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士林哲學

55  Download (0)

Full text

(1)

東方傳統哲學2

組 員 : 蘇 楷 倫 、 劉 華 階 、 曹 維 真 、 許 壹 晴

(2)

新士林哲學

東方傳統哲學(中國、日本)

東方傳統哲學與學校教育

(3)

新士林哲學

(4)

士林哲學

又稱經院哲學、教父哲學

西元1050~1350

經院內大學研討

理性+信仰證明

(5)

來說說他的背景

中世紀黑暗時代散佚

中世紀神學&哲學

奧古斯汀(柏拉圖+早期基督教思想)

十二世紀亞里斯多德譯本

中世紀+亞里斯多德主義

(6)

重點是

士林哲學運用理性產生信仰 目的在合理化神學

懂嗎?

(7)

多瑪士(THOMAS)

• 士林哲學的翹楚

• 《神學大全》

• 運用理性獲得知識,超越人類理解程度的必須仰賴信仰

• 羅馬天主教的正統哲學立場

(8)

所以, 新 士林哲學是…

傳統哲學之一 強調人的理性

對傳統哲學的重新詮釋

(9)

感情生變!

新士林哲學

羅馬天主教教育哲學 取向

比較世俗、非宗教 取向

宗教實在論

宗教新多瑪士主義

古典實在論

世俗新多瑪士主義

馬瑞坦 阿德勒、赫欽思

永恆

主義

(10)

卡關危機 ---來深入探討

<新士林哲學的哲學立場>

形上學

價值論

知識論

(11)

理性(或神)的實體

亞里斯多德 多瑪士

• 人是理性的動物

• 人們詢問事物時,最重要的 問題是其目的。

• 人的最高目的是運用此種能 力

• 各種秩序、因果,到最後可歸 結為不動的實體第一因神

• 神推理的結果

• 人是理性的動物,因為生活在 理性的世界中,所以能理解事 物。

形上學

1. 自然世界的大門向理性敞開

2. 超自然的領域可經由直觀、啟示或信仰得到了解 3. 科學,無法進到精神層面

4. 宇宙的本質是永恆不變的

(12)

卡關危機 ---來深入探討

<新士林哲學的哲學立場>

形上學

價值論

知識論

(13)

真理經由理性

知識論

方法:

1.

分析的陳述

2.

綜合陳述

真理

第一因

信仰

(14)

卡關危機 ---來深入探討

<新士林哲學的哲學立場>

形上學

價值論

知識論

(15)

價值涉及理性作用

• 道德的生活就是與理性和諧的生活

• 只要是好人,其慾望與情緒應當受制於理性。

• 倫理學:理性化行動

• 美學:創造的直觀 價值論

(16)

恭喜破關

(17)

你讀教育的欸

學生是理性的,他有天然的潛力去獲 得真理與知識。

宗教論與神連結 官能心理學要什麼訓練什麼

老師心智訓練員、心靈引導者

課程強調智性與文化精神方面

(18)

好啦來統整

觀念論、實在論、新士林哲學

• 重視形上學的探究認為宇宙有著先驗、客觀的真理,

有待人類去發現。

• 真理和價值是永恆不變的

• 教師知道學生需要學什麼權力的化身

• 課程偏重智性

• 學校功能保守:傳遞文化遺產

• 影響:永恆主義、精粹主義、行為主義

(19)

東方傳統哲學

(中國)

(20)

中國傳統哲學

• 儒家

• 道家

• 墨家

(21)

儒家

• 孔子開端,與荀子、孟子共構儒家思想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天道論

• 心性論

• 工夫論

(22)

儒家天道論

• 儒家天道論主要在說明人之「性」來自 於「天命」、「天道」

• 天道有兩種面向:超越、內在 超越

內在

宗教

道德

(23)

儒家心性論

• 「心」是就人的道德主體作用說,「性」

是就客觀實在說。

•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 孟子繼承孔子,產生「性善論」

主要說明了人之所以能夠上達、貫通天道

的根據所在

(24)

儒家工夫論

• 「踐仁」

• 孟子繼承孔子,產生「性善論」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

• 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說明如何盡心才能夠知性、知天,如何踐

仁才能上達天道

(25)

儒家教育理想

• 讓每一個人皆能夠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

充盡的表現自己的性情,最後成為一位

能夠感通自己、他人、乃至萬物的仁者。

(26)

道家

• 老子和莊子為道家代表人物

• 宇宙論

• 人生觀

• 政治思想

(27)

宇宙論

•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 產生世界萬物的最後根源,大道浩瀚廣 大,包容、貫通了宇宙萬物。

• 人們的感官不能感覺到它,一般的言辭

也無法描述它。在極其虛靜的修養工夫

狀態下,才可直觀地體察它。

(28)

人生觀

• 反璞歸真:保持人類原有的天真,勿虛 偽,勿矯揉,勿鑿喪,勿機巧詐變,勿 權謀術數,推赤子置人腹

• 淡泊:過度追求慾望反而造成痛苦,引

起爭奪

(29)

人生觀

• 虛靜:虛己謙下,勿自以為是 靜者無欲

• 德:「道」落實到世界上就是德

(30)

政治思想

• 無為:老子主張「將欲取天下也,恆無 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

矣。」,執政的人不要自作聰明,運用 智謀,只要順應自然而行,以自然為法,

天下百姓就可以各安其業

(31)

墨家

• 墨子為代表人物

• 平民哲學

• 特別著重於大眾化的福利取得

• 邏輯性的思辨

• 講究節儉克苦,杜絕浪費

(32)

兼愛 - 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非攻 - 反對侵略戰爭。

尚賢 -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 弊。

天志 - 掌握自然規律。

明鬼 -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

非命 - 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 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

節用 - 節約以擴大生產。

節葬 -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

(33)

法家

• 法、術、勢

• 韓非為集大成者

(34)

法、術、勢

• 法:主張以法來治理國家

• 術:統治者任對屬下的制馭、控制之術

• 勢:君主的位勢,即集中權勢而獲得的

控制力

(35)

韓非

總結先秦法家的思想,將其系統化、理論化

他從同儒家思想的比較中,強調法治的必要性

在與墨家的比較中,闡述了法治的務實精神

吸收了名家的思想,闡明法治的名實關係,強 調了法的名當性

因為對法治強調過極,忽視了民本、民權、民

主的法制基礎,導致了暴政、酷政的實踐

(36)

東方傳統哲學

(日本)

(37)

日本哲學的產生

背景:為了適應本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階 級鬥爭的需要,大量吸收了先進國家的哲學思 想

• 這些思想與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結合

佛教 儒家

(封建道學

)

西方自然科學 (理性)

(38)

佛教與日本哲學

從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日本的哲學思想主要 以佛教教義為特徵,實際上是宗教迷信,還談 不上真正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

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後來在佛教禪宗與中國宋

明理學結合的時候才開始出現。

(39)

各宗派哲學觀點

• 17世紀,德川幕府鞏固了封建制度以後,

儒學取代佛教而成為維護幕府統治的思想 主流,作為支配士(武士)、農、工、商這四 民的意識形態,影響越來越大。 朱子學派 古學派 陽明學派

復古神道 非傳統諸學派

(40)

朱子學派

• 官學,長期占居主導地位,尊王攘夷,

鞏固封建體制。

• 到17世紀 商人的抬頭,朱子學便開始逐

漸喪失影響,代之而起的是古學派。

(41)

古學派

排斥漢唐以後的儒學。

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齋和荻生徂徠。

仁齋和徂徠都用 氣一元論(唯物論) 去反對朱熹 的理氣觀 ( 二元論:現實的存在物必須由理、

氣二者共同組成)。

以民間異端思想家的姿態出現,名義上提倡復

古,實際上是對日本朱子學派發動了一場哲學

革命。

(42)

陽明學派

朱子學派的另一個反對派

這個學派由中江藤樹開創,主張陽明學的 良知說。

這一派的學者並非自覺地組成一個集團,而是 各自信仰王陽明的學說 ex方法論

陽明學在中國一般說來是起了消極的作用,但

是,日本的陽明學派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

會的進步。

(43)

復古神道

反對以往神道依附於佛教或儒教,

提倡「日本精神」哲學,宣揚「皇國精神」。

這種神道理論在德川幕府末期成了尊王思想的一 大支柱,對明治維新時王政復古有很大的影響。

使這種充滿宗教迷信的理論,成為這個時期支配

日本民眾的思想武器,並且為軍國主義者、法西

斯主義者對外侵略所利用。

(44)

非傳統諸學派

17~18世紀,西方書籍傳入日本

蘭學:通過荷蘭語研究西方學術的學問,接受 西方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條理學

開物學

→為無神論和唯物主義哲學在明治維新以後的 發展準備了一定的思想條件。

在德川幕府以前約1000年間,主要是 唯心主義

支配了日本人的思想。但是,隨著德川幕府的

崩潰,幕府的官方思想體系朱子學也喪失了統

治地位

(45)

東 方 傳 統 哲 學 與 教 育

(46)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儒家

啟發式教學法

孔子:理性的啟發。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一個有道 德的人是凡事都能做審慎的思考,以務求其合於禮義之道。由此即可 看出孔子對於理性思考的重視,所以他也很重視「教育」對於理性思 考的啟發。

孟子:良知的啟發。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主張「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啟發受教者對其本然善性的自覺體認,

「反身而誠」(《孟子‧盡心》)的回歸本然善性的自發實現,從而形 成自覺、自主的道德自律,以自成為「君子」。

(47)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灌輸式教學法

荀子認為人之所以有道德的行為,即非出於人的本性使然,而是出 於「禮教」的結果。

肚子餓就想吃,是人的本能。但你肚子餓時,

看到長輩也肚子餓而你不敢先吃,讓給長者吃,

這是受過禮教的結果。

荀子主張「教育」應當是要能灌輸道德知識給受教者,並要使其明 瞭學習道德知識的目的是在於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使自身成為合 格意義的「人」。

(48)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典範學習法

孔子:

見賢思齊

。施教者若能啟發受教者的理性思考,再輔之人之

「為善」的實際案例作為參照,則必能激發受教者「為善」的意願,

而成就實際的善行。

孟子:

自覺良知

。其「性善」的主張,認為施教者若能使受教者自 覺其良知的實存,自發的實現其仁義本性,那麼受教者就能自趨「為 善」。

荀子:

以身作則

。其「性惡」的主張,認為施教者不僅要灌輸道德 知識給受教者,並且要以身作則的遵行道德規範,讓受教者有個直接 而明確的典範可循,故言:「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 也。」

(49)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道家

莊子美學中所呈現的「開放性系統」, 試圖來彌合菁英系統與庶民 系統之間的落差, 因為社會的穩定維繫於庶民教育體系的建立。毫 無疑問地, 對於庶民教育體系的重建與重視, 將值得菁英體系的 教育行政系統加以重視。

庶民

菁英

庶 民

菁英

(50)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空白課程」或「隱課程」

不做任何統一的規定而允許學生自由的運用與發揮,用老子的話來 形容,隱顯兩者的差異,就是「有之以為利」和「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的不同。

揉合黏土製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於無形者的功用啊!

(51)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墨家

有道相教的平民教育:

救國濟世的目的教育:

墨子教育的出發點是胸懷天下,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救國濟世功能。

亂者不得治

。可見墨子把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國家治亂的高 度上,充分肯定教育的政治與道德功能。

孔子

束脩

墨子

兼愛

(52)

東方傳統哲學的學校教育

• 法家

農戰 智術之士

忠於法治

忠於封建

(53)

問題討論

(54)

傳統哲學與教育

1.

從新士林哲學的觀點,為什麼在課程設計 中看中幾何學、拉丁文?

2.

新士林哲學最看重什麼?理性或感性?

3.

請你說出你最欣賞傳統哲學的哪一學派?

為什麼?

(55)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