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除了分析消息來源的結構與再現外,接著本研究分析他們被引述內 容的特色。以下是幾則典型引述病人的內容:

癲癇婦人死在醫院 家屬抗議

……彭女遺留三名子女則手持遺照,跪在醫院門前哭喊還我媽 媽,場面哀悽……(聯合報,2001.2.1: 20)。

死者家屬與慈山醫院談判破裂 醫療糾紛 竹山爆肢體衝突

……陳春郎七十一歲的母親陳吳蘭說,兒子在慈山醫院就醫不 治,院方未妥善處理,家裡剩下弱妻與三名年幼子女,將來不知道 如何度日?……(聯合報,2001.7.3: 20)

醫療糾紛喪家抗議 診所拿出 20 萬元慰問金平息風波

……死者太太劉鳳嬌表示,丈夫過世,全家生活陷入困境,目 前僅靠她打工維生,每個月要支付三萬多元的房貸,且又要供三個 孩子讀書,未來日子怎麼過?令她不敢想像,診所要給家屬一個交 代……(中國時報,2002.3.19)。

營新醫療糾紛 家屬再抬棺抗議

趙富源腹痛送醫不治 家屬四日抬棺抗議挨告 母親抨擊沒天理 醫院堅稱沒有業務過失

……趙黃綠娥說,四時許院方宣布不治,好端端的人走進來,

躺著出去,一年來,她有眼淚流到沒眼淚,院方完全不負責任……

(聯合報,2003.7.29: B1)。

醫療糾紛 民眾抬棺丟雞蛋

……彭淑珍等人悲憤地說,才短短幾個小時,一個活生生的人 就失去寶貴生命,留下年邁父母及妻子、幼小三名子女,讓人情何 以堪?……(聯合報,2003.11.18: B4)

醫療糾紛 家屬捧遺照喊冤

……陳維賢不滿地說,4 月 3 日晚上 8 點左右,他的小女兒陳 鈺芸哭著說肚子痛,於是他送往慈濟醫院急診,經過三個多小時,

卻被醫生宣布休克死亡,急救過程中,小女兒不停哭喊救命,他和 太太在加護病房門外聽得肝腸寸斷,等到的卻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情何以堪?……(聯合報,2004.8.12: B1)

醫療糾紛 家屬聚眾抗議

……楊的母親則不斷地哭喊「呷阮子還來啦!」……(中國時 報,花東新聞,2004.10.5)

這些引述主要呈現的是一種委屈、冤枉、可憐的宣洩與哭訴。新聞 報導引述了很多病人或家屬的悲慘景況與悲憤的情緒表達。原因可能 是,悲慘的故事本身就是新聞的賣點,不論這些悲慘的際遇,是病人主 動提供的內容,或是經由記者採訪而來,這類新聞元素都是報紙所偏好 的故事情節,尤其是社會新聞(王洪鈞,1989)。Teo(2000)研究澳 洲報紙報導越南裔幫派的新聞時發現,直接引述幫派成員的內容,非但

沒有如同引述菁英族群強化權威與地位的效果,反而更進一步弱勢化他 們。例如,強調他們不正統的英文與俚語。而在本研究中,病人與家屬 被引述的內容,則大多為他們可憐的景況,與一種「受害人」的悲情,

雖然這類描繪也許可以引起讀者的同情與共鳴,但是卻再製了病人弱勢 與無力的一面,同時轉移了焦點,模糊了醫療糾紛事件的核心問題,無 助於問題的解決或釐清。

至於新聞對醫院或醫師的引述,則內容相當一致與理性,主要是醫 師或醫院提出說明、解釋與澄清此一醫療糾紛事件。這可能也是新聞平 衡與盡量維持客觀報導的處理技巧之一。以下以兩個例子,說明新聞中 醫院回應病人質疑的典型型態:

男子術後死亡 家屬撒冥紙抗議

……廖清松的太太說,丈夫身體一向很好,本月二十六日突感 胸口悶痛,自行開車到中國附設醫院掛急診,檢查發現是心肌梗 塞,醫師告以必須開刀,預期成功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二十 八日開完刀,醫師說手術順利,沒想到病情越來越壞,三十日下午 宣告不治,面對這樣的結果,她無法接受。

中國附設醫院表示,廖清松抽煙三十多年,有高血壓與高膽固 醇掛急診史,診斷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這時距離胸痛發作約十四 小時,第二天心導管檢查發現他的病情嚴重,除有廣泛性動脈硬 化,左冠狀動脈前降枝百分之九十五阻塞,迴旋枝中斷完全阻塞,

右冠狀動脈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阻塞。…病人在手術後出現急性 腎衰竭、高血鉀與心律不整,經過再度手術,器官仍持續衰竭,搶 救無效……(聯合報,2003.9.9: B4)。

上述新聞中,病人所提出的疑問是屬於風險告知與醫病溝通的問

題。病人手術前,病人家屬從醫師得到的資訊,預期是一個相當樂觀的 手術。手術後從醫師那裡所理解的也還是一個不具生命危險的狀況,病 人卻突然死亡,家屬希望得到解釋。但是醫院的回應卻讓人覺得所描述 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病人的病情,一個十分危險的病情(同時又用了很 多一般大眾所不懂的醫療專業名詞)。雖然讀者不見得了解這些醫學專 業名詞,不過,「左冠狀動脈前降枝百分之九十五阻塞,迴旋枝中斷完 全阻塞,右冠狀動脈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阻塞」,聽起來很嚴重。

「病人在手術後出現急性腎衰竭、高血鉀與心律不整,經過再度手術,

器官仍持續衰竭,搶救無效」。這段醫院的回應與病人的質疑完全無 關。這個例子所顯示的可能是,記者在傾聽完病人的哭訴後,照例找來 醫院回應,但是,至於是不是真的回應,似乎也不要緊了。為什麼會有 這種雞同鴨講、答非所問的狀況?當然,新聞中的醫病溝通的情境,不 能等同於實際醫療情境中的醫病溝通,但是新聞平衡報導的原則,就是 要讓被指控者有所回應。被指控者可能不回應,也可能迴避,但是很多 時候被指控者也希望澄清,記者也會給予回應的機會與權力,但是在醫 療糾紛抬棺抗議新聞中,記者在呈現雙方的指控與回應時,卻接受了

「實問虛答」。以下的例子更進一步說明這種形式上回應實質內容卻無 關的狀況。

中縣醫療糾紛死者家屬抗議

……死者太太指出,她丈夫於八月一日晚上十點,因腹痛到童 醫院急診,住入加護病房未得適當的治療,至二日凌晨四時三十 分,要插胃管時才發現有血液自胃內流出,當醫師懷疑消化道出 血,要輸血搶救為時已晚,至七時三十分死亡,九時三十分院方才 發出病危通知,院方延誤搶救……(聯合報,中部綜合,2001.8.

21: 20)。

同一則新聞中醫院的回應如下:

…童醫院秘書童瑞龍說,死者酒精性肝硬化,進入加護病房,

經兩套細菌培養均為海洋性創傷性弧菌感染,且發現死者是多重器 官衰竭,院方未處理不當,由於已進入司法程序,靜待法院審理(

聯合報,2001.8.21: 20)。

這則新聞病人家屬質疑的是醫師未及早發現病人消化道出血,到插 胃管時「才」發現,以致於來不及挽救,因此是院方有所延誤與疏失造 成的。但是,醫院的回應卻完全與病人的質疑無關,而是一連串的醫學 專業名詞「酒精性肝硬化」、「海洋性創傷性弧菌感染」,加上一句

「院方未處理不當」。醫院的這些回應其實是聊備一格,並沒有直接回 應病人質疑的醫療疏失,而變成各自表述。基於平衡報導的原則,新聞 記者也許是例行性與技術性地給予醫院回應,但是對於醫院是否真的回 應,似乎並不在意(至少在新聞的呈現上是如此)。

造成上述這兩則典型的病人提出醫療疏失的質疑,醫師回應無關內 容的原因,很可能是醫療資訊不對稱與長期以來醫師與民眾的不對等關 係有關。長期以來,病人在台灣的醫療體制內所受到的壓制,就醫缺乏 隱私,看病時間倉促,對照於醫師受到的尊重與權威,台灣的醫病關係 一直處於一種不對等的關係,病人鮮少質疑與挑戰醫師,甚至連提出問 題也相當遲疑。也就是說,醫師與病人及其家屬間的溝通可能一直存有 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一直到傷害形成才爆發出來。

醫療資訊的不對稱不僅存在於病人與醫師之間,也存在於新聞記者 與醫師之間。因為醫藥領域的高度專業,台灣醫藥記者有仰賴專家以及 以 來 源 的 頭 銜 與 職 稱 來 決 定 其 權 威 程 度 的 問 題 ( 威 而 鋼 座 談 會 , 1999),更別說當醫療糾紛發生時,記者(尤其是非醫藥專業的地方記

者)更可能缺乏醫療知識來質疑、挑戰或要求醫師澄清可能的疑點或誤 解,因而只能更依賴消息來源(醫師∕醫院)的說詞。另外,在醫師尊 病人卑的醫病關係的文化中,記者可能也如同一般民眾對於醫療專業與 權威的高度尊重,在採訪時,可能也不會像對待犯罪的嫌疑犯一樣,質 問到底。另外,地方記者通常與消息來源(醫院、醫師)之間關係密 切,地方記者的採訪工作,相當仰賴人脈關係,記者與消息可能因持續 不斷地往來,產生工作外的情誼,或人情壓力,因而以較有利的方式處 理消息來源,尤其是對日後還會有機會接觸的消息來源(喻靖媛,

1994)。因此,地方記者在顧及以後可能還要與當地的醫院∕醫師互 動、獲取資訊的情況下,是否影響到他們對醫院∕醫師的再現與新聞的 處理也值得深入探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