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商隱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詮釋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李商隱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詮釋策略之研究"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盛雄教授. 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詮釋策略之研究. 研究生:劉 盟 潭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I. 三. 年. 十. 二. 月.

(2) 李商隱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詮釋策略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盛雄教授 研究生:劉 盟 潭.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諸家學者對無題詩的詮釋策略,歸納出各家在詮釋策略運用上有何傾向, 並分析各家在詮釋策略上的異同,並針對不合理處提出筆者個人的看法。 第二章略述李商隱生平,由此了解其思想淵源所在。並將李商隱一生經歷分成三個時期, 整理各時期之代表作品及風格。同時討論無題詩的淵源和定義。並討論李商隱詩的詩藝風格 與形成原因。 第三章略舉各種西方閱讀之詮釋理論,其中包括文本分析理論、詮釋學、接受美學論、 讀者反應論等。但是並不意味能全然套用於傳統的中國詩詞文學中。因此本研究採取的方式 是:抱持著「存而不論」的態度,避免造成「導果為因」的謬誤。 第四章著重在十八首無題詩的諸家學者箋釋的耙梳整理,希望能分析歸納出諸家學者的 詮釋傾向。針對同一個專家學者對於每一首無題詩在詮釋過程中,慣用何種詮釋策略?慣用 何種角度切入?以致於形成該家學者獨特或專有的詮釋依據,甚至衍生成為理論。 第五章以「無題詩作品」作為主軸的分析,可以針對同一首詩,以箋釋方法檢視各家對 同一首詩的校証、訓注、箋釋,並提出其合理性與否。 第六章主要討論歷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李商隱詩文等相關作品歷 經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可看出原本遭受「鄙視」至逐漸受到「重視」 ;由所謂「狎邪之 語」變成極具文學藝術創作的「蒙太奇」,充分說明李商隱文學藝術的價值漸受肯定。 第七章將諸家學者在詮釋策略上主張說法之異同,以及相互因襲之關係作歸納。並提供 建議供後來者作為參考。 關鍵字:詮釋策略、李商隱、無題詩. II.

(3) Research about Interpretational Strategy of Li Shangying 18 Titleless Poems Advisor:Dr. Huang,Sen-Shung Student:Liou,Meng-Tang. Abstract This text aims at the research of all scholars’ interpretational tactics about the titleless poem, and further, to sun up the inclin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I bring up my personal view about the unreasonable place . Chapter two mention briefly the Li Shangying’s life, and therefore we realize his thought origin . Dividing his life into three periods , put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style for every periods in order. Discussing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the titleless poem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the poem skill style of Li Shangying's poem and the reason of formation. Chapter three the interpretational theory from various kinds of the west reading , including the textual analytical theory, interpretational science, accepted aesthstic theory, reader’s reflection theory etc..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can completely applied mechanical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literature. So the way taken in this research is: the attitude clasped ' leaving the question open ', avoiding the falsehood that causes ' leading result as the reason '. Chapter four focus on the scholars 18 titleless poems the rake cleared up is combed and put in order, hoping to analyse that sum up all scholars' inclination of interpretation. Direct it against the same expert or scholar in the course of interpretate to every titleless poem, which kind of tactics is habitually practised? Which part is habitually practis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form the interpretation basis of that the scholars of this family have uniquly and specially , even spread out and produce the theory.. III.

(4) Chapter five regard ' the titleless poem works ' as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shaft that can direct against the same poem, using the method and inspects the same poem, the train note, explanation, and propose its rationality or not. Chapter six discuss mainly the appraisal of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and the impact on later age. The relevant works Li Shangying poetic prose go through Song, until moder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an find out that were originally disdained but gradually emphasized, paid attention to the ' montage ', literature of artistic creation very much to turn into, fully prove that the value of Li Shangying's literature and art is affirmed gradually. Chapter seven, sum up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ll scholars’ interpret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relation following each other. And offer suggestions for latecomer's reference.. Key words:interpretational strategy ,Li Shangying,titleless poems. IV.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之回顧……………………………………9. 第二章 李商隱無題詩之外緣研究…………………………31 第一節. 李商隱生平涯與創作……………………………………31. 第二節. 無題詩的淵源與定義……………………………………51. 第三節. 無題詩的範圍內容與分類………………………………55. 第四節. 李商隱詩的詩藝術風格與形成的原因…………………59. 第三章 無題詩的詮釋角度與策略…………………………77 第一節. 無題詩的詮釋角度………………………………………77. 第二節. 無題詩的詮釋策略………………………………………83. 第四章 無 題 詩 詮 釋 方 法 的 運 用 ( 上 )……………101 第一節. 十八首無題詩的各種詮釋的合理性…………………………101. 第二節. 以「專家學者的箋注」作為主軸的分析……………………153. 第五章 無 題 詩 詮 釋 方 法 的 運 用 ( 下 )………………188 第一節. 歷代詮釋方法的偏差與謬誤…………………………………188. V.

(6) 第二節. 以「無題詩作品內涵」作為主軸的分析……………………197. 第三節. 「無題詩作品與各家箋釋」的綜合分析……………………228. 第六章 無題詩的評價與影響……………………………………. 233. 第一節. 歷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233. 第二節. 無題詩對後世的影響…………………………………………240. 第七章 結論……………………………………………………………. 247. 參考文獻……………………………………………………………………255 壹、中文部分…………………………………………………………… 255 貳、英文部分………………………………………………………………260. 附錄……………………………………………………………………………261 附錄一 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的內容………………………………… 261 附錄二 新舊唐書李商隱傳…………………………………………… 263. VI.

(7) 表目次 表 1-2-1 「內在研究」 、 「外緣研究」與「第一序研究」、「第二序研究」的 比較………………………………………………………………4 表 1-3-1 近十年來台灣學界研究李商隱之相關論文………………………22 表 2-1-1 李商隱文學創作三個階段之風格即代表作品……………………36 表 3-2-1 歷代學者對傳統箋釋方法之主張、貢獻及批評……………………87 表 4-2-1 朱鶴零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53 表 4-2-2 吳喬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54 表 4-2-3 陸崑曾、陸鳴皋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56 表 4-2-4 姚培謙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57 表 4-2-5 屈復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58 表 4-2-6 程夢星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0 表 4-2-7 馮浩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2 表 4-2-8 何焯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5 表 4-2-9 朱彝尊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5 表 4-2-10 紀昀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6 表 4-2-11 張采田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7 表 4-2-12 楊眉庵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69. VII.

(8) 表 4-2-13 錢良擇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70 表 4-2-14 馮班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70 表 4-2-15 黃侃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70 表 4-2-16 劉學鍇與余恕誠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171 表 5-2-1 〈昨夜星辰昨夜風〉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198 表 5-2-2 〈聞道閶門萼綠華〉 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199 表 5-2-3 〈八歲偷照鏡〉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0 表 5-2-4 〈幽人不倦賞〉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1 表 5-2-5 〈萬里風波一葉舟〉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2 表 5-2-6 〈近知名阿侯〉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4 表 5-2-7 〈長眉畫了繡簾開〉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5 表 5-2-8 〈壽陽公主嫁時妝〉 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6 表 5-2-9 〈照梁初有情〉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8 表 5-2-10〈白道縈迴入暮霞〉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09 表 5-2-11〈紫府仙人號寶燈〉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11 表 5-2-12〈鳳尾香羅薄幾重〉 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12 表 5-2-13〈重幃深下莫愁堂〉 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15 表 5-2-14 〈相見時難別亦難〉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17. VIII.

(9) 表 5-2-15 〈來是空言去絶蹤〉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19 表 5-2-16 〈颯颯東南細雨來〉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21 表 5-2-17 〈含情春晼晚〉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23 表 5-2-18〈何處哀箏隨急管〉 之各專家學者不同詮釋策略的傾向…………225 表 5-3-1 「無題詩作品與各家學者箋釋」的綜合分析………………………229. IX.

(10) 第六章. 無題詩的評價與影響. 第一節. 歷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 歷來評論家對李商隱詩的評價,出入頗大,譽之者既過其實,毀之者又失其當。386 正面評價的代表有宋初的錢文僖、楊大年、劉中山等人「皆傾心師尊」義山,甚至認為 其成就超過杜甫;387尤其是楊大年讀義山詩「至於愛慕而不能釋手」。 另外一批持負面評價的人如敖陶孫《詩評》 :則又批評義山詩「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 綺密懷妍,要非適用」 ,譏誚他好屬事用典,有如「獺祭魚」。歷代詩家對李商隱詩的負面評 價,最主要在於商隱詩好用典故流於堆積故實,善用象徵而流於隱曲晦澀。金‧元遺山論詩 提出: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實乃最好 之映證。綜合上述,歷代學者及評論家對李商隱失之評價似乎偏低。 長期以來文學史上未能給予李商隱詩以應有的地位,或者僅把他當作唯美主義的藝術流 派而略提幾句。造成這種不正常現象的原因,楊柳認為不外乎幾點:388 一、受到正史上充滿偏見的記載的影響。 二、由於李商隱的詩風格隱僻,其寓意非倉卒可窺見,於是對詩中所體現的高情遠識, 茫然不知,甚至錯誤地認為只是豔情、冶遊之作,無與於君國蒼生。389 三、李商隱死後,他所開創的這支藝術流派,既得不到有才華的詩人的繼承和發展,也 缺乏政治上有勢力者的鼓吹和倡導。 四、李商隱最不幸的事,還在於受宋初西崑諸人的拖累。 386.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69。 見葉少蘊《石林詩話》。 388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 (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69-470。 389 朱長孺爲義山詩遭受誤解提出澄清:「學者不察本末,類以才人浪子目義山;即愛其詩,亦不過以為帷房昵 媟之詞而已。此不能論世知人之故也。」見朱長孺《李義山詩注》序。 387. 233.

(11) 由於這四方面的原因,遂使李商隱在過去的文學史上未曾得到應有的、客觀的評價。. 爲了方便讀者對歷代諸家學者對商隱評價之異同並看出流變,以下筆者將按照年代先 後,將歷代學者對李商隱作品的評價陳述如下:. 壹、宋代學者詩家的評價: 顏崑陽認為:宋代接受李商隱詩的態度大致上有四種類型:390 一、完全貶斥: 例如洪覺範作《冷齋夜話》,云:「詩至李義山,為文章一厄。」但以上評價失之籠統, 完全看不出批評的理念。. 二、無益風教: 認為李商隱詩雖然綺麗精美,卻無益風教,例如敖陶孫《詩評》:「李義山如百寶流蘇, 千絲鐵網,綺密懷妍,要非適用。」吳喬《西崑發微》序云: 「李義山無題詩,陸放翁謂是狎 邪之語」 。筆者懷疑所謂「無益風教」之說是否受宋代理學影響。. 三、不得其解: 宋代有專事李商隱詩風者,名之為「西崑體」。《皇宋事實類苑》載楊文公(楊億):「嘗 言至道中偶得玉谿生百餘篇,意甚愛之,而未得其詩之深趣。……觀其富於才調,兼極雅麗, 包蘊密致,演繹平暢,味無窮而久愈岀,鑽彌堅而酌不竭,曲盡萬態之變,精索難言之要。……」 391. 楊億、錢惟演、劉筠諸人專學義山之艷麗、駢儷、雕鏤的一面,尤其是楊億由喜愛而師法. 義山,道其詩旨趣難求。此等人雖肯定李商隱詩意趣甚深,但不得其解。楊億、劉筠等人很 390 391. 見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03 初版),頁 14。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頁 46-50。. 234.

(12) 多是文學侍從之臣,他們瞭解宮禁中的生活,這在當時是嚴禁洩漏的。因此他們學習商隱詩 工於運典的手法,以及綺麗纖密的特色來透露一點消息,如楊億〈漢武〉:. 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回風欲到難。光照竹宮勞夜拜,露漙金掌費朝餐。 力通青海求龍種,死諱文成死馬肝。帶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 王仲犖先生《西崑酬唱集注》前言裡指出,宋真宗偽造天書,行封禪泰山等典禮來鞏固封建 統治,楊億等在〈漢武〉等詩中借古諷今,反映了他們不同意這種求仙祀神、大興土木的做 法。這首確實學習商隱咏史,句句用典。寫仙山難到,候仙不來,仙掌露不靈,方士病死, 歸結到讓東方朔索米長安,不能用賢人,這又與商隱「不問蒼天問鬼神」同屬相同的歎慨了。 但是跟商隱的咏史比起來,含意比較隱晦,缺乏商隱詩的深心卓識,諷刺有力,這是宋朝對 言論控制的較嚴厲所致。392這些文學侍從之臣,他們既沒有商隱的身世遭遇,又缺乏他的高 情遠韻,又不敢對朝廷作有力的諷刺,祇是追求他的綺麗典實,自然成就不大了。. 四、關懷政教: 肯定其作品多有關懷政教之意。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十二引《蔡寬夫詩話》:「王 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載王安石晚 年欣賞義山高情遠韻、沉鬱頓挫的詩,而非商隱綺麗細密的《無題》詩。每誦其「雪嶺未歸 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池光不受月,暮氣欲沉 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等屬於商隱感懷或寫景的詩,認為自晩唐以降得老杜雄渾 詩風者為義山一人而已。王安石稱讚這些詩句,意不在於學商隱,而是在學杜甫,在於學習 商隱的「學杜而能自成面目」,王安石也要學杜而能自成面目。所以所謂「以為善學老杜」, 當不指其語言技巧的模擬,而是自李商隱詩中看出他面對晚唐政治衰亂時,仍能堅持「欲迴. 392.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頁 48。. 235.

(13) 天地」的理想。. 另張戒《歲寒堂詩話》舉出李商隱宮體、詠史、遊仙之詩多首,而指出「世但見其詩喜 說婦人,而不知為世鑒戒」、「此詩(景陽井)非痛恨張麗華,乃譏陳後主也,其為世鑒戒, 豈不至深至切」 、 「其言近而旨遠,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最後歸結為「義山詩句,其精 妙處,大抵類此」。. 貳、元明兩代學者詩家的評價:. 元明兩代接受李商隱詩的態度,大致與宋人無異。例如金‧元遺山論詩提出: 「望帝春心 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斷 言別家詩都可箋注,獨李義山詩集無人可下手。王漁洋論詩絶句: 「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 瑟解人難,千年毛鄭功臣在,猶有彌天釋道安。」有關宋明兩代間諸家學者對李商隱的評價 可參考《宋詩話叢編》 、《明詩話叢編》 。. 綜合上述,顏崑陽認為宋元明三代對於解讀義山詩,隱含幾個觀念: 一、他們仍然延續傳統詩關懷政教的觀念,並以此觀念去解讀李商隱詩。如果在作品中讀到 關心政治、體恤風教,便給予肯定;反之,若讀到風雲月露、男女艷情,便給予貶斥。 二、他們隱約覺得李商隱詩用「意」甚深,故解讀他的作品,不能只從文字意義索解,必須 找出客觀的作者原意,才算完成解釋,但是非常難解。 三、他們大致仍以「賦」法去解讀李商隱詩,故無題諸作,仍多以艷情視之。其中張戒似乎 已意識到李商隱詩中有些「言近旨遠」的作品,但只是對片段詩句的解釋如此,並未形 成全體性的解讀策略,也就是未構成系統性的箋釋方法。 (這正是本論文試圖努力的目標). 236.

(14) 叁、清代學者詩家的評價:. 認為許多無題詩是為令狐綯而作的,張采田繼承此說並發揚光大。然而由於附會太過, 頗受批評。. 清初錢龍惕曾箋注李商隱詩,他在《大袞集》中提到: 「義山無題諸什,綴宮體、玉台之 菁英」。393張采田在《李義山詩辨正》也說:「詩有不甚可解而自佳者,『輕幰』」二句是也。 不當以晦澀病之。」394清人吳喬在《西崑發微》序也提到: 「李義山無題詩,陸放翁謂是狎邪 之語。」395. 另外清代諸家學者也提到「詩歌的創作及欣賞原則」 。舉例來說:清人錢唐毛先舒稚黃著 396 的《詩辯坻卷》第三: 「學詩如學書,必先求其似,然後求其不必似,乃得。」 打個比方說:. 就像學畫先從素描開始,最後走向抽象畫的境界。素描求其「形似」 ,抽象畫求其「傳情達意」 、 「觀者各有所得」 。詩歌的創作歷程亦是如此。 毛氏又說: 「詩不專貴用事而不害乎用事,所謂太虛不拒萬有,真空不離色相也。詩貴自 然而又不害乎錘鍛,所謂良金不憚冶,美玉不嫌琱琢也。」397關於用事與否,關鍵在於「自 然」 ,只要能與創作者真實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相融合,至於是否用典,甚至刻意地雕琢錘鍛、 遣辭用句,都無損於詩作「不拒萬有、不離色相」的價值。. 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 393. 見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03 初版),頁 15。. 394. 〈哀箏〉 : 「延頸全同鶴,柔腸素怯猿。湘波無限淚,蜀魂有餘冤。輕幰長無道,哀箏不出門。何由問香炷,翠幕自黃昏。」 轉引自林靜茉〈眉長分明為何愁—試析李商隱無題詩兩首的創作旨意〉 (《臺北商技學報》),頁 79-99。. 395 396 397. 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頁 209。 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頁 67。. 237.

(15) 「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然理原不足以礙詩之妙,……樂天與微之書曰: 「文章合爲時 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此又所謂「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故必理與辭相輔而 行,乃為善耳,非理可盡廢也。. 398. 不過毛先舒對於李商隱詩仍持有負面評價。清人錢唐毛先舒稚黃著的《詩辯坻卷》第三:. 義山七絕,使事尖新,設色濃至,亦是能手。間作議論處,似胡曾〈詠史〉之類,開 宋惡道。399. 以上所述,先褒後貶。先肯定義山七絕用典新穎、跳脫傳統窠臼,詩中擅於運用強烈對比的 色彩,使物象更加具體鮮活。可是夾雜個人議論的地方,就爲宋詩開啟不好的示範了。至於 是什麼錯誤示範,卻未言明。. 清人錢唐毛先舒稚黃著的《詩辯坻卷》第三:. 詩至七言律,已底極變,既難空騁,又畏事累,大抵溫麗為正,間令流逸,讀之表裡妍 整,而風骨隱然。頗惡屈駕才勢,有心章彩;至於隸古事,寓評議,斯為下風。唐初意 盡句中,正用氣格為高。盛唐境地稍流,而興溢章外,不妨媲美。作者取裁,舍是兮適? 中葉翩翩,亦曲暢情興,必欲瓿覆大曆以下,似屬元美過差之談。至於李商隱而下,與 不敢道之。400. 毛氏認為義山詩之所以不足為道,言下之意,是由於毛氏惡其「屈駕才勢,有心章彩;至於. 398 399 400. 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頁 57。 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頁 57。 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頁 54。. 238.

(16) 隸古事,寓評議」,所以才列為下風。 筆者認為:事實上,義山之七律不但無「既難空騁,又畏事累」走向「已底極變」的夕 陽餘暉;相反的,義山七律常可見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巧妙揉雜各種事典於無形的高 超技巧。. 肆、小結:. 近人梁啟超在《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亦對義山某些詩表示難解。在近人楊柳、祝 秀俠、胡以梅、徐復觀、朱偰、蘇雪林、李曰剛、白冠雲、陳定山、吳調公、蔣凡、龔鵬程 等諸家學者對李商隱的相關著作中發現:李商隱相關研究幾乎已成了一門獨特的研究領域, 好像《紅樓夢》可獨立成一門「紅學」 ,筆者相信,未來李商隱之相關研究也可能發展成一門 「李商隱學」 。 綜合上述,從宋代以「輔助政教」作為主流的價值觀,直到清代考證之學發達而引發的 種種箋釋理論,可看出李商隱作品逐漸受到重視。至於近代諸家學者更是結合西方各種文學 批評理論,意圖剖析商隱詩文文學上的藝術價值和創作技巧,尤其是劉學鍇與余恕誠在箋釋 的過程中採取追溯詩人創作時的心路歷程,跳脫單純表面的字義解釋,保留若干詮釋的合理 性,將商隱的藝術精髓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總之,筆者認為:李商隱詩文等相關作品歷經 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可看出原本遭受「鄙視」至逐漸受到「重視」 ;由所謂「狎邪之語」 變成極具文學藝術創作的「蒙太奇」 ,充分說明李商隱文學藝術的價值漸受肯定。. 239.

(17) 第二節 無題詩對後世的影響. 概括言之,李商隱在詩歌領域中的主要貢獻和成就,楊柳認為有如下幾點:401 一、李商隱詩寄託遙深,措辭委婉,在開拓抒情詩意境,以及擴大抒情詩容量方面,起了很 大的作用。 二、創寫無題詩,擴大了抒情詩領域,發展了抒情詩的技巧。 三、在唐代,運用象徵、比、興手法寫詩的人不一而足,但卻沒有人達到李商隱那樣的成就。. 當然,李商隱也和其他優秀的詩人一樣,在藝術上難免也有其不足之處。有關李商隱的 詩楊柳認為以七律最為擅場,七絕次之,五古又次之,他體則未能稱是。概括來說,不足之 處是:402 一、題材狹窄,反映時代生活的篇什較少,抒個人身世之感的較多。就個別詩篇如〈行次西 郊作一百韵〉而論,反映人民的艱苦生活和統治者的腐朽殘暴行為固然深刻,但就詩人 一生總體創作而言,反映時代生活這方面的作品畢竟太少了。 二、有些詩篇命意追求翻新深奧,難免流於晦澀;有的用典過多,有堆砌之感。《碧溪詩話》 曾舉〈喜雪〉詩來說明,其實類似的詩篇還有不少。有時用典還不免「旁射」 ,增加理解 上的困難,「獺祭魚」之誚,亦非完全無稽。 三、抒發個人不遇之恨的詩篇,比重既大,其中難免透露岀消沉感傷情調。諸如〈假日〉 、 〈所 居〉、〈秋日晚思〉 、〈春宵自遣〉、〈花下醉〉、〈幽居冬暮〉等詩就是如此。. 商隱的詩在晚唐已有影響,他的連襟韓維的兒子韓偓,即〈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裡稱 為「雛鳳清於老鳳聲」的,是學商隱詩的。韓偓的詩,如〈已涼〉: 401 402.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71。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72。. 240.

(18) 碧欄杆外綉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寫景物色彩鮮豔,中含情思,與商隱〈日射〉的「迴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相似。 韓偓的〈倚醉〉 :. 倚醉無端尋舊約,卻憐惆悵轉難勝。靜中樓閣深春雨,遠處簾櫳半夜燈。 抱柱立時風細細,繞廊行處思騰騰。分明窗下聞裁剪,敲徧欄杆喚不應。. 這首詩同商隱的〈春雨〉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很相似。這是學了商隱綺麗 403. 纏綿的一面。對商隱詩的高情遠意沉鬱頓挫這一面似乎沒有學到。. 壹、成就西崑,卻受「西崑派」的牽累. 李商隱詩題材涉及甚廣:政治、社會、兒女私情等都是它寫作的對象,和同時期的杜牧 齊名,但是對於後世的影響卻遠超過杜牧。宋詩奉義山為一代宗師,盡量摹仿他的作風。楊 億、錢惟演、劉筠等人以他為偶像,崇拜至極,與同時一般作家如李宗諤、張詠、丁謂、舒 雅、錢惟儕、陳越、李維、劉騭、刁衎、任隨、晁迥、崔遵度、薛暎、劉秉等人,相互唱和 之作,合為一集,取「玉山策府之名,曰西崑酬唱集」 (都有題目) (楊億、西崑酬唱集序)。 這一批人,名高位顯,引起一些詩人追逐倣效,後遂成為「西崑體」。404歐陽修說:. 自西崑集出,時人爭效之,後遂稱為「西崑體」。(六一詩話) 403 404.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47。 見袁宙宗〈李商隱與「錦瑟」詩〉(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22 卷第 5 期),頁 54。. 241.

(19) 宋初的西崑派雖尊崇義山,但由於思想和藝術技巧的限制,非但沒有發揚義山詩的精華, 反而專從形式著眼,一味摹仿,流於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這樣,他們主觀上想抬高義山的 405. 身價,甚至企圖把他捧得高過杜甫,而客觀上卻損害了義山詩的實際成就。. 馮以蒼評義山〈無題二首〉之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 )云: 「妙在首二句;次聯補貼流麗, 西崑一世所學。義山高處不在此。」批評西崑學習義山詩時走入歧途,鑽牛角尖,可謂一針 見血。 《西崑酬唱集》二百四十八首詩中,專就題目說,也大半抄襲仿效李商隱詩題,諸如〈南 朝〉(「五鼓端門漏滴稀) 、〈槿花〉(「紫霧函燈檠彤霞」 )、〈公子〉(「夾道青樓拂綠霓」) 、〈陽 將〉 (「平生苦戰忙山西」) 、 〈別墅〉 (「別墅過從數」) 、 〈無題三首〉 (「曲池波暖蕙風輕」) 、 〈荷 花〉 (「水國開良宴」) 、 〈淚〉 (「錦字梭停掩夜機」) 、 〈七夕〉 (「輕淺銀河暝靄收」) 、 〈宋玉〉 (「蘭 臺清吹拂冠委」) 、 〈霜月〉 (「霜月正如鉤」) 、 〈即目〉 (「即雨度前軒」) 、 〈櫻桃〉 (「離宮時薦罷」) 、 〈屬疾〉 (「穫日勞無補」)……幾乎全是李商隱寫過的舊題,而這類詩在《西崑酬唱集》中至 少佔半數以上。即以一端足以說明,西崑諸公的祖事義山只事標榜以自高,襲其面貌而未得 其神隨也。至於詩的內容更是無病呻吟者多,抒寫真實情感者少,根本提不上深刻寓意和高 情遠識了。406. 綜合上述,西崑派的唯美主義傾向十分嚴重,而這派人偏偏又要以義山詩的合法繼承者 自居;而後人似乎也不加慎思明辨,就承認了這個事實,甚至還有人把義山本人視為西崑派 之始祖。這正是天大的冤枉,實在有辨別剖釋的必要。但另一方面,李商隱詩卻也存在刻意 求工、過事雕琢的缺點,以致給宋初詩壇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以下就針對此議題繼續探討。. 貳、影響宋詩風格. 405 406.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76。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76。. 242.

(20) 宋人受商隱詩影響的還推黃庭堅。407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頁 152)稱:. 許顗《彥周詩話》以義山、山谷並舉,謂學二家, 『可去淺易鄙陋之病。』 《贏奎律髓》 卷廿一山谷《詠雪》七律批云: 『山谷之奇,有崑體之變,而不襲其組織。』即貶斥山 谷如張戒,其《歲寒堂詩話》卷上論詩之『有邪思』者,亦舉山谷以繼義山,謂其『韻 度矜持,冶容太甚。』後來王船山《夕堂永日緒論》謂『西崑江西皆獺祭手段』。《曾 文正詩集》卷三《讀義山詩》 :『太息涪翁去,無人會此情。』」 又稱山谷《觀王主簿家酴醾》 : 『露溼何郎試湯餅,日烘荀令炷爐香。』青神注: 『詩人 詠花,多比美女,山谷賦酴醾,獨比美丈夫。李義山詩: 『謝郎衣袖初翻雪,荀令香爐 更換香』 (〈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 ),《野客叢書》卷二十意謂此聯為山谷所祖。」. 又黃朝英《湘素雜記》載「山谷道人(黃庭堅)讀此詩(錦瑟)殊不曉其意」 。除了黃 庭堅之外, 《東周列國志》的作者呂東萊亦受義山詩的影響之後,其詩作始綻放異於常人的光 彩。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又稱: 「撰《江西宗派圖》之呂居仁《紫薇詩話》云: 『東萊公 嘗言:少時作詩,未有以異於眾人,後得李義山詩熟讀規摹之,始覺有異』 ;又云:『東萊公 深愛義山一春夢雨一聯,以為有不盡之意。楊道孚深愛義山嫦娥應悔二句,以為作詩當如此 學。』」408. 根據繆鉞的說法,李商隱的詩歌藝術不僅哺育了從晚唐的唐彥謙、吳融、韓偓直至清代 錢謙益、吳偉業、黃景仁、龔自珍、李希聖、樊增祥諸詩人,還流衍於後世詞壇,直接影響 了一部分婉約派詞家。. 407 408.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48。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48-49。. 243.

(21) 叁、影響明末清初詩的風格 楊柳認為至明末清初,王彥泓的〈疑雨〉 、〈疑雲〉就繼承並發展了李商隱的實賦本事的 豔體詩,包括以〈無題〉為題的豔體詩。409王彥泓(次回) 「博雅有俊才,詩工豔體,格調逼 真韓致光」 。410這只是就形式作比較,內容顯然就不同了。另外,李商隱還影響韓偓及王次回。 韓偓豔體詩多寄託,王次回亦足與韓握相抗衡,描寫男女愛情之事、相思怨望之情,十分旖 旎委婉,刻鏤物情,曲盡其態,讀之使人「迴腸蕩(傷)氣」411。例如::. 窄欄逢處不抬頭,臉暈猶呈滅獨羞; 翻憶未成歡愛日,一番相見一回哞。(〈雜記〉之八). 看鏡徘徊影自憐,關心消息在今年; 風情領略非容易,天付幾身若個邊?(〈湘靈〉之四:). 見說王郎騎到門,同胞先己暗窺人; 無端臉暈無端笑,逗得疑情漸漸真。(〈回答詞〉之四). 情癡自信定非癡,恩重真拼命一絲; 想殺昨宵燈暗後,滿身香霧近人時。(〈問答詞〉之五). 一自讀郎詩句後,去年消瘦到如今。(〈問答詞〉之二). 也知此後風情滅,只悔從前領略疏。(〈抒懷〉之二) 409 410 411. 見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出版) ,頁 477。 見《金壇縣志》。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49。. 244.

(22) 莫更向儂拋隱語,綉床群伴易疑猜。 (〈燈夜記言〉之七). 由上述詩作得知,雖然王次回的詩香豔旖旎到了極致,儘管楊柳認為王彥泓繼承並發展 了李商隱的實賦本事的豔體詩,但筆者認為王氏之作用辭遣字顯得過於露骨,既無承襲商隱 詩用典的形式主義,也無百轉千回深刻的生命體驗,充其量不過是刻意師事義山的豔體詩, 一種充斥「揉沙入眼以激淚」 、「為賦新詞強說愁」情懷的作品。除了豔情詩,王次回也寫過 一些自慨身世的抒情詩,雖然為數不多,語言卻搖曳多姿,不下於豔情詩。例如:. 悲來填臆強為歡,不覺花間有淚彈;閱世已知寒暖變,逢人真覺笑啼難; 詩堪當哭狂何惜,酒果排愁病也拼;無限傷心倚棠樹,東南枝下獨盤桓。 (〈強歡〉). 總的來說,將王彥泓詩與義山詩作比較,王彥泓詩纏綿濃豔,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藝 術技巧方面相當高明;但題材狹窄,不是寫豔情冶遊,就是咏離愁別恨;沉淪之痛的篇什已 很難找到,更不必說反映人民痛苦或揭露統治階級荒淫貪報了。. 肆、矯正江西詩派之流弊 錢謙益《注李義山詩集序》稱釋石林說: 「元季作者,懲西江學杜之弊,往往躋義山,覜 少陵,流風迨國初(明初)未變。」按《四庫提要‧楊仲宏集》稱: 「西崑傷於雕琢,一變而 為元祐之朴雅;元祐傷於平易,一變而為江西之生新;南渡以後,江西宗派盛極而衰。」亦 有學溫、李的細密豔冶來矯江西詩派之弊的,但成就不高。清代馮班學商隱,四庫提要稱他 「所作則不出於崑體,大抵情思有餘,而風格未高,纖佻綺靡,均所不免。」412 何焯《義門讀書記》 :「晚唐中,牧之、義山俱學子美。牧之豪健跌宕,不免過於放,學 412.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49。. 245.

(23) 者不得其門而入,未有不入江西派者;不如義山頓挫曲折,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所得為多。」 又稱: 「馮定遠謂熟觀義山詩,自見江西之弊。余謂熟觀義山詩,兼悟西崑之失。西崑祇是雕 飾字句,無論義山之高情遠識,即文從字順,猶有間也。」何焯指出商隱詩有高情遠識,頓 挫曲折,有情有味的一面,這就是沈德潛說的「又於唐人中另開一境」 。王安石稱讚商隱學杜 的,就是指這一方面,即學杜而有自己的面貌。在這一方面,後人學商隱詩的,是通過商隱 詩來學杜的,要求自成面貌。讀者可以看到他學杜而有自己風貌,看不到他是通過學商隱來 杜的,商隱這方面的影響,像王安石、黃庭堅等的詩就是,看不岀他是學商隱的。413何焯又 指出商隱詩的有聲有色,這同敖器之《詩評》:「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瓖妍, 要非自然。」這也是在唐人外自開一境。這方面學李商隱詩顯得突出的,就是韓偓和西崑體。 「熟觀義山詩,兼悟西崑之失」 ,反過來看西崑詩,也看到商隱詩的侷限。商隱詩最突出的是 綺密瓖妍。這方面的詩雖有寄託,但這種寄託主要是個人的遭遇,他對政治、對國家人民命 運的關切感慨的,都不用這種詩來表達,因此這方面的詩題材比較狹隘,容易流於寫豔情。 另外商隱學習李賀後,所寫的豔情詩如〈河陽〉、〈燕臺〉等詩,又不免晦澀。後來學商隱寫 豔情的,有神似〈無題〉的,像黃景仁的〈綺懷〉:.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絲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似此星辰」句從〈無題〉的「昨夜星辰昨夜風」來; 「爲誰風露」從「夜吟應覺月光寒」來; 「纏綿絲盡」從「春蠶到死絲方盡」來。但祇是寫豔情並無寄託,不如義山〈無題〉的思深 意遠。景仁不是學商隱的,這也說明商隱詩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414. 413 414.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49-50。 見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前言頁 50。. 246.

(24) 第七章. 結. 論. 經由本研究發現,李商隱的無題詩不單僅只是單純的「愛情詩」或「艷情詩」 ,而是蘊含 其他層面的議題,無論是單純的字面義還是延伸的寓意,都能看出歷代諸家學者為李商隱的 無題詩提供更多元的詮釋策略。本文希冀提供各種解讀和詮釋的方法,幫助讀者在欣賞李商 隱詩時,能開發不同面相的意涵。. 本研究旨在探討諸家學者對於無題詩詮釋策略運用之傾向,為此,必須將李商隱相關之 外緣研究稍加著墨,以期達到相互映証的效果。另外,也針對本論文不臻完善尚有近一步研 究空間之處一併提出。本論文研究重點節錄如下:. 一、依李商隱之文學創作風格及一生之經歷,將其做分類(見第二章第一節): 筆者將李商隱一生經歷分成三個時期,並將各時期之代表作品及風格整理如下。(見 p.32~36)另外,有關李商隱之文學創作,詩歌部分具體分成政治諷刺詩、詠史詩、無題詩、 感懷詩、詠物詩,以上都分別將代表作品和特徵作舉體的說明(參照 p.36~44) ;除此之外, 駢文、散文也大致作了相關整理(參照 p.44~49)。. 二、以西方理論作為參照,不宜導果為因(見第三章第二節) 隨著西風東漸,各種西方閱讀之詮釋理論風踴而至, (其中包括文本分析理論、詮釋學、 接受美學論、讀者反應論等)但是並不意味能全然套用於傳統的中國詩詞文學中。畢竟這些 來自西方十八世紀以後的詮釋理論,是無法爲生在九世紀的李商隱強作解人,即便是西方詮 釋理論「偶然性」地印證中國文學,那也僅止於巧合。因此本研究採取的方式是:抱持著「存 而不論」的態度,將西方理論與無題詩無關者必須拿掉。不過基於研究上可作為參酌,特將 相關理論略加簡述(參照 p.91~98) 。. 247.

(25) 三、諸家學者相關箋注資料龐雜,因此將論文拆成兩章(見第四章、第五章) 為了回歸文本的分析,所以著重在十八首無題詩的諸家學者箋釋的耙梳整理,希望能分 析歸納出諸家學者的詮釋傾向。因此筆者將原本的第四章拆成兩章,分成上下,分別作成兩 個工程。一是以「專家學者的箋注」作為主軸的分析(第四章第二節) ;一是以「無題詩作品」 作為主軸的分析(第五章第二節)但是由於專家學者相關箋釋內容之多,加上十八首無題詩 篇幅之大、內容不適合切割,因此不免顯得過於冗長。. 四、關於「十八首無題詩的各種詮釋的合理性」: 歷代對於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之解讀,各家說法或有所偏,甚至過於穿鑿附會。藉由整 理十八首無題詩的各種詮釋方向,大致上可分為幾種說法,如:妓席之作說、令狐青衣說、 閨情說、悼亡說、自傷說、君臣無會說、幽期難會說等等。總歸上數種種說法,筆者認為不 能以一種固定的詮釋方向,來概括所有的無題詩。因此筆者在 p.157 第四章第二節 以『專家 學者的箋注』作為主軸的分析。所謂以「專家學者的箋注」作為主軸的分析,是指同一個專 家學者對於每一首無題詩在詮釋過程中,慣用何種詮釋策略?慣用何種角度切入?以致於形 成該家學者獨特或專有的詮釋依據,甚至衍生成為理論。同時筆者分別採用同一家之說法見 解,逐次放在十八首詩中驗證,比較十八首詩之合理性,看前後一家之解是否矛盾?. 五、以「專家學者的箋注」作為主軸的分析: 以下將諸家學者對於無題詩詮釋策略的傾向簡述如下: (一)朱鶴齡主張無題詩大多是「豔情詩」 ,朱氏認為:義山多數的詩雖然藉由豔情詩的形 式呈現,但在豔情詩形式的背後事實上是傳達詩人內心世界欲傳達的想法。 (二)吳喬偏向「懷才不遇、自傷怨恨」 ,多半主張「因仕宦不遂、不得志於綯,而有所自 傷」之說, 「善於藉由各種比喻,來表達自傷、怨恨」 。詮釋基礎的「怨」又可細分成兩類:. 248.

(26) 一是「怨令狐」 ;二是「唯有自恨,未怨令狐」 。 另外,吳喬對無題詩之箋釋慣用比興的手法,其特點有二: 1.是往往認為詩中的典實、以及相關的人事物,用來象徵李商隱或令狐楚、令狐綯。 2.認為無題詩圍繞著「仕宦不遂、才而不遇」作為箋釋的主軸,因而才衍生出「慮綯見 疎、不得志於綯者」 ,甚至時而「怨綯之言而無實說」 ,又時而「極其歎羨,未有怨 意」 。如此撲朔迷離「時怨時不怨」的箋釋態度,筆者認為顯然是受到傳統箋釋中將 美人芳草比喻成君臣關係的影響。 (三)陸崑曾、陸鳴皋皆主張「東川之作」 ,在箋釋策略上並無明顯的傾向。 (四)姚培謙對無題詩之箋釋,多半傾向以「懷人追憶」為主軸,因而「睹物懷人」 ,繼而 發出「可思而不可見之苦、咫尺天涯之歎」 。相較於朱鶴齡之「豔情說」,姚氏之說顯得更 為具體。 (五)屈復的箋釋除了承襲姚培謙「追憶之說」外,尚提出個人「分明抱恨之人」的看法, 筆者認為:屈復大致上較傾向於文本分析的詮釋策略,並未做過多的指實。 (六)程夢星較傾向於「泛政治化」 ,慣以詩人在政治上失意,希冀有人提拔以飛黃騰達的 解讀策略。其主張「仕宦不遂說」承襲吳喬之說,與屈復「追憶之說」大不相同。程氏認 為此詩旨在「歎不得立朝,將為下吏也」 ,瀰漫懷才不遇的怨懟。筆者認為程氏之說過度指 實。程夢星解詩泰半以「懷才不遇、期待有力人士援引入朝」做為主軸,先是「歎不知適 從也。 以令狐之舊客,而入茂元之幕,何嫌何疑?遂成讎怨,人生去就,審擇難之」 (〈長 眉畫了繡簾開〉),又感嘆「時無知己,惟有顧影自憐。朝士不收,然後為人辟聘矣」(〈壽 陽公主嫁時妝〉),繼而「留戀幕府光景」(〈幽人不倦賞〉),甚至時而言「己之才華未嘗不 見重於當世,如芙蓉之知名秋水也。拂志抑情,大材小用」(〈照梁初有情〉),好像李商隱 是個汲汲營營於官場升遷的「祿蠹」,筆者深深不以為然。 (七)馮浩主張「豔情說」 ,也主張「應舉失意之說」 ,認為此詩〈颯颯東南細雨來〉是「己 雖有才,卻怨綯不拔擢也」 ,主張與吳喬相同。關於〈來是空言去絶蹤〉 、 〈颯颯東南細雨來〉 、. 249.

(27) 〈含情春晼晚〉三首詩,馮浩認為並非同時之作。不過馮浩對於若干無題詩之箋注往往附 和令狐家族,有所指實。似乎不管甚麼詩,都可以和令狐家扯上關係。 (八)何焯對無題詩有著明顯的詮釋傾向,何氏慣用「自傷不逢」之說作為詮釋主軸,唯一 值得注意的是,何焯將〈來是空言去絶蹤〉視為豔詩,並批評楊孟載之說迂繆穿鑿。 (九)朱彝尊將無題詩〈紫府仙人號寶燈〉視為「具有寓意的遊仙詩」 ,是與諸家學者另闢蹊 徑的說法。筆者認為朱氏之說,僅止於表面的字義解,未能體諒作者真正的用意,所以朱氏 自己也說「然其意不可曉」 。 (十)紀昀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大致上較偏向文本分析,而且以「感懷托諷,美人香草」 為詮釋主軸,認為無題詩之特點是「曲傳其鬱結,故情深調苦」 ,但不免有「其格不高,時有 太纖太靡之病,且數見不鮮,轉為窠臼耳」之缺點。因此,紀昀對無題詩抱持的態度是「聊 415 備一格」。因此筆者認為紀氏對於無題詩不免存有鄙視的態度。 試看筆者之舉證:p.190. (十一)張采田對於無題詩詮釋與馮浩有相左之處,張氏反駁馮浩之說有三: 1.反對馮浩的應舉失意說: 2.反駁馮浩「別情之說」: 3.張采田主張「繫年之說」並指出馮浩之誤: 張采田與馮浩亦有相同之見解:如〈照梁初有情〉 ,張氏認為是初婚後客中寄內之作, 與馮氏謂係鴻博不中時作,似為近之。 總的來說,張采田並不主張「豔情說」,其詮釋傾向是多元的,如尚有「妓席之作」說、「冶 遊之作」說、 「悼亡說」等,即使未能切確明寓意的,馮氏仍持「寓意未詳」之保留態度。另 外筆者發現:張采田對於紀昀的詮釋有微有輕鄙之詞。 (十二)由於楊眉庵、錢良擇、馮班及黃侃對於無題詩詮釋之資料有限,但是可以看出楊眉 庵與錢良擇對於無題詩詮釋的傾向持完全相反的見解。楊眉庵主張「君臣說」 (並說「義山無. 415. 筆者發現:張采田對於紀昀的詮釋亦有微有輕鄙之詞。例如在〈何處哀箏隨急管〉張采田主張此詩是「紀歸 來展轉思憶之情」 ,並批評馮浩、紀昀說「馮氏句釋未能分析,今爲拈出。紀曉嵐好掎摭古人,而此詩次章所說 獨無誤,可從也。」 ;又在〈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批評: 「三四句如此典雅而為之鄙,……紀氏之詩學可知矣。」. 250.

(28) 題詩,皆寓言君臣寓合」;)而錢良擇偏向「豔情說」(甚至批評楊眉庵「託於臣不忘君,亦 是故為高論,未敢信其必然。」)至於馮班只是承襲楊孟載「君臣說」之說法。 (十三)有關黃侃無題詩之箋釋資料有限,主張無題詩大致是「守禮而不佻之空谷佳人、幽 貞處子」 ,彷彿是古代仕女圖的寫照,並認為一般解詩者多以為「有思而不得之詞」實在是「失 之甚」矣。 (十四)劉學鍇與余恕誠對於無題詩之箋注能呈現詩人內心世界,其詮釋策略採用「知人論 世」、「以意逆志」的箋釋方法,認為無題詩大多不僅止於「賦體」,而是「比興寓言體」,詩 中女人公,即作者之化身。因此,劉、余二氏不單著力於典實的考證,更能體現作者創作時 的心路歷程,呈現更細微的面貌。例如:主張「主作者親身經歷說、主賦實說」 ,反對「託事 寓懷、借美人以喻君子之寓言」;又主張「才而不遇說」,反駁姚、程追憶之說,也反駁張采 田繫年之說。相關舉例說明請看:p.192~194。. 六、有關蘇雪林和朱偰之立論,另闢專章探討(見第五章第一節): 關於歷代詮釋方法的偏差與謬誤,筆者針對蘇雪林的「宮嬪戀愛之說」與朱偰的「義山 與宮女言情之作」作為例子,並提出周振甫之論點作為反駁;另外提出游志誠的假性綜合、 真性綜合與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相互作為印證,說明「徵引」與「解詩」之間未 必有相干性,並作出「訓詁與章句徵引不是解詩的唯一工作」之結論。並指出「否定」 、「閱 讀」與「形成新的文本意義」三者之間的關係。 由於蘇雪林的「宮嬪戀愛之說」與朱偰的「義 山與宮女言情之作」兩家立論接近,所以放在同一章節探討。不過由於其詮釋方向較為單一, 與本論文研究方向不太相同,所以只略述梗概。(參照 p.195~199). 七、以『無題詩作品』作為主軸的分析: 藉由「以『無題詩作品』作為主軸的分析」 ,近一步探討各家詮釋策略在運用上的傾向及 慣性,以及剖析十八首無題詩套用不同詮釋策略後的合理性。以「無題詩作品」作為主軸的. 251.

(29) 分析,可以針對同一首詩,以箋釋方法檢視各家對同一首詩的校証、訓注、箋釋,並提出其 合理性與否。另外,同一首無題詩,在經由不同專家學者解讀之下,相互比較各家見解之異 同;甚至歷經不同的年代、政治、社會、文化等背景,所產生的評價亦隨之而異。(參見 p. p.204~236). 八、「無題詩作品與各家箋釋」的綜合分析: 經過「以無題詩作品作為主軸」的分析與「以專家學者的箋注作為主軸」的分析,彼此 交叉比對後,筆者發現並無法用一套特定的銓釋角度來解釋所有的無題詩。換言之,同一首 詩採用不同的詮釋策略所得到的意義和美感是截然不同的。爲方便讀者閱讀,筆者將無題詩 與諸家學者箋釋之綜合加以分析歸納。(見表 5-3-3 p.238). 九、歷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 李商隱詩文等相關作品歷經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可看出原本遭受「鄙視」至逐漸 受到「重視」;由所謂「狎邪之語」變成極具文學藝術創作的「蒙太奇」,充分說明李商隱文 學藝術的價值漸受肯定。(參見 p.241~247). 十、無題詩對後世的影響: 主要在四方面: (成就西崑、影響宋詩、影響明末清初的詩、矯正江西詩派之流弊)詳細 內容請參閱 p.248~255。. 在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衝擊和比對下,中國傳統文學有了重新檢視的機會和詮釋的空 416 間,但是距今遠在一千多前的晚唐 的詩篇,如果硬要用十八、十九、二十世紀新理論加以. 詮釋或印證的話,則不免流於倒果為因。因此,在若干美學或創作意識上,只能說是中西方. 416. 李商隱,唐憲宗元和七年生;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卒(約 813—858 年),享年四十七歲。. 252.

(30) 藝術的巧合。. 在解詩的過程中,最忌諱過度地指實,為了鞏固單方面的論點,刻意穿鑿附會,也許是 用於若干詩作,然而卻無法對所有無題詩作「全面而合理」的解釋。因此,一味地「泛政治 論」、「泛愛情論」或「泛仕宦不遂論」都將造成詮釋上「見樹不見林」的毛病。. 筆者才學淺陋,不敢自作古人,更無意強提一套詮釋策略。本研究經由筆者歸納觀察、 交叉比較後,又得到下列幾個結論:. 一、無法以單一的詮釋策略解釋所有的無題詩。無論是「艷情說」、「追憶之說」、「幽期難會 說」;還是「才而不遇說」、「仕宦不遂說」;亦或「賦實說」還是「繫年之說」等等,若 干說法和主張雖然在詮釋角度上頗為接近,但是仍然有些許程度上的差異。總之,沒有 一種特定的說法或主張能夠套用在所有的無題詩作品詮釋上。 二、紀昀將無題詩的分類過於籠統:況且帶有鄙視紀昀《玉谿生詩說》 :認為此四章純是寓言: 〈無題〉諸作,大抵感懷托諷,祖述乎每人香草之遺,以曲傳其鬱結,故情深調苦,往 往感人。特其格不高,時有太纖太靡之病,且數見不鮮,轉為窠臼耳。歸愚以為剪綵為 花,絶少生韻,固不足以服其心,而效者又摹擬剽賊,積為塵劫,無病而呻,有更甚於 漢人之擬《騷》也。他體已然,七律尤甚,流弊所至,殆不勝言。存此一章,聊以備義 山一種耳。此四章純是寓言矣。第一首三四句太纖小,七八句太直而盡。第三首稍有情 致,三四亦纖小,五六亦直而盡。第四首猶淺薄徑露。大抵〈無題〉是義山偶然一種, 本非一生精神所注,頗不欲多存,以後凡〈無題〉皆不入鈔也。 三、諸家學者之見解相互衝突: 1. 張采田在在〈幽人不倦賞〉一詩中,反對馮浩的應舉失意說。 2. 程夢星在〈紫府仙人號寶燈〉一詩中,反駁吳喬認為成詩的時間。. 253.

(31) 3. 紀昀在〈紫府仙人號寶燈〉一詩中,反駁程夢星「却扇之作」的說法。 4. 劉學鍇與余恕誠在〈八歲偷照鏡〉一詩中,不但反駁姚、程追憶之說,還反駁張采田 繫年之說。又在〈照梁初有情〉中,主張義山「因宏博落選中心不平之狀」而非馮浩、 張采田「寄內」之詩。 5. 朱偰就曾批評張采田:朱偰還批駁歷代學者以「政治上的功利、攀權附貴」的角度來 解讀無題詩,因此又說: 「昔人諱言真情,好作曲解,每以宦海升沉利祿之心,解無題 之詩。」舉例來說,朱偰就曾批評張采田的箋詩是「膠柱鼓瑟,牽強附會」 。 6. 周振甫反駁朱偰上述「義山與宮女情詩」的說法,周氏認為此則必無之事 7. 蘇雪林強力主張「宮嬪戀愛之說」 ,但諸家學者認為過度指實。 8. 吳喬主「才而不遇」 、 「仕宦不遂」 :吳喬慣以詩中之主人公拿來比喻令狐綯或令狐楚, 甚至作者自喻。例如「以莫愁比楚,以阿侯比綯」,見〈近知名阿侯〉。 四、雖同為「寄內之說」 ,但意義不同:關於〈照梁初有情〉一詩,程夢星、馮浩及張采田雖 都主張為「中心不平而寄內之說」 ,但在程度和意涵上仍有些許差異;至於劉學鍇與余恕 誠則主張此詩是「義山『因宏博落選中心不平之狀』而非『寄內』之詩」。 五、對於無題詩之詮釋並不定於一格,而是採取「知人論世」 、 「以意逆志」. 之箋注的手法,. 並逆溯作者創作時之心路歷程,以及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做為解讀之依據。較能呈現詩人 內心世界:合乎「知人論世」 、「以意逆志」的手法。. 在此筆者提出建議以提供後來研究李商隱者尚有開發的空間:筆者在本論文研究的過程 中,有關辨證邏輯、文學批評、詮釋理論等方面,仍保留相當多有待發展的空間,希冀對此 議題有興趣的同好在未來能共同繼續研究。更衷心企盼方家學者對於拙作不吝提出指教和建 議,至所是盼!. 254.

(32)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依姓氏筆劃順序) (一)箋注 王夫之評選《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1997,1 版 2 刷)。 朱鶴齡箋註、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台北市:廣文書局,民 61)。 朱鶴齡注《李義山文集箋註》(臺北市:臺灣商務,民 72)。 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民 70 年 8 月)。 屈復《玉谿生詩意》(台北:正大,1974)。 紀昀撰《玉谿生詩說》(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 60)。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07)。 敖陶孫撰《詩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 54)。 馮浩《玉谿生詩箋注》(台北:中華書局,1979)。 張采田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 59)。 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台北市:廣文書局,民 61)。 黃侃《李義山詩偶評》(台北市:學海書局,民 63)。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1992.10 初版)。 錢牧齋‧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河北省河北大學,2000)。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03 初版)。 蘅塘退士手編《唐詩三百首集釋》(台北縣板橋市:藝文,民 80)。. (二)古籍 丁福保編選《清詩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第一版一刷)。. 255.

(33) 王禮卿著《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民 75 年 10 月)。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全三冊)(臺北市:啟明書局) 吳喬撰《圍爐詩話》(臺北市:廣文書局,民 58)。 何文煥訂《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 80 年 9 月五版)。 何焯撰《義門讀書記》(臺北市:臺灣商務,民 72)。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葉夢得著《石林詩話》(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 54)。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全三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05,初版二刷)。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 曾季貍撰《艇齋詩話》(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民 56)。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02,第一版)。 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02,第一版)。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台北市:里仁書局,民 76)。. (三)專著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 76.08) 朱偰等著《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李商隱和他的詩》(台北:學生書局,民 65 年 3 月再版)。 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3)。 周振甫《李商隱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二刷)。 泰瑞‧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 (台北:書林,1993.04)。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 (台北:桂冠,2002 年 10 月二版二刷)。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 (台北:三民書局) 。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 (上) ,(台北:華正書局,民 83.03)。. 256.

(34)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6 二版)。 陸昆曾《李義山詩集》(上海書店,1985)。 張仁青編纂《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修訂本)(台北:天工書局,1995.09)。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附錄一〈李義山無題詩研究〉(文史哲,1987.09)。 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 (台北:木鐸出版社,民 74 年 7 月初版) 。 楊基《眉庵集》(《四庫全書》1230 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09)。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1991.07)。 劉開揚撰《唐詩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09)。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 盧清青著《李商隱絕句詩闡微》(台北:天工書局,民 90 年 5 月)。 蘇雪林《玉溪詩謎正續合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 77 年 1 月初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1986)。.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蒙〈混沌的心靈場──談李商隱無題詩的結構〉(《文學遺產》,1995.03),頁 52-59。 任克華〈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隱〈無題〉詩新解〉(《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03),頁 28-31。 伊瑟‧渥夫崗,單德興(譯) ,1991, 〈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 (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中外 文學》19 卷 12 期,May ,1991),頁 85-100。 沈秋雄〈試論李義山的用典〉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 卷 4 期)。 吳品香〈由〈哀箏〉一詩看李商隱對心靈世界的深層挖掘〉(《國文天地》,民 83 年 6 月,18 卷 2 期)。 林宏作〈讀李商隱無題詩〉 (《中外文學》5 卷 10 期),頁 153。 林靜茉〈眉長分明為何愁—試析李商隱無題詩兩首的創作旨意〉 (《臺北商技學報》) ,頁 79-99。. 257.

(35)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義象〉(《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4 卷第 5 期),頁 5-7。 袁宙宗〈李商隱與「錦瑟」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22 卷第 5 期),頁 54。 高越夫〈李義山政治詩摘箋〉(《中國詩季刊》,3 卷 2 期),頁 2。 徐復觀〈環繞李義山錦瑟詩的諸問題〉 (《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09) ,頁 219-221。 葉嘉瑩〈略談李義山的詩〉(《幼獅文義》31 卷 6 期 78),頁 78。 葉程義〈李義山無題詩試探〉(《中華學苑》,1989.10,39 期),頁 193。 陳素真〈李商隱無題詩〈鳳尾香羅〉文本詮釋再析兼論其多義性閱讀趣味〉(《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學報》民 92 年 3 月,第 16 卷第 1 期),頁 18。11 陶光〈李商隱與女道士相愛的幾 首無題詩考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2),頁 91。 湯翼海〈李義山無題詩十五首考釋〉(一)(《民主評論》14 卷 6 期),頁 18。 黃世中〈論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兼評舊箋對李詩的某些曲解〉(《中國韻文學刊》, 1997.02),頁 72-81。 黃盛雄〈李義山無題詩研究〉 (《台中師專學報》,1984.06,卷期),頁 130。 游志誠〈舊詩詮釋學之一論—兼論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 (《中外文學》21 卷 11 期) , 頁 82-116。 勞榦〈李商隱燕台詩評述〉(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台北:天工書 局,1984),頁 952~956。 鄒雲湖《小議「詞家吳文英如詩家李商隱」》(《中國韻文學刊》,2001,第 2 期),頁 23-26。 薛順雄〈李義山〈錦瑟〉詩剖析〉(《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主辦, 1992.12),頁 235-250。 蔡振念〈李義山無題詩詮釋新論〉 (中山人文學報,6,1998.02),頁 77-108。 劉學鍇〈李商隱詩集版本系統考略〉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04 第 25 卷第 4 期),頁 443-448。 劉修明〈牛李黨爭和李商隱的〈無題〉詩〉(《史林》,1995.04),頁 20-26。 簡翠貞〈李義山詩多用仙典試解〉(《新竹師專學報》第 5 期). 258.

(36) 戴寶珠〈清淡與弱勢—淺論李商隱詩中的逸品〉(《國文天地》,民 83 年 6 月,10 卷 1 期)。 繆鉞〈論李義山詩〉(《中國詩季刊》7 卷 1 期),頁 102。 龔鵬程〈無題詩論究‧四、以無題詩為比興的解釋路向〉,頁 40。 龔鵬程〈無題詩論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7,29-50).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先後順序) 張淑香 《李義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朴柱邦《李義山詩意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 李湘齡《李商隱和布倫塔諾情詩之探討》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4。 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7 年碩士論文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方復華《李商隱「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5 年碩士論文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6 年碩士論文 芮英淑《李商隱與佛教因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6 年碩士論文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8 年碩士論文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探討》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9 年博士論文 徐玉舒《李商隱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9 年碩士論文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 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0 年碩士論文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1。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59.

(37) 貳、英文部分(依字母排列順序) Jonathan Culler, the Pursuit of Signs :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1981),p.51. Jonathan Culler, Structuralist Poetics :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1975),ch.6. Norman N. Holland, ’Literar Interpretation and Three Phases of Psychanalysis,”Critical Inquiry 3 (1976):221-233. Paul Ricoeur , ” What Is a Text ?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trans.& ed. John B. Thompson(London : Cambridge Univ. Press,1981),pp.161-162. Paul B. Armstrong, Conflicting Readings: Variety and Validity(Chapel Hill :the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0),p.20. Paul de Mann, Blindness and Insight(New York: Oxford Univ,1971),pp.7&109. Paul B. Armstrong, Confliting Readings,p.20. Stanley Fish,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Press,1980),p.327. Stanley E. Fish, “What Makes an Interpretation Acceptable?”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pp.338ff. Stanley E. Fish “Why No One’s Afraid of Wolfgang Iser,” Diacritics 11(1981): 2-13,p.4. Robert R. Maglioa’s Phenomenology and Literature: An Interduction(West Lafaette, Indiana: Prudue Univ.Press,1977),pp.174-191. Theory of Literature(by R. Wellek & A. Warren) Wolfgang Iser,The Implied Reader(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78),p.9,p.158.. 260.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

[r]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