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之歷史考察(1945-1949)─以「中國化」為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之歷史考察(1945-1949)─以「中國化」為中心"

Copied!
3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之歷史考察 (1945-1949)—以「中國化」為中心. 研 究 生〆林 智 煒 指導教授〆林 玫 君.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一 年 一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之歷史考察 (1945-1949)—以「中國化」為中心 2012 年 01 月. 研 究 生〆林智煒 指導教授〆林玫君 摘要. 戰後初期是臺灣歷史中一段非常特殊的年付,適逢「日本」與「中國」政權交替的 過渡階段,筆者以此為研究背景,關心瑝時體育運動的發展,進行深入的討論。相關的 文獻中,均無詳細而有系統的記載,因此有必要回顧過往,將此段空白處做填補,此為 本研究之目的。 本論文採歷史研究法和訪談法的方式,將資料予以整理及歸納,加以分析考察。經 研究發現,得悉以下結果〆在學校體育方面,教育部頒定的課程標準,是各級學校的依 循方箴,體育正課與體育正課以外是主要內容々師資因日人遣返,出現大量師資缺口, 多以中國人士進行補充々體育教材非常匱乏,多為教師自編々體育軍事化與體育教育化 的取向頗為顯現々學校體育活動如運動會,多配合特定國訂節日經常辦理,如青年節、 兒童節、體育節、國慶日和光復節等等。因應「光復」而生,臺灣省運動會成為最重要, 規模最盛大的運動賽會,此時期共舉行了四次,不僅帶動了臺灣體育風氣,更傳達了為 政治服務的目的。在體育行政組織方面,中央有教育部的體育委員會,臺灣則成立了國 民體育委員會,可惜效率並不彰,多靠民間社會體育組織的推展,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臺 灣省體育會,推行各地大小運動賽事(人物/職業/機關團體為名之體育活動、縣市、區 域的比賽及國內外體育交流賽三大類)並於特定的國定節日中相繼進行,是推動社會體 育的最佳推手。在場地設備方面,囿於戰事影響,外在環境不良,體育運動設施並不多, 因陋就簡,從資料的顯示可知,臺北市可說是戰後初期的體育中心。1948 年臺灣與中國 大陸在同一個「國家」體制架構下,透過體育賽事的交鋒相互競逐,除了成績斐然之外, 背後彰顯的卻是執政者加強民族與國家意識的最佳場域,特殊的歷史意涵,更顯出其極 具有劃時付的意義。 iii.

(4) 總結地說,戰後初期在全面「中國化」浪潮的席捲下,政治力介入影響,凌駕了一 切,體育運動自然受其左右,不論在學校體育課程標準、師資、行政組織與設施場地規 範皆和中國接軌々亦或社會體育活動的辦理,在目的、內容及運作過程中,建構添加許 多政略操控,巧妙地接續中國與臺灣徃此的連結,「中國化」的賥素被帶進臺灣文化之 中, 「中國化」的影子呈顯於歷史脈動之內。透過身體活動做為舞臺,醞釀製造一個「民 族國家」的想像戲碼,尤以第七屆全國運動會臻於頂點,一場以運動為手段的大集會, 因為海峽兩岸的人民實際面對面的交流,使得原本抽象的認同主體得以落實,背後國家 統一至上的信念,亦是形圕的最佳投射場域。. 關鍵詞〆光復、臺灣省體育會、臺灣省運動會、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iv.

(5) Abstract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aiwan’s Spor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Postwar Years(1945 – 1949)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Centered January,2012. Author: Lin,Zhi-Wei Supervising professor: Lin,Mei-Chin Abstract.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between 1945 and 1949 were an unusual time in Taiwan’s history.. It was a time of political transition when Japan transferred over its sovereignty of. Taiwan to China. Based on this political shift, this research wa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Taiwan during that political transition era.. There were not very. many records about the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that perio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over the facts and historical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 and to fill in that historical void.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studie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terviews. information is organized and consolidated for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This.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all levels of school followed the guideline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re was a serious shortage of PE teachers. from the mainland China.. Due to the repatriation of Japanese citizens,. These vacancies were mostly filled by teachers. In conjunction, there were very few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had to write and edit their own textbooks. The most prominent format of PE education was based on militaristic ideal.. Many sports functions at schools were held on national holidays,. such as the Youth Day, Children’s Day, Physical Education Day, and Taiwan’s Retrocession Day. As for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here was the Sports Affairs Council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s Sports Affairs Council under Taiwan Province. Due to lack of efficiency of the Councils, sports events were mostly sponsored by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e primary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was the Taiwan Province Sports v.

(6) Committee (TPSC). This committee was involved in sports functions of any size (events in honor of celebrities / jobs / organizations, events for different cities, and international events). The TPSC served as the best marketer of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As for infrastructure, there were not enough sports facilities available due to the postwar recovery and lack of local suppor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dicated that Taipei was the center of all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this early postwar era.. In 1948,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China were “one nation.”. With the underlying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se two political entities, the sports field became an ideal place to display both governments’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ism.. Since the. “retrocession of Taiwan,” the Taiwan Province Sports Games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biggest event of all, and the sports games were held four tim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se events not only promoted a sport fashion around the island but also served as a political agenda. In summary,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Sinicization became the main trend that politics overrode everything else. Everything was in line with mainland China, including the PE curriculum, PE teacher qualifications, sports administration, sports field facilities and norms.. Under the cover of an ordinary sports game, political manipulation cleverly. connected China and Taiwan.. “Sinicization” was introduced to the Taiwanese culture and. became part of the histor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an imaginary play of “one nation” was secretly put on show, with the 7th National Sports Games as the climax of all this.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worked or competed side by side so that the “one nation” identity was realized.. Keywords: retrocession, Taiwan Province Sports Committee, Taiwan Province Sports Games, The 7th National Sports Games. vi.

(7) 謝誌 時序進入冬天,我的論文終於完成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戰後初期」距今已 過六十餘年,對臺灣而言,是一個新的貣點。因為甫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進入中國政 府的政治權力範疇內,是一段複雜、多元與混沌的時刻々「體育運動」是我的最愛,從 汗水淋漓的競賽到身體的形圕,背後隱藏偌大的意涵。因此,遠則戰後初期臺灣的體育 運動發展,作為論文的研究主題。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是史料的蒐集與整理,看似簡單實 際上卻非易事,尤其是兵馬倥傯的戰後初期,許多資料都湮滅不全,真的是考驗我的耐 心與細心。論文的撰寫憑我一己之力必定是無法完成的,在這期間多賴許多師長、同學、 朋友、學校同仁與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才使得這份論文能夠順利產出。首先,要特別感 謝恩師林玫君教授,引領我進入歷史學術的殿堂,從門外漢進而接觸這個領域,容忍我 的惰性與駑鈍,孜孜不鍥地指導與關懷,亦師亦友的教導與支持,使我的論文內容更加 完善,在此表達最高的感謝々而吳明勇老師及程瑞福老師亦是我碩士論文寫作上的明燈, 提供寶貴的意見與指導,讓我的作品更加完善至臻,在此表達無比的謝意與感恩。 其次,研究所的同學及師長〆國銘老師、麗娥老師、湘斌學長、政皓學長、衍和學 長、伊帆、艾加、鳳然、奕璋、瑞玲、益明、語靖,謝謝你們一路的相互扶持與鼓勵, 提供珍貴的建議,讓我有滿滿的動力可以進行論文寫作,獲益良多々再者,錫馨與建勳 兩位好麻卲的情義相挺,常常半夜叨擾請求支援,讓我無後顧之憂,你們的打氣與幫助, 使我一路向前々感謝劉美娥與蔡志鏗校長的肯定,得以在職進修,充實自我。另外,新 生國小的諸位同事,惠琳主任、文琍主任、淑蕙主任、淑娟主任、白玲、貝珊、玟吟、 松喬、湘坪、淑惠、建勳、岱蓉、卓君、爾盛等人的協助與包容,讓我可以同時兼顧工 作與學業々最後就是我最摯愛的親人,父母雙親、弟弟與妹妹,永遠是我的避風港,一 路走來總是默默的給我力量,你們的愛相隨左右,讓我的人生一路走來帄孜順利。 身旁有這麼多的貴人給我提攜,說不盡也數不完,太多人要致謝了,祝福所有的家 人與朋友,一切帄孜幸福,回想貣在臺師大的這段時光,是一段值得回憶的歲月,充滿 許許多多的回憶點滴,研究所的生活體我開啟另一扇窗,擁有更遼闊的視野,隨著論文 的完成,這趟旅程即將告一段落,但回想貣來這些彷徂是昨日才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 論文僅有十幾萬字,但其中的心情卻是三言兩語無法形容,願將這無比的感恩和喜悅, 獻給所有我最親愛的家人與朋友,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智煒將永遠銘記在心,帶著這 滿滿記憶,更加努力秉持學習不中止的信念,在我的人生中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vii.

(8) 目次 摘要 .............................................................................................................................. iii Abstract ......................................................................................................................... v 謝誌 ............................................................................................................................. vii 目次 ............................................................................................................................ viii 表次 ............................................................................................................................... x 圖次 ............................................................................................................................. xii 序章 ............................................................................................................................... 1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貳、前人研究成果 ................................................................................................... 3 參、研究意義與課題 ............................................................................................. 26 肆、研究方法與限制 ............................................................................................. 28 伍、論文架構.......................................................................................................... 40 第一章 重建的臺灣〆戰後初期的學校體育 ......................................................... 47 第一節 學校體育方針與政策 ............................................................................ 48 第二節 學校體育之軟體與硬體 ........................................................................ 58 第三節 學校的體育運動紀實 ............................................................................ 95 小結 ........................................................................................................................ 109 第二章 「光復」的印記〆以「光復」為名的體育運動 ................................... 113 第一節 臺灣省運動會的誕生 .......................................................................... 115 第二節 特定節日的體育活動 .......................................................................... 143 小結 ........................................................................................................................ 153 第三章 「祖國」的腳步聲〆體育運動勢力的轉進 ........................................... 155 第一節 臺灣省體育會的肇始 .......................................................................... 156 viii.

(9) 第二節. 學校以外的體育運動 ........................................................................ 182. 小結 ........................................................................................................................ 204 第四章 回到「中國」〆 臺灣省運動付表隊參加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 207 第一節 全國運動會〆兼談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 208 第二節 七屆全運之回顧軼事 .......................................................................... 215 第三節 淬鍊榮耀,滬上傳奇 .......................................................................... 233 小結 ........................................................................................................................ 241 結章 ........................................................................................................................... 244 第一節 結語........................................................................................................ 244 第二節 未來有待研究的課題 .......................................................................... 250 參考文獻 ................................................................................................................... 252 附錄一 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相關大事年表(1945-1949 年) ............. 270 附錄二 陳連栽先生訪談稿............................................................................... 282 附錄三 吳隆榮先生訪談稿............................................................................... 284 附錄四 甘萬章先生訪談稿............................................................................... 286 附錄五 周勇先生訪談稿 ................................................................................... 288 附錄六 周美枝女士訪談稿............................................................................... 290 附錄七 貊素雲女士訪談稿............................................................................... 292. ix.

(10) 表次 表 1〆戰後初期學校體育政策、教學與活動研究研究文獻一覽表 ................... 10 表 2〆戰後初期運動賽會與體育組織研究文獻一覽表 ....................................... 16 表 3〆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相關文獻一覽表 ................................................... 20 表 4〆本論文訪談人物一覽表 ............................................................................... 31 表 1-1〆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各類教學委員會運作一覽表 ............................ 52 表 1-2〆「修正國民體育法」之內容一覽表 .......................................................... 54 表 1-3〆《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關於行政組織人員規定 .......................... 57 表 1-4〆1942 年小學體育科課程標準相關內容一覽表 ....................................... 60 表 1-5〆1948 年小學體育科課程標準相關內容一覽表 ....................................... 61 表 1-6〆1947 年《小學體育實施方案》相關內容一覽表 ................................... 64 表 1-7〆1940 年與 1948 年中學體育課程標準比較表 .......................................... 66 表 1-8〆1947 年《中等學校與專科以上學校體育實施方案》之內容 ............... 68 表 1-9〆臺灣戰後初期師範教育發展概況一覽表 ................................................ 75 表 1-10〆戰後初期臺北市內體育教師一覽表 ...................................................... 78 表 1-11〆《國民學校體育設備暫行標準》一覽表 ................................................ 81 表 1-12〆《中等學校體育設備暫行標準》一覽表 ................................................ 84 表 1-13〆《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場地設備相關條文一覽表 ........................ 88 表 1-14〆戰後初期臺灣各地國民學校運動會一覽表 .......................................... 99 表 1-15〆1946 年臺灣省都首次青年節辦理之相關體育競賽 ........................... 101 表 1-16〆戰後初期臺北市國民學校學童棒球比賽彙整表 ................................ 104 表 2-1〆戰後初期辦理之臺灣省運動會概況表 .................................................. 119 表 2-2〆臺灣省運動會第二次籌備委員會決議事項之整理 .............................. 121 表 2-3〆孫立人將軍對臺灣省第二屆省運會感言摘錄表 .................................. 133 表 2-4〆雙十節與光復節的形成彙整一覽表 ...................................................... 144 表 2-5〆1946 年臺灣各縣市運動會概況表 ......................................................... 147 表 2-6〆1947 年臺灣各縣市運動會概況表 ......................................................... 148 表 3-1〆「九九體育節舉行辦法要點」之內容一覽表 ........................................ 163 表〆3-2〆1946 年各縣市體育節活動情形簡報表 .............................................. 164 表〆3-3〆1947 年各縣市體育節活動情形簡報表 .............................................. 165 表 3-4〆戰後初期臺灣省體育會所成立的單項協會簡介表 .............................. 169 表 3-5〆戰後初期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大事年表 .............................................. 177 表 3-6〆戰後初期各縣市運動場設備一覽表 ...................................................... 193 表 3-7〆戰後初期各級體育場場地設備暫行標準-場地房舍............................. 194 表 3-8〆戰後初期各級體育場場地設備暫行標準-體育設備............................. 195 表 4-1〆第一屆至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簡介一覽表 .............................................. 209 表 4-2〆臺灣省選手參加第七屆全運會預選日程一覽表 .................................. 217 x.

(11) 表 4-3〆臺灣運動選手各項目預選賽成績一覽表 .............................................. 218 表 4-4〆臺灣省運動付表隊隊職員名單一覽表 .................................................. 223 表 4-5〆臺灣省運動付表隊成績一覽表 .............................................................. 231. xi.

(12) 圖次 圖 1〆研究流程圖 ................................................. 33 圖 2〆研究架構圖 ................................................. 41 圖 1-1〆戰後初期國民學校運動會障礙賽 ............................. 97 圖 1-2〆戰後初期國民學校運動會疊羅漢項目—1 ...................... 97 圖 1-3〆戰後初期國民學校運動會疊羅漢項目—2 ...................... 98 圖 1-4〆戰後初期國民學校運動會蜈蚣競走項目 ....................... 98 圖 1-5〆第一屆臺北市國民學校學童棒球賽比賽情形 .................. 106 圖 2-1〆臺灣省第一屆全省運動大會秩序冊 .......................... 123 圖 2-2〆1946 年第一屆臺灣省運動會陳儀到場觀看。 .................. 123 圖 2-3〆臺灣省第一屆運動大會國防軍與全體職員選手合影 ............ 125 圖 2-4〆臺南女中組成的臺南市付表隊贏得女子排球項目冠軍 .......... 127 圖 2-5〆屏東市付表隊獲得男子排球賽的冠軍 ........................ 127 圖 2-6〆屏東市贏得首屆省運會排球比賽的冠軍寶座 .................. 128 資料來源〆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網址〆 .................. 128 圖 2-7〆為第二屆臺灣省運動會秩序冊封面 .......................... 130 圖 2-8〆臺中縣奪得第二屆臺灣省女子排球賽冠軍 .................... 132 圖 2-9〆臺北市付表隊獲得男子排球項目的冠軍 ...................... 133 圖 2-10〆第三屆臺灣省運會秩序冊 ................................. 136 圖 2-11〆第三屆臺灣省運動會女子排球賽 ........................... 136 圖 2-12〆第四屆臺灣省運會秩序冊 ................................. 139 圖 2-13〆臺北縣隊出戰臺北市隊,爭取女子排球賽分組冠軍的畫面 ..... 139 圖 2-14〆北市排球付表隊以臺電隊為班底,贏得男子排球的冠軍 ....... 140 圖 3-1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組織系統表 ............................ 178 圖 4-2〆運動員接受訓詞舉火待發 .................................. 212 圖 4-3〆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秩序冊 .................................. 213 圖 4-4〆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紀念章 .................................. 214 圖 4-5 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之千元鈔票 ................................ 214 圖 4-6〆看臺上萬頭攅動的觀眾 .................................... 226 圖 4-7〆傘兵表演高空跳傘情形 .................................... 227 圖 4-8〆臺灣女選手吃大西瓜解渴 .................................. 229 圖 4-9〆臺灣女選手在宿舍休息時閱讀報紙 .......................... 230 圖 4-10〆女子標槍第一名張瑞妍 ................................... 236 圖 4-11〆臺灣省女子四百公尺接力成員 ............................. 236 圖 4-12〆甫左至右為臺灣省甪徑好手張星賢、徐天德、董飛星 ......... 237 圖 4-13〆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游泳比賽場地 ........................... 238 圖 4-14〆游泳入水表演之各禑不同樣的姿勢 ......................... 238 xii.

(13) 圖 4-15〆臺灣與孜東排球賽 ....................................... 239. xiii.

(14) 序章 1945 年 8 月 15 日 從海的徃方放送解放的聲音 殖民地的孩子望著不一樣的天空 雀鳥的飛翔取付軍刀機 日本兵解開禁錮島嶼的鎖鍊 降下太陽旗 但我們忘了在塔頂升上旗幟 標示我們的身份 終戰的日子 在歡樂中我們徬徫 忘了註銷殖民地戳記 它持續了我們暗澹的歷史…… 失去記憶的日子 被封鎖在新的枷鎖裡 模糊島嶼的身份 阻圔我們對天空的憧憬 但我們擦拭那些歷史 找尋記憶的轍痕 我們被枷鎖刺痛的手 要翻出歷史被遮蓋的書頁 李敏勇. 1.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歷史研究恰似海中拾起蚌貝,需從經驗的不斷累積、夯實與正確的判斷後才能剖出 正確、待琢磨不起眼之珍珠,經過「適度」的製作過程後,顆顆編織成串,遂能彰顯其 美麗、璀璨與珍貴。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敲響醒鐘,促使原為「隱晦虛渺的臺灣學」 勃興,形塑研究風潮,蛻變成「光明真實的在地顯學」;筆者思當仁不讓,豈能置身事 外?嘗置身其中,填補歷史之空白處。奠基於昔日前人歷史研究之果實;如今筆者欲撰 史事,思該修枝剪葉,或栽種新樹的時刻到了。學術研究的第一步為收集資料,在整理 文獻的過程中,閱讀與思考相關史料之際,彷彿穿梭於時光隧道一般。赫然發現,「戰 後初期」一個極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座標,縱軸述說著一個結束的開始,對臺灣而言, 甫脫離日本帝國的統治;橫軸標示出一個新時代的誕生,臺灣回歸中國的統治,處於這 樣一個時空,激盪出許多的火花,因此,近十年來學術界對於戰後初期的研究,如雨後 春筍般大量產出,關注的問題包羅萬象。但較令人詫異的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中,關 於體育運動的論述,雖有曙光但仍屬匱乏之勢,輒輒是被遺忘、忽略、留白,最終跟隨 時光的流逝,可能導致佚失湮滅的結果,因此引發筆者的關注,故以「戰後初期」做為. 1. 李敏勇詵人,〈鏗鏘集〆被遺忘的歷史〉, 《自甫時報》 (2010 年 8 月 14 日) ,A6 版。 1.

(15) 研究的時代背景。 目前對於體育運動領域的相關學術研究,日益蓬勃發展,若歸結細看的話,不可否 認多是屬於教育領域、心理學派、生理學門和競技運動的琢磨,鮮少回溯體育運動發展 的史跡產出,遑論戰後初期之歷史發展,因為歷史是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演進,戰後初 期僅有短短五年,當時的運動員往往是以身體留下紀錄,欠缺文字之保存,是故,筆者 企圖嘗試針對戰後初期的臺灣體育運動做整理與回顧,除了當時體育運動的發展歷程, 其中所蘊藏的背景因素及歷史意義,更是筆者的重要關懷,才能顯現「史」的特性,對 於學術略盡微薄之力,希冀有一個新的開始。回顧歷史是古今更迭,記憶和展望交錯的 進程,當重溫往昔風華時,「延續」、「融合」亦或「質變」猶如進行式般上演,因而產 生跨越時空的共鳴,1949 年之後,回頭看看島上你、我、他的步履足跡,我們經歷了什 麼……,書寫是遺忘的對位,時間是不斷流逝,當時間被書寫下之後,就變成空間,成 了有形的東西,2紀錄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永遠都來的及。當站在歷史的回眸處,讓人不 得不進入更深沉的思索,基於上述的問題,筆者深覺有溯源探討的必要與價值。當聚焦 於戰後初期的那段時光,從而對映出,究竟多少記憶?等待被挖掘。處於戎馬倥傯的過 渡階段,體育運動的發展究竟為何?是筆者的問題核心,基於問題的焦點,以下將從學 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兩個層面著手,作為出發討論的面向,藉以勾勒出戰後初期體育運動 發展的面貌。 為釐清上述之疑問,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一)究明戰後初期臺灣學校體育發展的脈絡軌跡。 (二)考察戰後初期臺灣的相關體育行政組織及場地設備。 (三)回顧戰後初期臺灣運動代表隊參加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之過程與意義。 (四)探討戰後初期「光復」對臺灣運動賽會與體育活動的意涵。. 2. 吳錦勳,〈卷首語〆逆行者的凝視〉 ,《臺灣,請聽我說〆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 (臺 北市〆天下遠見,2009 年 8 月) ,頁 2。 2.

(16) 貳、前人研究成果 從事歷史研究勢必站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才會產生有意義的認識與辯證,過去的 研究成果如何?就目前的資料來看,關於臺灣相關的學術研究興起於 1980 年代的後期, 戰後迄今成為臺灣人文學術深具活力的新興領域之一,3學術產出可說是汗牛充棟,呈現 百花爭艷之姿,因為本土意識的高漲,在地化的觀念深植,因而學界開始了「臺灣學」 的拓展,4既而成為顯學之流,可謂蔚為風行,各種研究取向隨著新史學發展而推陳出新, 亦提供筆者眾多的參考,對照如此,進行文獻探討的過程中,便發現關於戰後初期的研 究牽涉到的範圍甚廣,涵蓋主題不外乎有:圖書、文學、歷史、戲劇、產業、政治、政 策、語言、族群、經濟、建築、宗教、軍事、教育、衛生、文化、繪畫、運動、外交、 藝術、人才等等,再從其中進行主題式的分類,筆者發現到,過去的研究成果或重要的 課題,似乎偏重在關於「政治」、「政策」、「經濟」的研究。 惟針對此時期臺灣的「體育運動」而言,在這個階段的歷史研究,依稀屈指可數, 一個整體和系統性的研究典範,仍舊貧脊匱乏,追溯過往的歷史軌跡,體育運動發展固 然存在,但卻是蟄伏於邊緣中,未受到學術界的青睞,呈現的史料幾乎是零碎的、片段 的且蒐集不易,自然無全面性觀照的篇章出現。就本研究橫跨相關研究領域的之性質, 為力求完整性,故本節將針對從接收安置與教育政策、學校體育與師資培育、運動賽會 與體育組織和對體育有貢獻之人物、競技運動與體育發展相關史料等四個部份,來進行 相關文獻史料的整理與探討。. 一、接收孜置與教育政策 戰後初期短短五年間,是臺灣歷史發展日本大和文化與國民政府中國文化「重疊」 的一段時間,不論是偽滿黑暗,還是真實光明,的確有可書之處,以下選擇重要相關之 篇章、專著或論文加以討論,用意在於瞭解當時臺灣重建的時代背景、接收安置事宜和. 3. 張隆志,〈瑝付臺灣史學史論綱〉, 《臺灣史研究》 ,第十六卷第四期(2009 年 12 月) ,頁 162。 1980 年付以降,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運動的發展,臺灣研究始逐漸呈現蓬勃發展的趨 勢,進而 1990 年付成為熱門的研究領域。陳芳明, 〈漸成顯學的臺灣研究〉 ,收錄於《探索臺灣 史觀》 (臺北〆自立晚報出版,1992) ,頁 3-7。 3. 4.

(17) 教育政策。 就戰後初期的時代背景來說,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下)》5一書,從被殖民統 治的立場來書寫臺灣整個發展的歷史,其中關於戰後初期的部份,有專章書寫,詳細的 介紹臺灣在中國政權的接收下,所反映出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環境,是為筆者所 能擷取參考的部份,藉以了解當時的大環境氛圍,提供相關的歷史認知。而學者李筱峰 所著的《臺灣史 100 件大事(下戰後篇)》 ,以臺灣為主體,完整摘錄臺灣史上的重要事 6. 件,並依時序記錄完整地加以串連,讓筆者清楚明瞭戰後初期的歷史背景。 由臺北市文 獻會所出版的《臺灣光復 60 週年紀念專刊》 ,7藉由許多史料的整理和呈現,利用許多珍 貴的舊照片及精鍊的文字,在記憶和時空間回顧光復的歷史印象,從日本到戰後使筆者 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引頸探頭找出精確的歷史座標。其次, 《1945 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 文集》8為曾健民所著乙書,其中收錄當時圍繞著「光復」這個大時代為主題的作品,利 用文學與言論的形式,集結了許多戰後初期之歷史資料,可說是認識臺灣光復歷史的參 考要書。 何力友之〈戰後初期臺灣官方出版品與黨國體制之構築(1945-1949)〉9論文,透 過與構築黨國體制有關之概念,諸如去除「日本化」暨重建「中國化」,以及灌輸黨國 意識、清除共產思想等,深入剖析戰後初期宣傳品、教科書等官方出版品在臺發行時所 制定之政策、特色及其流通實況,藉以觀察國府在臺文教政策之更迭及其影響,從中讓 筆者了解國民政府在戰後初期執政的措施及整個黨國體制的建構。而黃英哲的〈戰後初 10. 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 之研究,以官方的臺灣研究機構— 臺灣省編譯館為出發,如何透過翻譯,以挪用為接收,展開戰後臺灣的研究,從史學史 和學術史的角度,探討戰後臺灣史研究的脈絡,雖不是以體育科教育為主題,但是對於. 5.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下)〉 ,(臺北〆蓬島文化公司出版,1980 年 9 月) ,頁 695-1182。 李筱峰,《臺灣史 100 件大事》 ,(臺北市〆玉山社,1999 年),頁 6-34。 7 臺北市文化局發行,〈臺灣光復 60 週年紀念專刊〉, (臺北市〆北市文獻會出版,2005 年) 。 8 曾健民編, 《1945 光復新生-臺灣光復詵文集》 (臺北縣〆INK 印刻出版,2005 年 11 月) 。 9 何力友,〈戰後初期臺灣官方出版品與黨國體制之構築(1945-1949)〉(臺北〆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 10 黃英哲,〈戰後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〆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 2 期,(2006 年 6 月),頁 105-128。 4 6.

(18) 筆者研究具有啟發,也可作為國內臺灣學研究的借鏡;另外,蘇瑤崇的〈“終戰”到“光 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11研究,直接透過日文史料探討這段時間的經濟、社會 治安、民心變化與臺灣總督府作爲等,以考證前述問題之事實真相空窗期,使筆者明瞭 戰後初期臺灣整個社會和政治背景,及當時之經濟和治安的影響,藉而知道執政者的心 態及行為。再者,許介麟的《戰後臺灣史記》 (卷一)12專書,內容以臺灣光復至二二八 事變為背景,敘述在轉換時期,臺灣社會、政治各方面所經歷的轉變,留下戰後初期許 多重要的機密史料及資產,實為研究此一時期的重要參考;秦風的《歲月臺灣 1900-2008》 13. 則是中國大陸出版的作品,當中亦有對戰後初期臺灣所發生的重要事件,站在中國的. 立場加以描述對於時空背景的認知有所助益,也提供筆者另一個思考的觀點。最後, 《民 國舊報》是近期所出版的書籍,因應建國百年而生,其中內容當然溯及戰後初期,雖然 是以較輕鬆詼諧的方式報導臺灣發展的歷史,列舉每個年代所發生的重要大事,但也不 失為參考之一,相信有所裨益。 戰後初期因政治局勢的因素,依「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行政長官公署 受中央之委託,得辦理中央行政。14行政長官公署對在臺之中央各機關有指揮監督之權, 並可在職權範圍內發布署令及制定單行規章,同時身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可見行政長 官係集本省司法、立法、軍事、行政等大權於一身的一元化領導,是故在探討此時期的 歷史,勢必對其要有一定的認識。首先,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 ,15分 析行政長官公署的規制、職權與接收,任為特殊化的行政體系導致政治、軍事獨裁;全 面性的經濟統治,使得官僚與財團從中謀利,接收者對臺灣採取種種壓制措施,歧視臺 灣菁英,終至引發重大衝突,鄭氏由政治制度和接收人員之行為探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 原因,除了提供筆者對當時國民政府如何接收、重建安置和整體政策做一個通盤的認識,. 11.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 ,《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 13 期,(2007 年 9 月 1 日) ,頁 45-87。 12 許介麟,《戰後臺灣史記〃卷一》(臺北市〆文英堂出版社,2008 年 1 月)。 13 秦風,《歲月臺灣 1900-2008》,(桂林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8 月),頁 22-45。 14 曾建民,〈第四章〆新生臺灣的胎動〉 ,《1945 破曉時刻的臺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 ,(臺 北市〆聯經出版社,2005 年) ,頁 88。 15 鄭梓, 〈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 (臺北市〆 玉山出版社,1996 年) ,頁 233-268。 5.

(19) 其中基礎性的知識亦提供高度的效能。其次,洪瑞重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 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16論文從官方教育事業的接收著手討論之。另外,蕭富隆之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對臺籍行政人員之接收與安置〉17研究,從政策面著手,探討長 官公署臺籍行政人員的管收事宜,皆為筆者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對於人才留用與安置 的問題可分為在臺的日本人以及臺籍菁英兩個部分,吳文星的〈戰後初年在臺日本人留 用政策初探〉18研究,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論述,以政策面為中心,探討國民政府於接收 前對於臺灣人事之規劃和準備、接收之初在臺日本人留用政策之制定和實施,以及留用 政策調整之經緯,並參考當時報紙討論臺籍行政人員人事問題,互相參證,對於本研究 而言,瞭解影響當時人員接收留用政策法規制定的因素、法規時代背景的探討,仍具有 參考價值。 戰後初期的政策實施,幾乎圍繞在公部門的施政舉措,因此官方檔案也是筆者非常 重要的參考軸線,以下就獲得的官方資料書輯做文獻整理,第一為薛月順編《臺灣省政 19. 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 ,內容敘述從民國三 0 年代到七 0 年代,內容包含秘書處、農林、財政、警務、地政、教育、建設、各縣市政府等,其中 長官公署與各單位往來之公文書散見於各廳處局所之中,本書彙整其中有關於戰後的相 關史料,為當時官方資料參考之重要依據,但若干資料以年代久遠,斷簡殘篇,魯魚亥 豕之處在所難免。第二為歐素瑛主編《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一)》20收編臺 灣省諮議會和國史館典藏之臺灣省議會檔案為主,為省參議員提案與詢問、後續辦理情 形、各縣市參議會建議案等等,該書為補強現在學界有關省參議會時期之資料,提供參 考,可視為戰後初期最高民意機關相關資料集結的代表之作,惟皆為條列式的質詢項目, 且關於教育部分的不多,詳細內容無法呈現,是未竟之處。 16. 洪瑞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 (臺北〆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 17 蕭富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對臺籍行政人員之接收與孜置〉 ,《國史館館刊》 ,33 期(2010 年 6 月 1 日),頁 269-285。 18 吳文星,〈戰後初年在臺日本人留用政策初探〉,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33 期(2005 年 6 月), 頁 269-285。 19 薛月順編,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 》(臺北縣新店市〆國史館 印行,1999 年)。 20 歐素瑛編, 《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一)》 (臺北縣新店市〆國史館印行,2004 年) 。 6.

(20) 另外,也有學者從認同的角度來著手,如陳翠蓮的〈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 21. 乙篇,從政治和文化兩方面來檢視,指出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統治邏輯與差別待. 遇與舊殖民者無異,對臺灣人而言, 「祖國光復」只不過是「同族的再殖民」 ,才是反抗 的主要原因,可了解當時之心理環境對各面向所造成的影響。上述這些研究回顧,大多 都不是從教育面切入著手,然而部分論述之內容,則與本論文有相當之關聯,交代了清 楚的時代環境背景,並勾勒明晰之歷史脈絡,值得參考借鏡之處甚多,最後,本時期因 特殊的歷史意義,故也提供另一個思考的角度,即黨國體制也是值得討論的一個課題。 教育為一國之大本,是珍貴的文化資產,體育為教育的一環,回顧百年來的臺灣教 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目前以「教育」為研究主題的著作,有大量的產出; 但以「戰後初期」為背景研究的論述,囿於當時政治、社會環境諸多因素的限制,站在 學術角度來從事筆者可說是較為缺乏的,雖已有逐步成績顯現,但總體而言,仍存有不 少空白有待填補,目前筆者以戰後初期之體育運動做為研究面向,試圖進行討論。 先就戰後臺灣教育政策的研究部分而言,可謂成果斐然著作甚多,但首推汪知亭的 《臺灣教育史》22和《臺灣教育史料新編》23兩本著作利用史料的整理對於自荷、西據臺 以迄今日,舉凡教育政策以及各項教育設施,皆有系統之敘述,但近年來隨環境改變, 有些內容已較不符合時宜,對於各種教育面向僅大略提到,未深入探討且缺乏實務之研 究,較為可惜,不過還是對筆者有所啓示。另外,李園會之著作對於臺灣教育研究有重 要之參考價值,其中《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24乙書,共分三 大篇,第一篇敘述臺灣光復時期的幾項重要措施,藉此了解當時的政策;第二篇在闡揚 政府遷臺後戡亂建國的教育政策及實施方案;第三篇乃以統整之立場敘述上面兩期的教 育政策特點,並廣泛檢討各項政策之缺失,提供筆者對光復初期與政府遷臺時的教育施 政情形,從而了解當時之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較為可惜的是,該書大都以官方資料為. 21.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 《兩岸發展史研究》,第四期(2007 年 12 月) ,國 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頁 81-124。 22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〆臺灣書店印行,1957 年)。 23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 (臺北〆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78 年) 。 24 李園會,《臺灣光復初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 (高雄〆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 年 3 月) 。 7.

(21) 主,較少觸及基層實施及教科書的實際內容的狀況及佐證。其次,徐南號的《臺灣教育 史》25以主題方式對臺灣教育做探討,從教育行政、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初等教育、 中學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史之回顧著手,並對臺灣教育提出反省和批判; 對於臺灣教育的歷史進程有所著墨,本書或可提供一隅之參考。 由於戰後初期處於百廢待舉的狀態,面對戰爭的結束,到底當時的整體教育政策為 何?是本篇論文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國民政府的教育復員對於光復區的臺灣,因應措 施及準備事宜,有哪些重大的影響?在賀金林的《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教育復員研究》 26. 一書,相信能得到相關的解答,其內容觸及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的召開、教育資源. 的配置、教育體制的恢復及收復區的教育整理,使筆者獲益匪淺,希冀在相關史料中擷 取體育運動的呈現情形。最後,從教育概況的層面來探討,相關著作如吳增芥編著的《初 等教育》27、孫邦正的《國民教育論叢》28和吳俊升等人的《中華民國教育誌(一)》29、 《中華民國教育誌(二)》30等書,多為研究國民教育的專書,內容廣泛觸及我國國民教 育之歷史、趨勢、方法、比較(各國)等課題,皆為國民教育實施之參考書籍。孫邦正 的《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31一書,共分為十章,對於我國教育制度做一個整理與分析, 內容觸及民國以前至戡亂建國時期,對於國民政府遷臺前的整體教育概況,有一個完整 的陳述。以上書籍對於戰後初期教育政策,皆提供筆者認知上的莫大助益。 再者,教育部秘書室編《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32為民國 39 年度—41 年度教育施政 之介紹,舉凡所有行政之措施,內容針對我國教育提出檢討與呈現教育發展的史實專書, 為我國教育政策及發展之參考專書,為重要官方資料,對於從事教育筆者極具參考之價 值;另外,由隸屬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小組所編的《臺灣 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33,內容詳細描述教育政策、制度及施行狀況,為一 25. 徐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〆師大書苑發行,1993 年)。 賀金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教育復員研究》, (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 6 月) 。 27 吳增芥編, 《初等教育》(上海〆商務出版,1948 年) 。 28 孫邦正,《國民教育論叢》 (臺北市〆臺灣商務出版,1968 年)。 29 吳俊升等, 《中華民國教育誌(一) 》(臺北市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行,1955 年 9 月) 。 30 吳俊升等, 《中華民國教育誌(二) 》(臺北市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行,1955 年 9 月) 。 31 孫邦正,《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臺北市〆正中書局印行, 1971 年)。 32 教育部秘書室編, 《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 (教育部〆秘書室出版,1954 年) 。 33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〆國民教育篇》﹙臺中市〆省立臺中圖書舘,1990 年﹚ 。 8 26.

(22) 臺灣教育發展史專書,透過史料之整理,呈現臺灣各項教育發展的面貌,對筆者研究有 極大助益; 〈戰後臺灣教育政策之歷史性分析〉34一篇,以時間來分成五個時期皆以當時 之時代背景政策作為敘述重點,最後對戰後整體教育政策發展提出省思,藉由省思自覺, 開創更寬廣的教育大道,對於政策性之發展提出重要的論點,確有依循之處。 在相關論文方面,則有葉憲峻的〈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 育為例〉35此篇論文,從戰後初等教育的角度切入,討論從日本化教育轉換到中國化教 育的過程。經筆者透過史料的蒐集和分析,能使筆者清楚了解「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的前提下,初等教育所產生的質變及過程,其中亦包含教育政策的轉變。張光輝的《戰 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教育實踐之探討為中心》 36. ,此篇論文透過教科書的分析對於「反共抗俄」的教育原則著墨,而做為知識遞嬗工. 具之一的教科書,是如何呈現的?作者嘗試使用內容分析,了解當時的教育主流意識, 並針對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作探討與研究,也顯示出當時教育政策的主流,兩篇 仍具參考引用的價值。 史料的存在是一回事,如何解讀史料又是另一回事。可見史料的存在是客觀的,如 何解讀史料的主權則操之在人,透過文獻的爬梳可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國民政府的 接收過程與教育方向,對本研究提供當時知歷史背景,進而深入做研究。. 二、學校體育與師資培育 臺灣的體育活動已有百年的歷史,現在更是成為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 之一,學校體育是全人教育的根本,奠定國家健康之基石,更是國民健康的最佳保證, 自近代體育勃興以來,可說不論古今中外,學校體育始終扮演著國家發展之重要角色, 針對筆者研究方向,茲就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用意在於了解戰後初期的學校體育 政策、教學、活動和師資培育等等,先就學校體育部分,筆者將蒐集到的史料進行分類 34. 郭添財〃王明凱, 〈戰後臺灣教育政策之歷史性分析〉 ,《臺灣教育》 ,660 期(2009 年 12 月 1 日), 頁 38-43。 35 葉憲峻,〈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〆以初等教育為例〉(臺北〆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 36 張光輝,《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教育實踐之探討為 心》 (臺北〆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 9. 中.

(23) 與整理,請參考下表 1 所示: 表 1:戰後初期學校體育政策、教學與活動研究研究文獻一覽表 編. 標題名稱. 號 1. 2. 3. 4. 5. 6. 7. 8. 9. 作者. 年份. 備註. 徐元民. 1992. 體育學報. 范春源. 1992. 體育學報. 林玫君. 1993. 體育學報. 林玫君. 1993. 碩士論文. 范春源. 1997. 博士論文. 范春源. 1999. 體育學報. 顧望平. 2000. 體育學報. 顧望平. 2000. 臺東師院學報. 陳嘉謀. 2001. 體育學報. 陳嘉謀. 2002. 體育學報. 范春源、蔡禎雄. 2003. 體育學報. 林玉雯. 2003. 碩士論文. 劉照金. 2004. 博士論文. 蘇瑞陽 、 王同茂. 2005. 臺大體育學報. 劉仙湧. 2006. 大專體育. 戰後初期中國體育思想之形成 (1945-1949) 國民政府遷臺前後國民學校中高年 級體育課程標準之比較研究 戰後臺灣國民小學體育師資養成的歷史探 源民國 34 年-民國 76 年 戰後臺灣國民小學體育師資養成的歷史探 源民國 34 年-民國 76 年 戰後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演變之研究民國 34-83 年 戰後初期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發展 之 研 究 (1945-1949 年 ) 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體育科教育 發 展 之 研 究 (1945-1949 年 ) 戰後初期臺灣高級中學體育科教育 發 展 之 研 究 「 民 國 34-3 8 年 」 光復初期臺北市國民學校棒球發展 研究 臺灣國民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 10. (1945-1968) 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次國民學校體育課程. 11. 標準修訂之歷史考察 政府遷臺後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演變之. 12. 歷史考察(1949-2002). 13. 我國體育政策變遷之研究. 14. 戰後初期的臺灣體育(1945-1949). 15. 戰後臺灣地區國民小學體育課程目 標 之 發 展 (1949~).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10.

(24) 從分析表 1 發現,學校體育相關文獻計有 15 篇,以「體育」為學術研究對象,臺 灣約在 1990 年代開始,完全以戰後初期國民學校體育科教育,為出發點的研究,僅有 范春源的博士論文及期刊37有對此進行探討,但是其他著作不管是在史料的應用、文章 結構、鋪陳等也有值得一書之處,故以下將針對上述文獻擇要加以探討。首先,就范氏 〈戰後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演變之研究民國 34-83 年〉38之研究,可謂為戰後初期國民學 校體育科教育研究之集大成,其內容詳盡蒐集許多官方資料,從政策、課程標準、授課 時數、教材和上課情形等等皆有討論,描繪出戰後臺灣初等教育體育科教育的發展面貌, 不過較缺少利用口述歷史呈現當時人物的相互佐證,多為史料的蒐集與整理,而且范氏 論文名稱採用「小學」的稱呼,經筆者考察後發現在戰後初期,「國民學校」始為當時 小學之歷史稱呼,直到 1968 年「九年國教」實施以前, 「國民學校」為臺灣地區實施國 民義務教育的唯一機構。39另外, 〈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次國民學校體育課程標準修訂之 歷史考察〉40這篇期刊,是針對民國 51 年公布的國民學校體育(含唱遊)課程標準和舊 課程標準做比較,對於第一次國民學校體育課程標準修訂進行歷史考察,透過史料加以 敘述和分析,並予以考察,雖然和筆者研究的年代不是很切合,僅 1949 年當年的有效 範圍,但仍提供參考之價值。再者,其〈國 民 政 府 遷 臺 前 後 國 民 學 校 中 高 年 級 體 育 課 程 標 準 之 比 較 研 究 〉一篇,將新舊國民學校中高年級體育課程標準進行比較, 讓筆者可以清楚認知到,由於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一切教育措施包含課程標準也不例 外,且遷臺前的課程標準恰巧為筆者研究之範圍斷限,為非常實用之參考依據。而林玫 41. 君的〈戰後臺灣國民小學體育師資養成的歷史探源 民國 34 年—民國 76 年〉 論文則是 對於戰後初期國民學校師資培育的問題,做了深入的討論,面對自日治時期即奠定良好 基礎之師範教育,長官公署如何延續此傳統?追本溯源釐清,給予從事戰後師資研究提 37. 范春源,〈戰後初期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1949) 〉, 《體育學報》 ,第 27 輯(1999 年 6 月) ,頁 51-60。 38 范春源,〈戰後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演變之研究民國 34-83 年〉 (臺北〆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1997 年) 。 39 臺灣省教育廳編,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〆國民教育篇》 ,頁 55、171。 40 范春源.蔡禎雄〈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次國民學校體育課程標準修訂之歷史考察〉 , 《體育學報》 ,第十五 輯(1993 年 7 月) ,頁 99-126。 41 林玫君.蔡禎雄,〈戰後臺灣國民小學體育師資養成的歷史探源 民國 34 年-民國 76 年〉 ,《體育 學報》 ,第十五輯(1993 年 7 月) ,頁 85-98。 11.

(25) 供了莫大助益。 此外,中國式教育在取代日本式教育的同時,其中的轉折將出現那些問題都有著墨。 其次,顧望平的兩篇學術作品出現,從戰後初期中學體育科教育發展出發,皆為體育史 史學研究學術產物,對於戰後教育政策的發展脈絡敘述頗為完整,有助於筆者瞭解戰後 中學體育領域的發展趨勢,對於本論文寫作是非常重要之參考。最後,劉先湧的〈戰後 臺灣地區國民小學體育課程目標之發展〉42這篇期刊,是對於戰後小學課程目標依時期 做整理分類,使人一目了然整個戰後體育課程目標發展的歷史脈絡。 在探討教育相關議題時,教科書是不能忽略的,也是必須加以討論的元素,目前筆 者蒐羅到一些資料,其中何力友的〈戰後初期臺灣國民學校教科書初探-以國家圖書館 43. 編《臺灣光復初期出版品書目》(1945-1949)為例〉 、〈統計戰後初期臺灣發行的國民 學校教科書—以《臺灣光復初期出版品書目》為中心〉44和〈教科書供應模式對戰後初 期臺灣文教事業之影響(1945-1949) 〉45三篇,便是專門討論國民學校教科書的篇章,利 用國家圖書館編纂之《臺灣光復初期出版品書目(1945-1949)》工具書與「館藏光復初 期臺灣地區出版圖書目錄」資料庫,針對戰後初期教科書之發展,進行分類與統計。期 能透過相關的統計與分析,大體呈現當時臺灣國民學校教科書發行之概況,透過國家圖 書館的整理,可有系統的了解戰後初期各科教科書的發行狀況,及教育政策和教育重點。 歸納分析出戰後初期國民學校各科教科書在臺發行時所制定之政策、特色及其流通實況, 藉以觀察國府在臺文教政策之更迭及其影響。 可惜的是,僅以國家圖書館編目為研究,且對於體育科的描述不多,只得知不管在 教師用書、教科書、和學生課本,相對之下「體育」一科的發行量,是非常稀少的,五 年內未發行學生課本,只發行教師用書。另一方面,蘇瑞陽與王同茂的〈戰後初期的臺. 42. 劉先湧,〈戰後臺灣地區國民小學體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大專體育》 ,第 82 期(2006 年 2 月), 頁 90-96,。 43 何力友,〈戰後初期臺灣國民學校教科書初探-以國家圖書館編臺灣光復初期出版品書目 (1945-1949) 為例〉, 《國家圖書館館訊》 ,第四期(2006 年 11 月) ,頁 16-21。 44 何力友,〈統計戰後初期臺灣發行的國民學校教科書-以《臺灣光復初期出版品書目》為中 心〉, 《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 (2006 年 10 月),頁 15-24。 45 何力友,〈教科書供應模式對戰後初期臺灣文教事業之影響(1945-1949) 〉, 《臺灣學研究》 , 第六期(2008 年 12 月) ,頁 89-108。 12.

(26) 灣體育(1945-1949)〉46一篇,從日治時期日本對臺灣體育的影響談起,時空背景延續到 戰後初期,並對當時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以及影響臺灣體育發展的因素和推展功臣有所 著墨,勾勒出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的輪廓,參考之價值頗高,惟其文獻資料仍屬 有限,尚處於建構戰後初期體育發展的階段。 師資不外乎是構成「學校」這個教學單位的要素之一,透過教育的手段塑造出想要 的國民出來,因此有必要從相關的文獻著手,自然能獲得相當的助益。在這個部分,有 許多佳作出現,值得筆者借鏡參考,如學者葉龍彥的〈臺灣光復初期的師範教育 (1945-1949)〉47及沈翠蓮之〈光復初期臺灣師範學校教育任務 1945-1949)〉48的專篇著 作,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探討戰後初期師範學校的發展及當時時代背景之變遷,追溯 臺灣戰後國小整個師資的培養,以史學歸納的方式整理分析,讓人可清楚了解戰後初期 整個國小師資的脈絡發展,尋求當時體育師資養成的蛛絲馬跡。另外,而同樣以師資培 育做為論述前提的,還有李園會所著的《臺灣師範教育史》49一書,內容探討 1895 年~1994 年約一百年的臺灣師範教育,以政府的變遷和學制的改變,做為區分的標準,劃分為六 個時期敘述,並對師範教育政策的得失客觀分析與檢討,並避免草率的論斷,其中針對 戰後初期師範教育的變遷與發展,專闢一個章節做為討論,提供筆者甚大的助益。而沈 翠蓮《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50一書呈現 1945~2000 年師資培育制度,有關社會生態、制 度設計、經營思維、課程設計、教學策略與實習制度之文獻和口述歷史。得以窺知走入 師資培育歷史走廊中的一元制度現象,省思今日多元曲線的延展交錯意義,且本書為第 一本有系統探析小學師資培育制度,並解析口述歷史訪談人物思維歷程的師資培育史專 書,當然前述之林玫君的研究,亦是屬於這類範疇的研究。 再者,針對「戰後初期」臺灣教育的研究,經過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的搜尋,發現不. 46. 蘇瑞陽〃王同茂, 〈戰後初期的臺灣體育(1945-1949) 〉,《臺大體育學報》,第七輯(2005) , 頁 55-88。 47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師範教育(1945-1949)〉 ,《臺灣文獻》 ,44 期之 1(1993 年 3 月), 頁 75-98。 48 沈翠蓮,〈光復初期臺灣師範學校教育任務(1945-1949)〉 ,《國立臺中師院國教所國民教育研究 集刊》 ,第七期(1999 年) ,頁 91-108。 49 李園會,《臺灣師範教育史》 (臺北市〆南天,2001 年) 。 50 沈翠蓮,《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臺北市〆五南,2004 年) 。 13.

(27) 少可取材的作品,此議題研究以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51一書具有相當的代表 性,針對光復初期的臺灣教育做史料之整理,從國民教育、中學教育、師範教育、職業 教育、社會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做一個歷史的考察,大都從官方的角度著手,關於教 育制度、組織、設施等各項工作推展,可算是綜合了當時各項教育政策及措施的專著, 具有拋磚引玉之作用,推展戰後初期教育研究的助瀾,缺憾的是該書指的戰後初期時間 斷限在 1945-1948,並未延伸至國民政府遷臺時期。學者葉龍彥的〈臺灣光復初期的教 52. 育(1945-1949)〉 則為專篇期刊,除了對光復初期的各級教育之歷史發展做整理,也將 日治時代的教育特異情形做檢視,使筆者方能了解整個光復初期教育情形的歷史軌跡。 另外,學者林桶法的〈戰後復員教育的籌畫-“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的探討〉53, 主要敘述抗戰期間教育方面改變甚大,為有效推動復員工作,抗戰期間即已提出教育復 員計畫方案,戰後為凝聚共識,乃有 1945 年 9 月全國教育善復會議的召開。此次會議 獲得若干共識,為戰後教育復員的張本,但整個會議重視大學忽視中小學,重視正規教 育忽視社會教育;重視國立學校忽視私校的莫大問題;重視形式不重視實質,會中若干 決議如甄審問題,亦欠周詳,為戰後教育帶來若干負面的影響。有助於筆者瞭解當時教 育概況之參考,帶來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歷史研究若能從多元的角度進行思索,學術理論上想必更具有說服力,戰後初期這 段體育發展,在戰後之歷史位置,為抗戰結束後之一環,當時軍事氣氛的介入,似乎已 無法避免,所扮演之角色亦給予筆者切入的論點,當臺灣回歸中國的政權統治,中國式 的教育思想如洪水般注入,是否帶給臺灣體育巨大的變化?蘇敬存的《中國近代學校體 育史》一書,提供了這樣的參考,說明國民黨政府時期的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使筆者有 偌大之啟示。 最後,在找尋資料的歷程中,時間的累積成了構成歷史的條件,從「百年老校」來 找尋,對於筆者而言,是重要的線索,筆者經由網路上搜尋到國立教育資料館百年老校 51.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〆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 年) 。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教育(1945-1949) 〉, 《高市文獻》,11 期之 4(1999 年 4~6 月) ,頁 93-144。 53 林桶法,〈戰後復員教育的籌畫-“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的探討〉 ,《輔仁歷史學報》,17 期(2006 年 11 月),頁 381-411。 14 52.

(28) 網站,54猶如獲得瑰寶,網站上搜羅全臺校史超過一百年的學校,建置成資料庫提供使 用,運用各校百周年紀念特輯、特刊、校誌、專輯或專刊呈現出來,其中不乏珍貴的史 料,如照片、文字、歷史檔案等等。以下針對網站上的資料,以「體育活動」為主題進 行搜尋,將內容有囊括「體育活動」的學校,從中挑選擷取相關史料,範圍遍佈全臺各 縣市,仔細閱覽作史料的整理和歸納,期盼能從字裡行間或圖像中,擷取關於戰後初期 學生上體育課的情形及樣貌,以利一窺當時的體育課發展情形。 根據上述史料的爬梳與整理,描繪戰後初期教育的輪廓,可從執政者的教育政策、 學校制度的規劃和師資培育,延伸至學校教育的內容,並以此拉扯出許多相關的議題, 一方面企圖藉由論述戰後初期學校的教育歷史脈絡,挖掘出其中顯現的歷史面向,一方 面也找尋和體育科教育發展的關聯性。. 三、運動賽會與體育組織 當學界開啟了戰後歷史的風潮,顯現對「臺灣學」現況與需求和主體意識,以喚醒 相關單位的注意,從「體育」方面著手的學術研究,亦有不少產出, 「運動賽會」及「體 育組織」是體育運動中耳熟能詳的名詞,對體育運動的發展,極具貢獻,此為昭然若揭 之事,亦是不得不進行討論的課題,以下從國家圖書館的「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55、 「臺 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56和「CEPS 思博網」57針對本研究涵蓋之關鍵詞,如:戰後、光 復、國民政府、體育組織、運動會、運動競賽、1945、1949 等等,將相關的體育學術研 究列表如下,針對相關主題進行探討並將蒐集之相關文獻,自行整理羅列如下表 2:. 54. 國立教育資料館,〈百年老校〉 ,< http://school.nioerar.edu.tw/book.php?action=book_item_list&page_id=8&book_item_id=27>, 2010 年 10 月 12 日檢索。 55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290319841256>,2010 年 6 月 17 日檢索。 56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2010 年 6 月 17 日檢索。 57 CEPS 思博網, 〈中文電子期刊〉<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2010 年 6 月 18 日檢索。 15.

(29) 表 2:戰後初期運動賽會與體育組織研究文獻一覽表 編號 1. 標題名稱 漫談臺灣區第一屆運動大會觀感與歷屆省運 之回顧(下). 作者. 年份. 備註. 張震海. 1975. 自由青年. 1981. 專輯. 臺灣省政府教育 2. 七屆全運回憶專輯. 廳編印 嘉義縣政府編輯. 3.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的現況與展望. 唐恩江. 1985. 國民體育季刊. 4. 從臺灣省運動會到臺灣區運動會. 蔡特龍. 1985. 教育資料集刊. 5. 臺灣省運動會史. 葉憲清. 1988. 國民體育季刊. 6. 臺灣省運動會史. 蔡特龍. 1988. 國民體育季刊. 7. 臺灣光復初期運動會的概況. 張素珠. 1991. 中華體育. 8. 臺灣光復初期運動會之研究. 張素珠. 1992. 臺北銀禾公司. 9. 臺灣隊參加全國第七屆運動大會. 張素珠. 10. 近代七運會的臺灣代表團. 趙善性、朱曄華. 1994. 體育文史. 11. 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 薛雲道、李加耀. 1998. 中華體育. 2001. 會議紀錄. 中華體育. 劉世珍;黃彬 彬;張克振;雷 12. 寅雄;王同茂;. 臺北體育文獻座談會紀錄. 邱金松;張素 珠;胡文雄;徐 元民. 13. 1948 年上海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陳建寧. 2001. 上海檔案. 14. 戰後臺灣社會變遷對全國運動會發展之影響. 謝仁義. 2002. 碩士論文. 15. 臺灣省代表隊揚威--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胡文雄. 2003. 臺灣文獻別冊 5. 16. 臺灣省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的人、事、物. 胡文雄. 2006. SPORT. 林玫君、胡文雄. 2007. 運動文化研究. 蘇佩蕙. 2007. 碩士論文. 曹新民. 2009. MVP. 徘徊於「中國化」當中--首屆臺灣省運動會的 17. 成立與運作 臺中縣體育會組織與活動之歷史變遷. 18. ( 1947-2005) 舊中國最後一次體育盛會—第七屆全國運動. 19. 會述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16. 華中師範大學 研究生學報.

(30) 由於本研究之研究範圍是於戰後初期,所以只要是這期間所舉辦或參加的運動賽 會以及成立的運動組織,都是筆者相關文獻蒐集網羅的重點,從上面的表格中除了《七 屆全運回憶專輯》58和《臺北體育文獻座談會紀錄》59,可以知道關於「運動賽會」的研 究,共計有 17 篇,內容多觸及社會體育的範圍,研究主題多為關係臺灣省運動會和第 七屆全國運動會的歷史回顧,如學者葉憲清60與蔡特龍61皆以臺灣省運動會史為題,介紹 了臺灣省歷屆運動會舉辦情形,並整理了歷屆省運的人事時地物,提供筆者莫大的參考。 62. 另外, 〈從臺灣省運動會到臺灣區運動會〉 一篇,則是描述臺灣省運動會轉變成臺灣區 運會的歷史過程,從沿革、組織、設備、項目說起,並以表格做整理提供歷屆省運和區 運的相關資料,讓筆者對於運動會在臺灣的發展,有一定的基本背景認知與思考脈絡。 再者,著墨於臺灣省運動會和區運會研究的還有〈漫談臺灣區第一屆運動大會觀感與歷 屆省運之回顧(下)〉63與〈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64兩篇,較為可惜的是, 該兩篇僅僅限於文字資料的整理。歷史研究除了史料的爬梳與整理外,若能在歷史脈絡 中發現蛛絲馬跡,透過詮釋與歸納更可以彰顯事件發生的價值與意義,而學者林玫君、 胡文雄的〈徘徊於「中國化」當中--首屆臺灣省運動會的成立與運作〉65一篇,便是做到 了這一點,除了提供筆者許多寶貴的史料參考,也介紹了戰後初期臺灣體育發展的概況, 對於筆者所做的研究非常有啟發。 對中國大陸與臺灣而言,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是歷史性的一刻,極具特殊的歷史意義, 因此相關的文獻產出頗有不少,不管是臺灣或大陸皆有研究的投入,就目前筆者所尋獲 的資料來看,上述表格中與第七屆全運會相關的計有九篇,如張素珠的〈臺灣光復初期 58. 方一鳴、吳正宏、張默予與余金明等編輯小組,嘉義縣政府編輯, 〈七屆全運回憶專輯〉, 《薪火 相傳》 ,1981 年 6 月。 59 《臺北體育文獻座談會紀錄》(臺北市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1 年 3 月 15 日) 。 60 葉憲清,〈臺灣省運動會史〉 ,《國民體育季刊》 ,第 17 卷第 4 期(1988 年 12 月) ,頁 69-76。 61 蔡特龍,〈臺灣省運動會史〉 ,《國民體育季刊》 ,第 17 卷第 4 期(1988 年 12 月) ,頁 77-85。 62 蔡特龍,〈從臺灣省運動會到臺灣區運動會〉 ,《教育資料集刊》 ,第 10 集(1985 年 6 月) ,頁 511-560。 63 張震海,〈漫談臺灣區第一屆運動大會觀感與歷屆省運之回顧(下)〉 ,《自甫青年》 ,53 期之 2 (1975 年 2 月),頁 49-55。 64 薛雲道、李加耀, 〈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 ,《中華體育》 ,12 期之 2(1998 年 9 月), 頁 34-40。 65 林玫君、胡文雄, 〈徘徊於「中國化」瑝中-首屆臺灣省運動會的成立與運作〉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期(2007 年 12 月) ,頁 41-83。 17.

(31) 運動會的概況〉66和〈臺灣光復初期運動會之研究〉67兩篇,將 1945-1948 年臺灣所參加 及舉辦的運動會做整理,介紹戰後初期臺灣運動會的發展情形,勾勒出當時的體育風氣, 對於筆者甚有助益,較可惜的是未將研究斷限延伸至 1949 年。而〈臺灣隊參加全國第 七屆運動大會〉68一篇,則是對臺灣省代表隊參加七屆全運會的始末,做了整理與介紹, 對筆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美中不足的是,全篇僅做起迄大略的呈現,尚無當時參加人 物的介紹及參加第七屆全運會前中後的分析探討。學者胡文雄對於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亦 69. 是關注,相關學術研究有〈臺灣省代表隊揚威—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 〈臺灣省第七屆 全國運動會的人、事、物〉70兩篇,內容觸及臺灣省代表隊在競技運動上的競逐,提供 許多珍貴典藏的當時照片,對筆者研究極具助益。由於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是臺灣首次回 到「祖國」參加的體育盛會,除了臺灣的相關文獻外,中國大陸的文獻資料也是參考之 一隅, 〈近代七運會的臺灣代表團〉71、 〈上海檔案:1948 年上海第七屆全國運動會〉72、 〈舊中國最後一次體育盛會—第七屆全國運動會述論〉73三篇,是筆者目前所找到的資 料,能與臺灣的資料做對照及比較,使筆者對七屆全運會有一個通盤的認識。最後,由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的〈七屆全運回憶專輯〉74,內容針對 1948 年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進行資料蒐集與整理,包含運動員名冊、成績統計、報紙軼聞、選拔和起程的追述等等, 提供筆者對於當年臺灣省代表隊的回顧與認識,可謂為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的資料集大成, 有甚大的參考價值。 從體育組織研究出發的有兩篇,便是〈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的現況與展望〉75、 〈臺. 66. 張素珠,〈臺灣光復初期運動會的概況〉, 《中華體育》 ,第 5 卷第 3 期(1991 年 12 月) ,頁 42-46。 張素珠,〈臺灣光復初期運動會之研究〉, 《臺北銀禾公司》 ,(1992 年 2 月)。 68 張素珠,〈臺灣隊參加全國第七屆運動大會〉 ,《中華體育》 ,第 4 卷第 3 期,頁 13-17。 69 胡文雄,〈臺 灣 省 付 表 隊 揚 威 — 第 七 屆 全 國 運 動 會 〉 ,《臺 灣 文 獻 》,別 冊 5 (2003 年 6 月) ,頁 36 -4 1。 70 胡文雄,〈臺灣省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的人、事、物〉 ,《SPORT MVP》 ,2006 年,第 016 期,頁 14-16。 71 趙善性、朱曄華, 〈近付七運會的臺灣付表團〉, 《體育文史》,1994 年 03 期,頁 28 29。 72 陳建寧,〈1948 年上海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上海檔案》,2001 年 NO.6,頁 45-47。 73 曹新明,〈舊中國最後一次體育盛會-第七屆全國運動會述論〉 ,《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 ,第 16 卷,第 2 期,頁 92-94。 74 嘉義縣政府編輯, 〈七屆全運回憶專輯〉, 《薪火相傳》(南投〆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1 年 6 月) , 頁 10-50。 75 唐恩江,〈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的現況與展望〉, 《國民體育季刊》 ,第 14 卷第 3 期(1985 年 9 月) ,頁 59-66。 18 67.

(32) 中縣體育會組織與活動之歷史變遷( 1947-2005)〉76,前者為期刊,介紹該協會之歷史發 展、組織、未來展望;後者為碩士論文,內容以臺中縣體育會為主角,說明它的歷史變 遷,其研究時間皆包含 1945-1949 年,從時代背景而言,亦有參考之價值。其次,從戰 後「社會變遷」的方向討論對全國運動會和休閒活動發展之影響則是有一篇,即謝仁義 的〈戰後臺灣社會變遷對全國運動會發展之影響〉 ,77時代背景的鋪陳與討論,給予筆者 參考的價值。最後,從《臺北體育文獻座談會紀錄》78,透過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其中 邀集王同茂、邱金松、胡文雄、徐元民、莊永明、黃彬彬、張克振、張素珠、雷寅雄、 劉世珍、蘇玉珍,十一位體壇先進跳脫學院派的框架,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將臺灣百 年體育的圖像,點點滴滴建構起來,補充體育史料的不足。而其中內容有觸及到戰後初 期的部分,如體育行政組織、運動競賽或體育活動。 最後,有兩個原始史料非常珍貴,那就是《體育畫報》(1)創刊號79,從中透過 圖文呈現的方式,則是可以獲得戰後初期當時體育競賽精彩的運動花絮,有省運會、第 七屆全國運動會等等,彷彿回到現場觀賞一般,對於筆者皆有很大的啟發與助益。另一 個則是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所發行的《秩序冊》 ,雖說已有不少關於七屆全運的研究資料, 但此秩序冊最能帶我們回到歷史現場,除了瞭解 1948 年上海辦理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的 內容,更是掌握了那時的第一手資料,提供筆者參考的借鏡。 一種業務要能推展使其達到預期的目標,務必要有一定的組織和計畫推行,以收 其成效,「體育運動」的推廣亦是如此,透過體育組織的行政推動,普及體育的實施。 運動賽會可以說是體育的具體表現,是最極致的文化表現,透過運動賽事的進行,瞭解 一個國家體育運動發展的指標,所以藉由史料的集結,提供筆者做研究的材料,秉持不 容青史燼成灰的精神,希冀盡力拾撿歷史的記憶,拼湊出戰後初期臺灣的體育運動發展 的樣貌。. 76. 蘇佩蕙,〈臺中縣體育會組織與活動之歷史變遷( 1947- 2005) 〉 (臺北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 77 謝仁義,〈戰後臺灣社會變遷對全國運動會發展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年) 。 78 《臺北體育文獻座談會紀錄》(臺北市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1 年 3 月 15 日) 。 79 無頁碼標示,臺灣省體育會體育圖書出版社出版。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2.8 The principles for short-term change ar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o develop incremental change, and enhanc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to

Help pupils create paradigmatic associations by introducing the superordinates of different sports (e.g. water sports, track and field events, ball games) and guiding them to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在五歲前,是兒童發展學習能力和建立知識的關鍵時期 (CDC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Ministeri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Youth

© NET Section, CDI, EDB, HKSAR Unit 2 - Sports Articles Activity 2 Worksheet 1: Identifying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a Sports Article.. Structure of a Sport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