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報業競爭時代,許多傳統綜合性報紙不支倒地,但新創報刊仍屢仆屢起。

一、勁報

台灣第四家晚報《勁報》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廿九日加入報業市場,兩年半後,在 過完一九九二年的農曆年後宣在停刊。基本上,勁報是台灣人企圖移植香港蘋果 日報的嘗試,但未成功。

勁報的領導階層與自立晚報有些關聯。創辦人江道生為象山集團總裁,曾計畫投 資自立晚報,後又撤資;社長周天瑞是自立晚報前社長;總編輯吳戈卿是 TVBS 周刊前社長,當初本來要到自立任職,後因江道生撤資未成。

功報於總編輯下設:視覺新聞中心、國際新聞中心、都會新聞中心、生活新聞中心 財經新聞中心、專案新聞中心、要聞新聞中心等中心,共九組。從一九九九年四 月起,大舉招兵買馬,網羅若干平面媒體及電子媒體的記者,如要聞中心執行 副總編輯宋自強(聯晚)、政治組召集人尹乃菁(TVBS)、尚毅夫(自立)、專 案新聞中心副總編輯蘭萱(TVBS)等。(蘋果化的組織編制)

勁報為區隔其他三家晚報,編輯方針定為「影像化」與「雜誌化」,特別強調「視 覺觸感」,美編人員在該報的地位明顯提高,並設有藝術總監的職位,一改過去 美編聽命於文編的傳統,成為相互協調,讓版面呈更完美。(蘋果化的編版概 念)

勁報的頭版,與其他晚報也不同。它通常只有一條佔有半個版的焦點新聞,另外 半版是一張照片;新聞不一定是即時新聞,像「回到林肯大郡災難現場」、「全島 大停電探索」等專題性的議題也可以當成頭版新聞。(蘋果化的頭條製作)

名稱,也是勁報的一大特色,凸顯與傳統報紙的不同,也讓讀者加深印象。但勁

報出報時間比其他晚報稍晚些,成為發展的阻礙。勁報在中午十二點多截稿,與

不過,發行問題還不是勁報創辦後所面對的唯一難題,勁報一直未能上軌道的

○一年成長20%。電視台的獲利,加強了停刊勁晚報的決心。

二、星報

創刊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廿五日,針對「追星族」而設計的報紙,以消遣及鬆弛壓 力的影劇新聞、消費新聞掛帥,並以零售為主。其前身為《民生報第二次版》,但 星報刻意市場區隔,以自己的讀者群和報導內容獨立於民生報之外。

 

星報的讀者群是十五歲到廿八歲的年輕人,為了配合時下年輕人閱讀習慣,從 刊頭、欄目、報眉到整體版面編排都講求「炫」,照片和圖像佔了很大的比例,與 大成報早期很類似,可能是因為星報有很多工作人員來自大成報,包括總編輯 高愛倫(由民生到大成,再到星報)及採訪主任吳玉愛。

不過,星報顯然仍不能滿足年輕人,在蘋果日報創刊後,大成影劇報於二○○

六年二月底停刊,這一年的十一月一日,星報也被蘋果擊倒了。

三、人間福報

創刊於二○○○年四月一日,由佛光山星雲和尚創辦。星雲在發行首日說,這不 是佛光山或佛教的報紙,而是大眾的報紙,報上不會有殺人放火的消息,只會 有救人救火的事蹟;這份報紙若能成功,就是社會大眾的成功。

人間福報從編排、印務到發行,都由聯合報系負責。星雲曾說,他對該報創刊的

「十大願」為:一心辦報、二諦圓融、三學增上、四恩總報、五蘊重整、六根淨化、

七財有道、八宗兼弘、九種遍知、十願具足,「願人間福報的發行,真正帶來『福 報滿人間』」。

該報初期發行廿萬份,創刊當年七月十五日,美國洛杉磯成立美洲版人間福報;

八月一日起,周末增加一張;十月一日起,周末又增一張;二○○一年元旦起,

在全台廿四小時便利商店正式上架零售。

四、基督教論壇報

一九六五年十月卅日美國普世教協(WCC)下的 Lit&Lit 委員會(文學與識字 委員會)為紀念台灣宣教百周年,奉獻一筆款項在台開辦基督教論壇周刊,首

屆董事會由長老會、衛理公會、聖公會、臺灣信義會等當時四大主流教派參與經營 可惜在報份上都沒有認真的推廣,等到美國文字事工會的經費停止後,便顯得 捉襟見肘,度日維艱了。

一九八五年在論壇廿周年慶時,購買太平洋建設公司建於松江路廿二號的錫安 大樓七樓約卅五坪的辦公室,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論壇基金會」,但改組 後的論壇,仍遭遇財務、人事和社址等種種難處,報紙一直在艱困中,慘澹經營

一九八九年三月卅日,編輯委員會決定今後論壇在持守「高舉基督、傳揚福音、

造就信徒」的目標之餘,不妨廣伸觸角,加強服務教會與社會,報導全台各教會 的活動與事工,以發揮彼此觀摩、切蹉的功能;未來論壇內容,除刊登有關靈修 的理論見證,更應逐步探討信仰如何與工作、生活結合。

一九九○年夏天,曾任職聯合報、中央日報的天下雜誌主編林意玲,以義工方式 任社長特別助理,投入經營,帶入媒體的專業理念,報紙從當時的一大張黑白 報,發展為兩大張(八版),旋受任義務副社長,並陸續從兩大張發展為三大 張(十二版)彩色報。

三年多後,她正式辭去天下雜誌的工作,出任全職社長職務。此期間發行量由三 千份左右,至今已躍升至兩萬份左右。

二○○○年一月一日,論壇報由周刊改版為三日刊,每週二、五出刊,分別為兩 大張(八版)及三大張(十二版),並由過去郵寄方式改為當日派送,內容也 開始與一般坊間報紙同步,寫下基督教傳播史上跨世紀的一頁。

二○○三年元月再改版成雙日報(每週二、四、六出刊),並正式鋪貨在全台灣 的萊爾富便利超商販售。

論壇報的經費一直沒有特定財團或教派支持,且人力吃緊,靠著教會人士的支 持而勉力發展,訂報、廣告收入至今不敷支出,需仰賴各方捐款支持。每月缺 200-300 萬元。二○○七年四月,林意玲退休,黃清一為新社長。

五、台北捷運報

由自立晚報於二○○○年五月廿日發行,構想源於日本電車上專為通勤族出版 的小型報。由於自立晚報二○○一年十月三日停刊,台北捷運報也悄悄走入歷史

這份報紙是台灣第一份捷運報,定位為都會小型報,讀者鎖定為搭捷運的上班 族與學生。考量通車族在車上停留的時間短暫且活動空間不大,該報設計以易於 閱讀、攜帶為主,版面只有日報的二分之一,內容採即時短訊輕鬆題材為主,強 調新聞短小,但絕對是有用的資訊。

台北市政府曾以該報名稱容易產生由市府發行的聯想而要求改名,但自立不接 受,雙方曾打官司,後來台北捷運報仍順利發行;出刊半年後,每日發行量達 十五萬份,廣告收入每月約三至五百萬元,幾乎與自晚廣告營收相當,平均每 月盈餘約一百萬元,在自立報系中是「小兵立大功」。

不過,依附自立晚報是該報的致命傷,受到自立勞資糾紛的影響,台北捷運報 的財務也被拖下水,二○○一年九月七日發生送報生因四個月未領到薪水而拒 送報紙,最後迫使這份賺錢的報紙不得不停刊。

六、風報

在爽報和Upaper 之前,台北曾有三份捷運報,分別是中晚捷運報,台北捷運 報及風報。其中,中晚捷運報出刊約一萬份,無知名度,創刊和停刊都沒有理會 可不談。

免費的捷運報《風報》,二○○一年九月廿三日由巨日亨媒體公司發行,初期發 行廿萬份,董事長為立委許榮淑,社長兼總編輯尹復生,委由聯合報承印,請 人派送到大台北捷運系統沿線、醫院、火車站、百貨公司、加油站等地發送,其中 捷運站約佔發送量七成,一周六天,八開十六頁。

但該報的財務有問題,君復生於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火車站前的凱撒飯 店跳樓自殺,由留下的遺書可知,是因跳票和財務困擾。

七、明日報

一九九○年代中期,「電子報」在台灣大量興起,其中經營型態最特殊的是號稱 台灣第一家網路原生報的「明日報」。

台灣各報或電台早有成立電子報者,但多數是透過本身的記者寫稿,將已刊登 在報紙、雜誌或已在電視、廣播播出的新聞,重新貼在網路上供人瀏覽已,其實

是一魚兩吃。明日報卻是針對網路的特性來辦報,型態與其他電子報全然不同。

明日報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成立,二○○○年二月十五日創刊,最大特點是強 調讀者不需等待,可隨時閱讀新聞,一天出報十二次,每小時更新內容,提供 讀者與傳媒新的互動模式。總編輯陳裕鑫說,這是一個新聞媒體,不是網路。新 聞在網上呈現,不受篇幅限制,新聞版面有無限延展的空間,因此分版概念和 運作模式都不同於過去平面媒體。

該報分為八大新聞中心,擁有記者二百人,上百位編輯、製作及技術支援的後勤 團隊,每天提供一千則中外新聞,估計第一年廣告營九千萬元,但每月開支達 二千萬元,收支無法平衡。後又因增資不順,於二○○一年二月廿一日停刊,共 虧損三億元新台幣。停刊時,有卅六萬餘會員,共有卅七份電子報,個人部落格 有一萬五千個,顯示明日報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這份「報紙」創立於網路風潮席捲全球之際,以高薪挖角網羅不少媒體人才,加 上強調不出版紙張媒體、完全依靠網路廣告經營,造成極大轟動。只是生不逢時 成立不久就面臨全球網路泡沫化衝擊,主要收入的網路廣告受到企業縮減預算、

大型入口網路競爭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收支呈現巨大逆差,只好斷然停刊。

有人認為,過度膨虛擬的網路商機,忽視了商業「務實經營」的本質,加上出發

有人認為,過度膨虛擬的網路商機,忽視了商業「務實經營」的本質,加上出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