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大民族學報》 第二十七期,頁 35-64 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黃季平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摘 要 彝族,是中國少數民族裡最複雜民族,它的支系龐大複雜,彼此的語言不完全能通, 並且從未整合為一個內部可以動員與互動的完整社會,但是大家却被合稱為彝族。這樣 複雜的背景, 「彝族」的組成令人產生好奇,他們到底是不是一個「民族」 ,還是由許多 不同的民族組成的一個「民族群」?本文想藉由目前已經建構出來的彝族文學史、彝族 文學概論做為觀察對象,探究彝族文學史的實像與虛像。. 關鍵字:彝族 、彝族文學史.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專任講師.

(2) 36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緒. 論. 文學是以語言為材料或媒介的創造藝術,沒有文字的民族可以集體創 作口傳文學,有文字的民族,可以提煉為精緻的作家文學,兩種創作形式 不同,口傳的民間文學存在每個民族當中,而作家文學的有無,往往受限 於該民族對文字使用的成熟度而成正比。若我們能接受上述兩種創作形式 都是屬於文學,那麼我們就能很確定的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學。 文學有其歷史,將每個民族在不同時間所流傳的作品加以整理分析,便 是撰寫這個民族的文學史。我們認為每個民族文學史應是該民族依據一定的 文學觀和文學史觀,對相關史料進行選擇、取捨、辨證和組織而建構起來的一種 具有自身邏輯結構的有思想的知識體系, 1 這種知識體系就是學術。目前中國 55 個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文學史或文學概論,相對其他國家而言,當 代中國對其少數民族的學術建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從文學作品的創作到 形成文學史的過程,需要大量作品的累積與時間的沈澱,中國少數民族的 文學發展程度不一,並不是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書寫文學史,做到邏輯性的建立 該民族的知識體系。然而目前中國幾乎做到每族一本文學史,因此我們認為 這些文學史的建構可能是外力促成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標榜有 55 個少數民族和一個主體民族漢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 2. 家。 身為少數民族的身份是國家認定的,縱然內部有許多識別的問題,但是官 方承認的 55 個少數民族,他們最起碼在國家當中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們可以從 各方面發現中國對少數民族的用心經營。在政治上,制定相關的民族政策,少數 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自治區域。但是真正建立少數民族體系的應該是「五套叢書」 的編纂。 3. 1. 董乃斌,〈中國文學史的演進:範式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6(2001),頁 163。 中國從 1949 年迄今,五部根本大法(一部《共同綱領》四部《憲法》)都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 和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所共同締造的」。 3 根據統籌部門一個重要負責人胡鈞的統計,五種叢書的冊數各為:1 <中國少數民族> 1 冊、 2[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55 冊、3[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誌叢書]57 冊、4[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概況叢書]142 冊、5[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144 冊,共計 399 冊。 但他另又表示共計 403 本,五套叢書出版時間跨越十多年,出版單位遍及二十九省市區,工程浩 大,連統籌單位都不容易判定是否已經全數出版,也提供不出確實冊數。見胡鈞〈民族文化建設 的巨大系統工程—介紹《民族問題五種叢書》〉,《民族研究》4(1992),頁 3。 2.

(3)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37. 「五套叢書」是指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五種不同類型的書,第一種是概論性 地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書名即為《中國少數民族》 。發行之後,頗受好評,目前 已有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外語版本。第二種是各民族的「社會歷史調查」, 透過民族學的田野調查,將各族有關宗教、社會禮俗等各類事項蒐集起來的一部 田野調查資料。第三種是各民族的「語言志」 ,同樣利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將各 民族的語言記錄保存下來。第四種是各民族地區的「民族自治地方志」 ,將少數 民族生活的地區,以民族誌的方式呈現。第五種是各民族的「民族史」 ,對於沒 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來說,第一次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歷史書,這套叢書把民族史的 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依照「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的模式,每個民族各有一部簡史,同樣的在 文學的領域內也可以有「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叢書」,讓每個民族各有一部民族 文學史。本文想要探討的是這樣一本民族文學史對該民族而言的代表性,能否詮 釋該民族的文學發展,甚至建構一個該民族的知識體系?或者這些民族文學史只 是在中國民族體系中的框架,像是連鎖的加盟店,一個一個的堆積起來,每本文 學史都能找到位置。只是原本粗糙的民族識別,讓許多在 55 這個數字之外的民 族,不知道自己的命運該往何處?透過彝族文學史的案例,或許可以瞭解中國少 數民族文學的發展。. 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框架 我們如果要瞭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一定要先觀察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編寫 歷程。 1958 年 7 月 17 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召開座談會,確定要編寫少數民族文 學史或文學概況。4 「少數民族文學」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在這之前,一直使 用「兄弟民族文學」這個概念。5 這次座談會奠定了組織、編寫少數民族的文學 史或文學概論的基礎,具體的成果是各省、區民族文學工作者動員,大規模的搜 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包括蒙古、藏、壯、彝、傣、土家、白、納西、苗等 4. 《中國民族報》主編室摘編,〈少數民族文學 50 年〉,《中國民族報》(2006.12.20)。轉引自中國 民族文學網(http://www.iel.org.cn)。 5 鄧敏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建設歷程〉,《民族文學研究》1(1994),頁 11。.

(4) 38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族先後寫出文學史或文學簡史初稿,正式出版有《白族文學史》 、 《納西族文學史 》 、 《藏族文學史》等。6 為了總結各地編寫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的經驗並 討論編寫中遇到的學術問題,1961 年 3 月 25 日到 4 月 20 日在北京召開「少數 民族文學史討論會」 。將近一個月的討論會,更確立的編寫文學史和文學概況的 原則與理論基礎,各民族地區的編寫民族史工作成為熱潮。 7 文革期間,少數民族文學沒有多少發展空間,編寫文學史與文學概況的工作 因此中斷。1979 年 2 月,在昆明召開第三次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工作座談 會,會中決定有必要由各地區分工完成一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況》 。這本書 在 1983 年完成,由毛星主編,全國 100 多名各族學者共同撰寫而成,書名改為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 ,有上中下三冊約 150 多萬字,內容是對各民族文學做概 貌的介紹,這是當代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描述中國 55 個少數民族文學的專著。 1984 年 11 月在北京召開第四次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工作座談會,會議 決定由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研究所編輯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叢 書」 ,總計 40 冊左右,約 1200 萬字,由各民族單獨編寫,各自成卷。整體編寫 和審稿工作統一由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研究所主持。1986 年 10 月,這個計畫成 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第七、八個五年計畫的重點項目,由劉魁立、鄧敏文擔任項 目主持人,執行時間從 1986 到 1995 年。8 至此,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的 編寫才算完成程序,有自己的體系架構。 到底各民族的文學史應該寫成什麼樣子?「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 叢書」的計畫內容是這麼寫的: 本課題以馬克斯主義為指導,對有關民族、有關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象、 文學活動進行匯總,給以全面的描述、科學的說明和實事求是的評價;分析和研 究有關民族文學的特點和性質;探討其發展的基本脈絡和基本規律;適當說明民. 6. 趙志忠,〈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1(1998), 頁 37。 7 鄧敏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建設歷程〉,頁 13-14。對撰寫文學史或文學概況的要求如下: 經過調查研究,社會歷史和文學歷史的發展脈絡均比較清楚者,寫文學史;條件不具備者,寫文 學概況。 8 鄧敏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建設歷程〉,頁 16。.

(5)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39. 族文學的發展同社會、歷史、文化等的密切關係;適當探討民族文學與相關民族 文學的交流與影響情況。 9 這段話,應該就是各民族在編寫文學史的指導方針,統一架構只能指引方向 不至於偏頗,而一本文學史的品質好壞,應該有兩種條件構成。一是該民族是否 有充分的文學材料;二是編寫者的文學史學的能力。因此,同屬於「叢書本」的 文學史,品質參差不齊也就不足為怪了。如何看出一本文學史的好壞?我們認為 有三點看法可以做為參考。第一,必須要有該文學史的「編寫原則」 ,學者歷來 重視著作的「發凡起例」 ,要敘述著作的大旨與編撰體例,就要把自己著作的「編 寫原則」公諸於世。10 尤其是探討族別文學史的編寫原則,有利於取得共識,建 立方法論。第二,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的最大問題在於文學史的時間分期,尤其 是要確認民間文學的確切時間,幾乎是不可能,所以應該要以「文學為主導」 、 「以 文學發展的歷史為線索」為前提來思考如何分期,這樣的分期才具說服力。第三, 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以科學性的態度,要讓材料自己說話,這樣才能呈現真實 的文學史樣貌。 截至目前為止,叢書本共出版 46 本文學史, 11 未出版的各族文學史,應會 陸續出版。觀察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編寫歷程後,我們還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中國 少數民族是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 第一,成立相關研究單位。1979 年 6 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成立,這是 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學術團體,和一般學術性學會組織一樣,會定期 召開學術年會和專題學術研討會,目前有 400 多名會員。12 1979 年 9 月成立了中 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它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 的國家級機構,所下設有許多研究室。1983 年,由該所主辦的《民族文學研究》 雜誌創刊,成為第一本專門性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的期刊。之後在雲南、新疆、內. 9. 轉引自中國民族文學網(http://www.iel.org.cn),「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叢書」條。 傅光宇,〈新的突破,新的開拓—讀「叢書」本首批六卷少數民族文學史〉,《民族文學研究》 1(1994),頁 3。 11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叢書」的出版情況,根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約有 46 個民族已 經出版文學史或文學概論,僅剩下撒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景頗族、門巴族、德昂族、黎族、 畬族、高山族等 9 族,還未出版。 12 互動百科www.hoodong.com/wiki/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詞條 10.

(6) 40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蒙古等省(自治區)的社會科學院還專門成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分所。 13 這些 措施讓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新學科。 第二,出版相關研究書籍。從 1978 年開始,具有影響性的少數民族文學作 品紛紛出版,當年出版了高等院校教材《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 (馬學良主 編) ,共有 5 冊,是全國第一部包括 55 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的選集。 1983 年,毛星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 ,共上中下三冊約 160 多萬字,是當 代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記述中國 55 個少數民族文學的專著。其內容是對各民族 文學做概貌的介紹。1986 年,編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叢書」成 為國家八五重點計畫。這段時間陸續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果的專著和論 文集,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 (朱宜初、李子賢主編) 、 《民族民間文學基礎理 論》(陶立璠)、《少數民族文學論集》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編)、《中國少數民 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講》 (吳重陽陶立璠主編)等。 第三,培養少數民族作家文學創作。1980 年創辦了專門發表少數民族作家 作品的全國性刊物《民族文學》 。1981 年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共同主辦的少數民族文學的國家級文學獎,又稱「駿馬獎」,每三年舉辦一次, 在 2005 年舉辦第八屆。截至第五屆(1997 年),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頒獎上, 55 個少數民族都有作家獲獎。文學獎的頒發,積極鼓勵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 短短二十幾年,出現一批批少數民族文學作家新秀。 從 1958 年來,歷史的演進讓我們看到中國是如何逐步地建構「少數民族文 學」 ,文學史的撰寫、研究機構的設立、鼓勵創作的文學獎項,這些都是用心搭 起的框架,可以發現中國們對待少數民族的用心不是只有口頭說說,也確實努力 實踐。然而中國還是無法跳脫對境內少數民族一統性的要求,維護國內民族關係 的和諧應是世界的普同現象,族別的「少數民族文學」實際確已存在,但整体少 數民族文學概念的形成絕非必然,目前各民學文學本身發展仍有不完備之處,而 要在全體少數民族文學裡尋求一體性,建立在這樣的條件上的中國少數民族文 學,讓我們看到國家力量對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影響。. 13. 劉大先, 〈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始末〉 ,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7 年 3 月 20 日。轉引自中國 民族文學網(http://www.iel.org.cn)。.

(7)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41. 二、彝族及其分支的文學 彝族,是中國少數民族裡最複雜的民族,它的支系最多。14 有諾蘇、納蘇、 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與他稱,繁複到有 30-40 種。分布在雲南、 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有兩個自治州:四川涼山、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其餘是和別的民族混居的自治州以及自治縣。2000 年人口數為 776 萬,相對鄰 近民族而言,多得驚人。彝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 6 個語別,15 這 些語言,相近但不相通。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爨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 字;1975 年制定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 ,確定 819 個規範彝字,並開始在四 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16 從上述彝族的背景介紹來看, 「彝族」的組成就 會令人產生好奇,他們到底是不是一個「民族」 ,還是由許多不同的民族組成的 一個「民族群」?我們能不能從彝族的文學作品找到答案? 我們假設,同一個民族是講相同的語言,因為語言相通,所以用自己的語言 創作的民間文學或作家文學作品,會讓這群人產生共鳴,能感同身受形成共同的 文學美感與經驗。正如同我們閱讀英語文學或法語文學作品,若不熟悉這樣的語 言,也無法領悟這些語言所表達的美感。那麼一群說著相近但不相通語言的人, 雖然被認定是同一個民族,但是我們想瞭解這群人之間能有共同的文學經驗與文 學感受嗎?這群人能彼此認同自己的文學美感嗎? 在美國ethnologue分類裡,彝語系列下的語言有 8 種,其中 2 語在越南,其 餘 6 語在中國,並且聚集在川滇黔三省。中國分類法也與ethnologue大致相同, 但以地理方位來稱呼。17 目前,中國將講這 6 語的人合起來定名為彝族,亦即判 定這 6 語終將融為 1 語,所以 6 語人「未來是」 ,其實「現在已經是」一個民族, 他的族名叫彝族。下表將這 6 語與分佈地連結起來,有助於我們對彝族的瞭解。. 14. 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頁 211。 在中國對彝語的討論中都將其分為 6 個方言,但我們認為不妥,方言是低於語言的下一個位階, 在目前還無法斷定是方言的情況下,稱為「語」或「話」比較接近事實。 1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彝文〉詞條,收於《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頁 498。 17 黃季平, 〈彝族系列的創世史詩〉 ,收於《第四屆彝學會議論文》光碟版(中國美姑:第四屆國際 彝學研討會‧組委會,2005),頁 3-5。 15.

(8) 42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表 1】彝語分類與分佈地. ethnologue 的分類 YI,SICHUAN. 四川彝語. 中國的分類. 分佈地. 北部彝語. 四川涼山 貴州畢節地區、雲南武定. YI,GUIZHOU. 貴州彝語. 東部彝語. 縣、祿勸縣、元謀縣、羅 平縣、昭通地區. YI,SOUTHEASTERN 東南彝語. 東南部彝語. YI,CENTRAL. 中部彝語. 中央彝語. 雲南昆明、路南圭山區、 彌勒縣 雲南楚雄州、大姚縣、姚 安縣、永仁縣、雙柏縣 雲南紅河州元陽縣、紅河. YI,YUNNAN. 雲南彝語. 南部彝語. 縣、新平縣、玉溪縣、建 水縣、石屏縣. YI,WESTERN. 西彝語. 西部彝語. 我們也在地圖上標出六個語別的地理位置。. 雲南大理州、巍山縣、漾 鼻縣 【圖 1】彝語分佈地.

(9)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43. 上表與圖是為了讓我們瞭解彝族及其複雜的語言。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六種 語別互有交叉,但是仍有相對清楚的地理位置。四川彝語以涼山州為主;貴州彝 語以貴州畢節地區和雲南昭通地區為主;東南彝語以昆明地區為主;中央彝語以 楚雄州為主;雲南彝語以紅河州為主;西部地區以大理州為主。下面我們根據 12 類文學體裁來看這些地區產生的文學作品。 18 【表 2】四川彝語文學表. 語別. 四川彝語(北部). 分佈地. 四川涼山州. 神話. 〈洪水潮天〉 〈支格阿魯〉. 史詩. 《勒俄特衣》. 傳說 歌謠 敘事詩 民間故事 彝文典籍. 〈楠竹筒的傳說〉 〈勒格斯日〉 〈阿普科〉 〈呷爾普提的反叛〉 〈阿蘇拉則〉 〈娃子農耕苦〉〈阿嘎阿芝〉〈女兒被搶到奴隸主家〉〈沙葉 姆兒〉〈古怪歌〉 《媽媽的女兒》 《我的么表妹》《十龍寶印》《阿瑪莎》 〈阿茨姑娘〉 〈錯爾木呷〉 〈沙哥克如〉 〈阿果鬥智〉 〈松谷克 忍〉 〈杜鵑花開布穀鳴〉 《勒俄特衣》 《瑪木特衣》 《敬老歌》 《尼尼波古歌》. 戲劇 阿蕾《山茶花》 、阿庫烏霧《碎石集》 、阿巴伍呷莫〈百花盛 開的時候〉、吉赫丁古〈明天〉、沙馬加加〈兩兄弟打獵〉、 彝文創作. 石一達達〈復活〉 、丁長河〈初秋之雨〉 、馬海海呷惹〈家鄉 的雪〉、沈成軍〈一封絕情書〉、阿魯斯基〈滇池遊記〉、賈 瓦盤加〈家庭治富會〉 、阿涼子者〈沙馬妞牛〉. 古代漢語詩人 當代詩歌. 18. 吉狄馬加《自畫像》 、倮伍拉且《金馬駒》 、吉慧明《採山珍 的姑娘》 、巴莫曲布嫫《水的過去和現在》. 表列文學作品根據下列書籍。(以出版年代順序) 陶學良,《彝族文學雜俎》,(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楊繼中、芮增瑞、左玉堂(編 著),《楚雄彝族文學簡史》,(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李力(等編著),《彝 族文學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沙馬拉毅,《彝族文學概論》,(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王昌富,《彝族婦女文學概說》,(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10) 44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當代散文小說. 阿涼子者《索瑪花開》馬德清《厚牆裂痕》. 講四川彝語的涼山州,12 類文學體裁的文學作品中,有「古代漢語詩人」 、 「戲劇」兩類作品闕如。四川涼山的彝族受到漢化的影響最少,因此沒有產生古 代漢語詩人,另外社會發展速度慢,也無法產生戲劇的文學環境。史詩體裁僅有 一部《勒俄特衣》,講述開天闢地與英雄支格阿魯的故事,影響所及,畢摩經書 也有傳抄本。用彝文創作的作品偏多,因為四川彝語在 1975 年四川涼山彝族地 區以「聖乍話」為基礎方言制訂規範彝文,共確定 819 個規範彝字,19 這套彝語 方案逐步推行,成效不錯,因此培養一批用彝文寫作的作家。 【表 3】貴州彝語文學表. 語別 分佈地 神話. 貴州彝語(東部) 貴州畢節地區、雲南武定縣、祿勸縣、元謀縣、羅平縣、 昭通地區 〈阿魯舉熱〉 《天地祖先歌》 《天地論》 《天生地產》 《洪水氾濫史》 《阿魯. 史詩. 舉熱》 《六祖分支》 《六祖魂光輝》 〈阿文苟茲圖〉 〈布木烏烏 圖〉 〈阿卜多莫石〉. 傳說. 〈竹王神話〉 〈竹王傳說〉 〈果雅和梅依納〉〈奢香的傳說〉 〈吳王與桂花王〉〈龍土司的傳說〉 〈張三丰的傳說〉 〈嫁女酒禮歌〉 〈虎咬日月〉 〈攆山歌〉 〈火歌〉 〈做弩歌〉 〈種. 歌謠. 〈尼落米摩〉 〈天地是怎麼分開的〉 〈旱災〉 〈砍 蕎〉 〈暴動歌〉 火地〉 《珠尼阿也的記述》 《撒俄迷麥汝》 《歐布娶親》 《唄勒娶親. 敘事詩. 《戈阿樓》 《山海戀》 《漏臥魯溝的婚禮》 《逃 記》 《一雙彩虹》 到甜蜜的地方》 《珠尼阿衣》. 民間故事 彝文典籍. 19. 〈阿兜巴〉 〈阿魚的苦和樂〉 〈法戞王〉 〈科四先生〉 〈張沙則 的故事〉 〈羅牧阿智〉 《爨文叢刻》 《宇宙人文論》 《西南彝志》 《彝族源流》 《指路 經》 《昂則母托巴》《作齋獻牲經》 《獻藥供牲經》 《勸善經》. 羅家修, 〈論彝文的特點與彝文規範〉 ,收於四川民族語言學會(編) , 《規範彝文應用研究》 , (成 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頁 116-117。.

(11)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45. 《彝族詩文論》 戲劇. 「撮吉泰」 阿賣妮《彝語詩律論》舉奢哲《彝族詩文論》實乍苦木《彝. 彝文創作. 詩九體論》布麥阿鈕《論彝詩體例》布塔厄籌《論詩的寫作》 布阿洪《彝詩例話. 古代漢語詩人 當代詩歌 當代散文小說. 余家駒、余昭、安履貞、余珍、余若瑔、安健、余達父、魯 大宗 吳琪拉達《山岭道上》 、吳德芳《追求》 、程韻《彝鄉情思》 蘇曉星《奴隸主的女兒》 、熊正國《小鎮風情》 、安文新《蘭 花煙》、龍志毅《廠長的私生活》. 貴州彝語又稱為東部彝語,因地理環境的影響,一群人住在貴州省的畢節地 區、一群人住在雲南的昭通地區,所以語言又有黔西北與滇東北的差異。這個地 方在元、明時期就設立了宣慰司的土司制度,以夷治夷的方式,彝族成為這裡最 高的土官,後以水西土司稱之。水西土司的勢力強大,歷史上發生過許多可歌可 泣的事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目前彝族古代典籍保存完整與翻譯最多的 也屬於這個地區,我們可以推測權勢提高的彝族,文化發展相對提昇,畢摩負責 文化的傳承,傳抄的經典得以保留,也影響到民間文學的創作。因為與漢人接觸 得早,尤其是土司家族,因此古代漢語詩人作家數量可觀,影響所及,當代的小 說、散文、詩歌的作家也不在少數。「彝文作家」這類體裁作品和四川彝語區有 年代的差異,這裡是指古代彝文典籍當中有名有姓的畢摩留下來的論述,特別是 在文學理論方面的著墨,有相當功力。 【表 4】東南彝語文學表. 語別. 東南彝語(東南部). 分佈地. 雲南昆明、路南圭山區、彌勒縣. 神話. 〈阿霹剎、洪水和人的祖先〉 〈夷邊的人祖神話〉 〈阿普與三 個仙女〉. 史詩. 《阿細的先基》. 傳說. 〈曼阿喃〉. 歌謠. 〈圍獵〉 〈阿細情歌〉. 敘事詩. 《阿詩瑪》 《逃到甜蜜的地方》.

(12) 46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民間故事. 〈若者娜〉 〈長工與龍女〉. 彝文典籍. 《喀吉思(人生三部曲) 》《普茲楠茲》. 戲劇 彝文創作 古代漢語詩人. 那解元. 當代詩歌 當代散文小說. 李納《刺繡者的花》. 講東南彝語的彝族,住在昆明、路南圭山、彌勒縣等地區,這裡有許多彝族 的支系,包括阿細人、撒尼人、撒梅人等。12類文學體裁的文學作品中, 「當代 詩歌」 、 「彝文作家」 、 「戲劇」三類作品闕如。這個地區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撒尼 人的《阿詩瑪》 ,已有英、日、俄等多國語言翻譯出版,2000年被選為「百年百 種優秀文學圖書」叢書之一,這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圖書大廈發行舉辦的 活動,評選會在上萬種民間文學作品當中,只選出這本書,可見其魅力。20 另一 本著名的作品是阿細人的史詩《阿細的先基》,全詩約5500多行,以固定的「先 基調」傳唱。 【表 5】中央彝語文學表. 語別. 中央彝語(中部). 分佈地. 雲南楚雄州、大姚縣、姚安縣、永仁縣、雙柏縣. 神話. 〈堵阿搞〉 〈三女找太陽〉. 史詩. 《梅葛》 《老人梅葛》 《查姆》 〈門咪間紮節〉〈迭咪開益得〉 〈兩兄妹〉 〈青棚調〉 〈里潑古歌〉 〈阿卜多莫若〉 〈冷齋調〉. 傳說. 〈野牛引路〉 〈開山種地的古根〉. 歌謠. 〈兄妹造天地〉 〈攆麂子〉〈下扣子獵獸〉 〈打獵〉 〈織獵網〉 〈記年月〉 〈犁田〉. 20. 敘事詩. 《賽玻嫫》 《阿買鳥》. 民間故事. 〈九兄弟〉 〈包穀雀〉 〈西哩色勒若〉 〈起麵〉. 彝文典籍. 《指路經》. 楊知勇, 〈阿詩瑪的誕生—搜集整理《阿詩瑪》五十年來的回顧〉 , 《今日民族》5(2003) ,頁 52。.

(13)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47. 戲劇. 《阿佐分家》 《曼嫫與瑪若》 《半夜羊叫》. 彝文創作 古代漢語詩人. 高乃裕、高泰翟、高奣映. 當代詩歌. 畢繼愛《八道河》. 當代散文小說. 基默熱闊《惹比尤諾的親事》. 講中央彝語的楚雄州,有悠久的文學歷史,文學發展完整,1986 年就出版 一本《楚雄彝族文學簡史》 ,該書對民間文學的記錄詳細完整,顯現當地的民間 文學的研究的功力。史詩作品豐富,《梅葛》與《查姆》是代表作,敘述萬物起 源與各種生活經驗,堪稱該民族的百科全書。在 12 類文學體裁的文學作品中, 僅缺少「彝文作家」作品,又相較於其他地區的不同的是這裡的戲劇作品發達, 因為在 1949 年後產生了新彝劇。新彝劇的作品大多選材自民間傳說,以講彝語、 唱彝歌的表演方式呈現,更符合時代的潮流。 【表 6】雲南彝語文學表. 語別. 雲南彝語(南部). 分佈地. 雲南紅河州元陽縣、紅河縣、新平縣、玉溪縣、建水縣、 石屏縣. 神話 史詩. 《阿赫希尼摩》 《尼蘇奪節》 《敘祖白》《尼租譜系》. 傳說. 〈楠竹筒的傳說〉〈孫真人的傳說〉 〈殺不死的普應春〉. 歌謠. 〈諾谷造人種〉 〈丙衣曼〉. 敘事詩. 《力芝與索布》 《逃婚姑娘》. 民間故事. 〈小蘭光〉 〈大風天和他的兄弟們〉 〈王九點〉 〈頗丕的故事〉 〈么刀爸的故事〉〈普貝的故事〉 〈謊張三的故事〉 〈香老臭 的故事〉. 彝文典籍. 《鳳凰記》 《煙賭恨》 《齊小榮》. 戲劇 彝文創作 古代漢語詩人. 祿洪、李云程. 當代詩歌. 替仆支不《緬娓集》 、普梅夫《邑城秋月》. 當代散文小說. 李喬《歡笑的金沙江》 、普飛《門板》.

(14) 48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講雲南彝語的彝族住在紅河州的周圍,民間文學發達,史詩《阿赫希尼摩》、 《尼蘇奪節》與敘事詩《力芝與索布》 、《逃婚姑娘》,都是該地人人朗朗上口的 作品,具有代表性。12 類文學體裁的文學作品中,「彝文作家」與「戲劇」兩類 作品闕如。當代散文小說出現兩位重量級的作家李喬與普飛。以現代文學的形式 創作,李喬是彝族的第一人,《歡笑的金沙江》是其成名作,敘述彝族生活變遷 的過程。普飛是彝族第二代作家,以創作大量的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聞名,作 品風格呈現鄉土氣息,地方特色濃厚。 【表 7】西彝語文學表. 語別. 西彝語(西部). 分佈地. 雲南大理州、巍山縣、漾鼻縣. 神話 史詩 傳說. 〈九隆神話傳說〉〈紫更色〉 〈阿咱利的傳說〉. 歌謠 敘事詩 民間故事. 〈嘎奈〉. 彝文典籍. 《賭錢調》 《人生哲理篇》 《查詩拉書》. 戲劇 彝文創作 古代漢語詩人. 異牟尋〈誓文〉驃信《星回節》 、左正、左文彖、左文臣. 當代詩歌. 熊家斌《故鄉的明燈》. 當代散文小說 講西彝語的彝族,是彝族土家與蒙化支系,分佈在大理州巍山、景東、漾鼻 一帶,這裡也是南詔古國的所在地。搜集到的文本不多,出處多來自《後漢書》、 《華陽國志》等漢文史籍著作,例如〈九隆神話傳說〉 。12 類文學體裁的文學作 品中並不完整, 「古代漢語詩人」出現的異牟尋與驃信是南詔古國的君王,但斷 言為是屬於彝族的作品,恐怕還有爭議。這個區域的民間文學作品殘缺,應是研 究隊伍尚未形成,可再深入研究。.

(15)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49. 【表 8】六彝語區文學分類表. 分類. 四川. 貴州. 彝語. 東南. 彝語. 中央. 彝語. 雲南. 彝語. 西. 彝語. 彝語. 神話. ○. ○. ○. ○. 〤. 〤. 史詩. ○. ○. ○. ○. ○. 〤. 傳說. ○. ○. ○. ○. ○. ○. 歌謠. ○. ○. ○. ○. ○. 〤. 敘事詩. ○. ○. ○. ○. ○. 〤. 民間故事. ○. ○. ○. ○. ○. ○. 彝文典籍. ○. ○. ○. ○. ○. ○. 戲劇. 〤. ○. 〤. ○. 〤. 〤. 彝文創作. ○. ○. 〤. 〤. 〤. 〤. 古代漢語詩人. 〤. ○. ○. ○. ○. ○. 當代詩歌. ○. ○. 〤. ○. ○. ○. 當代散文小說. ○. ○. ○. ○. ○. 〤. 以「神話」體裁來說,雲南彝語與西彝語的表現較弱,應是受限於作品材料 的收集不易,按常理推,應該會有神話作品。另一種可能是西彝語區曾經是南詔 古國的根據地,勢力範圍達到雲南彝語區,兩地區與漢文接觸較久,逐漸流失自 己的神話。我們觀察「古代漢語詩人」的文學體裁,兩地均有古代漢語詩人的作 品,應可為例證。 ,六個彝語地區 有三類文學體裁的作品: 「傳說」 、 「民間故事」 、 「彝文典籍」 都找得到。民間文學裡的「傳說」 、 「民間故事」是最普遍性的文學體裁,每個民 族都會有,應該沒有例外,倒是「彝文典籍」數量繁多,相較其他的民族而言, 這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從業經搜集的典籍來看,數量最多的 是在貴州,這是因為明清兩代在西南實施以彝族為首領的土司制度,像是貴州威 寧的烏撒軍民府、雲南昭通的烏蒙軍民府、貴州大方的水西宣慰司、黔西南的普 安土知府,都是彝族聚居的重要城鎮,發展完善,所以有半數以上的彝文典籍集 中在在貴州、雲南毗鄰一帶。21 貴州畢節是古代水西、烏撒兩大地方政權的區域, 是目前彝文古籍藏書最多的地方。至於為何會在四川、雲南各地都有這類典籍出 21. 東人達,〈彝族古籍與彝族史學理論評述〉,《史學史研究》1(2005),頁 44。.

(16) 50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現,筆者推測應該是畢摩的功勞。身為巫師兼知識份子角色的畢摩,22 有傳抄經 書的習慣,經過一代一代的流傳,便將這些典籍保留下來。數量龐大的彝文典籍 可以說是彝族文學的特色。 「歌謠」 、 「史詩」 、 「敘事詩」的文學體裁,對民間文學發達的少數民族而言, 應該也是普遍的文學體裁。西彝語在這方面的闕如,應該是該區域長期以來投入 的調查研究不夠,導致作品材料不多,應可再做深入的研究來瞭解。 「彝文作家」 是指以彝文創作的作品,四川彝語以現代彝語創作,貴州彝語是古代畢摩的文學 理論創作,現代彝語的創作還具有生命力,古代彝語創作,僅是文獻資料,再加 上兩者語言上的距離,絕非彝語的古文與今文的差異。「戲劇」這類的文學體裁 作品只出現在文風鼎盛的貴州彝語與中央彝語地區,貴州彝語是以原始的儺戲的 表演型態演出「撮泰吉」 ,與原始宗教結合,劇目只有一種,敘述祖先創業、生 產、繁衍遷徙的歷史。中央彝語的楚雄地區,明末清初就開始有類似花鼓戲這樣 簡單的戲劇演出,題材多選自民間故事,頗受歡迎。 整體而言,彝族六個語言別地區的文學發展強弱不一,貴州彝語區的文學體 裁類型最完整,西彝語區最差,其他彝語區的發展比較平均,且各有特色。. 三、現行彝族文學史的架構 彝族被認定為中國官方民族至今,出現過 4 本用整貌觀論述彝族文學的著 作。 《楚雄彝族文學簡史》和《彝族文學史》是屬於文學史的論述; 《彝族文學雜 俎》、《彝族文學概論》是屬於文學概論的論述。從出版年代來看,《彝族文學雜 俎》是最早出版的一本彝族文學研究的專著。本書 1986 年 1 月出版,是陶學良 從事民族民間文學教學與研究所發表的論文集,非有系統的文學概論著作。但是 本書內容從神話傳說、史詩、歌謠的民間文學到古代作家與當代作家的文學創 作,一應俱全,所以達到全面瞭解彝族文學的效果,因此列入文學概論的行列。 同年 6 月,出版了《楚雄彝族文學簡史》,這是第一本以區域做為範圍撰寫. 22. 許多民族都有這種溝通神、鬼、人之間關係的宗教職業者,在六彝語區因語音不同,譯法也有 一些出入,像畢摩、唄耄、筆姆、白馬、兵母等等,畢摩的稱法最通俗。.

(17)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51. 的民族文學史,該書的出版是因為 1958 年由雲南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共同組織 一個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當時搜集記錄一大批彝族文學資料,先後出版《梅 葛》、《查姆》、《賽玻嫫》等重要作品,有了這些作品做為基礎,1959 年就編寫 出《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學史》 (油印稿) ,沒有正式出版。歷經時代的變局, 到了 80 年代,該書的編寫工作才重新開始。或許是楚雄文風鼎盛,搜集作品數 量已經可以做個總整理;或許是當時各地聯繫困難,還沒想到要寫一本完整的彝 族文學史,總之,編寫工作開始動員,開過多次編寫會議,確定由楊繼中、芮增 瑞、左玉堂負責執筆,而後於 1986 年出版。 23 本書對官方而言,可能只是中國 少數民族文學史櫥窗中被展示的其中一本,可以拿來被炫耀為祖國大家庭的一 員。對民族學而言,本書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特例,因為中國以族別為主 的發行各族文學史,並沒有針對地域性的民族出版文學史,楚雄彝族讓我們發現 這是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李力等編著的《彝族文學史》 ,晚至 1994 年出版。本書是由西南、雲南、貴 州三所民族學院共同負責完成,是第一本有系統地勾勒整體彝族文學發展的著 作。編著者以總論論述各種文學類別的特徵,以分論論述不同文學體裁的內容、 源流、風格。既然是文學史,就以時間發展來敘述各時期的彝族文學作品,共分 成四個時期:原始社會時期文學、奴隸社會時期文學、封建社會時期文學、社會 主義時期文學。本書企圖做到對各地區彝族文學作品的照顧,也能看出在作品挑 選上的用心,經過精心安排的架構,彝族各時期的文學面貌,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沙馬拉毅的《彝族文學概論》是繼《彝族文學史》之後又一部全面系統地介 紹彝族文學的專著。該書於 2001 年出版,不以文學史命名,而以文學體裁做為 論述的架構,撰寫整體的彝族文學發展。相較李力的《彝族文學史》,本書多出 幾個文學體裁的討論,像是民間文學裡的「克智」 、 「爾比」 ; 「彝族畢摩文學」 、 「彝 文文學」 、 「彝文翻譯」等。因為沒有用時間來貫穿整體文學的發展,因此每個文 學體裁的安排較能靈活運用,本書對多語彝族的文學作品有考慮到平均分配,但 是整體性與周延性較弱,許多體裁僅列舉一兩部作品,所以只能算是概況介紹的 著作。 上述四本著作,各有長短處,性質與結構也不相同,具備文學史學科的樣貌 23. 楊繼中、芮增瑞、左玉堂(編著),《楚雄彝族文學簡史》,頁 462-465。.

(18) 52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的是《楚雄彝族文學簡史》與《彝族文學史》,但是《楚雄彝族文學簡史》偏重 楚雄地區, 「叢書本」的《彝族文學史》較具全面性,因此我們以《彝族文學史》 內容為主,製作一個「彝族文學表」 。 文學表的縱座標是彝族文學史的時間分期,橫座標是彝族文學體裁的分類, 交叉的格子內,放進彝族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年代判定,第一,確定作者的 作品,就依據作家的年代。第二,無作者的民間文學作品,直接標明時代或年代 的很少,難以繫年是世所公認。如何解決民間文學作品的斷代問題?梁庭望提出 斷代三元素的理論,24 以作品內容裡的角色、情節、年代和相對應的史籍印證來 判定年代,如此便容易將民間文學作品納入文學史的編纂。 另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是文學表的時間分期是以社會發展型態的歷史來分 期,不見得符合彝族文學史的歷史發展。尤其是在確定不同時期文學的時間上下 限,很難拿捏,有時後會造成兩者之間的時間跨度過大。以彝族文學史來說,在 奴隸社會時期的時間跨度,從西元前 205 年到西元 1279 年,中間時間超過 1500 年之長,但為了讓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學史,在社會發展型態與西元紀年當 中,想辦法做到配合,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彝族每一篇文學作品,找到表格內的 位置。 整部《彝族文學史》就濃縮在一張表格內,我們可以一目了然清楚知道彝族 文學發展的過程。. 24. 梁庭望,〈關於中國民族民間文學史編寫若干思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6 (2003),頁 120。.

(19)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53. 上表讓我們清楚得知現行《彝族文學史》的架構,共有三個部分組成,時間、 作品體裁、文學作品。以經緯來做比喻,時間就是經、作品體裁就是緯,經緯交 織的花紋就是文學作品,對文學史的編纂來說,這三者缺一不可。我們根據彝族 文學表來詳加說明。.

(20) 54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第一,彝族文學發展的歷史分期。本書採用人類發展的不同社會型態的歷史 分期,共分為「原始社會時期」 、 「奴隸社會時期」 、 「封建社會時期」 、 「社會主義 時期」四期。25 彝族四個社會發展階段的時間斷限需瞭解彝族的社會歷史發展, 才能確定四個分期的西元年,我們對應中國的朝代,可以更清楚瞭解時間點。 原始社會時期(?—西元前 205 年,西漢以前):從彝族先民「羌人」從西北遷移 至雲貴高原,並用原始的生產工具開發這片土地開始,結束在西元前 205 年。 奴隸社會時期(西元前 205 年—AD1279,西漢到南宋):彝族先民到雲南生活, 在西元 783 年建立南詔國,進入奴隸制度的時代;南詔國因為種種因素滅亡之 後,AD937 雲南大理國建立,疆界大致承襲著南詔國。這段時期一直持續到南 宋結束。封建社會時期(AD1279—AD1949,南宋到清):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 明朝時漢人開始移民入滇。元明的「土司制」以及清代的「改土歸流」瓦解了彝 族社會的奴隸制度,建立起封建社會,但直到西元 1949 年前,涼山的奴隸制還 是保存完好。社會主義時期(AD1949—AD1986):西元 1949 年中共建國開始,一 直到西元 1986 年為止。 李力認為,學者們對彝族社會發展的看法不盡相同,對彝族文學史的分期帶 來很多困擾,選擇社會型態的歷史分期方式,僅能對彝族文學的發展作一概略的 劃分。 26 第二,彝族文學作品的體裁。彝族的文學作品內容分為「民間文學」與「作 家文學」兩大類。「民間文學」的體裁又細分為:神話—開天闢地的內容,主角 通常被神化,出現於原始社會。史詩—表現創世的過程,數量多,內容屬於原始 社會。傳說—包括祖先的來源,事物的來源,內容較接近生活。歌謠—流傳最廣 的民間文學,從勞動歌開始到新民歌出現,每個階段都會描寫到的文學體裁。敘 事詩—有大量的作品,自成體系。民間故事—幻想性較強的生活故事。機智人物— 屬於民間故事,但人物眾多,故獨立自成一類。諺語—彝族日常生活中皆會運用, 民間流傳。彝文典籍—彝文作品,數量龐大,作者多為畢摩,但大多數匿名。 「作. 25. 受到馬克斯社會主義的影響,中國常用社會形態發展來對歷史分期。社會形態是指在一定生產 力的條件下,人類進行生產中結成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發展是沿 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階段進行。目前的中共 政權認為自己是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清末至民國的階段是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因 此這個時期會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來稱呼。 26 李力(等編著),《彝族文學史》,頁 8。.

(21)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55. 家文學」的體裁又細分為:戲劇—有原始的儺戲演出與新時期的新彝劇。戲劇放 進作家文學的原因是因為新時期的彝劇有劇作家創作的劇本。彝文創作,是利用 彝語來書寫,古代已經出現許多畢摩撰寫彝文詩論,當代則以個人創做為主。作 家詩歌—漢文作品,有古典詩和現代詩,是彝族接受漢文化之後的創作。作家散 文與作家小說都是新興文體,1949 年後才開始有人創作。 相較其他少數民族,彝族的作品體裁較為豐富,多出許多少數民族沒有的彝 文典籍、彝文創作。這是因為彝族是個有文字傳統的民族,歷代畢摩傳抄的典籍, 形成彝族文學的特色。 第三,彝族文學史的文學作品。經緯交織要產生美麗花紋,是必須要精挑細 選後才能完美呈現。因此彝族文學史的選文標準就變得很重要。觀察被選入《彝 族文學史》的作品,民間文學的作品最多,按照表現形式來看,又可分為散文體 和韻文體兩種類型,以韻文體居多。不管是口頭流傳或是古彝文記載,均用彝族 的語言和寫本形式記錄下來,因此,我們可以說民間文學作品以「彝族語言」為 選入標準。作家文學作品很早就出現,數量少也不普及,因為創作者是有巫師身 份的畢摩。他們用古彝文創作,但是會留下姓名的作品,大多是在論述文學理論, 而非宗教類的典籍。當代作家的作品大多是漢語創作,只有四川涼山地區能以規 範彝語創作。目前得知,這些作家都是彝族,我們可以說作家文學作品是以作者 身分為選入標準。 時間、體裁、作品交織而成的「彝族文學表」 ,就是現行彝族文學史的架構。 彝族原有複雜的支系與屬於這些支系的文學作品,雖然紛紛羅列在文學表上,但 是一般人已經沒辦法區分出 6 語的差異,因為這些作品都融入現行的《彝族文學 史》當中,朝向一個整體彝族文學史的方向發展。1994 年出版的《彝族文學史》 至今已有 13 年的歷史,本書呈現的統一的彝族的虛像,正逐漸發揮其影響力。 虛像背後的 6 語區的彝族文學實像,還在找尋出口。. 四、實像與虛像的呈現 以上,我們透過彝族文學表看到的彝族文學史的架構。解析《彝族文學史》 的內容,我們認為中國在建構一幅「統一的彝族文學」的美麗圖像。這幾年不管.

(22) 56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在文學理論研究或彝族作家創作的道路上,我們看到彝學研究的蓬勃發展,但同 時也在這樣繁榮似錦的現象中,體會出表象背後的真實。如何解讀「彝族文學史」 的虛像與實像? 由彝族文學表檢證,可以看出民間文學的作品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四 個時間分期都有民間文學作品,但是集中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時期。作家文學 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存在,但數量很少,真正開始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的晚期, 興盛在社會主義時期。從時間點來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有交叉的時期,但是 從內容來看,兩者就像是楚河漢界,各自有不同的文學表現。以下就「民間文學」 與「作家文學」來分析。 在世界多數的「國家文學史」中,我們不會去注意到民間文學,因為國家文 學史不會將民間文學作品與作家文學作品並列,若有列入民間文學的作品,對其 著墨似乎都是蜻蜓點水般地帶過,這些沒有文字的民間文學作品是歸類在「民俗 學」或「宗教學」的學科領域,漢族文學史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是對中國大 多數民族來說,民間口頭文學是主要的文學形式,有文字傳統的民族,作家文學 不見得發達,而沒有文字傳統的民族,作家文學的出現,已遲至當代以後。但是 民間文學並非是「前文學」 , 27 它有可能與作家文學的發展是同時進行,因此在 當代作家文學盛行之外,口傳文學依然在民間流傳。因此「國家文學史」不討論 的民間文學,反而是「民族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民族文學就等於是「民 間文學」加上「作家文學」,廣為世人所接受。觀察彝族文學史和其他出版的各 族文學史,民間文學的作品量與特色,絕對超過作家文學,已成為中國少數民族 文學的特徵。 彝族文學表中的民間文學,共有 9 類文學體裁,其中神話、傳說、歌謠、民 間故事、諺語等 5 類文學體裁的作品非常豐富,因作品量多,又只具一般性,因 此在文學表上,我們僅以「作品的類型」做為代表。另外創世史詩、敘事詩,機 智人物故事,彝文典籍等 4 類文學體裁的作品較具特色,我們盡量全面地挑選作 品呈現。上述的彝族民間文學,是目前官定版本的彝族文學史的民間文學的內 容,扣除 5 類「作品的類型」的民間文學體裁,我們試著將這些民間文學作品標. 27. 林修澈, 〈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收於林松源(主編) , 《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員林: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頁 358-359。.

(23)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57. 上所屬的彝語分支,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第一,現行的彝族文學史的民間文學 作品來源多元,不是一個彝族的作品,而是來自六個彝族的作品。第二,其中又 以四川彝語、貴州彝語、中央彝語三分支特別活躍,創世史詩、敘事詩,機智人 物故事,彝文典籍等,都有該語的文學作品。第三,彝文典籍是畢摩傳抄下來的 經書,數量豐富,其中超過半數是貴州彝語分支的作品,可見是該地區特有的文 學傳統。 下表我們將彝族文學表內的民間文學作品標出其所屬的彝語分支,目的是想 讓現況的彝族文學表立體化,整齊畫一是表面的形式,多層剖析才能逼近事實的 真相。真實的彝族文學史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學史,而是合併多個民族的文學史。.

(24) 58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彝族文學表中的作家文學,共有戲劇、彝文創作、作家詩歌、作家散文、作 家小說等 5 類文學體裁。相較於民間文學的作品量,作家文學作品量不多,我們 們盡量全面地呈現作品,在彝族文學表內的作家文學即是目前官定版本的彝族文 學史的作家文學的內容。仿照【表 10】的作法,我們將這些作家文學作品標上 所屬的彝語分支,一樣呈現出立體多元的樣貌。第一,戲劇是作家文學裡,內容 薄弱、作品量少的文學體裁。從流傳地更清楚的看出,戲劇只在講中部彝語的楚 雄地區流行。第二,彝文創作體裁裡,社會主義時期以前,是使用貴州彝語;以 後是使用涼山彝語,劃分截然清楚,這就有疑點。第三,作家詩歌、作家散文、 作家小說三類文學體裁,屬於當代文學,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使用漢語創作。彝 族比較特殊,古代作家就有人用漢語創作詩歌。我們依照【表 10】畫出下表。.

(25)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59. 彝族的作家文學出現得很早,因為彝族是有文字傳統的民族,但長期與跟漢 族接觸,作家文學的作品呈現兩種語言的傳承。一是彝語的系統;一是漢語系統。 彝語系統的古代作品出現在奴隸社會初期至封建社會,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 傳,作者多為畢摩,體裁是五言體的詩論。這類作品不多,原因是畢摩很少留下 自己的大名。彝語創作的當代作品出現在社會主義時期,主要集中在四川涼山地 區,有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以詩歌的作品最多。古代作品的作家都是畢摩, 創作內容單純,全是對詩學創作的理論探討。當代作品是作者有意識的以彝語來 創作,用以抗衡勢力強大的漢語創作作品,以及保留逐漸凋零的母語。 漢語系統的古代作品出現在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以封建社會為主。作家的 身份大多與土司有關,接觸漢文化深,創作的體裁多為詩歌,詠歎周遭的生活情 事,與一般漢語詩歌差異不大,因此有些彝族學者在討論彝族漢語詩歌的作家 時,是認為這些作家沒有民族意識,不該納入彝族文學史當中。漢語創作的當代 作品出現在社會主義時期,有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這個時期作家對「彝族」 的認同是明確的,雖以漢語創作,作品都能找到清楚的彝族意識,我們從【表 11】中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當代作家,分別來自彝語 6 分支地區,作家隊 伍是多元的。因為使用漢語創作,除了四川彝語較有生命力,我們不清楚其他彝 語各分支作家的彝語能力,但是漢語創作一定會漸漸趨向整合,當然也就缺少了 地方性的文學特色。 目前彝族作家還不到 100 人,進入中國作協會員的作家只有 20 多人。28 試 想彝族文學史只討論這些作家的作品,以現有的材料編出文學史,只能算是一本 內容不豐富的當代文學史。 本節試圖將彝語 6 分支的文學和目前官定版本的《彝族文學史》對話。擁有 共同文學史的一群人,應該就是同一民族,表面上我們看到或認為是一個民族的 「文學史」 ,真實的面貌,卻是各支系有自己的文學系統在運作。但是當政治的 大勢力強行干預,被犧牲而隱藏於實像之後,就不足為奇了。55 個少數民族的 口號與事實,讓統一的彝族文學史、苗族文學史、藏族文學史、蒙古族文學史等 等,紛紛出爐,完成各族一本文學史的政治任務。我們認為在這當下被稱為各族 支系的一群人,會在時間的洪流慢慢融合至該族的文學史當中,形成今日所見的 28. 馬德清,〈當代彝族作家簡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7),頁 28。.

(26) 60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被識別的民族。實像讓我們知道擁有共同的文學史,是要形成民族的趨同性,達 到統一與認同的效果,產生的後遺症會造成各支系語言與文化的消亡。. 五、結 論 本文試圖在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觀察其對複雜支系的處理模式,這些使 用不同語別的民族,如何納入一個整體文學史的架構。 首先,「彝族文學史」就是以「一個民族」的概念來撰寫,民族自有其發展 的脈絡,一群被稱為「彝族」的人,開始尋找自己的文學發展過程,許多存在漢 族的典籍當中的事實,讓他們以溯源的方式編輯與形塑自己的歷史,有清楚的歷 史脈絡後,便可以在脈絡中找到或放進「彝族的」文學作品。要如何確認是「彝 族的」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身份」和「語言」 。誰是彝族?說彝話的人,ethnologue 裡把說彝話的人分成 6 個區域,分佈在中國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四個省。6 個區域的彝族,如果以前是一家人,現在的語言距離恐怕是在分家的狀態。但是 中國的民族政策認定這 6 個區域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族名—彝族,於是這些「彝族」 就得共同建構他們的歷史經驗,來完成對「身份」的認同。經過 20 多年的建構, 這群內部支系複雜的人們,逐漸完成對「彝族」這個身份的認同。但我們也發現, 6 個區域的彝族,漢化程度越來越深,雲南、貴州很多地區的彝族已經不講彝語, 只留下地域的認同。在統一標準下建構的《彝族文學史》 ,我們無法感受到各區 語言原來就有的文學活力,以及文學作品產生的影響力。被綁在一起的文學史, 正逐步完成對「彝族」身份的認同,同時也放棄自己的語言傳統。 本文討論的過程,明顯地告訴我們,《彝族文學史》只是將各語支系的文學 作品匯編在一起,並非對各支系相關文學史料進行選擇、取捨、辨證和組織而建 構起來的一種具有自身邏輯結構的有思想的文學史體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 看,各支系文學的研究程度本來就有高低之分,沒有文字的民族,既無史籍可考, 又乏訪談可鑒,能夠有條理地將各支系文學作品呈現,雖不成「史」,但可視為 是「志」的資料,史、志經緯交織得當,才有機會編寫得當的文學史。彝族整體 文學史的建構,沒有深刻注意到這點,最後會造成文學史有實像與虛像的不同。 彝族文學史只是 55 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一族,它的例子,正好也是中國.

(27)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61. 眾多少數民族的文學史的縮影。.

(28) 62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引用書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編) 1986. 〈彝文〉詞條,收於《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出版社。498 頁。. 王昌富 2003 《彝族婦女文學概說》。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李力(等編著) 2001 《彝族文學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沙馬拉毅 2001 《彝族文學概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東人達 2005 〈彝族古籍與彝族史學理論評述〉 ,《史學史研究》1:43-50。 林修澈 1997 〈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收於林松源(主編) , 《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討論 會論文集》。員林: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頁 357-389。 胡 鈞 1992 〈民族文化建設的巨大系統工程——介紹《民族問題五種叢書》〉 ,《民族研 究》4:3-8。 馬德清 1997 〈當代彝族作家簡論〉,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27-28。 梁庭望 2003. 〈關於中國民族民間文學史編寫若干思考〉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 科學版》6:119-122。. 陶學良 1986 《彝族文學雜俎》。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傅光宇 1994 〈新的突破,新的開拓-讀「叢書」本首批六卷少數民族文學史〉, 《民族文 學研究》1:3-10。 黃光學(主編) 1995 《中國的民族識別》 。北京:民族出版社。 黃季平 2005 〈彝族系列的創世史詩〉 ,收於《第四屆國際彝學研討會會議論文》光碟版。 中國美姑:第四屆國際彝學研討會‧組委會。17 頁。.

(29) 彝族文學史的建構過程 63. 楊知勇 2003 〈阿詩瑪的誕生-搜集整理《阿詩瑪》五十年來的回顧〉 , 《今日民族》5:49-54。 楊繼中、芮增瑞、左玉堂(編著) 1986 《楚雄彝族文學簡史》。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董乃斌 2001 〈中國文學史的演進:範式的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6:160-170。 趙志忠 1998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漢文版˙哲學 社會科學版)》1:33-38。 劉大先 2007 〈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始末〉,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 年 3 月 20 日。 鄧敏文 1994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建設歷程〉, 《民族文學研究》1:11-18。 羅家修 1990 〈論彝文的特點與彝文規範〉,收於四川民族語言學會(編)《規範彝文應 用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14-119 頁。.

(30) 64 《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七期.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Yi’s Literature HUANG Chi-ping. Abstract Yi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ethnos among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The system of its branches is huge and complex, the members of one branch can’t real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s spoken by those of the other branches, and Yi has never been integrated into a complete society that can be mobilized internally and in which its members can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However, those people are all called the Yi. With such a complicated background, the composition of ”Yi” makes people wonder whether the Yi belong to the same ethnos or they actually are of an ethnic group made up of many different ethnos.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real image and the virtual one of the history of Yi’s literature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Yi’s literature and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Yi’s literature which have been constructed. Keywords:Yi、the History of Yi’s Literature.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 transforms S into a region R in the xy-plane called the image of S, consisting of the images of all points in S.... So we begin by finding the images of the sides

Lin Xueling,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Images and Narrative Persuasion 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34;Qiu Yin Yi Ben&#34;. Hung Ifang, The Content and

Lin Xueling,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Images and Narrative Persuasion 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34;Qiu Yin Yi Ben&#34;. Hung Ifang, The Content and

Lin Xueling,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Images and Narrative Persuasion 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34;Qiu Yin Yi Ben&#34;. Hung Ifang, The Content an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One could deal with specifi c topics for researching on Buddhist Literature while one has to clarify the categories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to construct “History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