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書籍(依姓氏筆劃順序)

(一)箋注

王夫之評選《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1997,1 版 2 刷)。

朱鶴齡箋註、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台北市:廣文書局,民61)。

朱鶴齡注《李義山文集箋註》(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2)。

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民70 年 8 月)。

屈復《玉谿生詩意》(台北:正大,1974)。

紀昀撰《玉谿生詩說》(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60)。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07)。

敖陶孫撰《詩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54)。

馮浩《玉谿生詩箋注》(台北:中華書局,1979)。

張采田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59)。

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台北市:廣文書局,民61)。

黃侃《李義山詩偶評》(台北市:學海書局,民63)。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1992.10 初版)。

錢牧齋‧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河北省河北大學,2000)。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03 初版)。

蘅塘退士手編《唐詩三百首集釋》(台北縣板橋市:藝文,民80)。

(二)古籍

丁福保編選《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第一版一刷)。

王禮卿著《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民75 年 10 月)。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全三冊)(臺北市:啟明書局)

吳喬撰《圍爐詩話》(臺北市:廣文書局,民58)。

何文煥訂《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0 年 9 月五版)。

何焯撰《義門讀書記》(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2)。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葉夢得著《石林詩話》(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54)。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全三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05,初版二刷)。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

曾季貍撰《艇齋詩話》(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56)。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02,第一版)。

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02,第一版)。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台北市:里仁書局,民76)。

(三)專著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76.08)

朱偰等著《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李商隱和他的詩》(台北:學生書局,民65 年 3 月再版)。

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3)。

周振甫《李商隱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泰瑞‧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04)。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台北:桂冠,2002 年 10 月二版二刷)。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台北:三民書局)。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上),(台北:華正書局,民83.03)。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

陸昆曾《李義山詩集》(上海書店,1985)。

張仁青編纂《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修訂本)(台北:天工書局,1995.09)。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附錄一〈李義山無題詩研究〉(文史哲,1987.09)。

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 年 7 月初版)。

楊基《眉庵集》(《四庫全書》1230 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09)。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1991.07)。

劉開揚撰《唐詩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09)。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

盧清青著《李商隱絕句詩闡微》(台北:天工書局,民90 年 5 月)。

蘇雪林《玉溪詩謎正續合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 年 1 月初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1986)。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蒙〈混沌的心靈場──談李商隱無題詩的結構〉(《文學遺產》,1995.03),頁 52-59。

任克華〈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隱〈無題〉詩新解〉(《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03),頁 28-31。

伊瑟‧渥夫崗,單德興(譯),1991,〈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中外 文學》19 卷 12 期,May ,1991),頁 85-100。

沈秋雄〈試論李義山的用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 卷 4 期)。

吳品香〈由〈哀箏〉一詩看李商隱對心靈世界的深層挖掘〉(《國文天地》,民 83 年 6 月,18 卷 2 期)。

林宏作〈讀李商隱無題詩〉(《中外文學》5 卷 10 期),頁 153。

林靜茉〈眉長分明為何愁—試析李商隱無題詩兩首的創作旨意〉(《臺北商技學報》),頁 79-99。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義象〉(《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4 卷第 5 期),頁 5-7。 1997.02),頁 72-81。

黃盛雄〈李義山無題詩研究〉(《台中師專學報》,1984.06,卷期),頁 130。

游志誠〈舊詩詮釋學之一論—兼論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外文學》21 卷 11 期), 頁 82-116。

勞榦〈李商隱燕台詩評述〉(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台北:天工書 局,1984),頁 952~956。

鄒雲湖《小議「詞家吳文英如詩家李商隱」》(《中國韻文學刊》,2001,第 2 期),頁 23-26。

薛順雄〈李義山〈錦瑟〉詩剖析〉(《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主辦,

1992.12),頁 235-250。

蔡振念〈李義山無題詩詮釋新論〉(中山人文學報,6,1998.02),頁 77-108。

劉學鍇〈李商隱詩集版本系統考略〉(《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04 第 25 卷第 4 期),頁 443-448。

劉修明〈牛李黨爭和李商隱的〈無題〉詩〉(《史林》,1995.04),頁 20-26。

簡翠貞〈李義山詩多用仙典試解〉(《新竹師專學報》第 5 期)

戴寶珠〈清淡與弱勢—淺論李商隱詩中的逸品〉(《國文天地》,民 83 年 6 月,10 卷 1 期)。

繆鉞〈論李義山詩〉(《中國詩季刊》7 卷 1 期),頁 102。

龔鵬程〈無題詩論究‧四、以無題詩為比興的解釋路向〉,頁 40。

龔鵬程〈無題詩論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7,29-50)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先後順序)

張淑香 《李義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朴柱邦《李義山詩意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

李湘齡《李商隱和布倫塔諾情詩之探討》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4。

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7 年碩士論文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方復華《李商隱「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5 年碩士論文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6 年碩士論文 芮英淑《李商隱與佛教因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6 年碩士論文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8 年碩士論文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探討》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9 年博士論文

徐玉舒《李商隱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9 年碩士論文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 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0 年碩士論文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1。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貳、英文部分

(依字母排列順序)

Jonathan Culler, the Pursuit of Signs :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1981),p.51.

Jonathan Culler, Structuralist Poetics :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1975),ch.6.

Norman N. Holland, ’Literar Interpretation and Three Phases of Psychanalysis,”Critical Inquiry 3

(1976):221-233.

Paul Ricoeur , ” What Is a Text ?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trans.& ed. John B. Thompson(London : Cambridge Univ. Press,1981),pp.161-162.

Paul B. Armstrong, Conflicting Readings: Variety and Validity(Chapel Hill :the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0),p.20.

Paul de Mann, Blindness and Insight(New York: Oxford Univ,1971),pp.7&109.

Paul B. Armstrong, Confliting Readings,p.20.

Stanley Fish,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Press,1980),p.327.

Stanley E. Fish, “What Makes an Interpretation Acceptable?”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pp.338ff.

Stanley E. Fish “Why No One’s Afraid of Wolfgang Iser,” Diacritics 11(1981): 2-13,p.4.

Robert R. Maglioa’s Phenomenology and Literature: An Interduction(West Lafaette, Indiana:

Prudue Univ.Press,1977),pp.174-191.

Theory of Literature(by R. Wellek & A. Warren)

Wolfgang Iser,The Implied Reader(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78),p.9,p.1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