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書大全》承《四書輯釋》遂得以接續新安一系學脈,成為明儒建構學術 精神所在,徵引新安學人剔除歸於饒魯一系的程若庸、吳浩之外,其餘共計八人,

徵引情形如下:

新安學派

72 黃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卷 92〈草廬學案〉,頁 3042。

73 黃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卷 92〈草廬學案〉,頁 3046。

74 錢穆撰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吳草廬學述〉,頁 54。

27

姓名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加總 百分比 陳櫟 102 116 524 427 1169 19.83 倪士毅 4 7 28 31 70 1.19 胡炳文 39 84 208 150 481 8.16 張存中 2 2 3 0 7 0.12

王炎 0 4 0 0 4 0.07

朱申 0 3 0 0 3 0.05

胡次焱 0 0 2 0 2 0.03 汪炎昶 0 0 4 0 4 0.07 加總 29.52

相較於北山一系徵引 154 條,佔 2.61%,雙峰一系徵引 662 條,佔 11.22%,新安 一系徵引 1740 條,佔 29.52%,比例最高,可見於朱熹之後,學脈旁出,學術層 遞發展樣態,新安學人的四書成果,具有總結地位,分量最多,新安一系做為《四 書大全》徵引主要的來源,其中以陳櫟最多,其次為胡炳文,之下則為倪士毅、

張存中,又分別為陳、胡門人,至於王炎、朱申、胡次焱屬於新安前期人物,汪 炎昶為陳櫟友人,乃是相關而及的學人,徵引數目並不多,可以附帶檢討,然而 以其徵引大宗,《四書大全》中新安學脈乃是循陳櫟、倪士毅,以及胡炳文、張 存中而開展,則無可疑,陳櫟、倪士毅師徒徵引數目是胡炳文、張存中一倍以上,

佔數目之絕大多數,也顯而易見。

朱熹原籍為徽州婺源,二程祖籍也是徽州歙縣,徽州古名新安,新安成為理 學原鄉,學術承繼與鄉里情懷,成為學脈當中極為特殊樣態,程朱理學不僅是學 術契合與儒學繼承的學術名稱,對於新安一地學人而言,更有鄉賢前輩典型所在 的意義,深具尊仰信念與欣慕情懷。朱熹生前曾三次返鄉,第一次是紹興二十年

(1150)春,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二月,第三次是是慶元二年(1196)九 月,每次不僅應邀講學,門人弟子當中也有許多是徽州人士75,學術傳播於朱熹

75 陳榮捷撰 《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3 月),頁 13。施璜撰 《紫陽書院 志》(合肥:黃山書社,2010 年 3 月)卷八〈列傳〉「論定高第,弟子十二人列於從祀」,頁 191。但事實上只有十一人,文字恐誤,分別為程洵、程永奇、汪莘、滕璘、滕珙、汪清卿、許 文蔚、吳昶、謝璡、李季札、祝穆,參見卷三〈祀位〉所錄內容,頁26-27。

28

生前即已進行,而於朱熹之後,從黃榦而傳董夢程,流入於新安,全祖望云:「勉 齋之傳,尚有自鄱陽流入新安者,董介軒一派也。」76成為學脈淵源所在,《四書 大全》「引用先儒姓氏」於程、朱之外,屬於新安人氏有王炎(1137-1218)、胡次 焱(1229-1306)、程若庸、吳浩、陳櫟(1252-1334)、汪炎昶(1261-1388)、朱伸

(疑為朱申)、胡炳文、張存中、倪士毅等人。王炎,字晦叔,南宋婺源人,與 朱熹、張栻彼此相識相交。77胡次焱字濟鼎,號梅巖,晚號餘學,南宋婺源人,

《四庫全書》收有《梅巖文集》,其人有陶潛栗里之風。78 兩人學術樣態並不明 顯。程若庸,字逢原,休寧人。從饒魯(1193-1264)、沈貴珤得朱熹之傳,舉咸 淳四年(1268)進士,歷安定、臨汝、武夷書院山長,從遊者盛,在新安號勿齋,

學者稱勿齋先生,在撫州號徽庵,以寓不忘桑梓之意,學者稱徽庵先生,撰有《性 理字訓講義》、《太極洪範圖說》,《宋元學案》歸於〈雙峰學案〉。79吳浩字義夫,

號直軒,休寧人,為吳錫疇次子80,吳錫疇從學於程若庸81,兩人雖然是新安人 氏,但以其從學與發展,可以歸之於雙峰一脈,新安學人也有饒魯一系,而新安 既是程、朱祖籍所在,但初始階段,源頭既多,樣態紛雜,學術宗主並不明顯,

亦可得見。朱申,字周翰,一字繼顯,號魯齊,新安人,官朝散大夫,知江州軍 兼管內勸農營田事,為李心傳序《道命錄》,撰有《周禮句解》,《宋元學案補遺》

列於〈晦翁學案〉82,學術歸屬已較明顯。胡炳文字仲虎,婺源人,《新安學繫錄》

76 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 年 9 月)卷八十九〈介軒學 案〉梓材案:「梨洲原本稱〈新安學案〉,謝山始易為〈介軒〉。」頁2970。

77 程曈編《新安學繫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 年 11 月)卷六〈王雙溪傳〉云:「王炎,字 晦叔,婺源武口人。自幼篤學,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明州司法參軍,丁母憂,再調鄂州崇陽 簿。時南軒先生張公帥江陵,聞而器之,檄於幕府,議論相得。」頁127。《新安學繫錄》並收 有王炎撰〈見南軒先生書〉、〈與晦庵先生論諒闇中開講書〉,頁129-132。彼此相識相交於此可 見,小注「篁墩程氏曰:『世傳雙溪與朱文公不合,未見所出。』考《雙溪集》有〈與文公論諒 闇開講〉事,《文公集》無答書,豈即謂此邪?」頁133。相較之下,王炎似乎較親近於張栻而 遠於朱熹。

78 紀昀奉敕撰 《四庫全書總目》卷 165「《梅嚴文集》十卷」提要,頁 3446。

79 參見黃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卷 83〈雙峰學案〉,頁 2817。及汪舜民纂修

《(弘治)徽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80 冊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 8 月)卷7,頁 805。

80 吳浩事蹟見 《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志〉,《康熙休寧縣志》卷六〈人物〉、《宋詩紀事 補遺》卷八五〈吳浩〉條。

81 參見黃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卷 83〈雙峰學案〉,頁 2827。

82 《宋元學案補遺》列於〈晦翁學案〉

29

錄遺事八條,其中有:

篁墩程氏曰:「程朱之先皆出新安,而朱子又婺產也。雲峰先生近私淑之。

其家學淵源有所從來。」

海陵儲公瓘曰:「先生於諸經《四書》皆有纂疏,以平暢之文張幽眇之說。

蓋先生學之所自,繇其考孝善先生,受學於子朱子從孫小翁之門。先生聞 而修之於家久矣。既長,游道日廣。臨川吳文正公方倡晦庵之學,先生挾 其得於父師者就正,內資外取,探其精粹,乃著《四書通》、《易通》諸書,

羽翼晦庵之說,會同辨異,卓然成一家言。文正公嘗曰:『有功朱子,炳 文居多。』自晦庵沒,學者載其說於四方,更傳遞授,源遠益分,先生晚 得其傳,精思力踐,望其涯涘而直止焉。使其及門較功第,學蓋與勉齋、

北溪諸賢相後先也。83

胡炳文家傳之學,父親胡斗元學於朱洪範,乃是上承朱熹後裔而及伊洛學統,《宋 元學案》列於〈介軒學案〉中「孝善家學」84,學有淵源,於此可見。胡炳文整 合歧出,撰成《四書通》,成為朱熹之後四書學的重要成果,鄧文原〈四書通序〉

云:

《纂疏》、《集成》博采諸儒之言,亡慮數十百家,使學者貿亂而無所折衷,

余竊病焉。近世為圖為書者益眾,大抵於先儒論著及朱子取舍之說有所未 通,而遽為臆說,以衒於世。余嘗以謂,昔之學者常患其不如古人,今之 學者常患其不勝古人,求勝古人而卒以不如,予不知其可也。今新安雲峰 胡先生之為《四書通》也,悉取《纂疏》、《集成》之戾於朱夫子者,刪而 去之,有所發揮者,則附己說於後,如譜昭穆以正百世不遷之宗,不使小 宗得後大宗者,懼其亂也。85

後人各自揣想,於經文興發議論,時見新意,卻也時有誤解,紛雜多元的詮釋樣

83 程曈編《新安學繫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 年 11 月)卷十二〈胡雲峰〉,頁 233-234。

84 黃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卷 89〈介軒學案〉,列於「孝善家學」。頁 2986。

85 元.鄧文原撰 〈四書通序〉,見胡炳文撰 《四書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03 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頁 2。

30

態,以糾彈朱熹說法作為個人研讀成就,混淆朱熹四書義理體系,形成詮釋困擾,

既是當時普遍現象,有志之士思以改變,也似乎是學人的共同之見。綜整前人說 法,回歸於朱熹,四書義理必須以朱熹思考為核心,才能避免淆亂,《元史.儒 學傳》更直指胡炳文撰作動機乃是糾彈饒魯之失,對於朱熹之後學術發展歧出有 更深的反省。86在朱熹學術傳播漸遠,歧見彌多的情況下,會同辨異,成為後人 學術重點,羽翼朱學的色彩漸趨強烈,學術信念饒富鄉里宗族欣慕情懷,家學成 為構建新安學脈關鍵詞彙,重塑朱熹學術地位成為共同的訴求,由傳學而發展,

由發展而鞏固,學風遂有不同的轉向。影響之下,門人張存中字德庸,婺源人 87, 擴大材料,補考據之不足,撰成《四書通證》,方式頗為相近,也可以視為胡氏 師徒推進四書詮釋之成果。88此一趨向成為新安學人共同訴求,相同時間,陳櫟 也進行類似的工作,陳櫟字壽翁,自號定宇,晚號東阜老人,休寧人。揭傒斯撰

〈墓志銘〉云:

聖人之學,至新安子朱子廣大悉備。朱子既沒,天下學士群起著書,一得 一失,各立門戶,爭奇取異,附會繳繞,使朱子之說翳然以昏。然朱子沒 五十有三年而陳先生櫟復生於新安,……慨然發憤聖人之學,涵濡玩索,

廢寢忘食,貫穿古今,羅絡上下,以有功於聖人莫盛於朱子,懼諸家之說 亂朱子本真,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義》等書,餘數十 萬言。其畔於朱子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引而伸之,其所未備補而益之,

於是朱子之學煥然以明。方是時,唯江西吳先生澄,以經學自任,善著書,

獨稱陳先生有功於朱子。凡江東人來受學者,盡送而歸之陳先生。然吳先 生多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於朝,天下學者四面而歸之,故其學遠而彰,

86 宋濂等撰 《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 4 月)卷 189〈儒學〉云:「胡炳文,字仲 虎,……而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餘干饒魯之學,本出於朱熹,而其為說,多與熹抵 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頁4322。

87 參見程曈編《新安學繫錄》卷十六,頁 303。

88 倪士毅撰 〈四書輯釋大全凡例〉云:「北方杜文玉有《語孟旁通》,平水薛壽之有《四書引 證》,胡先生門人張存中德庸合二書,刪取而完正之,以為一書,曰:《四書通證》。」《四書輯 釋大成》,頁2。

31

尊而明。陳先生居萬山間,與木石為伍,不出門戶動數十年,故其學必待 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禦。89

所謂「畔」而刊之,一如胡炳文的撰作宗旨,吳澄言「陳先生有功於朱子」,也 一如「有功朱子,炳文居多」,可見在各立門戶,爭奇取異之中,回歸於朱學已

所謂「畔」而刊之,一如胡炳文的撰作宗旨,吳澄言「陳先生有功於朱子」,也 一如「有功朱子,炳文居多」,可見在各立門戶,爭奇取異之中,回歸於朱學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