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黃帝與五帝信仰

在文檔中 中國古代昊天上帝信仰 (頁 22-33)

黃帝是天上的帝,或是人間的王呢?這涉及到神話的歷史還原問題,或者二 者都有,黃帝曾經是某個民族的始祖,轉而成為該民族崇拜的對象,進而成為 神話的英雄與祭祀的上帝。作為「人」的黃帝可能最多只有數十年,其真實的歷 史有限,作為「神」的黃帝經由神話的傳播跨越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豐功偉 業不斷地被補充與擴大,將歷經數千年人與大自然抗爭與文化創建的功勳,都 歸結於黃帝的身上。黃帝神話反映了上古人們征服大自然與戰勝各種族群的遠大 理想,其英雄的形像是集合了上古人民的思想品德與聰明才智而來。黃帝是神話 的至上神,同時也是人間英雄的典範,將神靈視為共主社會的主人翁

39

。隨著此 一族群的勢力擴充,黃帝的英雄典範就更為豐富與多樣,在神話中被推上崇高

38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頁 68。

39 劉淮城,《中國上古神話通論》(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頁 439。

的地位,是一切優秀人物的共同化身。

黃帝神話在歷史上的可靠性是值得商榷的,其傳說的事蹟夾雜著上千年來的 文化期待,將黃帝塑造成全面性與綜合性的宇宙大神,其事蹟由簡而繁,逐漸 豐富了神話傳說的內涵,成就民族共有的主人公角色。司馬遷根據各種傳說,撰 寫的<五帝本紀>,不是歷史,而是神話,比如對黃帝的記載,看似豐富,實 際上夾雜了多種民族長期對抗的歷史,如云: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

而神農氏而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 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 治五氣、蓻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 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

是為黃帝。(《史記》五帝本紀)

此一神話說的不是黃帝個人的歷史,而是崇拜黃帝的氏族長期共有的文化發展 歷史。大約在六千年到四千年前之間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居住著不少的部落與 部落聯盟,神農氏、黃帝、炎帝、蚩尤等可能是這些部落聯盟的始祖,轉而成為 部落聯盟的至上神與共有的代號。徐旭生將這個時期部落聯盟分成三大集體,一 是華夏集團,又分成兩大亞系,即黃帝與炎帝,大約分佈在黃河流域的上游與 中游之間。二是東夷集團,有太皞、少皞、蚩尤等部落聯盟,大約分佈在黃河流 域的下游,以及東部沿海地帶。三是苗蠻集團,有三苗氏、祝融等部落聯盟,大 約分佈在長江流域的中游,其中心在今日的湖北、湖南兩省

40

。此三大集團也會 相遇與發生關係,和平共處是常態,但也有不少引發衝突的戰爭狀態。

所謂「黃帝者,少典之子」,是指黃帝氏族源出於少典氏族,與炎帝氏族是同 一個氏族的傳承,雙方有著婚姻的聯繫關係,形成長期世代婚姻的聯盟部落,

雙方也可能因利益的不同,造成政治性的衝突,所謂「諸侯相侵伐」,是後代封 建制度後的想法,在上古時代部落聯盟間的戰爭衝突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和平 與戰爭是不斷地交錯,就看領導者是否有能力打敗對方,成為新的共主。黃帝與 蚩尤則是兩大集團間的戰爭,戰況更為激烈,可能是長年累月的,不是短暫的 戰爭狀況。所謂「蚩尤作亂」也是後人的想法,實際上是兩大集體勢力擴張的族 群衝突。在長期集團戰爭下,造成原有氏族制度的崩潰

41

,促進族群間的大融合,

發展出更為龐大的氏族聯盟制度。黃帝氏族因為戰爭的優勢,將其勢力從華夏集 體跨越到東夷集團,造成黃帝的至上神信仰有著更大的傳播空間。

40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仲信出版社,1958 年增訂本),頁 40-66。

41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頁 132。

黃帝與五帝的傳說,神話性是大於歷史性,是族群間相互融合下的產物。各個 集體的至上神可能因政治上的優勢,成為神話傳誦的對象。隨著聯盟王國的起起 落落,造成各族群的至上神相互交錯在語言的傳播世界之中,後來也被文字記 錄下來,保存在早期的文獻典籍上。問題是這些經由文字保留下來的語言知識,

因跨越了上百或上千年的時空,若要當作歷史來解讀,是值得商榷,司馬遷也 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在<五帝本紀>最後總評云: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 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 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

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 其軼乃時時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 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史記》五帝本紀)

這段文字是很中肯,說明五帝在神話傳說中仍極為豐富,雖然難以考證其歷史 的真實性,但也不是荒謬不經的資料,最起碼能補文獻之不足。只是我們看待這 些文獻要有著更為開闊的心胸,不要執著在歷史真假的是非判斷上,這些神話 性質的文獻,保留了長期在語言傳播下的知識傳統,其外在形式雖然有些荒誕 不經,卻反映了古代社會意識與發展的整體形態,是需要「好學深思」與「心知 其意」的領悟其中的意義與價值。

記載神話的文獻雖然是「文不雅馴」,造成「薦紳先生難言之」,即不被漢代的 知識分子所接受,視為早期人類無法登於大雅的幼稚知識。這種心態是不健康的 忽略了文化傳承原本就是一段漫長的動態建構過程,是由原始層、歷史層、現實 層流水般地續接而成

42

。原始的沈積層是經歷過漫長的史前時期,往往是民族最 為深層的文化結構,是民族文化初始的胚胎,後來經由歷史層到現實層有著理 性化的過程,企圖擺脫或清除原始層的文化形態。問題是理性化的進程只能消除 民族思維中的某些蒙昧的成分,是無法改變整個民族文化與心理結構在史前就 已形成大的框架形式。民族文化在發展上有著並列、因襲、轉換等三種狀況,說 明新舊文化之間是並存的,彼此相互因襲與相互轉換,理性的轉變也是建立在 不變的因襲上,司馬遷就是持這種態度,肯定神話傳說在歷史上的價值。

神話與古史的互滲,正是文化的並列現象,在歷史的面貌中保留了神話的傳 播智慧。「三皇五帝」的傳說,有一些歷史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神話的內涵,保 留著口語知識傳承下的文化原始範型,或稱為原型,是祖先們的心理遺產,具

42 王鍾陵,《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四川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頁 511。

有遺傳與普遍的性質

43

。在秦漢之際的文獻中出現了一些「三皇五帝」的敘述,合 理的因素增多,神話的成分減弱,加重了不少現實層的文化內涵,導致歷史與 神話的糾纏不清,有不少當時文化理念假借神話的形態來表達,造成了神話層 累了不少的文化形式,愈到後世的文獻,其傳聞反而愈詳細,比如在先秦時代 流行的是五帝傳說,但是到了秦漢之際三皇傳說反而後來居上,有多種說法,

如《史記》云: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陞下興義 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 五帝所不及。臣等謹於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 貴。」臣等昧神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史記》泰始皇本紀)

五帝之前是否還有個三皇時代?這已不是單純的歷史問題,涉及的是至上神的 信仰問題,用來說明在五帝之前已存在著三皇的至上神崇拜。三皇很明顯的不是 人間帝王,應是宇宙的上帝,遠古時代上帝不是唯一的,分為「天皇」、「地皇」

與「泰皇」,「天皇」是指天神崇拜下的最高主宰,「地皇」是指地神崇拜下的最高 主宰,「泰皇」或稱「太皇」,大約來自於秦漢之際的「太一」崇拜,是一種後出的 至上神。

三皇神話應是古代至上神崇拜的再一次大綜合,雖然後於五帝,但是在時間 上卻擺在五帝之前,其附會的神話人物也相當複雜,所謂三皇有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神農燧人、伏羲神農祝融、伏羲神農共工等說法,這些說法大多見於漢代文 獻,指在五帝之前尚有古帝系統,意謂部落聯盟的形成早在五帝之前,這種說 法將中國遠古歷史更往前推,但是由於神話的紛歧不一,顯示古代部落間的分 合演化等過程,不是簡單地用「三皇五帝」就可以重構出完整的系統,這是後人 理性化的理想,卻扭曲了原來神話傳說的文化訊息。

秦漢之間的三皇之說,應與當時的「三一」與「太一」信仰有關,來自於戰國時 期將天地人等三位一體的三才思維

44

,在「天一」與「地一」外,認為還有「太一」

是萬物生化的源頭。在出土的郭店楚簡中有《太一生水》篇,在天地與人之間,

是萬物生化的源頭。在出土的郭店楚簡中有《太一生水》篇,在天地與人之間,

在文檔中 中國古代昊天上帝信仰 (頁 22-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