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角度收光設計

在文檔中 手機閃光燈光學設計 (頁 38-43)

第四章 透鏡設計

4.4 FH1A 透鏡設計

4.4.1 大角度收光設計

大角度極限制定完成,經由光學軟體 LightTools,如圖(4.4.1-1),先建立 第一個角度 310的收光面,利用 LightTools 軟體中 NSray 功能當作模擬參考光 線,建立第一層收光面,使光導入透鏡後,可以從出光孔射出,不會被機構給擋 住,這是建立在大角度收光的目標與方法,以 310界線往大角度設計。

圖(4.4.1-1)NSray 當作參考光線

第一層收光面調整適當的角度,光學模擬如圖(4.4.1-2),設計目標提高均勻度。

圖(4.4.1-2)第一層收光面照度分布圖

在大角度極限上,第一層收光透鏡建立完成,以此當作建立的起步,陸續地 建立起其它大角度的收光,圖(4.4.1-3),建立起第二層收光面。

27

此收光面與第一層收光面設計不同,因第二層收光面的入射光角度較大,所 以必須使用全反射透鏡設計,此設計方法是將光導入進透鏡,再利用全反射光學 原理,將光投射到設計的目標。

圖(4.4.1-3)第二層收光面

適當調整進光面 1 與全反射面 2,可以設計光出射方向,圖(4.4.1-4)。

圖(4.4.1-4)全反射設計圖

在設計此結構時,調整 1 可以將大角度的光收進到透鏡中,進而再適當調整 1,2 的曲率,可以讓收進來的光更集中,光線打在接收器上目標位子上。

再以 NSray 當作參考光線,適當調整收角度 370~520的光,進行光學模擬,

檢測是否有達到設計目標,圖(4.4.1-5)光線集中接收邊緣符合預期目標。

圖(4.4.1-5)第二層收光面照度分布圖

28

遵循第二層收光面設計,評估第三層收光角度與位子高度,建立完成第三層 收光面如圖(4.4.1-6),第二層收光面已經先將部分角度的光收入出光面,所以 第三層收光面再收角度較大的光 520~670,所以在設計時,往光源靠近,達到收 此角度光線的目標。

圖(4.4.1-6)第三層收光面設計

第三層收光面做適當調整後,也是需要做檢測設計的結果,如圖(4.4.1-7),

可以發現第三層打在接收器上的角度較第二層角度大,光收在接收器得邊緣,增 加邊緣照度,達到設計目的。

圖(4.4.1-7)第三層收光面照度分布圖

遵循設計原則,第四層收光面建立如圖(4.4.1-8),收光角度為 670~770,此 收光角度範圍較小,主要原因是基於加工的深度必須在允許範圍(0.55mm)。

圖(4.4.1-8)第四層收光面建立

29

進行第四層收光面的光學模擬,如圖(4.4.1-9),光線一樣收集在接收器的 邊緣,增加均勻度,達到設計的目的。

圖(4.4.1-9)第四層收光面照度分布圖

為了增加光能使用效率,建立第五層收光面,遵循設計原則,此為最大角度 的收光,由於反射面超過了出光孔,所以空間變的狹小,為了躲開機構的阻擋,

收光的最大角度為 770~870,如圖(4.4.1-10)所示。

圖(4.4.1-10)第五層收光面建立

因為第五層收光角度相當大,但收到的能量有限,所以直接將光線打在接收 器四個角上,光學模擬如圖(4.4.1-11),在此案例是成功的設計。

圖(4.4.1-11)第五層收光面照度分布圖

30

大角度收光設計將光線集中在接收器的四個角為目標,目的是為了增加接收 器上的面均勻度,大角度設計完成如圖(4.4.1-12),可以看到漂亮一層一層的全 反射面,每一層均負責不同的角度,能有效提高光能使用的效率。

圖(4.4.1-12)大角度收光設計完成

利用光學模擬,來檢測大角度收光的成果,將五層的全反射設計同時進行光 學模擬,結果如圖(4.4.1-13),接收面的四個角的照度為最高,中間的照度值低,

以 3D 照度圖可以看到中間是凹陷的,此設計達到目標,大角度收光設計完成,

再來進行中央透鏡設計。

圖(4.4.1-13)大角度設計照度分布圖、3D 照度圖

中央透鏡設計與大角度收光不同,中央得透鏡設計目的是將光線往中央集中,

增加中央的照度,達到設計規格,然而中央透鏡設計我們使用 Code V 光學軟體,

我們將利用此軟體優化功能,達到中央照度的提升。

31

在文檔中 手機閃光燈光學設計 (頁 38-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