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實像與虛像的呈現

在文檔中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頁 21-26)

以上,我們透過彝族文學表看到的彝族文學史的架構。解析《彝族文學史》

的內容,我們認為中國在建構一幅「統一的彝族文學」的美麗圖像。這幾年不管

在文學理論研究或彝族作家創作的道路上,我們看到彝學研究的蓬勃發展,但同 時也在這樣繁榮似錦的現象中,體會出表象背後的真實。如何解讀「彝族文學史」

的虛像與實像?

由彝族文學表檢證,可以看出民間文學的作品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四 個時間分期都有民間文學作品,但是集中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時期。作家文學 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存在,但數量很少,真正開始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的晚期,

興盛在社會主義時期。從時間點來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有交叉的時期,但是 從內容來看,兩者就像是楚河漢界,各自有不同的文學表現。以下就「民間文學」

與「作家文學」來分析。

在世界多數的「國家文學史」中,我們不會去注意到民間文學,因為國家文 學史不會將民間文學作品與作家文學作品並列,若有列入民間文學的作品,對其 著墨似乎都是蜻蜓點水般地帶過,這些沒有文字的民間文學作品是歸類在「民俗 學」或「宗教學」的學科領域,漢族文學史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是對中國大 多數民族來說,民間口頭文學是主要的文學形式,有文字傳統的民族,作家文學 不見得發達,而沒有文字傳統的民族,作家文學的出現,已遲至當代以後。但是 民間文學並非是「前文學」,27 它有可能與作家文學的發展是同時進行,因此在 當代作家文學盛行之外,口傳文學依然在民間流傳。因此「國家文學史」不討論 的民間文學,反而是「民族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民族文學就等於是「民 間文學」加上「作家文學」,廣為世人所接受。觀察彝族文學史和其他出版的各 族文學史,民間文學的作品量與特色,絕對超過作家文學,已成為中國少數民族 文學的特徵。

彝族文學表中的民間文學,共有9 類文學體裁,其中神話、傳說、歌謠、民 間故事、諺語等5 類文學體裁的作品非常豐富,因作品量多,又只具一般性,因 此在文學表上,我們僅以「作品的類型」做為代表。另外創世史詩、敘事詩,機 智人物故事,彝文典籍等4 類文學體裁的作品較具特色,我們盡量全面地挑選作 品呈現。上述的彝族民間文學,是目前官定版本的彝族文學史的民間文學的內 容,扣除5 類「作品的類型」的民間文學體裁,我們試著將這些民間文學作品標

27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收於林松源(主編)《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員林: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頁 358-359。

上所屬的彝語分支,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第一,現行的彝族文學史的民間文學 作品來源多元,不是一個彝族的作品,而是來自六個彝族的作品。第二,其中又 以四川彝語、貴州彝語、中央彝語三分支特別活躍,創世史詩、敘事詩,機智人 物故事,彝文典籍等,都有該語的文學作品。第三,彝文典籍是畢摩傳抄下來的 經書,數量豐富,其中超過半數是貴州彝語分支的作品,可見是該地區特有的文 學傳統。

下表我們將彝族文學表內的民間文學作品標出其所屬的彝語分支,目的是想 讓現況的彝族文學表立體化,整齊畫一是表面的形式,多層剖析才能逼近事實的 真相。真實的彝族文學史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學史,而是合併多個民族的文學史。

彝族文學表中的作家文學,共有戲劇、彝文創作、作家詩歌、作家散文、作 家小說等5 類文學體裁。相較於民間文學的作品量,作家文學作品量不多,我們 們盡量全面地呈現作品,在彝族文學表內的作家文學即是目前官定版本的彝族文 學史的作家文學的內容。仿照【表10】的作法,我們將這些作家文學作品標上 所屬的彝語分支,一樣呈現出立體多元的樣貌。第一,戲劇是作家文學裡,內容 薄弱、作品量少的文學體裁。從流傳地更清楚的看出,戲劇只在講中部彝語的楚 雄地區流行。第二,彝文創作體裁裡,社會主義時期以前,是使用貴州彝語;以 後是使用涼山彝語,劃分截然清楚,這就有疑點。第三,作家詩歌、作家散文、

作家小說三類文學體裁,屬於當代文學,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使用漢語創作。彝 族比較特殊,古代作家就有人用漢語創作詩歌。我們依照【表10】畫出下表。

彝族的作家文學出現得很早,因為彝族是有文字傳統的民族,但長期與跟漢 族接觸,作家文學的作品呈現兩種語言的傳承。一是彝語的系統;一是漢語系統。

彝語系統的古代作品出現在奴隸社會初期至封建社會,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 傳,作者多為畢摩,體裁是五言體的詩論。這類作品不多,原因是畢摩很少留下 自己的大名。彝語創作的當代作品出現在社會主義時期,主要集中在四川涼山地 區,有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以詩歌的作品最多。古代作品的作家都是畢摩,

創作內容單純,全是對詩學創作的理論探討。當代作品是作者有意識的以彝語來 創作,用以抗衡勢力強大的漢語創作作品,以及保留逐漸凋零的母語。

漢語系統的古代作品出現在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以封建社會為主。作家的 身份大多與土司有關,接觸漢文化深,創作的體裁多為詩歌,詠歎周遭的生活情 事,與一般漢語詩歌差異不大,因此有些彝族學者在討論彝族漢語詩歌的作家 時,是認為這些作家沒有民族意識,不該納入彝族文學史當中。漢語創作的當代 作品出現在社會主義時期,有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這個時期作家對「彝族」

的認同是明確的,雖以漢語創作,作品都能找到清楚的彝族意識,我們從【表 11】中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當代作家,分別來自彝語 6 分支地區,作家隊 伍是多元的。因為使用漢語創作,除了四川彝語較有生命力,我們不清楚其他彝 語各分支作家的彝語能力,但是漢語創作一定會漸漸趨向整合,當然也就缺少了 地方性的文學特色。

目前彝族作家還不到100 人,進入中國作協會員的作家只有 20 多人。28 試 想彝族文學史只討論這些作家的作品,以現有的材料編出文學史,只能算是一本 內容不豐富的當代文學史。

本節試圖將彝語6 分支的文學和目前官定版本的《彝族文學史》對話。擁有 共同文學史的一群人,應該就是同一民族,表面上我們看到或認為是一個民族的

「文學史」,真實的面貌,卻是各支系有自己的文學系統在運作。但是當政治的 大勢力強行干預,被犧牲而隱藏於實像之後,就不足為奇了。55 個少數民族的 口號與事實,讓統一的彝族文學史、苗族文學史、藏族文學史、蒙古族文學史等 等,紛紛出爐,完成各族一本文學史的政治任務。我們認為在這當下被稱為各族 支系的一群人,會在時間的洪流慢慢融合至該族的文學史當中,形成今日所見的

28 馬德清,〈當代彝族作家簡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7),頁 28。

被識別的民族。實像讓我們知道擁有共同的文學史,是要形成民族的趨同性,達 到統一與認同的效果,產生的後遺症會造成各支系語言與文化的消亡。

在文檔中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頁 2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