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學生的科學解釋之解釋融貫性分析

在序列性 POE 實驗的設計原則中,提及「每個後續實驗,只改變前一個實驗的一 個變因」,其目的是要了解學生的科學解釋是否具有解釋融貫性。基於上述原則,本研 究所設計的五個 POE 實驗中,POE 實驗一設計的目的是要了解學生對大氣壓力的基本 解釋能力,未涉及到表面張力的因素,因此,POE 實驗一不列入解釋融貫性分析的範疇;

實驗二、三、四、五是與「表面張力」、「大氣壓力」有關的實驗,實驗二與實驗五之間

(有無使用紗網與是否傾斜)、實驗三與實驗四之間(是否傾斜與有無挖洞),皆涵蓋兩 個變因,因此,亦不予討論。本節僅分析單一變因的兩個實驗之學生的解釋融貫性,符 合單一變因的兩個實驗有 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三、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四、POE 實驗三與 POE 實驗五,以下將分別分析理工與非理工背景學生之解釋融貫性。

本節中的解釋融貫性分為預測階段與解釋階段來分別說明。以 POE 實驗二與 POE

表 4-5-1 (續)

表 4-5-1 (續)

平衡」,均認為表面張力未受到破壞,仍維持在平衡狀態中,因此,不會改變其原有的 想法。此外,S011 在實驗二的解釋理由為「內聚力大於水的重力」,在實驗三預測水會 流下來,其所持理由為「內聚力被破壞」,皆以科學術語「內聚力」來進行解釋。

在預測階段未具有「解釋融貫性」的有 12 人,其中,有 7 人未持續考慮「表面張 力」的因素,顯示出學生在預測階段忽略了實驗二所提及之「表面張力」因素,同時,

有 5 人提及「因杯子傾斜而導致左右側水壓有所差異」。

在解釋階段的解釋融貫性的結果為:有 5 人具有「解釋融貫性」,未具有「解釋融 貫性」則有 15 人。在具有「解釋融貫性」的 5 位學生中,有 4 人能持續考慮實驗二所 提及之「表面張力」因素,而其中 S007 在解釋階段與實驗二相同,均以「膜」的狀態 來進行解釋。

在解釋階段未具有「解釋融貫性」的學生中,有 8 人忽略了實驗二所提及之「表面 張力」因素,而以「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進行解釋,從晤談結果發現有 6 位學生認為水會流下來是因為左右水壓不平均所導致的,忽略了「表面張力」的因素。

由上述可知,理工背景學生在預測階段有 8 人具有「解釋融貫性」,在解釋階段具 有「解釋融貫性」的則有 5 人,此結果顯示出預測階段具有「解釋融貫性」的人數較多。

預測錯誤者在預測階段所持理由與實驗二的解釋相同,不僅無法察覺兩實驗間變因的改 變,而且不會改變其原有的想法,所以具有「解釋融貫性」。另外,學生無論在實驗三 的預測階段或解釋階段皆容易忽略實驗二所提出之「表面張力」的因素,而且以「大氣 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進行解釋,而不具有「解釋融貫性」。

二、非理工背景學生 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三解釋融貫性之分析

茲將非理工背景學生於 POE 實驗二解釋理由與 POE 實驗三之預測理由、解釋理由 以及解釋融貫性整理如表 4-5-2。

表 4-5-2 非理工背景學生 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三解釋融貫性之整理表

表 4-5-2 (續)

融貫性」的有 9 人,未具有「解釋融貫性」則有 11 人。

在預測階段的解釋融貫性方面,非理工背景學生在了解 POE 實驗二的實驗結果是

「水不會流下來」之後,有 8 人(40%)能以「表面張力」的因素進行解釋,其中,只 有 3 位(15%)學生在實驗三能持續考慮「表面張力」的因素進行解釋,例如 N012 在 實驗二認為「水的張力作用在網子上,形成水膜」,實驗三則提出「空氣跑進去,表面 張力被破壞,水往低處流」的預測理由,均考慮「表面張力」的因素。另外,有 5 位(25%)

學生持續以實驗二所提及之「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進行解釋,例如 N011 在實驗二認為「水壓相同,平均分布於網子上」,實驗三則提出「水壓不平衡,右側水 壓大」的理由,均考慮「水壓」的因素。

非理工背景學生在 POE 實驗三預測階段有 3 人(15%)預測錯誤,其所持有的理由 與 POE 實驗二相似;可能學生未意識到杯子傾斜的影響,認為實驗情境與 POE 實驗二 相同,並無改變任何變因,因此持有與實驗二相同的理由來進行解釋,例如 N014 在實 驗二認為「大氣壓力向上的作用力大於水的壓力」,水不會流下來,實驗三預測水不會 流下來,亦認為「大氣壓力大於水壓」。

在預測階段未具有「解釋融貫性」的學生中,有 6 人忽略了實驗二所提及之「表面 張力」因素,而以「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進行解釋,例如 N015 在實驗 二認為「水的張力作用在網子上,形成水膜」,實驗三則提出「水壓不平衡」的理由,未 持續考慮「表面張力」的因素。此外,N001 實驗二提及「水壓」的因素,而實驗三未 提及「水壓」的因素;N002、N004、N007 實驗二所提及的概念與實驗三不同,因此,

未具有「解釋融貫性」。

在解釋階段的解釋融貫性結果為有 7 人具有「解釋融貫性」,未具有「解釋融貫性」

則有 13 人。在解釋階段具有「解釋融貫性」的情形與預測階段相似,能持續考慮「表 面張力」因素的僅有 2 人。另一方面,持續以「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進 行解釋的則有 5 人,雖然忽略了「表面張力」的因素,但能持續考慮「大氣壓力」、「水

壓」、「壓力」的因素進行解釋,例如:N101 在實驗二所持解釋理由為「網子、水跟大 氣作用,形成一股壓力,孔隙小,這股力量讓水能夠停留在上面」,實驗三所持理由為

「壓力不平衡,左側空氣壓力大,右側水壓大」,發現其均忽略了「表面張力」的因素,

且以「壓力」的觀點來進行解釋,具有「解釋融貫性」。

在解釋階段未具有「解釋融貫性」的 13 位學生中,有 6 人忽略了實驗二所提及之

「表面張力」因素,例如 N103 在實驗二提及表面張力可以支撐水,在實驗三未提及「表 面張力」的因素,而以「每一點水本身的重量和壓力不同,空氣想擠進去的力量」來解 釋。此外,N001 忽略在實驗二所提及「水壓」的因素,N003 則忽略在實驗二提及之「大 氣壓力」的因素。

在實驗二時,非理工背景學生提及「表面張力」的因素與提及「大氣壓力」、「水壓」、

「壓力」等因素各有 8 人,到實驗三的預測階段、解釋階段,忽略「表面張力」因素超 過 15 人,而以「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進行解釋,解釋呈現出「情境相 依」的現象,也造成在實驗二提及「表面張力」因素的學生未具有「解釋融貫性」,在 實驗二提及「大氣壓力」、「水壓」、「壓力」因素的學生具有「解釋融貫性」。

綜合上面所述,在預測階段有 9 人具有「解釋融貫性」,在解釋階段具有「解釋融 貫性」的則有 7 人,此結果顯示在預測階段具有「解釋融貫性」的人數較多。多數的非 理工背景學生在實驗三仍會忽略了「表面張力」,其解釋呈現出「情境相依」的現象;

有一部分學生在實驗二與實驗三均考慮「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並進行 解釋。

貳、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四之解釋融貫性分析

一、理工背景學生 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四解釋融貫性之分析

茲將理工背景學生於 POE 實驗二解釋理由與 POE 實驗四之預測理由、解釋理由以 及解釋融貫性整理如表 4-5-3。

表 4-5-3 理工背景學生 POE 實驗二與 POE 實驗四解釋融貫性之整理表

表 4-5-3 (續)

由表 4-5-3 可以看出,理工背景學生在預測階段的解釋融貫性的結果為具有「解釋 融貫性」有 5 人,未具有「解釋融貫性」則有 15 人。

理工背景學生在實驗二的解釋理由,有 17 人(85%)能以「表面張力」的因素進 行解釋,這 17 位理工背景學生在實驗四的預測階段只有 3 位(15%)學生持續考慮「表 面張力」的因素來解釋實驗現象,這顯示出這些學生缺乏「解釋融貫性」,而且只有 2 人(10%)能夠同時考慮「表面張力」和「大氣壓力」的因素來進行解釋,其解釋分別 為「水壓加上大氣壓大於一個大氣壓力,再強的薄膜也抗拒不了地心引力」、「裡面水壓 加上大氣壓力,足夠抗衡表面張力」。

在預測階段具有「解釋融貫性」的學生有 5 人,其中,有 2 人在實驗四持續考慮實 驗二提及之「表面張力」的因素,例如 S006 在實驗二認為「表面張力支撐水的重量,

使水不會流下來」,在實驗四則提出「裡面的水壓加上大氣壓力,足夠抗衡表面張力」

的理由;有 3 人在實驗四持續以實驗二所提及之「大氣壓力」、「水壓」、「壓力」等因素 進行解釋,例如 S005 在實驗二認為「裡面水壓與外面的大氣壓平衡,紗網似塑膠片,

所以水不會流下來」,在實驗四則提出「杯內水壓和大氣壓力大於外面的大氣壓力」的 理由。

在預測階段未具有「解釋融貫性」的學生中,忽略實驗二所提及之「表面張力」的 有 11 人。他們能夠察覺到空氣的進入,增加了大氣壓力,原本往下作用力的來源只有 水壓,現在再增加了大氣壓力往下的作用,而未考慮實驗二所提及之「表面張力」,換 言之,僅注意到改變的變因對整個情境的影響,對原本存在的「表面張力」未提出解釋。

這亦顯示出學生對表面張力的基本認識是不足的,無法將概念有效的遷移到相關的情境 中,解釋呈現出「情境相依」的情形。在實驗四預測錯誤的 2 位(10%)學生,均未具 有「解釋融貫性」,S009 預測階段所持的理由只考慮到「施力不平均」,而未考慮實驗 二所提及之「表面張力」的因素;S011 未持續考慮實驗二所提及之「內聚力」、「重力」

的因素。

理工背景學生在解釋階段的解釋融貫性的結果為具有「解釋融貫性」有 5 人,未具

表 4-5-4 (續)

表 4-5-4 (續)

驗四預測階段未提及「水壓」的有 3 人,例如 N011 在實驗二的解釋為「水壓相同,平

表 4-5-5 (續)

表 4-5-5 (續)

由表 4-5-5 可以看出,理工背景學生在預測階段的解釋融貫性的結果為:具有「解

由表 4-5-5 可以看出,理工背景學生在預測階段的解釋融貫性的結果為:具有「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