力於國內外學術合作及交 流、積極辦理各種重要音樂研討會活動、辦理音樂會巡迴推廣音樂,基本上,師大音 樂系及音樂研究所早期的發展,可以說是台灣音樂界人物與發展史的縮影。在這半世 紀當中,不僅培養了臺灣最多的音樂老師,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家與學術研究人才,

對於國內後來管樂音樂教育有著間接不可忽視的影響。33

(3)國防部示範樂隊:民國 39 年,由軍方聘請施鼎瑩任國防部軍樂顧問,積極 倡導整編軍樂隊,另外,作曲家賴孫德芳更積極投入管樂音樂創作,如:「國光進行 曲」等名曲,影響軍樂進行曲的發展。同年,在民間方面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樂 隊」的成立,同時陸續為國內樂壇培育出許多重要的管樂指導。民國 43 年成立「國 防部示範樂隊」,為國內所有軍樂隊當中成員水準最高,成為國內軍樂的新典範,象 徵軍方樂隊的整建。民國 44 年至 56 年政工幹校成立「軍樂人員訓練班」,由美國駐 華軍事顧問團團員艾里生(Lin Arison)指導,恢復過去曾經一度中斷的軍樂教育。

目前,國內軍方有「政治作戰音樂系」,和「國防部示範樂隊」,作為軍方音樂文化 的推廣表率。

2.「光復後的台灣管樂史」

台灣的西式管樂發展,基本上參考長期致力於推廣國內管樂樂教的輔大郭聯昌教 授的看法34,約略可用每十年劃分為一個時期,重要發展大致彙整補充如下,將「光 復後的台灣管樂史」共分六個時期階段:

(1) 民國 40∼50 年:台灣光復後的音樂師資、音樂教育及推廣活動,大多集中在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身上,樂團初期以管絃樂團及管樂團面貌出現。民國 43 年「國 防部示範樂隊」成立,象徵國軍樂隊的最高素質代表。關於學校管樂隊方面,除了民

33

在此提到師大音樂系,主要是著眼於其早期第一志願的國立大學的影響力,對整個早期音樂教育策 略及人才培育的影響性,像葉樹涵便是師大早期學生,後來積極推廣管樂教育文化。事實上,早期的 文化大學、國立藝專也對音樂人才的培育極有貢獻,現今許多重量級的樂壇人士及音樂界前輩多出其 中。提及管樂團的發展,師大音樂系其實早期並沒有十分投入其中,與當時的音樂文化背景頗有關連,

反而是師大管樂隊較有貢獻,後來,隨著音樂教育時空的轉變,輔仁大學也十分積極的投入於北部地 區管樂團的推廣,管樂指揮人才輩出,而師大音樂系也才逐漸重視管樂團的重要性及其發展性。

34

參考《台灣管樂族月刊》,西元 1998 年 9 月份、p.19。

(24)

國 39 年成立的師大管樂團之外,民國 43 年「台大管樂團」成立,基本上此一時期學 校樂隊發展並未普及,即使是音樂科系也多重視鋼琴和聲樂,專業管樂師資缺乏,使 得管樂團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基本上管樂團合奏音樂尚未受到重視。

(2) 民國 50∼60 年:「國立藝專」民國 51 年開始招收管、弦樂主修學生,為器樂 發展增加人才,因此開始有正統音樂教育培養的管樂演奏人才,之後,民國 58 年「台 北市立交響樂團」成立,也間接促進管樂的學習活動。這時期也開始有舉辦全省音樂 比賽,不過尚未有「管樂合奏」比賽項目,在管樂合奏演奏曲目方面,學校樂隊大多 吹奏進行曲,或是由日本引進的樂曲,以大眾流行曲目為主。所以,此時管樂團開始 演奏偏娛樂性價值的曲目或是典禮用的音樂。

(3) 民國 60∼70 年:管樂發展開始漸漸轉變,民國 61 年國內全省音樂比賽增設了

「管樂合奏」項目,帶動管樂的興盛。各大學音樂系陸續開始招收管弦樂主修學生,

代表國內開始重視管樂演奏人才的廣設培養,不再僅限於少數大專院校音樂科系,國 內開始擁有受過更多正統音樂教育的管樂演奏者,同時,「國防部示範樂隊」招收音 樂科系畢業生,象徵軍樂隊的素質提升,也使得優秀的大專院校音樂系管樂畢業學 生,能得以延續繼續發揮所長從事管樂活動,頗具管樂音樂教育時代意義。民國 65 年為慶祝美國建國 200 週年,受美國民間團體邀請參加慶祝活動,我國教育部特地籌 組「自強管樂隊」(幼獅管樂團前身),這個樂團集結國內當時管樂好手,成員以「國 立藝專」「文化學院」兩校學生佔多數和少數師大、台大等學校的學生,由陳澄雄帶 隊赴美展開巡迴演出,這次出國演出意義深遠,由於成員皆以學院學生為主,等於肯 定我國專業的管樂音樂教育,同時鼓勵青年學子努力投入學習管樂,目前國內管樂的 傑出重要音樂師資,大多出自於當時的樂隊成員。

35

事實上,在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的音樂環境並不好,由於經濟因素學樂器是件奢

35

參考陳樹熙團長的說法,民國 60 年代的管樂資源集中於幼獅管樂團,即使當時有台大管樂團,但

基本上當時的台大管樂團並不風光,每週練習一次,那時的練習狀況很差,人數不完整,樂器也缺很

多。而出席人數大多維持在三十人左右,有時須找外界的槍手以協助演出。所以,那時候管樂團的大

本營在幼獅管樂團,團內有許多人都參加幼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含教學策略) 時間 學習評量 活動一:小小音樂家(音樂老師)..

70

• 邀請男生女生分別上台進行雨夜花(FLOWERS IN THE RAINY NIGHT) 和丟丟銅仔(CLINKING COINS)合奏,邀請有個別樂器演奏的學生表

國際性或大型行進管樂比賽,是各校親師生開拓視野的重要里程碑;除了 每年例行性的全國音樂比賽決賽之外,臺灣也有幸於 2019 年在臺北承辦世界

家樂福著名醒目的紅藍白企業標誌, 看似 簡單, 卻饒富意義, 裡面隱含著家樂福創 立至今的企業願景與對消費者的承諾。這個 企業標誌第一次出現是在 1966 年, 設計概 念取自 Carrefour 的字首 C

( 簡 稱 系統 計畫 ) ,已 經創下最多人同 時演 奏的金氏世界紀 錄 (Guinness World Records)。系統計畫為該國工人階級家庭約 35 萬名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古典樂培訓,20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