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第三章 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工程

第四節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濱海校區完工於民國 83 ~ 86 年,該校區主要容納工 學院、機電學院及部分漁業系試驗場,其地理位置如圖 3-73 所示,而河海工 程系(以下簡稱河工系)位於濱海校區之東北角,河工系包括了三棟主要建 築物:河工一館、河工二館及海洋工程試驗館等,總佔地面積達 10,000 平方 公尺以上; 總教職員及學生人數達 500 餘人,故用水與用電為該系重大負擔 之一,每逢自來水水壓不足時常有停水之慮,颱風暴雨時則未能有效排除地 表逕流造成排水系統嚴重阻塞,甚至造成淹水情形;另外因地理位置之獨特 性,戶外空地較缺乏綠色植栽與綠覆蓋,且夏季因海面直接輻射熱之影響,

使建築物週遭環境熱效應現象極為明顯,室內與戶外氣溫高且非常炎熱。

圖 3-73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濱海校區位置示意圖

公尺,圖 3-74),建置一套 3kw 之垂直式風力發電機組,結合 4.5 噸之雨水 收集示範系統,如圖 3-75 及圖 3-76 所示,提供戶外澆灌用水及用電之需,

並嘗試種植各種不同的綠色植栽,此不但增加了該區之綠蔽率及綠視率,且 稍降低夏季太陽照射之熱力。

圖 3-74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工二館前空地現況

圖 3-75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工二館前空地風力發電機組

現有風力發

電示範系統

圖 3-76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雨水回收系統

面積達 5,000 平方公尺以上,雨水集水面積大、集水面乾淨,但雨 水未大規模回收使用,現有建物週遭有足夠空間,可提供回收系統 設施佈置用地。

3. 目前已設置之雨水收集及風力發電示範系統,可善加利用擴大雨水 收集利用之成效。

圖 3-77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雨水回收系統概念示意圖

雨水集水面積大、集水面乾淨 建物週遭空間提供設施用地

圖 3-78 建物屋頂集水面及週遭空間現況

三、改善策略與設計圖說

經實地踏勘調查及評估後,將現況及問題加以整理提出『水資源指標』

改善計畫,並依據綠建築規畫原則,提出具體且有效的改善方式。以下以我 國綠建築九大指標為經緯,針對本案所進行的改造項目,說明此案之改善策 略。

本案改善策略分述如下:

1. 收集屋頂雨水水源,先送至 FRP 初沉、中繼槽篩除雜物及土砂,再 經袋式過濾器、砂濾桶物理處理設施後,以約總容量 60 噸之 SMC 及 PE 貯水設施儲存處理之雨水,作為河工系沖廁、澆灌使用。

2. 利用生態池水循環系統降低週遭環境氣溫,減低建物能源消耗。

3. 擴大收集雨水系統,並考慮與原有雨水、風力示範系統結合使用。

河工二館雨水回收沖廁、大型空蝕水槽試驗館雨水回收生態池循環及澆 灌流程圖如圖 3-79 所示。

置於現有路面及空地之下,處理設施及儲水、供水設施則分別設置於地面及 建物頂層;河工二館雨水回收系統、大型空蝕水槽試驗館雨水回收系統平面 配置如圖 3-80。河工二館雨水回收系統、大型空蝕水槽試驗館雨水回收系統 給排水昇位圖如圖 3-81。

圖 3-80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雨水回收系統平面配置圖

圖 3-81 河海工程系雨水回收系統給排水昇位圖

LS LS

大型空蝕槽試驗管 雨水給排水昇位圖

四、改善現況與效益評估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為北部基隆地區重要的大專院校,校園規劃除注重軟 硬體建設以支援教學、研究、學習外,更重視校園的環境教育功能,推動校 園美化工作,對校園內各種生態的維護更不餘遺力,因此校園不僅是師生員 工最佳的生活環境,也是社區民眾休閒的好場所;雨水公園設立,並與原有 雨水、風力示範系統結合使用,對學生、社區民眾宣導水資源再利用意義重 大。且以年平均降雨量 3,000 ㎜及逕流係數 0.8 計算,則年平均可收集約 1,200 噸之雨水,以新設儲水設施蓄存提供系館沖廁使用,雨水再利用之實 質效益極大。

圖 3-82 雨水公園及既有風力發電機組

圖 3-83 新增 SMC 儲水設施結合既有雨水回收系統

圖 3-84 新設 2 座 15 噸 PE 貯水設施提供河工二館沖廁用水

改善前 改善後 圖 3-85 雨水公園改善前後狀況

改善前 改善後

圖 3-86 新增 SMC 儲水設施前後狀況

改善前 改善後

圖 3-87 15 噸 PE 貯水設施設置前後狀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