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6 參見(http://www.oeko-steuer.de/konzept.htm)

性物混料回收,並減少無法再生回收廢棄

(即使廢棄物之種類減少,

m+n+o+p 之值減

小)以使每車次之運輸量達到最大,而減 少總運輸車次,故減少支出。

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拆建工程,因每 種廢棄物的量均多到一個程度,若採行精 細分類,前述不經濟的狀況亦不明顯。故 在此規模下,較易達到環保與經濟性之平 衡。至於,拆建規模大小影響運輸成本之 平衡點究竟何在﹖則有待對特定拆建物 進行大規模之拆建運輸成本調查統計方 能得知。

此外,由於運輸成本與運輸之距離成 正比,故廢棄物產生點與再生廠距離之遠 近,也是影響運輸成本之關鍵因素。如何 在距離廢棄物產生量較大之都會區一定 遠進的地方設置足夠且適當之二手建材 回收據點、再生循環工廠及最終處置設施 等,以減輕運輸成本,是為業者以及有關 當局必須仔細規劃與並解決之問題。

陸、結果與討論

本文探討控制性拆建、選擇性拆建及 傳統性拆建三種拆建模式,並依拆卸深 度、所需時間,再利用率、成本等因子比 較其優劣。根據拆卸深度的特徵,吾人可 判定台灣之拆建工程目前大多仍屬較不 環保的傳統性拆建模式,其環保性能有待 加強。

繼而,吾人對控制性拆建之理想拆建 程序做進一步之探討。依「減廢 reduce」

優於「再使用 reuse」優於「再生 recycle」

優於「棄置 disposal」的原則,本研究分 別就拆建流程中毒性判別、直接轉用、再 生回收、最終處置等四個判別階段的先後

順序,討論各拆建階段應注意之事宜及該 階段產生之廢棄物處理計劃。

平行於拆建過程的探討,本文採交插 比對的方式,將台灣慣用的拆建程序以及 廢棄物處理方法與理想之控制性拆建模 式所採行之方式作一比較,以瞭解並突顯 目前台灣慣用之拆建流程所造成之廢棄 物處理問題之所在。

由於構法類型、廢棄物再生循環之可 能性等等差異,國外可行之控制性拆建,

未必可全盤照搬於台灣應用。本文雖然在 創造控制性拆建經濟上最有利的前題 下,分析了三種拆建模式該有的成本結 構,提供控制性拆建在台灣落實之成本環 境策略上的建議,但是,若要實踐該種拆 建模式,則仍應進一步進行控制性拆建之 本土化探討。故後續之研究課題應包括:

1. 控制性拆建本土化研究:由於本文 僅探討控制性拆建模式的理論及其 在台灣實踐的可能性。若要真正本 土化控制性拆建模式,有必要進一 步針對台灣建築構造特性、本土營 造條件與建材再生環境進行模式修 正,並以實際拆建案操作之,檢討 其實踐時之問題所在,提出解答,

以徹底落實此種拆建模式在台灣的 生根發展。

2. 綠建材體系之全面研究: 由於拆 建階段只是建築生命週期中的一個 小環節而已,若無完整之建材再生 循環體系及政策配合,此階段的廢 棄物就算分得再細,對於整體環保 效果而言並無多大意義。是故,吾 人實應從珍惜自然資源的規劃決

策、減廢設計、減廢施工維護、工 地管理等角度以及廢棄物回收再生 機制等等不同方面切入,進行全面 綠建材再生循環體系之研究。

3. 台灣拆建業所產生之有害事業廢 棄物之檢測、處置研究: 本文雖已 彙整國外有毒工址之調查與三種毒 物污染類型之處置方法,但仍未就 國內之有毒工址再利用時之毒性物 處理做理論之驗證。此方面的研 究,在各界大力提倡閒置工廠再生 利用的今天,格外重要。

4. 轉用機制之建立及其與拆建業之 互動性探討: 轉用機制是為提高建 材循環效率之重要方法,然而,台 灣時至今日尚無此類體系之存在。

因之,如何建立二手建材市場、活 絡資訊交換網路,並藉完善的二手 建材之檢測標準的訂定,確保二手 建材之性能,進而推動新建或改建 工程使用二手建材,是為現下發展 綠建築材料循環體系重要的任務。

5. 加速發展建材再生循環技術及並 建立回收網: 由於台灣的建材再生 循環技術尚在萌芽階段,廢棄物之 再利用率雖然高達 88%,但再利用 方式大部分仍侷限於低檔建材如土 方填料等技術。是故,吾人應加速 建材再生循環技術之發展,使其及 早商品化,並建立建材資源回收 網。不但要提高再利用率,也要提 升再利用的品質。

6. 加強營建廢棄物最終處置之研究:

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吾人發

現營建廢棄物之最終處置是為極弱 的一環,大部分無用構材之最終處 置不論特性種類,不是焚化就是衛 生掩埋,造成衛生掩埋場極大的負 擔。且目前,受有害物污染之構材 檢測並不通行,也不存在針對有受 毒性物污染構材之適當最終處置方 法。是故,吾人應加強營建廢棄物 最終處置之研究,並將研究成果與 拆建體系密切配合,以提升無用廢 棄物處理之效率及品質。

7. 易拆構法之研究: 由於拆建過程 材料分離之難易度,大大影響其再 生回收之成效,因之,設計時若能 將增加構材拆卸之可能性列入考 慮,則能對拆建的便利性及廢棄物 轉用回收的效果貢獻良多

[Bredenbals]。因之,吾人應就台 灣常用之部材如柱梁結構體、屋 架、圍封裝潢等,以拆卸性之觀點,

一一檢討改進之可能性,而可拆接 頭作法之討論也應是此類研究之重 點。

8. 環保拆建工法之研究: 拆建工法 與廢棄物分離並作再生回收之效率 息息相關,而拆建工程所造成之噪 音、粉塵等環境衝擊更一直是為人 所詬病之問題。除此之外,拆除工 法之安全性,也往往為此間之拆除 業者所輕忽。是故,吾人應加強拆 建工法之研究,從安全性、環保性、

經濟性等等角度檢討目前慣用之拆 建工法,並廣汎搜集、積極引進國 外低噪音粉塵、高分離度且迅速之 先進拆屋技術,以提升此間拆建業 之工法水準。

9. 成本結構之敏感度分析: 理想的 控制性拆建常因時間、分類空間不 足等因子受到限制。因之,如何退 而求其次,找出適合之選擇性拆建 之拆卸深度,一方面兼顧經濟效 益,另一方面也滿足回收再生之環 保需求,是為吾人必須進一步探討 的問題。此種問題,可透過敏感度 分析得到解答,亦即藉由諸多相關 變數之控制,求得關鍵影響因子之 所在,進而作最佳之經濟性與環保 性的平衡控制[Schultmann]。此種 敏感度分析之模型與評估之準則有 待建立。

10. 階段性發展控制性拆建之政策 研究: 控制性或選擇性拆建之推行 非一蹴可及,吾人應就上述諸多相 關環節之發展,擬定優先之次序。

特別在法令政策之設計上,配合現 況條件,循序提出一整套建築廢棄 物處理方案,(如: 建立更多循環途 逕、提高棄土場及最終處置場之傾 倒與收費標準及毒性物處理之特別 限制、鼓勵再生回收產業之建立、

形成合理之控制性拆建成本結構...

等等)以促成理想之拆建模式在台 灣之生根發展,並形成一全面有利 再生循環之環境。

綠色拆建與營建廢棄物的再生循 環,已是台灣建築產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 課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惡化,吾人有 必要在面對此問題的處理上加快腳步,以 確保國家永續居住環境之發展,早日實現 綠色台灣之理想。

柒、參考文獻

﹝1﹞黃榮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拆除污染 及廢棄物產生現況與調查架構研究,民 87。

﹝2﹞陳文卿:營建剩餘土石方資源回收處理再利 用與土資場設置管理講習論文專輯,建築廢 棄物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研究,民 89。

﹝3﹞陳明良: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 究所設計技術學程碩士論文,建築產業廢棄 物再利用之研究:台北都會區建築廢棄物數 量與種類之調查研究,民 85。

﹝4﹞蔡明哲、王松永: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木質 建材回收系統及再利用技術之研發,民 89。

﹝5﹞林憲德(主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 解說與評估手冊,民 89 年。

﹝6﹞Bilitewski, Ber nd; Gewiese, Angela:

Vermeidung und Verwertung von Reststoffen in der Bauwirtschaft, Erich Schmidt Verlag GmbH&Co, Berlin 1995.

﹝7﹞Bredenbals, Bar bar a; Willkomm, Wolfgang:

Abfallvermeidung in der Bauproduktion, Fraunhofer IRB Verlag, Stuttgart 1994.

﹝8﹞Bredenbals, Bar bar a; Willkomm, Wolfgang:

Neue Konstruktionsalternativen für recyclingfähige Wohngebäude, Fraunhofer IRB Verlag Stuttgart 1996.

﹝9﹞Cor d-Landwehr, Klaus: Einführung in die Abfallwirtschaft, BG Teubner, Stuttgart &

Leipzig 2000.

﹝10﹞ Deutscher Abbr uchver band e.V.:

Abbruchverfahren, Düsseldorf. 1999.07.20.

S.1~S.5.

﹝11﹞ Gewiese, Angela: Kreislaufwirtschaft im Bauwesen, Ernst & Sohn, Berlin 1998.

﹝12﹞ Guntr am, Kohler : Recyclingsprarxis Baustoffe, Verlag Tüv Rheinland GmbH, Koeln 1997

﹝13﹞ Holzkamp, J ochen: Produktrecycling im Bauwesen-Bauteilorientierter Rueckbau von Gebaeuden, in Eva Koch ; Ulr ich Schneider (Hrsg.): Flaechenrecycling durch kontrollierten Rueckbau, Springer, Berlin; Heielberg ; New York 1997 S. 205-228.

﹝14﹞ Mar ek, K; Bar on, M.: Kostenfalle:

Rückbau, Teilentkernung oder Abbruch (Teil 1), Baustoff-Recycling + Deponietechnik 13 (1997), Nr. 10, p.10~14; (Teil 2),

Baustoff-Recycling + Deponietechnik 13 (1997), Nr. 11/12, p.8~9.11.

﹝15﹞ Mettke, A.: Wiederverwendung von Bauelementen und Bauwerksteilen aus Beton, Baustoff-Recycling +Deponietechnik (6) 1993, S.9-13, Stein Verlag, Baden-Baden.

﹝16﹞ Rentz, Otto; Ruch, Mar c, u.a.:

Selektiver Rückbau und Recycling von Gebäuden, Ecomed

Verlagsgesellschgesellschaft, Landesberg 1994.

﹝17﹞ Schultmann, Fr ank: Kreislaufführumg von Baustoffen, Erich Schmidt Verlag, Berlin 1998.

﹝18﹞ TRGS 519. Technische Regeln für Gefahrstoffe Asbest Abbruch-, Sanierungs-oder Instandhaltungsarbeiten. Ausgabe 1995.

﹝19﹞ Wagner, S.: Abbruch- und

Aufbereitungsverfahren für Kontaminierte Baureststoffe, Lehrgang der TA Esslingen

“Recycling von Baureststoffen”, Dresden 1993.

﹝20﹞ Weber, H. -H., etal. (Hr sg.): Atlasten-Erkennen, Bewerten, Sanieren, Springer Verlag, Berlin 199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