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4 降雨對不飽和邊坡之影響

2.4.1 邊坡破壞模式

吳淵洵、周南山(2006)將國內山區道路災害分為上邊坡破壞與 下邊坡破壞兩大類型。相關細節說明如次。

(1)道路上邊坡破壞

上邊坡一般為挖方邊坡,無論開挖之規模與範圍,均可能因環境 或人為不利因素之影響發生破壞。主要破壞類型概分為沖刷(蝕)及 崩坍二大類。

(A)沖刷(蝕)破壞:

常發生於土質邊破; 如砂質; 粉土質及黏土質土壤,在雨水之衝 擊及沖蝕作用下,沿坡面逕流方向形成無數蝕溝,若未執行任何防護 措施,蝕溝逐漸擴大,延伸至坡趾即造成坡面之陷落或坍滑(圖2.20 及圖2.21)。

(B)崩坍破壞:

分為墜落型、滑動型及流動型,惟亦可能三者複合發生。

(a)墜落型:

常發生於岩石邊坡,地質構造膠結不良、節理發達,形成弱面導 致岩體墜落崩坍。若近乎直立的土坡,缺乏側向支撐,於坡頂處易形 成張力裂縫逐漸向下發育進而導致崩落發生(圖2.22 及圖 2.23)。

(b)滑動型:

岩體或邊坡土體因失穩作用下,沿破壞面發生滑動。滑動面可能 為平面、圓弧或不規則面,多發生於開挖後坡趾失穩或坡趾擋土施做 不當,導致整體滑動破壞。例如順向坡破壞(圖2.24 及圖 2.25)。

(c)流動型:

山坡上之岩體或土體於環境因素下產生流動之狀態,包含乾流與

濕流。我國山區發生者多為暴雨誘發而產生破壞。如圖2.26 及圖 2.27 所示。

圖 2.20 上邊坡沖刷型破壞 圖 2.21 沖刷(蝕)型破壞示意圖 (陳彥佃,2006) (周南山等人,2006)

圖 2.22 上邊坡墜落型破壞 圖 2.23 墜落型破壞示意圖 (陳彥佃,2006) (周南山等人,2006)

圖 2.24 順向坡平面滑動破壞 圖 2.25 順向坡滑動破壞示意圖 (陳彥佃,2006) (周南山等人,2006)

圖 2.26 上邊坡流動型破壞 圖 2.27 上邊坡流動型破壞示意圖 (陳彥佃,2006) (周南山等人,2006)

(2)道路下邊坡破壞

下邊坡包含自然邊坡及填方邊坡,惟以後者較易發生破壞。主要 破壞模式如同上邊坡亦可概分為沖刷與崩坍二大類。

(A)沖刷破壞:

填方邊坡即使力學條件穩定惟若道路排水系統設計、施工與維護 不佳,坡面植生不良,水土保持不當時,坡面及坡址於暴雨或大量逕 流侵襲時可能形成直接沖刷之現象,使路堤邊坡沿坡面流水方向形成 蝕溝(圖2.28)。

(B)崩坍破壞

可分為滑動型和流動型,亦可能二者合併發生。

(a)滑動型:

邊坡沿破壞面發生滑動,破壞面可能為平面、圓弧或不規則面。

若為填方邊坡其滑動面多發生於填土區與原地面之交界面;若為自然

邊坡,其滑動成因大多因地層中含有軟弱岩層或坡面受到嚴重沖蝕而 發生淺層滑動(圖2.29)。

(b)流動型:

山坡上之岩體或土體於環境因素影響下產生流動之狀態。一般多 為暴雨誘發的破壞,惟有時亦可能因山谷洪水暴漲沖刷引致坡體坍滑 與水混合而形成者(圖2.30)。

圖2.28 大量逕流沖蝕破壞 圖 2.29 下邊坡圓弧型滑動破壞

(陳彥佃,2006) (陳彥佃,2006)

圖 2.30 邊坡流動型破壞

(洪如江,1996,摘自陳彥佃,20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