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奧斯貝(Ausubel)解釋教學

奧斯貝(Ausubel)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在過去三十年來,

Ausubel (1968)所提出的「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也一直受到科教 者的重視(吳穎沺、蔡今中,2003),更是他學習理論的主要特色。他的學習理論 是以「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為基礎,強調新的學習必須能與個體原有 認知結構中的就經驗取得關聯,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張新仁,2003)。許多研 究指出「有意義的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得到較為整合的認知結構(Bischoff &

Anderson,2001),因此本節將探討 Ausubel 的教學理論,作為教學行動的依據,

以下分別敘述其理論中的核心概念:

一、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是指:個人在大腦神經系統中已經學習與保留 的學科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和原則(張新仁,2003)。根據 Ausubel 的觀點,學 習便是將新訊息納入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進行學習時,

其現有的認知結構會不斷的運作,將新訊息相連於或納入認知結構中的高層概 念。所以 Ausubel 主張學習的方向也應該由上而下,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先知道最 高層次的概念,然後學習較低層的概念、定義、性質等,最後才學習零碎的特 殊事物(張壽山,1992)。這些內容在腦中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層級結構或架構,其 中較高抽象性(abstraction)、一般性(generality)以及涵蓋性(inclusiveness)的概念或 原則居於較上層,而較特殊、具體的事例則於較下層(張新仁,2003)。

Ausubel(1968)認為,概念學習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概念形成與學習概念 的名稱。Ausubel 把兒童通過歸納發現一類事物的特徵屬性的過程,稱為概念形 成,以物理領域為例,面對各種物理現象的解釋,如能用一個物理概念將某些 物理現象歸納到同一類別(category),即所謂概念形成。根據上述,研究者認為 Ausubel 認為人們在學習之後,其認知結構會隨著知識的獲得不斷地持續重組與

12 改變。

二、前導架構(advance organizer)

(一)前導架構(advance organizer)的定義

一般的教學者都相信,學習新知識,若能從舊經驗開始,會比較容易,而 這正與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Ausubel 所提出的「前導架構」(advanced organizer)要 義不謀而合(引自李佳蓁、江秋樺,2008)。

前導架構(advance organizer)是指:在教學前所提出的一個「比學習材料本 身只有較高抽象性、一般性及涵蓋性的引介材料」(Ausubel et al.,1978)。簡單的 說,即為在教學前對學習內容做一抽象而概括性的介紹,其與概述(overview)或 摘要(summary)不同,「前導架構」必須要以高層次概念的形式呈現;而內容概 述通常是將內容重點加以濃縮,但在概念層次上是和內容本身平行的。(Ausubel

& Robinson,1969)。

「前導架構」是結合新、舊概念而利於學習的教學前策略,強調新學習必 須能與個體原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經驗取得聯繫,才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張新仁等,2003);前導架構除能提供鷹架式的結構(scaffolding)外,也 能促進學習者的編碼歷程(吳幸宜譯,1994),讓學生學得快又省力,達事半功倍 的效果;亦有「鎖定焦距(anchoring foci)」的功能,聚焦在即將學習的主題上,

並引導學生專心於課程中最重要的部份(Walberg& Paik, 2000)。綜合上述可知,

前導架構扮演著橋樑的功能,以較高層次概念的形式呈現,並引導著學習者進 行外在的聯結。

(二)前導架構(advance organizer)的功能

1. 使學習者在腦中產生一個新的原則性組織,作為吸收其他知識內容的架 構,這種組織是學習者原來不曾有的。

2. 是使其從已存有的知識當中引發出一原則性組織,而原來那些已存有的

13

知識在一般狀況下通常是不被學習者用來吸收新的知識。

3. 縮短學習者已經知道和必須知道的資料兩者間的差距,使得學習能又快 又好(引自 Ausubel ,Novak& Hanesian, 1978, P.148)。

(三)前導架構(advance organizer)的類型

1. 解釋法前導架構(expository organizer):當學習材料對學習者而言,相當 陌生時,可用「解釋法架構」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即先備知識),以利 理解和學習新的訊息。其功用是希望經由相關概念的引介,能在學習者 的認知結構中形成一個合宜的「概念破碇所」(ideational anchorage),以 含攝(subsumption)即將學習的內容材料(Ausubel,1968)。例如:在教「地 形」前,先為地形下一定義:「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特殊高低起伏與形狀」

(Eggen et al.,1979)。

2. 比較法前導架構(comparative organizer):提供學習者熟悉的概念與即將 學習的概念相比較,由二者的相似處和相異處瞭解新概念的特性。例如:

教「雷達」時,可比較「聲波」與「雷達」的相同與不同點(Mayer,1984)。

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就有經驗有所關聯,且具有若干程度的熟悉時,可採 用此法,來比較新教材與舊知識之間的異同。

上述之兩種前導架構,在教學前必需要了解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先備知識、

舊有經驗,並設計適合學習者的教學內容,才能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在本研 究當中,因奈米科技概念尚未加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中,所以研究對象大多 沒有學習奈米科技概念之相關經驗。有鑑於此,研究者採用解釋法前導架構設 計奈米科技概念教學。

三、學習的類型

Ausubel 將教室中常見的學習方式分為: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

機 械 式 的 學 習(rote learning)、 接 受 式 學 習(reception learning)與 發 現 式 學 習

14 (discovery learning)(張新仁等,2003)。

Ausubel 理論的核心理念即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只要 學習者有意識的將新知識與舊概念相聯結,變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 習」(meaningful learning)是指:學習者能知覺到新的學習內容和其大腦原有認知 結構中的舊知識有所關聯,並且能將新舊知識連結,經由學習後,內化為認知 結 構 的 一 部 分(張 新 仁 主 編 ,2003)。Ausubel 等 人(Ausubel, Novak, &

Hanesian,1978)認為影響學習的二個基本要素包含:(1)學習者所要學習的新概念 或學習內容(2)學習者對此新概念所有的先備知識結構情況。

Ausubel 等人強調新的學習必須能夠與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舊經驗相關 聯,才是有意義的學習。他們亦提出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安排應遵守漸進分化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和統整穩定(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的原則,使概念 成為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穩定的部分,再去學習新事物。換言之,學習者的舊的 經驗會影響新的學習,新的學習若與舊的學習相關聯則較易學習,此即是「有 意義的學習」。

Ausubel 等學者(Ausubel, Novak, & Hanesian, 1978)將有意義的學習又分成下 列四種:

1. 表意的學習(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學習者將個別抽象符號與外界事物連 結、再用符號表達己意的學習。

2. 概念學習(concept learning):學習者以特定的名稱學習特定的事務或現象的 學習,其中又包含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類化學習。

3. 敘述性學習(propositional learning):學習者將敘述性學習內容和自己原有的 認知結構產生關聯的學習。

4. 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是學習者透過自身對訊息的重整和原有的認 知架構配合而產生新的認知架構,再經過認知重組,發現或歸納出知識結構

15 的新的關係。

這四種學習會在個體的學習中發生,且互相影響,其必要是對個體的認知 或成長發展具有意義的,才能內化為學習的一部份,個體再根據此部份的學習 去學習更多的事物(王真麗,2003)。有意義的學習,只產生在學生已有充分的先 備知識基礎上教他學習新的知識,換言之,只有配合學生原有概念與經驗的教 學,學生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及經驗,就代表他的 認知結構,配合他的認知結構,教他新的知識,就會使他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張 春興,1986)。

敎師在開始進行教學時,將學習者欲學習的新知識結構化,幫助學習者將 教師教授的新知識和命題,與本身認知結構中的舊概念相聯結,並同化新概念,

此教學步驟稱為「提綱挈領」或稱為前導架構(advance organizer)。郝琦蕾與姜 晉國(2003)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提綱挈領的教學模式分為三個步驟。步驟一:在 學習新概念之前,教師應先以學生的認知概念為立足點,進而說明即將要學習 的新概念,將新概念的上位概念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步驟二:依照一般概 念到特殊概念的順序,有層次的呈現教材,敎授新概念;步驟三:統整、鞏固 新概念,強化學生認知結構。

概念發展首先是從最普遍性、一般性及涵蓋性最大的概念產生,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先呈現概括性的概念,隨後再逐漸增加一些較詳細或特殊概念的講 解說明,新舊知識含攝過程中勢必產生新的聯結,使學生認知結構重新調整,

趨於精緻、複雜化,此時新概念的進入不再是「獲得」,而是「分化」,從概括 到分化的教學中,學生可以瞭解新概念和先備知識的異同,此為「漸進分化」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過程。學生學習的概念會越來越多,新概念間或新舊 概念在含攝過程中可能產生衝突的情形,此時學生會主動修正原有的認知結構 或重新定義概念的意義,明確指出相似與相異概念,將分化後的知識再聯結起

16

來,則原始概念意義將能夠更精確地被清楚陳述出來,成為有組織的知識結構,

即為Ausubel 所提的「統整調和」(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

學生透過上述的學習歷程,主動去挖掘新材料與舊經驗間的聯結關係,從 中促進概念的理解,學生能明瞭自己的學習行為是有意義的,學習的結果將更 能豐富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新知識,有意義的學習便告產生(余民 寧,1997)。

為達有意義的學習,Ausubel 指出有兩種途徑或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

有意義學習論雖然以教師講授說明為主,但讓學生能夠清楚的表達才能協助學 生確實掌握概念的意義,因為表達是獲得概念的有效方法,師生間要有大量的 相互作用,可透過分組討論、交流,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顧宏偉,2008;郝琦 蕾、姜晉國,2003;陳柏良,2004)。營造合諧的教師氛圍,讓學生勇於表達,

樂於和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學習環境的營造有助學教學與學習成效。

總言之,從 Ausubel 的學習理論可知,學生在學習一種新知識時,在教師提 供引導下,嘗試運用其先備知識從不同角度去吸收新知識,最後納入他的認知 結構中,成為自己的知識,亦即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根據 Ausubel 的學習理論,採用解釋法前導架構進行教學設計,並運用生活週遭可見之案例

總言之,從 Ausubel 的學習理論可知,學生在學習一種新知識時,在教師提 供引導下,嘗試運用其先備知識從不同角度去吸收新知識,最後納入他的認知 結構中,成為自己的知識,亦即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根據 Ausubel 的學習理論,採用解釋法前導架構進行教學設計,並運用生活週遭可見之案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