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坑地區住宅之社群移入趨勢及影響因素

一.安坑地區社群移入趨勢

(一 )安 坑 地 區 人 口 密 度 的 空 間 變 化

人 口 密 度 可 以 表 示 居 民 與 其 居 住 地 區 關 係 的 作 用 , 透 過 不 同 的 時 期 人 口 密 度 所 展 現 的 空 間 變 化 分 析 , 能 清 楚 地 掌 握 區 域 內 部 發 展 的 軌 跡 。 安 坑 在 1973 年的行政里界為公崙、德安、雙城、柴埕、下城、頂城、太平等七 個 里 , 至 民 國 91 年已分為 20 個里,本文以 1971 年、1985 年、1993 年、

1998 年、2002 年(里界調整的年代),這些年代來看人口密度的變化情形(表 3-3-1 及圖 3-3-1∼3-3-5);並以前節中所述 1985 年為安坑人口變化的轉折 點,來 觀 察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率,以 1971 年為基期計算 1971~1985 年來人口密 度 增 加 率,以 1986 年為基期計算 1986~2002 年的人口密度增加率,以更清 楚 瞭 解 人 口 密 度 空 間 變 化 。

1. 太平區

1971 年的人口密度中,各個區域的人口密度均不高,安坑地區全區平 均 值 只 有 723 人/㎞²,本區的人口密度明顯高於平均值,是三個區域中最高 的,包 括 頂 城 里(3769 人/㎞²)、太平里(2194 人/㎞²)、下城里(1181 人/㎞²),

因 早 期 安 坑 地 區 內 陸 的 交 通 不 便 , 此 三 里 因 靠 近 碧 潭 橋 頭 , 發 展 較 早 ; 但 隨 著 都 市 化 的 進 行 , 此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並 無 明 顯 增 加 , 若 由 1971~1985 年的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率 來 看 , 頂 城 里 呈 現 負 成 長 , 下 城 里 增 加 了 158.43%,太平

里 增 加 了 103.24%,因下城和太平里是由頂城里分出,其增加較快。

相 較 於 其 他 二 區,太 平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並 無 大 幅 成 長,2002 年的人口密 度 中,只 有 由 太 平 里 分 出 的 美 城 里 人 口 密 度 較 高(7115 人/㎞²),因美城里屬 於 整 體 開 發 的 住 宅 區 , 不 若 其 他 三 里 屬 於 零 星 的 住 宅 區 , 故 人 口 密 度 稍 高 於 其 他 三 里 。1986~2002 年的人口密度增加率頂城、下城里呈現負成長,

太 平 、 美 城 增 加 率 為 182.27%。整體看來,太平區的人口密度增加率較其 他 二 區 低 。

2. 新和區

1971 年全區人口密度只有 794 人/㎞²,爾後人口密度愈來愈高,1985 年 就 達 12927 人/㎞²,人口密度增加率達 1528.09%,人口密度大幅成長;

隨 著 人 口 的 增 加,2002 年的人口密度中永安里為 18097 人/㎞²、新和為 21988 人/㎞²、永平里為 23099 人/㎞²,人口密度逐年提高;整體看來,靠近中和 南 勢 角 的 永 安 、 新 和 、 永 平 三 里 , 人 口 密 度 都 超 過 一 萬 人 以 上 , 應 和 這 三 里 的 地 理 位 置 較 靠 近 中 和 南 勢 角 有 關 。 若 以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率 來 看 ,

1986~2002 年永安、永平、新和三里增加率為 584.85%,柴埕及安和里的增 加 率 較 緩 為 284.91%,由此可看出人口擴展的方向。

3. 公崙區

1971 年本區只有公崙、德安、雙城三里,各里的人口密度均不高,人 口 密 度 較 高 者 為 公 崙 里 2141 人/㎞²,是安坑內五張庄發展較早的地區,其 他 地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較 低。 隨 著 人 口 的 增 加, 人 口 密 度 逐 年 提 高,1985 年雙 城 里 人 口 密 度 達 10528 人/㎞²,在 1971~1985 年的人口密度增加率中,雙城 里 達 4866.04%,成長幅度驚人,主因是玫瑰中國城陸續完工,造成人口移 入。1993 年人口密度中,吉祥里達 64462 人/㎞²,玫瑰里也達 22722 人/㎞²,

兩 者 皆 為 玫 瑰 中 國 城,另 屬 於 黎 明 清 境 和 台 北 小 城 的 明 城 里 也 有 11984 人/

㎞²,三者皆屬於山坡地住宅區。1998 年人口密度中,吉祥里 66725 人/㎞²、

玫 瑰(22264 人/㎞)、小城(20296/㎞²) 、明城(15457 人/㎞),這些山坡地住 宅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皆 較 高 。 安 昌 里 於 民 國 87 年由公崙里分出,1998 年人口 密 度 達 38852 人/㎞²,安昌里在安坑的各里中面積最小,位於安康路 2 段,

區 內 有 許 多 零 售 商 店 , 商 業 機 能 較 強 , 故 人 口 集 中 , 人 口 密 度 亦 較 高 。 2002 年的人口密度和 1998 年的趨勢差不多,安昌里為人口密度為 47801 人/㎞²,大幅提升。在山坡地住宅區方面,明城里(16494 人/㎞²)、小 城 里(11757 人/㎞²),較上期漸少;吉祥里(66031 人/㎞²)與玫瑰里(24559 人/

㎞²),和前期差不多;在山坡地社區中人口密度較低為香坡里(4474 人/㎞²) 及 達 觀 里(2806 人/㎞²),因其開發時間較其他山坡地住宅區晚,地勢亦較 高 。 雙 城 、 德 安 及 日 興 里 , 皆 有 山 坡 地 住 宅 , 但 住 宅 的 規 模 和 數 量 並 沒 有

較 大,故 增 加 率 較 高;公 崙 和 安 昌 合 併 計 算 增 加 率 為 1694.55%,這兩個里 里名 2002 1998 1993 1986 1985 1971 1971~1985 1986~2002 下城里 960 935 1054 1234 3052 1181 158.43 -22.20 頂城里 2300 2538 2775 2788 2196 3769 -41.74 -17.50 太平里 4139 3644 4833 3987 4459 2194

太平區

美城里 7115 7362 103.24 182.27

安和里 4909 4749 4401

柴埕里 5168 4379 2737 2618 12927 794 284.91 永安里 18097 17561 13504 9226

公崙里 6161 5626 4598 3007 3908 2141 82.53 1694.55 德安里 2198 1830 1362 1083 3715 479

達觀里 2806

明城里 16494 15457 11984 小城里 11757 20296

吉祥里 66031 66725 64462

4866.04

949.10 平均 3674 3364 2696 1704 1530 723 111.62 113.79

3-3-1 安坑地區 1971 年人口密度圖

【 資 料 來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研 究 統計 而 得

3-3-2 安坑地區 1986 年人口密度圖

【 資 料 來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研 究 統計 而

0 0.8 1.6 Miles

高 , 約 124.97%,主因是歷經多次行政區劃後,安和、柴埕里被劃入較靠

2.三個分區的人口成長趨勢

由 於 人 口 的 遷 徙 與 集 中 , 會 隨 著 一 地 區 發 展 歷 程 與 都 市 化 現 象 的 產 生 而 改 變。一 般 都 市 成 長 的 過 程 通 常 可 分 為 初 期 階 段、加 速 階 段 及 終 端 階 段,

將 安 坑 分 為 三 個 地 區 , 來 觀 察 其 人 口 成 長 趨 勢 表 (表 3-3-3)、 及 其 所 呈 現 的 人 口 增 加 指 數 圖 (圖 3-3-6) 及 人口總數比例變動圖(圖 3-3-7),可 明 顯 看 出 可 看 出 三 區 人 口 成 長 不 同 的 趨 勢 。

(1)太 平 區

在 安 坑 地 區 的 發 展 中 , 1971 年 的 人 口 是 以 太 平 地 區 所 佔 比 例 最 高 (圖 3-3-7),但 隨 著 都 市 化 的 發 展,太 平 地 區 是 整 個 安 坑 地 區 人 口 成 長 最 為 緩 慢 的 地 區 , 由 於 永 安 及 公 崙 地 區 的 快 速 發 展 , 此 區 因 地 勢 較 腹 地 較 小 又 接 近 翡 翠 水 庫 水 源 保 護 區 , 故 建 築 物 開 發 有 限 , 在 三 區 中 人 口 成 長 較 慢 。 (2)新 和 區

由 其 人 口 增 加 指 數 圖 (圖 3-3-6)觀 之,1971~1980 年 的 人 口 成長 曲 線 的 斜 率 較 低 , 人 口 成 長 較 緩 , 1980 年 代 中 期 開 始 , 成 長 曲 線 大 幅 提 升 , 顯 示 本 區 進 入 都 市 化 加 速 階 段 , 觀 察 人 口 成 長 趨 勢 表 (表 3-3-3), 新 和 區 是 整 個 安 坑 地 區 人 口 成 長 最 為 快 速 的 地 區 , 主 因 是 此 區 地 形 較 另 二 區 平 坦 , 地 緣 上 較 接 近 中 和 南 勢 角 , 人 口 由 中 和 向 本 區 延 伸 , 本 區 居 民 日 常 生 活 和 中 和 南 勢 角 亦 較 緊 密 。

(3)公 崙 區

公崙地區位於安坑的最內側,早期交通不便,必須仰賴中和南勢角或碧 潭橋,但隨都市化的發展,交通的發展,此區成為安坑人口比例上最多的一 區(圖 3-3-7),此區包含許多大型開發住宅群,包含玫瑰中國城的玫瑰、吉祥 里,台北小城的小城里,黎明清境的明城里,綠野香坡的香城里,達觀鎮的 達 觀 里 等 , 吸 引 許 多 外 來 人 口 進 駐 , 由 其 人 口 成 長 增 加 指 數 圖 (圖 3-3-6)觀 之,1971~2002 年人口成長快速,表示公崙地區經過這三十年的開發已頗具 規模,配合公共設施,交通系統易達性逐漸提高,人口不斷增加,住宅景觀 倍增,都市化現象明顯。

表 3-3-3 安坑三個分區的歷年人口成長趨勢表 1973 8499 2.71 1.37 3316 15.26 19.54 8330 3.41 2.50 1974 8747 2.92 4.33 3794 14.41 36.77 9019 8.27 10.98 1975 8939 2.20 6.62 4169 9.88 50.29 9422 4.47 15.93 1976 9031 1.03 7.72 4870 16.81 75.56 10249 8.78 26.11 1977 9219 2.08 9.96 4917 0.97 77.25 9789 - 4.49 20.45 1978 8177 - 11.30 - 2.47 5419 10.21 95.35 9115 - 6.89 12.16 1979 7769 - 4.99 - 7.34 5700 5.19 105.48 9043 - 0.79 11.27 1980 7656 -1.45 - 8.68 7301 28.09 163.19 9055 0.13 11.42 1981 8478 10.74 1.12 10646 45.82 283.78 10591 16.96 30.32 1982 8437 -0.48 0.63 10563 -0.78 280.79 10699 1.02 31.65 1983 9006 6.74 7.42 12112 14.66 336.63 13312 24.42 63.80 1984 9445 4.87 12.66 12573 3.81 353.24 15821 18.85 94.67 1985 9707 2.77 15.78 12927 2.82 366.01 18151 14.73 123.34 1986 9877 1.75 17.81 14017 8.43 405.30 21522 18.57 164.82 1987 9925 0.49 18.38 14094 0.55 408.07 22841 6.13 181.05 1988 10077 1.53 20.19 14624 3.76 427.18 25617 12.15 215.21 1989 10051 -0.26 19.88 15373 5.12 454.18 28342 10.64 248.74 1990 10122 0.71 20.73 15722 2.27 466.76 30707 8.34 277.84 1991 10313 1.89 23.01 17322 10.18 524.44 35439 15.41 336.06 1992 10442 1.25 24.55 18348 5.92 561.43 39459 11.34 385.53 1993 10471 0.28 24.89 19436 5.93 600.65 41967 6.36 416.39 1994 10403 - 0.65 24.08 20531 5.63 640.12 43566 3.81 436.06 1995 10193 -2.02 21.58 21718 5.78 682.91 45515 4.47 460.05 1996 10044 -1.46 19.80 23974 10.39 764.24 48080 5.64 491.61 1997 9977 - 0.67 19.00 25989 8.40 836.88 51262 6.62 530.76 1998 10052 0.75 19.90 26581 2.28 858.22 53068 3.52 552.98 1999 10004 -0.48 19.32 27445 3.25 889.37 55013 3.67 576.92 2000 10107 1.03 20.55 28503 3.85 927.51 56499 2.70 595.20 2001 10160 0.52 21.18 29187 2.40 952.16 57777 2.26 610.93 2002 10226 0.65 21.97 29243 0.19 954.18 58504 1.26 619.87

【 資 料 來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所 人 口資 料 經本 研 究 統計 而 得

-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年 人口成長指數(%)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圖 3-3-6 安坑三個分區以 1971 年為基期人口成長指數變動圖

【 資 料 來 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 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 研 究 統 計 而 得 】

0%

20%

40%

60%

80%

100%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年

三區人口百分比(%) 公崙區

新和區 太平區

圖 3-3-7 安坑三個分區人口總數比例變動圖

【 資 料 來 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 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 研 究 統 計 而 得 】

二.社群移入影響因素

人口遷移是具有選擇性的,遷移者不是隨機地分配於各種社經特質人口 中,亦即具某些特質的人對原居地與目的地的正負因素評價不一,且其克服中 間障礙之能力也有所不同,故其遷移機率不同於其他類屬的人 (Lee,1966)。

本節擬以問卷探討遷入至安坑地區居民的遷移分析,包括:遷移者原居地空間 分佈、遷出原居地的因素及遷入安坑地區的原因探討。

(一)原居地的空間分析

由表 3-3-4 發現受訪者由他地移入安坑地區者比例達九成以上,是故以 他地移入者來分析遷移者的原居地的空間分析。

表 3-3-4 受訪居民原居住地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遷移前居住的縣市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世居安坑 9 8.41 16 8.29 28 6.60 53 7.32 他地移入 98 91.59 177 91.71 396 93.40 671 92.68 合計 107 100.00 193 100.00 424 100.00 724 100.00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而得,2003 年】

根據 E. G. Ravenstein 的遷移法則(The Laws of Migration)中提及遷移受距離 影響,一般遷移者傾向於短距離的遷移,長距離的遷移也只移工商業都市的中 心,離中心越遠,遷移人口愈少。人口遷移是人口的空間移動現象,距離是衡 量人口遷移的基本要素,藉由遷入者原居地的空間分佈及遷入安坑後所在位置 的地域差異,來分析遷入者之空間分佈與人口遷移的關係。

若由遷入者的居地區域別來看(表 3-3-5 及圖 3-3-8),遷入者的來源地,則 以北部區域為最多數,占81.22%,中部區域占 9.69%,南部區域占 7.75%,東 部及國外移入皆不及1%。可見安坑地區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影響地區,仍以 地緣接近的北部區域為主。顯示遷移者傾向於短距離的遷移,且有明顯的地域 集中特性,此與遷移法則中,遷移以短距離為主是一致的。

表3-3-5 受訪居民原居地區域別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遷移前居住的縣市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北部區域合計 70 71.43% 141 79.66% 334 84.34% 545 81.22%

中部區域合計 15 15.31% 19 10.73% 31 7.83% 65 9.69%

南部區域合計 13 13.27% 13 7.34% 26 6.57% 52 7.75%

東部區域合計 0 0 3 1.69% 3 0.76% 6 0.89%

圖3-3-8 受訪居民原居地區域別流向分析圖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及本研究繪製而得,2003 年】

若再由遷入者原居地的縣市別 (表 3-3-6 及圖 3-3-9 中) 觀之,受訪居民原 居地總數以台北縣最高(51.71%),其次為台北市(22.95%),二者合佔七成左右,

其餘各縣市所各佔之比例皆低於10%,甚至更低於 1%者。其中遷入者原居地 為台北縣的各鄉鎮市的統計中(表 3-3-7、圖 3-3-10),以新店市(18.73%)遷入安 坑地區比例最高,鄰近的永和市(13.54%)、中和市(12.68%)、板橋市(10.66%) 次之;而來自台北市各區別者(表 3-3-8、圖 3-3-10),也以與本區最接近的文山

區(24.68%)為最多。顯然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距離扮演影響遷移的一項重要 因素。

表 3-3-6 受訪居民原居地縣市別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遷移前居住的縣市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台北市 21 21.43% 38 21.47% 95 23.99% 154 22.95%

台北縣 40 40.82% 92 51.98% 215 54.29% 347 51.71%

基隆市 2 2.04% 2 1.13% 5 1.26% 9 1.34%

桃園縣 3 3.06% 4 2.26% 8 2.02% 15 2.24%

新竹市 2 2.04% 2 1.13% 3 0.76% 7 1.04%

新竹縣 0.00% 1 0.56% 4 1.01% 5 0.75%

苗栗縣 1 1.02% 2 1.13% 3 0.76% 6 0.89%

台中市 4 4.08% 5 2.82% 7 1.77% 16 2.38%

台中縣 5 5.10% 4 2.26% 8 2.02% 17 2.53%

彰化縣 2 2.04% 2 1.13% 4 1.01% 8 1.19%

南投縣 1 1.02% 2 1.13% 3 0.76% 6 0.89%

雲林縣 2 2.04% 4 2.26% 6 1.52% 12 1.79%

嘉義市 1 1.02% 1 0.56% 2 0.51% 4 0.60%

嘉義縣 1 1.02% 2 1.13% 3 0.76% 6 0.89%

台南市 3 3.06% 1 0.56% 4 1.01% 8 1.19%

台南縣 3 3.06% 2 1.13% 6 1.52% 11 1.64%

高雄市 2 2.04% 3 1.69% 5 1.26% 10 1.49%

高雄縣 2 2.04% 3 1.69% 3 0.76% 8 1.19%

屏東縣 1 1.02% 1 0.56% 3 0.76% 5 0.75%

宜蘭縣 2 2.04% 2 1.13% 4 1.01% 8 1.19%

花蓮縣 0.00% 1 0.56% 2 0.51% 3 0.45%

台東縣 0.00% 2 1.13% 1 0.25% 3 0.45%

國外移入 0.00% 1 0.56% 2 0.51% 3 0.45%

合計 98 100% 177 100% 396 100% 671 100%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而得,2003 年】

圖3-3-9 受訪居民原居地縣市別流向分析圖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及本研究繪製而得,2003 年】

表3-3-7 受訪居民原居地為台北縣各鄉鎮市別統計表

圖3-3-10 受訪居民原居地為台北都會區內(台北市、縣)各鄉鎮市區別統計圖

圖3-3-10 受訪居民原居地為台北都會區內(台北市、縣)各鄉鎮市區別統計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