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德川幕府以前約1000年間,主要是 唯心主義 支配了日本人的思想。但是,隨著德川幕府的

在文檔中 新士林哲學 (頁 44-54)

非傳統諸學派

17~18世紀,西方書籍傳入日本

蘭學:通過荷蘭語研究西方學術的學問,接受 西方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條理學

開物學

→為無神論和唯物主義哲學在明治維新以後的 發展準備了一定的思想條件。

在德川幕府以前約1000年間,主要是 唯心主義

東 方 傳 統 哲 學 與 教 育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儒家

啟發式教學法

孔子:理性的啟發。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一個有道 德的人是凡事都能做審慎的思考,以務求其合於禮義之道。由此即可 看出孔子對於理性思考的重視,所以他也很重視「教育」對於理性思 考的啟發。

孟子:良知的啟發。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主張「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啟發受教者對其本然善性的自覺體認,

「反身而誠」(《孟子‧盡心》)的回歸本然善性的自發實現,從而形 成自覺、自主的道德自律,以自成為「君子」。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灌輸式教學法

荀子認為人之所以有道德的行為,即非出於人的本性使然,而是出 於「禮教」的結果。

肚子餓就想吃,是人的本能。但你肚子餓時,

看到長輩也肚子餓而你不敢先吃,讓給長者吃,

這是受過禮教的結果。

荀子主張「教育」應當是要能灌輸道德知識給受教者,並要使其明 瞭學習道德知識的目的是在於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使自身成為合 格意義的「人」。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典範學習法

孔子:

見賢思齊

。施教者若能啟發受教者的理性思考,再輔之人之

「為善」的實際案例作為參照,則必能激發受教者「為善」的意願,

而成就實際的善行。

孟子:

自覺良知

。其「性善」的主張,認為施教者若能使受教者自 覺其良知的實存,自發的實現其仁義本性,那麼受教者就能自趨「為 善」。

荀子:

以身作則

。其「性惡」的主張,認為施教者不僅要灌輸道德 知識給受教者,並且要以身作則的遵行道德規範,讓受教者有個直接 而明確的典範可循,故言:「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 也。」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道家

莊子美學中所呈現的「開放性系統」, 試圖來彌合菁英系統與庶民 系統之間的落差, 因為社會的穩定維繫於庶民教育體系的建立。毫 無疑問地, 對於庶民教育體系的重建與重視, 將值得菁英體系的 教育行政系統加以重視。

庶民

菁英

庶 民

菁英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空白課程」或「隱課程」

不做任何統一的規定而允許學生自由的運用與發揮,用老子的話來 形容,隱顯兩者的差異,就是「有之以為利」和「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的不同。

揉合黏土製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於無形者的功用啊!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墨家

有道相教的平民教育:

救國濟世的目的教育:

墨子教育的出發點是胸懷天下,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救國濟世功能。

亂者不得治

。可見墨子把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國家治亂的高 度上,充分肯定教育的政治與道德功能。

孔子

束脩

墨子

兼愛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 法家

農戰 智術之士

忠於法治

忠於封建

問題討論

在文檔中 新士林哲學 (頁 44-5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