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新創報刊與發展

在文檔中 本國新聞事業史 (頁 53-60)

報業競爭時代,許多傳統綜合性報紙不支倒地,但新創報刊仍屢仆屢起。

一、勁報

台灣第四家晚報《勁報》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廿九日加入報業市場,兩年半後,在 過完一九九二年的農曆年後宣在停刊。基本上,勁報是台灣人企圖移植香港蘋果 日報的嘗試,但未成功。

勁報的領導階層與自立晚報有些關聯。創辦人江道生為象山集團總裁,曾計畫投 資自立晚報,後又撤資;社長周天瑞是自立晚報前社長;總編輯吳戈卿是 TVBS 周刊前社長,當初本來要到自立任職,後因江道生撤資未成。

功報於總編輯下設:視覺新聞中心、國際新聞中心、都會新聞中心、生活新聞中心 財經新聞中心、專案新聞中心、要聞新聞中心等中心,共九組。從一九九九年四 月起,大舉招兵買馬,網羅若干平面媒體及電子媒體的記者,如要聞中心執行 副總編輯宋自強(聯晚)、政治組召集人尹乃菁(TVBS)、尚毅夫(自立)、專 案新聞中心副總編輯蘭萱(TVBS)等。(蘋果化的組織編制)

勁報為區隔其他三家晚報,編輯方針定為「影像化」與「雜誌化」,特別強調「視 覺觸感」,美編人員在該報的地位明顯提高,並設有藝術總監的職位,一改過去 美編聽命於文編的傳統,成為相互協調,讓版面呈更完美。(蘋果化的編版概 念)

勁報的頭版,與其他晚報也不同。它通常只有一條佔有半個版的焦點新聞,另外 半版是一張照片;新聞不一定是即時新聞,像「回到林肯大郡災難現場」、「全島 大停電探索」等專題性的議題也可以當成頭版新聞。(蘋果化的頭條製作)

名稱,也是勁報的一大特色,凸顯與傳統報紙的不同,也讓讀者加深印象。但勁 報出報時間比其他晚報稍晚些,成為發展的阻礙。勁報在中午十二點多截稿,與 其他二家晚報相同,但三家晚報出報時間是下午二時(王天濱說法,但應為下 午一時才對),勁報卻是四時。

王天濱書中說:「三家晚報在台北有自己印刷廠,勁報卻是向大成報租用位於南 崁的印刷廠,截稿後,先把版樣傳到印刷廠,報紙印好,再派車經高速公路送 回台北,時間因而耽擱。」(頁四七○)不過,若以該報的版面設計與蘋果日報 相似而論,美編作業本來就需要比其他報紙多出二至三小時的時間,出報時間 應是耽擱在這個地方。(蘋果化的必然結果)

不過,做雜誌與做報紙,終究有其差異性,報紙講求速度、雜誌講求深度,要兩 者兼備就得看媒體功力,尤其對一個年輕、資源有限的媒體而言,更是一大考驗 印刷的時間晚了,使得勁報一出刊,就面臨了派報系統與其他晚報衝突的場面。

八月九日當天勁報的頭版新聞是「同業夾殺,勁報搏性命」指有其他報社的督導 員,恐嚇派報社不准發勁報,並以全版的照片,連續拍攝某報督導員出現在派 報現場的照片。第二天八月十日的勁報頭版更是指名道姓地刊出「中時、聯合不 要臉」,指派發勁報的翁氏父子「慘遭兩報毒手」、「派報社被封殺、生計被斷送、

創業遭打壓」、「赴公平會檢舉」。

勁報在頭版上以「血淚控訴」的紅色標題,凸顯派報系統遭到兩大報打壓的處境 同時在八月十日的版面上,勁報也以三個版面來「呈現」派報系統被夾殺的困境 所採用的標題包括「中時聯合不長進,惡性停報太無恥」、「報業沙豬,踢翻老送 報生飯碗」、「中時、聯合滿嘴的新聞自由,只是用來欺壓弱勢的護身符」等等攻 擊性的字眼。

面對勁報的強烈反彈,中晚、聯晚都採取「相應不理」的措施,兩家晚報的發行 單位表示,報社本來就有選擇派報系統的權利,況且勁報的派報時間在四點以

後出報,而三家晚報的發報時間比較早,通常二點多就送到超商上架,加上晚

*二○○一年四月廿六日,亞洲首座結合電視、廣播、網路及報紙於一身的跨媒  體數位平台正式啟用。

*二○○一年八月一日,改名《勁晚報》;九月一日,再降價為五元。

*二○○一年九月十七日,納莉襲台,當天凌晨中天電視台和勁晚報共同發表 聲

 明,同時停播、停刊,位於地下室的中天電視台六億設備全泡湯,勁晚報移至  五股印刷廠作業,網路電子報的服務全部暫停。

種種改革與業務擴充,不敵大環境的不景氣。二○○二年二月廿日,勁晚報宣布 停刊,一百五十名員工全部資遣,該報資本額七億元,兩年半來共虧損十六億。

社長劉篤行說,該報平均每個月虧損三千五百萬元,半年前就已開始停刊的評 估。像山集團同時經營電視和報紙,報紙廣告收益快速萎縮,電視廣告卻在二○

○一年成長20%。電視台的獲利,加強了停刊勁晚報的決心。

二、星報

創刊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廿五日,針對「追星族」而設計的報紙,以消遣及鬆弛壓 力的影劇新聞、消費新聞掛帥,並以零售為主。其前身為《民生報第二次版》,但 星報刻意市場區隔,以自己的讀者群和報導內容獨立於民生報之外。

 

星報的讀者群是十五歲到廿八歲的年輕人,為了配合時下年輕人閱讀習慣,從 刊頭、欄目、報眉到整體版面編排都講求「炫」,照片和圖像佔了很大的比例,與 大成報早期很類似,可能是因為星報有很多工作人員來自大成報,包括總編輯 高愛倫(由民生到大成,再到星報)及採訪主任吳玉愛。

不過,星報顯然仍不能滿足年輕人,在蘋果日報創刊後,大成影劇報於二○○

六年二月底停刊,這一年的十一月一日,星報也被蘋果擊倒了。

三、人間福報

創刊於二○○○年四月一日,由佛光山星雲和尚創辦。星雲在發行首日說,這不 是佛光山或佛教的報紙,而是大眾的報紙,報上不會有殺人放火的消息,只會 有救人救火的事蹟;這份報紙若能成功,就是社會大眾的成功。

人間福報從編排、印務到發行,都由聯合報系負責。星雲曾說,他對該報創刊的

「十大願」為:一心辦報、二諦圓融、三學增上、四恩總報、五蘊重整、六根淨化、

七財有道、八宗兼弘、九種遍知、十願具足,「願人間福報的發行,真正帶來『福 報滿人間』」。

該報初期發行廿萬份,創刊當年七月十五日,美國洛杉磯成立美洲版人間福報;

八月一日起,周末增加一張;十月一日起,周末又增一張;二○○一年元旦起,

在全台廿四小時便利商店正式上架零售。

四、基督教論壇報

一九六五年十月卅日美國普世教協(WCC)下的 Lit&Lit 委員會(文學與識字 委員會)為紀念台灣宣教百周年,奉獻一筆款項在台開辦基督教論壇周刊,首 屆董事會由長老會、衛理公會、聖公會、臺灣信義會等當時四大主流教派參與經營 可惜在報份上都沒有認真的推廣,等到美國文字事工會的經費停止後,便顯得 捉襟見肘,度日維艱了。

一九八五年在論壇廿周年慶時,購買太平洋建設公司建於松江路廿二號的錫安 大樓七樓約卅五坪的辦公室,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論壇基金會」,但改組 後的論壇,仍遭遇財務、人事和社址等種種難處,報紙一直在艱困中,慘澹經營

一九八九年三月卅日,編輯委員會決定今後論壇在持守「高舉基督、傳揚福音、

造就信徒」的目標之餘,不妨廣伸觸角,加強服務教會與社會,報導全台各教會 的活動與事工,以發揮彼此觀摩、切蹉的功能;未來論壇內容,除刊登有關靈修 的理論見證,更應逐步探討信仰如何與工作、生活結合。

一九九○年夏天,曾任職聯合報、中央日報的天下雜誌主編林意玲,以義工方式 任社長特別助理,投入經營,帶入媒體的專業理念,報紙從當時的一大張黑白 報,發展為兩大張(八版),旋受任義務副社長,並陸續從兩大張發展為三大 張(十二版)彩色報。

三年多後,她正式辭去天下雜誌的工作,出任全職社長職務。此期間發行量由三 千份左右,至今已躍升至兩萬份左右。

二○○○年一月一日,論壇報由周刊改版為三日刊,每週二、五出刊,分別為兩 大張(八版)及三大張(十二版),並由過去郵寄方式改為當日派送,內容也 開始與一般坊間報紙同步,寫下基督教傳播史上跨世紀的一頁。

二○○三年元月再改版成雙日報(每週二、四、六出刊),並正式鋪貨在全台灣 的萊爾富便利超商販售。

論壇報的經費一直沒有特定財團或教派支持,且人力吃緊,靠著教會人士的支 持而勉力發展,訂報、廣告收入至今不敷支出,需仰賴各方捐款支持。每月缺 200-300 萬元。二○○七年四月,林意玲退休,黃清一為新社長。

五、台北捷運報

由自立晚報於二○○○年五月廿日發行,構想源於日本電車上專為通勤族出版 的小型報。由於自立晚報二○○一年十月三日停刊,台北捷運報也悄悄走入歷史 這份報紙是台灣第一份捷運報,定位為都會小型報,讀者鎖定為搭捷運的上班 族與學生。考量通車族在車上停留的時間短暫且活動空間不大,該報設計以易於 閱讀、攜帶為主,版面只有日報的二分之一,內容採即時短訊輕鬆題材為主,強 調新聞短小,但絕對是有用的資訊。

台北市政府曾以該報名稱容易產生由市府發行的聯想而要求改名,但自立不接 受,雙方曾打官司,後來台北捷運報仍順利發行;出刊半年後,每日發行量達 十五萬份,廣告收入每月約三至五百萬元,幾乎與自晚廣告營收相當,平均每 月盈餘約一百萬元,在自立報系中是「小兵立大功」。

台北市政府曾以該報名稱容易產生由市府發行的聯想而要求改名,但自立不接 受,雙方曾打官司,後來台北捷運報仍順利發行;出刊半年後,每日發行量達 十五萬份,廣告收入每月約三至五百萬元,幾乎與自晚廣告營收相當,平均每 月盈餘約一百萬元,在自立報系中是「小兵立大功」。

在文檔中 本國新聞事業史 (頁 53-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