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引述狀況與意義的分析

宋代的《詩經》學論著,包括輯本在內現存 66 種。根據〈埤雅序〉則現存《埤雅》

約出版於陸佃死後 23 年的宣和 7 年(1125),但死於 1117 年蔡卞的《毛詩名物解》既然 已經引述有《埤雅》的文本,可見《埤雅》初稿至少在 12 世紀初就已經傳世。蔡卞之後 則是李樗《毛詩集解》的引述。蔡卞之後出版而現存的《詩經》學專著共有 60 種,其中 包括蔡卞在內,總共有 11 位作者的專著,引述 268 例現存《埤雅》文本的內容,各家引 述的情況如下表:

宋代諸家《詩經》專著引述《埤雅》文本數量狀況表

作者 蔡卞 李樗 黃櫄 王質 范處義 呂祖謙 楊簡

書名 毛詩名物解 毛詩李黃集解 詩總聞 詩補傳 呂氏家塾讀詩記 慈湖詩傳

數量 107 44 1 8 2 13 1

稱謂 未具名 陸農師 陸農師 陸氏 未具名 山陰陸氏 山陰陸氏

同意 107 36 0 3 2 13 1

反對 0 8 1 5 0 0 0

作者 段昌武 輔廣 嚴粲 王應麟

書名 毛詩集解 詩童子問 詩緝 詩地理攷

數量 12 1 78 1

稱謂 山陰陸 陸氏 山陰陸氏 陸氏

贊成 12 1 77 1

反對 0 0 1 0

觀察宋代《詩經》學專著引述《埤雅》的整體性表現,就可以大略了解《埤雅》在宋代《詩 經》學界被接受及傳播的狀況,因而可以更進一步證實《埤雅》和《詩經》確實關係密切,

同時也能更了解《埤雅》和宋代《詩經》學的實質性關係。以下即透過「引述稱謂」、「引 述運用」和「引述判斷」等三方面表現的實證性觀察歸納,用以探討《埤雅》在宋代《詩 經》學界被接受與傳播的實況。

首先從「稱謂」上觀察,歸納一般經學詮釋專著引述之際使用的稱謂,大致有「稱 姓名並稱書」者(如:陸佃《埤雅》或陸農師《埤雅》)、「僅稱書名」者(如:《埤雅》)、

「稱姓名不稱書」者(如:陸佃或陸農師)、「稱姓不稱名」者(如:陸氏)、「稱姓加籍貫 不稱名」者(如:山陰陸氏)、「轉引他人引述」者(如:某氏曰如何如何)、「不具名抄錄」

者等七種狀況。宋代學者引述《埤雅》的狀況,歸納起來包括有:「稱姓名不稱書」、「稱 姓不稱名」、「稱姓加籍貫不稱名」等三種「稱人不稱書」的狀況,以及「轉引他人引述」、

「不具名抄錄」等五種類型。「稱人不稱書」的好處是不受單一書籍的限制,只要是作者 創作的文本,均可引述使用,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增加作者引述的自由度,卻也造成讀者查 證的困難。例如根據《宋史》記載,陸佃有《埤雅》、《禮象》、《春秋後傳》等書「皆傳於 世」。53 陸佃今存著作則有《埤雅》、《爾雅新義》、《鶡冠子注》、《陶山集》等,這些「稱

53 元‧脫脫等編:《宋史.陸佃傳》(臺北:鼎文書局,1994 年),第 13 冊,卷 343,頁 10920。

人不稱書」的引述,到底來自何書?不免會讓讀者產生疑惑!雖然經由筆者實質性的查 證,確認宋代這些《詩經》學專著引述的文本,的確都來自《埤雅》,並沒有參雜其他書 籍,但對一般非經學專業的讀者,還是容易造成困擾。不過由此亦可以證明《埤雅》在宋 代《詩經》學者心目中,確實和《詩經》關係密切,甚至有重要的地位,引述者可能如此 而認為不必說明,讀者也盡皆知引文來自《埤雅》。再者「稱姓不稱名」的「陸氏」,很容 易和同姓的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及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混淆,這也 是不爭的事實。宋代的這些引述者當然不會不知道存在這類的問題,這些《詩經》學者既 然已經知道會產生混淆,卻依然沒有提供較詳實的訊息,以便有效區別防患,最有可能的 狀況就是預設讀者必然知道「陸氏」指的是陸佃,不會是陸璣或陸德明,若是如此,則顯 示陸佃在宋代學界被普遍認同與《詩經》密切相關的實際地位。再加上前述不稱書而引述,

並不擔心造成文獻來源混淆的狀況,則可推知陸佃《埤雅》在宋代《詩經》學界,當該受 到認同並受到部分學者重視的實況。

至於「不具名」的抄錄,從今天學術要求的角度來看,不免會有陷入「抄襲」的疑慮,

同時也容易造成辨別文獻來源的困擾,不過這在傳統中國學術界應該不是問題。這種不具 名引述呈現的隱藏性功能,實際上正可以用來證實《埤雅》中某些說法,在《詩經》學環 境內的傳播普遍深入的狀況。例如《埤雅》「今之駱馬最耐勞苦」之說,李樗、呂祖謙、

段昌武、嚴粲、輔廣等,都指明來自「山陰陸氏」,范處義則「不具名」引述,可知在范 氏心目中,此說已超越陸佃個人獨創性的意義,變成擁有《詩經》學普遍性意義的共識性 質的解說了。還有第一次出現在《埤雅》的「《養生經》『魚勞則尾赤,人勞則 白。』」 也是《詩經》學界未具名引述的對象,這也顯示引述者認為陸佃此說,已非個人獨佔性質 的答案,而是已經具備有普遍化意義的公共性答案,已經由陸佃私人的發明創新,變成為 一般共識性的答案,這當然也可用以證明《埤雅》在宋代《詩經》學的實際影響狀況。至 於作者在可見《埤雅》的前提下,某些《詩經》詮釋者卻要轉引他人引述的《埤雅》文本,

這除了表現引述者注意到前人的《詩經》學表現與成就的傳承關係外,同時也表示《埤雅》

在某些《詩經》學者眼中,已經和某些《詩經》的詮釋連成一氣,因此纔沒將其切割分開。

例如:段昌武引呂祖謙的話說:「東萊曰:『鸋鴂,鴟鴞之别名也,郭景純、陸農師所解皆 得之。』」54 又呂祖謙和段昌武同引李樗的話說:「李曰桑扈有二種……此則陸農師之説 也」之文。55 嚴粲《詩緝》也引述引述《詩記》(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說「郭景

54 段昌武:《毛詩集解.豳風.鴟鴞》,卷 15,頁 23。

55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小雅.桑扈》,卷 23,頁 1。段昌武:《毛詩集解.小雅.桑

純、陸農師得之」;又引述李樗的意見說:「李氏曰:『山陰陸氏云:「上籠之如罩,下撩 之如汕,至誠之道也。《淮南子》云:『罩者抑之,罾者舉之,為之雖異,得魚一也。』

觀此,則知詩人先言罩,後言汕者,以見其求賢無方也。」』」56 這都表現了引述者將

《埤雅》與《詩經》詮釋著作連成一氣的隱藏性觀點。

其次觀察「運用」的狀況,包括「文句」及「內容」兩種使用狀況。「文句」使用狀 況,主要指引述文本實際的表現,歸納一般引述文句運用的狀況,大致可以有:「照抄完 整文句」、「截取部分文句」、「改寫原本文句」、「納編為自己行文」等四種模式。宋代《詩 經》學專著引述《埤雅》的「文句使用」狀況,大致上這四種模式都曾出現。(一)「照抄 完整文句」指整段文句完全抄襲《埤雅》的情況,引述者沒有加工也沒有加入其他人的意 見。如:呂祖謙、段昌武在〈鄘風‧相鼠〉下引述「今一種鼠,見人則交其前兩足而拱,

謂之禮鼠,亦或謂之拱鼠」一段,57 這一小段全抄自《埤雅》,這是小範圍抄錄的實例。

再如嚴粲在〈小雅‧小宛》「交交桑扈」下,引述有「山陰陸氏曰」的一大段文句,可以 分「《淮南子》云……皆鶯然而有文章者是也」和「所謂『交交桑扈,率場啄粟』者……

故《爾雅》亦兩解也」等兩大段,都是一字不漏的抄自《埤雅》,58 這是比較大範圍照抄 完整文句的實例。(二)「截取部分文句」指僅取《埤雅》文本中一兩句的引述。如:李樗、

呂祖謙等在〈召南‧行露〉下引述「雀有咮而無角,鼠有齒而無牙」兩句;59 或如段昌 武甚至只引述「鼠有齒而無牙」一句;60 或如呂祖謙、楊簡、段昌武、嚴粲等在〈豳風‧

七月〉引述「今洗蠶種尚用蒿」之類。61 這些都是截取部分文句的實例。(三)「改寫原

扈》,卷 21,頁 19。

56 嚴粲:《詩緝.豳風.鴟鴞》,卷 16,頁 18;〈小雅.南有嘉魚〉,卷 18,頁 3。

57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鄘風.相鼠》,卷 5,頁 16-17。段昌武:《毛詩集解.鄘風.

相鼠》,卷 4,頁 21。引文見《埤雅》卷 11〈鼠〉。

58 嚴粲:《詩緝.小雅.小宛》,卷 21,頁 9。此兩段文字均來自《埤雅》卷 9〈桑扈〉。

59 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召南.行露》,卷 3,頁 23。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

召南.行露》,卷 3,頁 10。引文見《埤雅》卷 11〈鼠〉。

60 段昌武:《毛詩集解.召南.行露》,卷 2,頁 15。

61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豳風.七月》,卷 16,頁 6;楊簡:《慈湖詩傳.豳風.七月》,

卷 10,頁 13;段昌武:《毛詩集解.豳風.七月》,卷 15,頁 7;嚴粲:《詩緝.豳風.七 月》,卷 16,頁 6。此句來自《埤雅》卷 15〈蘩〉,唯今本《埤雅》作「今覆蠶種尚用蒿」,

「洗」字作「覆」,與諸家引文不同。另外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豳風.七月》,

卷 17,頁 12-13 引作「農功有早晚,蠶食有先後,故言求柔桑於前,以養蠶之早者,采蘩 葉於後,以養蠶之晚者,今洗蠶種尚用蒿。』」則當歸入「照抄完整文句」之列,其中兩

「養」字,《埤雅》皆作「箸」。

本文句」,指重新組構或改換《埤雅》的文句。如:王質在〈小雅‧常棣〉下的引述說:「陸 氏:『〈鴟鴞〉為詩,〈常棣〉作詩,變「為」言「作」者,周公之于詩,其道在〈鴟鴞〉,

其事在〈常棣〉。』」62 此段實改寫重構《埤雅》「《序》曰『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

焉。』〈鴟鴞〉曰:『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而是詩云:『故作〈常棣〉焉。』

變『為』言『作』者,蓋周公之於詩,其道在〈鴟鴞〉,而其事在〈常棣〉故也」之文而 成。呂祖謙〈小雅‧南有嘉魚〉下有「山陰陸氏曰:『嘉魚,鯉質鱒鱗,膾肉美,食乳泉,

出於丙穴。先儒謂丙穴在漢中沔南縣北,穴口向丙,故曰丙也。』」63 當係重構改寫《埤 雅》「嘉魚,鯉質鱒鱗,肌肉甚美,食乳泉,出於丙穴。故〈南都賦〉云:『嘉魚出於丙穴。』

先儒言丙穴在漢中沔南縣北,有乳穴二,常以三月取之,穴口向丙,故曰丙也。」這段文 字而成。再如呂祖謙、段昌武、嚴粲等在〈小雅‧南有嘉魚〉下引述說:「山陰陸氏曰:『君 子求賢,上籠之如罩,下撩之如汕。《淮南子》曰:「罩者抑之,罾者舉之,為之難易,得 魚一也。」』」64 此段改寫《埤雅》「太平君子,樂與賢者共之,而所以求者,上籠之如罩,

下撩之如汕,此至誠之道也。《淮南子》曰:『罩者抑之,罾者舉之,為之雖異,得魚一也。』」

這是改寫原本文句的例證。(四)「納編融入行文」指將《埤雅》文本融入作者自己的行文 之內,成為文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操作之際或標示來源,或不標示來源。如:李樗在〈大 雅‧鳧鷖〉下說:「『鳧鷖在亹』,則謂燕七祀之尸於門 之外,此則以鳧鷖為說。陸農師 則以為福祿『來成』,祖也;『來為』,考也;『來下』,天神也。蓋天神者,自上來下也。『來

這是改寫原本文句的例證。(四)「納編融入行文」指將《埤雅》文本融入作者自己的行文 之內,成為文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操作之際或標示來源,或不標示來源。如:李樗在〈大 雅‧鳧鷖〉下說:「『鳧鷖在亹』,則謂燕七祀之尸於門 之外,此則以鳧鷖為說。陸農師 則以為福祿『來成』,祖也;『來為』,考也;『來下』,天神也。蓋天神者,自上來下也。『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