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衰微、停滯時期(1970 年代以後)

在文檔中 第二章 長老教會在澎湖 (頁 28-32)

1970 年代起,澎湖地區教勢漸漸衰微,其原因是台灣進入工業化和 都市化,澎湖在地理環境上不利,導致發展受限,造成較有錢的人出外 發展,年輕人為了經濟收入和生活,紛紛外流到台灣各都會區發展。教

(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頁 102-103。 

67 楊子儀,〈澎湖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播及對社會關懷(下)〉, 《西瀛風物》 ,第六期,頁 59-60。 

68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事錄》(1962) ,第九屆,中文譯本,頁 43。 

69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事錄》(1970) ,第十七屆,頁 98。

會信徒也在此潮流之下,遷移至台灣發展,使得教會聚會人數變少許多,

中只有兩戶信徒,聚會人數少,信徒們有點沒自信、自卑感卻大有之;

微,在許敏政、穆信智二位傳道時期,就有聯合的構想,到 1981 年王武 聰傳道任內成立聯合教會,試辦一年效果很好,1983 年經高雄中會春季 會議正式核准聯合,將白沙地區的講美、赤崁、瓦硐和後寮等教會或聚 會所聯合組成為「白沙教會」 ,現址在赤崁,並升格為堂會,聘王武聰牧 師為首任牧師,但是合併之後,雖然在行政、宣教和社區服務都以赤崁 教會為中心,主日禮拜則各教堂輪流一個月 79 。由於白沙地區的信徒漸漸 減少,輪流各教堂主日禮拜,信徒聚會禮拜,交通極為不便,目前每週 主日禮拜僅在赤崁的白沙教會舉行。

1985 年時澎湖地區的長老教會減少為剩下 14 間,信徒人數 954 人,

主日學人數 374 人,只有五位專任的傳道者。 80 1986 年西嶼地區的教會長 執會開始思考合一之必要,乃於 7 月間通過成立西嶼教會,由竹篙灣禮 拜堂與小池角禮拜堂組織而成,並於 11 月間聘楊禎禕牧師 (楊辰之曾孫)

為首任駐堂牧師。 81 至今,西嶼教會以竹篙灣禮拜堂為行政、宣教和社區 服務為中心,主日學、祈禱會和青少年團契等都在竹篙灣禮拜堂舉行,

唯有主日禮拜上午九點在竹篙灣禮拜堂舉行,十點半在小池角禮拜堂舉 行,因為西嶼地區大部分會友都集中在竹篙灣附近。

澎湖地區長老教會從 1886 年馬公教會艱辛開拓時期,進入到 「自養、

自傳、自治」正常運作時期,到「倍加運動」與興盛時期教會多達 20 間 教會或佈道所,如今僅有馬公、虎井、啟明、白沙、竹篙灣、小池角、

花宅、將軍和七美教會等,共計 9 間教會有在聚會。其中小池角和花宅,

因人數較少,並非每一個禮拜日均有主日禮拜;虎井教會大多由馬公教 會的長老執事,前去主理主日禮拜,偶而馬公教會的牧師會蒞臨司會、

講道和主持聖禮典;西嶼地區的竹篙灣和小池角教會也共同聘請一名傳 道師,傳道師駐守在竹篙灣教會;望安地區的花宅和將軍教會,也是共 

7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 120 週年年鑑主後 1865­1985 年》 (台 北:該會出版,1985),頁 609。 

8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 120 週年年鑑主後 1865­1985 年》 ,頁  551­608。 

81 陳伯源傳道師提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西嶼教會簡介〉(2004) 。

同聘請一位傳道師,傳道師駐守在將軍教會。因此,實際上只有馬公、

啟明、白沙、竹篙灣、將軍和七美教會等 6 間,有正常的運作及健全組 織。

在澎湖地區要維持一間教會正常運作,一定要有某一程度固定的會 友聚會禮拜、奉獻,有固定的收入教會才能支持下去。以 2004 年澎湖地 區最大教會─馬公教會,其年平均主日禮拜人數 119 人,年收入 6812911 元; 82 第二大的教會是七美教會,年平均主日禮拜人數 69 人,年收入 2895714 元。 83 這兩間教會的收入可觀,每一年都有百萬收入,對教會正 常運作是綽綽有餘,還有能力幫助其它教會。

七美教會從創立至今已有 80 餘年,在人口不斷外流的現象,以致於 目前不到三千人口的地方,每年聚會平均人數還可多達 6、70 人,年收 入有二、三百多萬元,是整個澎湖地區教勢逐漸衰微之下,仍然可以在 困境中持續生存下去,一定有其特別歷史背景、環境和支持力量之下,

繼續傳播上帝的福音,是值得深入探究。 

82 馬公教會, 《馬公基督長老教會 2004 年和會手冊》(2005) ,頁 3、21。 

83 七美教會, 《七美基督長老教會 2005 年和會手冊》(2006) ,頁 3、23。

在文檔中 第二章 長老教會在澎湖 (頁 28-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