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合上述研究發現,一般民眾即使已經具備資訊近用能力,對於 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的比例仍然相當的低,尤其是線上意見反 應行為部分,所有網民中只有10.6%曾經使用該功能,而線上申請行 為,也只有21.3%曾經有過相關經驗,顯示政府在此部分的機制(或 介面)設計勢必產生了問題,如果不是民眾在現階段無法對電子化政 府所提供措施取得信任,則相當有可能政府在此部分的服務設計產生 了與顧客需求間的落差。因此,為了讓資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政 府有必要針對相關電子化政府措施進行民眾(顧客)需求調查。

此外,從雙變數交叉分析中發現,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

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個人變數都有相當顯著的關係,符合資源 模型對於社經地位的預期解釋,至於使用電腦網路歷史、家中網路連 線方式、家中擁有電腦比例等,也都與是否有電子化政府的使用行為 有相當關係存在。如果從模型的結果來看(圖5),本研究所設定的

自變數幾乎都可以影響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只是程度上的差 別),尤其是個人資訊素養、個人資訊訓練以及教育程度三個變數,

都可以同時解釋電子化政府的三種使用行為。由此觀之,數位資訊能 力與素養的差異是電子化政府使用行為中相當重要的變數,資訊能力 與素養越高,使用且獲得電子化政府服務的可能性就會較高,此結果 無疑增強政府推動縮小數位差距政策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尤其是從模 型結果顯示偏遠地區較非偏遠地區有較高的公民使用行為動機來 看,政府應該加強偏遠地區資訊的提供,才能避免社會階層的擴大。

四、 結論

在數位民主行政的時代,各國政府都積極投入大批公共資源來 發展線上服務,然而在實務上,卻很少有研究去探討這些資源的投注 是否已實際帶來效益,或是只是政府呼應世界潮流的口號,實際效益 根本很少作用到民眾身上。而本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透過對於「具 有網路使用經驗」的資訊民眾之分析,探討當民眾已經突破數位落差 現象所導致資訊近用能力的限制後,是否就會出現電子化政府的使用 行為,其中資訊能力變數對其影響又是如何。

圖 5 修正後模型 電腦使用歷史

網路使用歷史 個人資訊素養 個人資訊訓練 家戶電腦數量 網路連線方式 家戶成員電腦使用比例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居住地區

查詢行為

申請行為

意見反應行為

從研究結果中看本文的兩個主要問題:(1)數位民主行政之下,

資訊使用者對電子化政府相關措施的使用行為?以及(2)一般研究數 位落差學者所關注的資訊相關變數,若對資訊使用者來說,哪些因素 會影響e 化政府的使用行為?本研究發現,即使目前政府已經投入大 批資源建構電子化政府,而國內整體上網比例的統計也逐年攀升,11 但實際上,即使民眾已經可以上網,使用電子化政府相關服務的比例 仍相當的低,民眾對於電子化政府的服務似乎不太領情,換言之,現 行電子化政府措施的使用情形不佳,絕對不會是因為數位落差現象中 民眾缺乏上網設備與資訊近用不足所導致,真正原因有可能是其他資 訊能力或資訊素養變數,以及政府目前所提供的線上政府功能無法符 合民眾的期待與需求,或者機制設計過程產生瑕疵導致,政府唯有儘 快針對電子化政府的內涵進行民眾需求評估與調查,才能減低政府官 僚措施與民眾期待之間的差距。

除此之外,模型結果分析顯示,包含個人基本資料的性別、年 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以及其他相關資訊能力變數,如電腦使用 歷史、網路使用歷史、個人資訊素養、個人資訊訓練、家戶電腦數量、

網路連線方式、以及家戶成員電腦使用比例等,都會影響電子化政府 的公民使用行為。而其影響的方向大致如同理論上所預期,資源越高 者其獲得且使用電子化政府的機會較會較高,而此結果也加強了政府 必須加速偏遠地區資訊建構的的重要性。

雖然本文具有許多研究上的限制:因為原始資料無法提供更為 完備的研究架構變數,且因為題目設計的問題,無法使用較高的測量 尺度,變數指標的整合也有統計上的問題出現,減低本文架構的解釋 力。然而,上述的結果,在實務上還是可以帶給我們一個省思的方向,

究竟政府是否有必要無限制的投入資源來建構電子化政府服務?其 所帶來的效率是在公務行政人員本身的行政流程上,還是民眾由下至 上的需求與意見傳遞過程,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上來看,似乎較似於前 面一類。即使是已經具有網路能力的資訊使用民眾,對於龐大資源建

11 至 2006 年一月底止,台灣地區 12 歲以上之民眾估計約有 65.97%(1,279 萬 人)曾使用過網路(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06)。

構的電子化政府使用率並不高,更遑論加上其餘因為數位落差現象,

尚未有網路使用能力與經驗的一般民眾之後,使用率勢必更加降低。

因此,本文建議,未來政府在推動相關措施時,應該考量以下幾點:

1. 提升社會整體資訊能力重於提升政府資訊服務提供:從本研究 的結果中發現,幾乎所有的資訊能力變數(電腦使用歷史、網 路使用歷史、資訊素養、家中電腦數、資訊訓練..等)都會影 響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換句話說,當民眾在基本資訊 能力跨過使用門檻之後,其需求才會產生,且這些需求受到相 關資訊能力變數顯著影響。因此,政府的資源配置在我國仍有 嚴重數位落差現象時,應該以提升社會整體資訊能力為主,待 社會上有此資訊能力後,再依據當時所展現出來的、真正的民 眾電子化政府需求來建構電子化政府服務。

2. 重新思考政府建構電子化政府的主軸:在本研究的資料分析結 果中,網民對於電子化政府的服務係以資訊查詢與線上申請為 較大量,屬於電子民主架構範圍的「意見反應」功能僅有少數 民眾曾經使用,這或許與我國特殊的政治經濟情勢,民眾不信 任透過網站來表達意見有相當大的關係,在此情形之下,政府 相關單位應該思考電子化政府的建構,應該是以資訊提供以及 線上申請服務為主,加強此兩個部分的標準建構。

3. 擺脫最新就是最好的迷思:根據世界上幾個著名的電子化政府 評比,我國的表現都是名列前茅,然而,實際上這是否即代表 我國社會有此需求,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因為從公共政 策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該最求的並不是最新穎的服務方式,而 是最符合多數民眾需求的服務。舉例而言,近來台北市政府領 先世界所有先進國家甫完成的無線寬頻城市建構,其使用效益 究竟為何?整體社會的需求是否已經進步到此階段?還是再 等幾年會比較有經濟效益?市政府花費大筆公務預算之後,多 少民眾使用此資源,會不會有獨厚社會上層民眾需求的疑慮?

這些都是政府在有限資源下配置所必須考量的問題。

總之,自從資訊科技的進步以來,運用資訊科技來改變人與人

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間的溝通與互動,即成為面對資訊 通訊科技與社會研究之間一個重要的焦點。其中,運用資訊科技來強 化政府運作的效果,更是近來政府再造、行政革新等方案的重要方 針,從不同角度來看,其內容包含著電子行政、電子民主、或總稱為 電子治理。然而,從本文的研究發現,即使已經有網路近用能力的民 眾,對於電子化政府服務的使用行為仍相當少,而且資訊能力變數強 烈影響著使用行為的產生,在此情形之下,政府應該思考資源配置的 順序,將公務預算放置在需求面的提升,加速社會整體資訊能力的建 構,而非一味的從上至下建構一僅有少數人使用的電子化政府服務,

如此才能符合民意與公共政策的觀點中,政府政策與民眾偏好的回應 的核心規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