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到「中國」〆 臺灣省運動付表隊參加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1948 年是臺灣體育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代,當時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同一個國家體 制架構下,透過運動賽事的交鋒相互競逐。全國運動會的舉行反映了體育運動在中國的 盛衰,並藉此凝聚國家意識,型塑全民團結,共同建設國家的重大意義,臺灣在此歷史 洪流下,不得不順勢而為。其次,經由完整的選訓制度產生臺灣省運動代表隊,前往上 海參加;再者,參賽期間整齊如軍隊的紀律和精神,備受大眾與媒體讚許;最後,表現 一鳴驚人奪得全國總冠軍,亦塑造不少運動明星,凱旋歸來時,自然受到英雄式的歡呼。

在此特殊年代下,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究竟反映了何種面貌?透過當時的媒體報導,掌 握最初的歷史訊息,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盼望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之線索能不 斷湧現。

47

第一章 重建的臺灣〆戰後初期的學校體育

各位同胞,我奉命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 備總司仙,來臺灣不期受了這樣的歡迎,實在 感謝不已,今天要對各文武官員說幾句話,我 今日來臺灣,是要做一個臺灣的服務員,不是 要來做所謂的「官」。

陳儀的廣播演說1

1945 年 8 月 15 日,「玉音放送」宣告著臺灣從日本的殖民統治斷裂後,取而代之 的是一個「新」體制的到來,2雖然只有短短四年,卻一直是臺灣史上的過渡階段,終結 了壓迫與剝削,歌唱黎明的到來,猶如黑暗與白晝的交替時期。「戰後初期」可謂為一 個過渡階段,在臺灣百廢待舉的同時,學校仍是正常運作,可見教育在掌政者眼裡,是 甚為必需的,先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以「闡揚三民主義,培養民族文化」為教育宗旨,

主要目的要以「民族精神、儒學教育、中文教育」進而同化臺灣人民來認同中國。3許多 教育政策茲然而生,如:推行國語、學制改革、課程的修改、教材的編定、師資的充實 以及教育改革措施等等,4明示臺灣教育的目標與發展方向,意圖利用最科學經濟的手段 使臺灣回到中國的體系之中。5此時期的教育是由外而內,由上而下的注入式形成的產物。

1這是陳儀在 1945 年 10 月 24 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會場,在眾人陪同下,致詞時特別搭 設的廣播電臺前,向臺灣人民發表他就任後的公開演說。蔡依伶,〈跨過海峽這一端接收臺灣〉,

《少年臺灣》第二十一期(2004 年 2 月),頁 54。

2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制度,迥然不同於中國各地區之省府委員合議制,乃是經甫國民政府的特別授權,

採取獨特的行政首長專斷制,正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第一條規定〆「臺

灣省暫設行政長官公署,隸屬行政院,置行政長官一人,依據法仙綜理臺灣全省政務」。鄭梓,

〈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 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第 26 卷第 1 期(1988 年 5 月),頁 137。曾健民,《1945 破曉時刻的臺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臺 北市〆聯經,2005 年),頁 127。

3莊萬壽、林淑慧,〈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國家政策季刊》,第 2 卷第 3 期(2003 年 9 月),頁 34。

4受到戰後政治、文化、社會、教育等等因素的影響,以「再中國化」為施政首要目標亦是臺灣 國民學校教育從日治末期完全「日本化」進行改造待國民政府遷臺後轉換為「中國化」的關鍵 時刻,教育瑝局對學校教育部份連續實施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甫上至下的命仙傳達,如〈各 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臺灣省各級學要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1948 年對體育課程標 準的修訂〉、〈臺灣省各級學校課程調整辦法綱要〉、〈策勵本省教育人員推行各禑方案辦法〉等 等。

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臺灣省教育概況》(1946 年),頁 72-73。

48

為了去除日本帝國殖民主義所留下的痕跡,「教育」遂成為執政者化育人民的重要措施 之一,此乃百年之大計,亦是其立國之根本,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而身為教育 一環的體育也是,至聖先師孔子曾曰:「依於仁、志於道、聚於德」之外,更要「游於 藝」,可見從古至今已奠立下一定的作用,更何況在戰後初期中,體力常被主政者視為 國力的象徵,奠基了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6因此,學校便成為培養國民體力與健康 的專設機構。在中國接收臺灣的過程中,教育必然是要面對的一個項目,7本章選擇戰後 初期的「體育運動」發展面向進行處理,對於學校體育來進行審視。

第一節 學校體育方針與政策

「近代化」對臺灣而言,日本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西方文化採取徹底的模仿與移植,

在臺灣土地上蓋起「西方文明的樣品屋」。8其中「近代學校」體系對臺灣而言,是日本 所引進的機構裝置,就像一座極具生產力的工廠,製造出「同規格」的產品,9對學齡兒 童來說,在這裡不僅獲得知識、文明、唱歌,也接觸到「體育」,轉而動了起來。運動 風氣由學校推廣至一般階層,將體育運動的觀念導入,表現體育的新教育觀,透過學校 的機制與臺灣人展開了對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代國家對國民身體形塑的要求。10戰 後初期係接續日治時期之後,整體而言,之前的累積已扎下一定的根基。體育為教育的 一環,要深入探討戰後初期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勢必需先了解當時整體的文化教育概 況,11才能抽絲剝繭釐清其中的脈絡,因此本節將從戰後初期的教育概況談起,瞭解當 時的教育氛圍與發展情形,進而將當時體育實施概況勾勒出來。其次,戰後初期的體育

6陳儀在臺灣省體育會成立時,於臺灣大學法商學院舉行光復杯、公洽杯的球類比賽,到場致詞,

致詞內容提及體育為保護國家,民族之基本。〈省體育會主辦壘球比賽大會〉,《臺灣新生報》,

1946 年 6 月 2 日,5 版。

71945 臺灣脫離日人統治,在教育部份國民政府設立〈臺灣省各級學校及教育機關接收處理暫行 辦法〉,進行對教育的接收與處置。薛月順,〈第四節 教育法規〉,《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臺北〆國史館印行,1999 年 2 月初版),頁 355-356。

8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市〆麥甪出版,2005 年 7 月),頁 214。

9許佩賢,〈臺灣近付學校的百年物語〉,《國教世紀》,204 期(2003 年 1 月),頁 69-70。

10李秀屏,〈評許佩賢著《殖民地臺灣的近付學校》〉,《史匯》,第十期(2006 年 9 月),頁 369-371。

11「文教」乃指文化和教育的合體,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更是推動民族進步的重要 指標,更被視為灌輸人民知識並具備教化和宣傳的手段,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何力友,〈戰後初 期臺灣官方出版品與黨國體制之構築(1945-1949)〉(臺北〆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年),頁 1。

49

實施一直以「國民體育法」為依據,並設有專司的行政組織,將對「國民體育法」與相 關體育行政組織做一歷史回顧,瞭解當時的體育的推行。

一、戰後初期之教育概況-兼論學校體育教育

早在接收臺灣之前,國民政府於 1944 年 4 月 17 日,在中央設計局內設立「臺灣調 查委員會」,進行對臺灣的調查研究與資料收集,統籌規劃收復臺灣的事宜。121945 年 3 月 23 日,正式頒布「臺灣接管計畫綱要」,其中「第一通則(4)內容:接管後之文化 設施,應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13戰後臺灣 教育的重建提綱挈領地反映其中,藉由教育的管道,培育出新的「國民」。中央的教育 部在組織上,以各司專責整個國家的教育事業,14若從行政長官公署的組織來看,第四 條:「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設置各處,其中第三個為教育處。」15設置專屬的單位掌管 臺灣的教育事業。不僅在草山舉行本省教育行政會議,針對去除皇民化教育、加強訓導、

慎選師資、輔導與工作成效等議題,進行討論改善;16另外,陳儀還利用廣播系統,向 全島人民發布「民國 35 年度工作要領」,說明「1946 年的工作,可分政治建設、經濟建 設與心理建設,其中,心理建設在於發揚民族精神。而語言、文字與歷史,是民族精神 的要素。學校既是中國的學校,應該不要再說日本話、再用日本課文。現在各級學校,

暫時應一律以國語、國文、三民主義、歷史四者為主要科目,增加時間,加緊教學。」

17從以上的治理原則或施政方針來分析,不難看出其中的端倪,就是對於當時的國民政 府而言,將接收來的「非我國民」,變成「我國」國民,是首要的課題。因此有計畫性

12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 29 卷 第 4 期(1991 年 12 月),頁 219-220。

13〈臺灣接管計畫綱要—34 年 3 月 14 日侍奉字 15493 號總裁(卅四)寅元侍付電修正核定〉,收 入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頁 49-57。

14教育部負責教育的四個司,分別為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國民教育司、社會教育司。張朋 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付史研究所史料叢刊(6)》

第一冊(臺北市〆1987 年 6 月),頁 193-195。

1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 卷 1 期(1945 年 12 月 1 日),頁 1-2。

16〈社論〉,《臺灣新生報》,1946 年 6 月 26 日,2 版。

17〈民國三十五年度工作要領—三十四年除夕廣播〉,收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 《陳 長官治臺言論集》第 1 輯(臺北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年),頁 41-45。

50

地進行臺灣的教育復員,18積極重建臺灣文化,建立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新體制,便是 執政者最為關心的焦點。

根據當時教育處處長趙迺傳之言論:「各級學校課業當極力設法避免因受接收交替 之影響而有中斷。」19可知戰後初期學校不停課的原則儼然成立。不管是行政長官公署 或是臺灣省政府,對於教育工作皆非常重視,身為教育的主事者教育部長朱家驊,視教

根據當時教育處處長趙迺傳之言論:「各級學校課業當極力設法避免因受接收交替 之影響而有中斷。」19可知戰後初期學校不停課的原則儼然成立。不管是行政長官公署 或是臺灣省政府,對於教育工作皆非常重視,身為教育的主事者教育部長朱家驊,視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