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結語:《選擇本願念佛集》成立的可能性

以上大略檢視了《選擇本願念佛集》在詮釋佛典時,存在的一些理論缺陷。

《選擇本願念佛集》可以商榷的內容,當然不止這些,如果要詳論的話,還可以 指出其他一些地方。但是本文的篇幅早已超過原先設想的太多,所以不擬再細論。

以上的評論,主要鎖定在傅偉勳教授所說的五個詮釋學層次中的「實謂」和

「意謂」層次,也就是檢視其「闡教」是否具有足夠的客觀基礎,和邏輯合法性。

傅教授提出「創造的詮釋學」,在於指出一個思想傳統(如佛教思想傳統)的延續、

繼承、重建、轉化或現代化,可以怎樣進行。他說:「創造的詮釋學反對任何徹 底破壞傳統的『暴力』方式,也不承認不經過這些課題的認真探討,而兀自開創 全新的思想傳統的可能性。85」傅教授這裡說的「暴力」,指的是「曲解」或「武 斷」這一類的,以主觀的構想,強加到經典詮釋上的作為。86楊仁山先生之所以 指摘《選擇本願念佛集》「與經意不合處頗多87」,主要的著眼點也應該在此。從

85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運用〉,《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頁46,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79 年 7 月初版。

86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運用〉,《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頁35,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79 年 7 月初版。

87 楊仁山,〈評《選擇本願念佛集》〉:「貴宗道友惠贈《七祖聖教》,已將《往生論著》、《安樂集》、

上來指出的幾點,應足以顯明楊先生的評論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但是,筆者並不認為《選擇本願念佛集》提出的觀點,因此就完全沒有價值,

或者完全不能成立。因為如果不追究法然上人如何得出其淨土信仰內容的詮釋過 程,只看他得到的結論,也就是:在知見上,勸人了知自己實是愚頑的凡夫,應 當信受彌陀的救度,而在行持上,不簡根器、不尚虛玄,唯是老實念佛,稱名不 輟。這實在沒有偏離淨土三經的大意,甚至應當說,自有其簡要直截的風格,值 得讚歎。

法然上人的淨土教理,主要的問題在於他除了「稱佛名號」之外,一切都「拋 捨」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從整體佛教的觀點來看,當然是太過火了。因此,筆 者認同楊仁山先生的意見:「一切教規,概不更動,但將『捨聖道』之語,隱而 不言。不過少小轉移之間,便成契理契機之教。」88然則,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看,

法然之教是「無禪有淨土」之教,依漢傳佛教的「永明四料簡」,也是可以成立 的。法然上人的立教,堅守「無禪有淨土」之教的立場,因而有種種看似「謗法」

的講法89,但究其實,其動機與心態並非出於毀謗佛法,相反的,乃是出於對佛 教的深信之故。所以應該是無咎的。相反的,漢傳佛教既然主張「有禪有淨土」

和「無禪有淨土」都是很好的,那麼,也就應當可以容許法然的主張,可以有其 一席之地。

又,雖然上來指摘了《選擇本願念佛集》推衍經典以建構理論的過程存在一 些缺陷。但是,平心而論,他的結論並不是沒有經典根據的。如信仰「唯依稱誦 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不捨,得以往生極樂世界」,在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所譯 的《佛說般舟三昧經》中,就說到了。這就是:「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

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 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T13.998a)《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也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T26.43a)《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也說:「云何得 淨土,及與清淨僧,智者得長壽?稱名獲安樂,方便至彼岸,見諦不取證,能度 無量眾,勸樂行善根。」(T11.560c)又,專稱佛名即得見佛,如《文殊師利所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提到了「速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一行三昧」,其修法是: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 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

《觀經疏》刊板流行。頃承心泉大師屬刊全書,因逐一檢閱,見得此集,與經意不合處頗多,略加評 語,就正高明。倘不以為然,請逐款駁詰可也。」見黃夏年主編《楊仁山集》,96 頁,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88 楊仁山,〈闡教芻言〉,見黃夏年主編《楊仁山集》,34 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89 日本.日蓮的《立正安國論》,極力批判《選擇集》,其中即指責其「否定聖道門」乃是「謗法」。

諸佛。」(T8.731a)

關於只依信佛念佛,不依凡夫的善行,即得往生極樂淨土。《阿彌陀經》:「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穆勒博士依據梵本所作的翻譯為:「眾生往生於 阿彌陀如來的佛國,並不是由於此世(this present life)實踐的善行所導致的結果。」

90直接顯明此義。《無量壽經》的下輩往生段,也是其明證:「其有至心,欲生彼 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

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T12.272c)

依此數段經文,法然經過「捨閉擱拋」所剩下來的「唯稱佛名號,念念不捨」

的淨土教,至少可以確立,無可動搖。

筆者認為,對於日本淨土信仰無須深責的另一個理由是,從法然上人撰寫《選 擇本願念佛集》(1198 年)以來,己經有眾多佛教學者為此往復論戰過了。此書 初問世時,先後有公胤《淨土決疑抄》、明惠《選擇集摧邪論》及《摧邪論莊嚴 記》等書加以批判91。法然上人寂後,天台宗僧撰《彈選擇集》,法然的弟子隆 寬撰《顯選擇集》,後來(1227 年)還因此引發武力衝突,導致法然上人的遺體 不得不被遷葬、火化,朝廷下令禁止念佛、法然門人多人被流放的「嘉祿法難」

92。後來,日蓮宗的創始者日蓮大聖人,寫了〈立正安國論〉,極力批判《選擇 本願念佛集》,並在文應元年(1260 年)呈給幕府。結果引發信仰淨土宗的當權 者,及淨土宗人襲擊日蓮,其後還有一連串對日蓮的攻擊與流放93。即使經過這 樣的慘烈的爭論,甚至由此引發被宗教迫害,與對他人實施宗教迫害,但雙方並 沒有因此而消滅,而仍然各行其是,淨土系與日蓮系仍是今天日本最主要的兩種 佛教信仰型態94

筆者相信,經過激烈的論辯之後,日本淨土宗的教義,在鞏固自宗的同時,

一定會有適當的自我調整與重新詮釋,並形成其傳統。而這一傳統的形成,必定 會在佛教經典大傳統的規範下,不致走得太遠。譬如,據涂玉盞教授的研究,據 傳年幼即在法然座下出家,並曾在法然上人撰寫《選擇集》時,擔任助手工作的 弟子證空上人(1177-1247),「面對恩師『廢諸行歸念佛』的主張所引起的軒然大 波,自然地被迫負起提出解套的使命。」95證空上人的淨土教學,重視傳持菩薩

90 參考拙著,〈從穆勒梵本英譯看《阿彌陀經》生因段的三個疑義〉。

91 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選擇本願念佛集」條,5519 頁。

92 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嘉祿法難」條,4981 頁。

93 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日蓮」條,1377 頁。

94 藍吉富,〈認識日本佛教〉,104-105 頁,全佛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95 涂玉盞,〈證空的淨土教學研究序說〉指出:「法然的高徒證空,面對恩師『廢諸行歸念佛』的主張所 引起的軒然大波,自然地被迫負起提出解套的使命。」(417 頁);「證空性俊逸、聞一知十、常隨侍法然 學。在隨侍師側所學內容可分三個方向。1.圓頓菩薩戒,承繼智者大師的法脈。2.淨土真義,承襲善導

《觀經疏》之精要。3.八宗大綱。可見,法然並非要求弟子們獨學淨土的」(427 頁);「從現存文獻中,

戒、重視天台宗理論,已經向全體佛教趨近了,也完全合乎楊仁山先生的期待,

即「一切教規,概不更動,但將『捨聖道』之語,隱而不言。不過少小轉移之間,

便成契理契機之教」96。證空上人是淨土宗西山派的創立者,足見日本的淨土宗 至少有部份流派已非全然原汁原味的法然之教。

又據望月信亨的《淨土教概論》指出,法然的「門下諸家」為了「諸行能否 往生」引發諍論,而有種種不同的主張。97望月信亨引叡山行觀的著作,指出它 的原因,除了各人對師說的理解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淨土三經中,說 有定散諸行之往生,(故)不勞審持而建立如此異議98」足見依據經典來修正師說 的意向,在法然弟子中出現,也是勢所必然的。

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法然上人在淨土信仰的發展中,仍然能夠佔一個無 可替代的位置。究其原因,就在於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竭力站在「無禪有淨土」的 位置,並盡情地加以發揮的人,自有其動人的感召力。從整體佛教來說,尤其就 淨土信仰來說,這本是全體佛教或淨土信仰可以開展出來的「應有之義」。他的 立場可能有些許的偏頗,他的論證過程也可能有些粗暴,但這並不能掩蓋他超卓 的宗教洞見。尤其當我們不看他詮釋經典的牽強,只看他直抒念佛觀念的文字,

其誠懇之情躍然紙上,的確是非常精彩的。

筆者希望以上對於《選擇集》的種種詮釋學檢視,是為尊重佛教經典、尊重 事實真相而作。希望透過以上的討論,能夠顯揚並回歸大乘佛教淨土信仰的真實 義,並在此基礎上,看到日本淨土信仰無可磨滅的價值。

世親作《俱舍論》,其中部份內容批評了當時的大宗派「說一切有部」的論 義;世親在結尾時說:「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筆者在此也要聲明的是,謹以誠摯之心,提出自己的觀點,

自己亦無能認為這樣就一定是對。

更重要的是,筆者必須強調,日本淨土教義能夠給予漢傳佛教淨土信者許多 啟發,是不容一概抹殺的。本篇對於道綽、善導乃至《選擇集》的些許意見,並 不能減損這些著作的難以掩蓋的光華。

可知證空不但自己持戒堅固,且熱心為人講戒、授戒」(428 頁);「以天台的開會理論為基礎,將念佛一 行統合、融合諸經的想法,是貫串證空所有的思想、教義的基本主張。」(433 頁),「以上諸行事,或許 可說明證空在繼承善導、法然一脈的淨土教義的同時,也並修天臺教學及諸行業。」(435 頁),中華佛 學學報第十六期,2003 年 9 月,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96 楊仁山,〈闡教芻言〉,見黃夏年主編《楊仁山集》,34 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97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漢譯,《淨土教概論》,185 頁,新竹,無量壽出版社,1987 年 9 月出版。

98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漢譯,《淨土教概論》,197-198 頁,新竹,無量壽出版社,1987 年 9 月出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