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 回到中國的整體生存及政治社會如何重組 的問題

個體一旦藉此得到初步的解放與獨立自主後,中國的群體生存與政治社會重 組問題立刻浮出枱面。整體若不能解放與自主,個體目標亦無從達成。讀書人原 以當時最先進的,由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所主導的個體解放暨自由民主思想之大道 為依歸。然而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社會,民初紛亂的歷史事實上顯示自由民 主的道路實難以整合如此巨大且充斥矛盾的社會。不僅如此,在五四運動之後,

人們對自由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大為失望,中國又日益陷入軍閥割據的狀態,年 輕人乃迅速轉而嚮往以提倡平等、博愛與群體福祉為主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國家主義與三民主義道路。其中共產主義因為在理論上同時提倡徹底的解放、重 生、自主、民主、平等、博愛與受壓迫者的群體福祉,自然最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一、 透過政治落實解決中國問題的理想大道

中國乃一國家型文明,此文明中的一切無不環繞著其建國與立國型態而旋轉。

儒家與儒學傳承了古代建國立國的各種核心要素,是以首重政教問題。陳獨秀等 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繼承了這個大傳統,本就極為關心政治,只是因為政治問 題一時無法解決,所以才先從「教」,即所謂思想文化著手。《新青年》早期以 人生、倫理、文化、學術思想的反省為主,提出全新的思想文化主張,主張文學 革命,科學、民主與人權,全面批判傳統儒家的倫理道德。這些主張所要求的新 文化,若非對政治與社會加以徹底改革,事實上無法做到。反過來說,其實是因 為陳獨秀等人原本就企圖全面改造中國,所以其文化主張背後,也都具有政治意 涵。與此同時,軍人割據攬權及帝國主義不斷侵略的形勢,更讓新文化運動的領 導人感受到不得不談政治的壓力。胡適之回國時原本立誓說「二十年不入政界, 二十年不談政治」,陳獨秀早先也主張先不談政治,最後卻都被逼得不得不談。

他們原本認為,從民初的政治經驗來看,人們的思想若不改變,急著談政治又有 何用?必須先從根本上改變眾人的思想,才可能有新的政治。但結果緩不濟急,

他們追求理想文化道路的熱情,迅速轉化成追求理想的政治道路。

63 吳稚輝嘲章士釗語,轉引自郭雙林:章士釗與《甲寅月刊》。

民國七年陳獨秀開始主張反對軍閥、拋棄一黨武力統一思想,主張一切「採 用西洋的新法子」。他相信法國大革命後西方所成就的民主、自由、法治、平等,

尊重庶民權利的政治社會,為人類的極則。所以全力提倡,對政治日漸積極。其 文字充滿理想性,一心要讓中國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陳獨秀與李大釗在民國七 年十二月創辦《每週評論》,嚴厲譴責列強控制巴黎和會,指軍閥、官僚、政客 為三害,欲全面剷除之。他鼓勵國民對三害舉行示威運動,並認為社會中堅份子 需組織新政黨,《每週評論》的影響力一時淩駕《新青年》之上。64

二、 社會主義逐步取得『大道』的地位

慘烈的一次世界大戰(民國三年至七年)使許多讀書人對於西方原本以自由 主義為主導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產生了懷疑。陳獨秀在民國六年俄國十月革命後 即與李大釗一起研究馬克斯主義。民國七年十月,李大釗發起了「社會主義研究 會」,並連續在「新青年」發表了多篇鼓吹俄國革命與共產主義的文章。民國八 年五月,《新青年》出刊「馬克思主義專號」,之後並不斷出版介紹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的文章。 九年三月,北大學生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五月《新 青年》再刊出「勞動節紀念專號」。到了八年年底,研究與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布 爾什維克主義的已形成一種風潮。

民國七年十一月蔡元培與李大釗在一戰結束與蘇聯十月革命的週年,分別以

「勞工神聖」、「庶民的勝利」為專題發表演說,可作為一個重要的。蔡元培極 力提倡靠自己的體力與腦力營生的價值,並大力批判怠惰、剝削、貪污的權貴階 層。65李大釗更進一步高倡:

歐洲的戰爭,是“大……主義”[各種民族與地域主義的簡稱,李以其為專 制右派的代稱]與民主主義的戰爭。我們國內的戰爭,也是“大………主義”

與民主主義的戰爭。結果都是民主主義戰勝,“大…主義”失敗。民主主義 戰勝,就是庶民的勝利。社會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

須知今後的世界,變成勞工的世界。

66

認為一次世界大戰代表全世界庶民與民主主義的勝利與資本主義的失敗。他雖然 誇大地認定蘇聯革命與全世界的勞工在結束戰爭上起了關鍵作用,並高估了勞工、

庶民與民主的勝利,然而俄國大革命對人類史與中國近現史確實具有極重大的歷 史意義。西方近現代史上有三大革命,第一是美國革命,第二是法國大革命,第 三則是蘇聯革命。美國革命是美國自己在新大陸獨立,影響有限。影響最大的是

6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年),頁 510。

65他說:「凡是用自己的勞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業,不管他用的是體力、是腦力,都是勞工。……我們要 自己認識勞工的價值!勞工神聖!」並嚴詞批判了「紈絝兒」、「賣國營私的官吏」、「克扣軍餉的軍官」、

「操縱票價的商人」、「領幹修的顧問諮議」、「出售選票的議員!」。

66 《李大釗文集》,「庶民的勝利」。

後兩者。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千餘年封建、貴族與君主的傳統,並將革命成果推展 到整個舊世界、舊大陸,形造成現代世界的新文化。然而這主要是資產階級的革 命,只使資產階級獲得了自由平等的地位。蘇聯的革命將其更進一步推展到庶民 與勞工,在中國立刻獲得熱烈迴響。這是因為中國缺乏資產階級,原有的士階層 從小讀聖賢書,認知自己的職分在於「以天下為己任」、「為民父母」、「恫瘝 在抱」。67當傳統的政教秩序崩壞後,有良心的新時代讀書人關懷的主體自然轉 為佔絕大多數庶民階層,也因而熱烈擁抱與他們自己出身往往大為不同的農民與 勞工。近現代人類的歷史經驗顯示,主導大變革或革命一定需要某一階層為主體,

也必須認清他所服務的主要階層。中國的社會以勞動的庶民佔絕大多數,領導變 革的知識份子同情庶民而不是資產階級,實屬當然。蔡元培與李大釗對勞動、勞 工、與庶民民主的強烈肯定,指出中國政治文化未來發展的新方向。然而其高度 的理想性格,亦可從「勞工神聖」、「民主主義戰勝」、「勞工主義戰勝」等字 眼得之。

向政治轉向,可以「少年中國學會」在民國十年七月之後的分裂為代表。「少 年中國學會」創辦於民國七年六月,集聚了年輕一代的愛國菁英。68他們創辦了

《少年中國月刊》等多種雜誌,積極引介新思想,並推動工讀互助團、新村運動 等組織,希望從改革中國的文化與入手,是新文化運動中極重要的推手,也幫助 推動了五四運動。然而工讀互助團、新村運動等組織大多無以為繼,許多人開始 轉向政治發展。在十年七月南京年會以及十一年七月杭州年會就是否參與政治展 開大辯論而無法產生共識後,學會分裂。正式分裂之前,許多重要的學會成員已 分別加入共產黨與青年黨,部分會員繼續從事文化與社會運動,有些人後來加入 國民黨,在這些領域都成為重要的領袖人物,然而學會就此衰敗。69「少年中國 學會」的興衰變化,顯示了新文化運動的重大的轉折,也表示中國政治社會與文 化的新需求。

「少年中國學會」這批人是當時菁英中的菁英,在民國初年,士大夫思想還 很重,認為讀書人就是要以天下國家為己任,這還是儒家的舊傳統。70學生雖年

67《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尚書‧康 誥》:「恫瘝乃身,敬哉!」蔡沈傳:「恫,痛;瘝,病也。視民之不安,如疾痛之在乃身。」

經典立訓,影響極深。

68民國七年五月,三千日本留學生返國,刊行《救國日報》,兩千餘北京學生響應。六月「少年 中國學會」成立,模仿義大利革命家馬志尼當年所創辦「少年義大利」,以愛國、救國為宗旨,

企圖「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問,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俗」。

69 郭正昭、林瑞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環宇出版社, 1974。「中國最具理想的 一群青年才俊都聚集在少年中國學會,國共兩黨的很多重要人物均出之於其中,如共產主義者李 大釗、毛澤東、鄧中夏、惲代英,蔡和森、李達、張聞天、趙世炎、沈澤民等﹔后來成為國家主 義分子青年黨的曾琦、左舜生、李璜、魏時珍、余家菊等也進了這個組織。」(韓三洲,王光祈:

毛澤東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的介紹人。)「主張社會運動者,如王光祈、方東美、田漢、康白 情等,他們在學術、教育、文化各領域,亦獨領風騷,貢獻至大。另有加入國民黨者,如周佛海、

陳寶鍔、吳保豐等。」(陳正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摘要)

70本於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訓詞而做的中華民國國歌(國民黨於 1929 年用其為黨歌及暫 行國歌,1937 年正式定為國歌。)歌詞中「茲爾多士,為民前鋒」,就表達了此意。歌詞中「夙 夜匪懈,主義是從」,表示的則是這些新時代的士,要以新思想改造全民的思想文化,進一步改

輕,卻是推動時代發展方向的主力。當時受新式教育的機會稀少,費用巨大,這

輕,卻是推動時代發展方向的主力。當時受新式教育的機會稀少,費用巨大,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