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一 節 安坑地區的環境分析與主要分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 一 節 安坑地區的環境分析與主要分區"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安坑地區住宅空間形成與社群移入之影響

第 一 節 安坑地區的環境分析與主要分區

一 .安坑地 區的環境分析 (一 )地 理 位 置 與 自 然 環 境

安 坑 地 區 行 政 上 隸 屬 新 店 市 , 位 於 新 店 市 左 側 、 中 和 、 土 城 與 三 峽 之 間,境 內 多 山,受 地形影響,開發展較遲;安坑位於新店溪的左岸,安坑溪係新 店溪之一小支流,呈東西流路,水流乃由西向東流入新店溪本流。此溪之上源與 大漢溪支流橫溪相背而流,兩溪呈谷中分水(talwasserscheide),成為東微北-西 微南方向之縱谷,構成一條通谷(through valley),稱為「安坑通谷」(林朝棨,1966:

7)。 兩條河的上游在十六分附近。十六分是安坑通谷谷底的隆起緩斜丘,這種谷 底小丘形成的背向而流分水嶺現象叫做「谷中分水」 。谷中分水使得兩個山谷相通 為一,故稱為「通谷」(圖 3-1-1)。

安 坑 溪 上 游 為 五 重 溪,又 稱 五 城 溪,由 西 南 沿 山 谷 向 東 北 流,安 坑 溪 上 游 沿 途 吸 納 大 粗 坑 、 二 叭 子 、 小 粗 坑 、 薏 仁 坑 等 地 的 小 溪 流 , 經 過 十 四 分 後 納 永 豐 圳 餘 水 轉 趨 北 流 , 至 外 挖 子 處 匯 入 新 店 溪 本 流 (尹章義,1994)。

圖 3-1-1 研究地區地形圖

(二)歷史背景與人文環境

(2)

安坑原名「暗坑」 ,原意林木蒼鬱的山谷,通事林天成帶領漢人移民開發安 坑一帶,開拓之初原稱「暗坑仔」 、 「暗坑莊」 ,一八○一年(嘉慶六年)林天成 孫子林登選覺得「暗坑」不雅,逐改名「安坑」。

1.安坑地區的水利開發

移民到台灣從事開墾,主要生產的作物以稻米為主,水稻的耕作和水源的 關係緊密,水源的取得又是土地拓墾的重要指標;然而新店位於台北盆地的水 源區,其開發和水源的關係密切。

林成祖在一七三五年左右(乾隆初年)以今天的碧潭為水源,開鑿永 豐圳(位於今北二高碧潭橋下的新店溪左岸) ,主要灌溉區是安坑、南勢角和中 和地區,至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全圳鑿成。

一七五三年(乾隆十八年)大坪林五莊莊民把碧潭水源換給郭錫塯後,林 成祖不得不把水源移往上游。暗坑墾戶欲開鑿安坑圳分享新店溪水源。根據《公 私藏古文書》所收乾隆六十年(1795 年)九月簽立請約字顯示,「赤塗崁外五張五 十六分併溪洲……,因乏水灌溉,不能成田」 ,林登選與眾佃以業3佃7比例分 擔,請工首張仲裔「就青潭口原圳地築陂開圳,由赤塗崁外五張至九甲三,直 至溪洲等處,引水灌溉,付眾等開墾成田,灌注五十六分」(王世慶 1977:545)。

安坑圳的位置主要在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簽立請約字顯示「就登選先祖父於 乾隆十八年遺存之故圳再行開築」(王世慶 1977:546);於是開鑿暗坑圳,暗坑 仔的赤塗崁、五十六份等沿山埔地以及鄰近暗坑口的溪洲埔才得以開墾成田。

安坑圳築成後,一些無水之埔園,相利用圳道另築分支灌溉就較容易。但 圳地的取得也須頗費思量。於是林登選購九甲三王國香等人的圳地「林登選官 開築水圳,付外五張眾佃灌蔭埔田,收取水租。茲欲再分一條,灌溉溪洲、十 四份、石頭厝等埔地時,乏地可開築。」於是林登選「買出九甲三內埔園,踏 出圳路一條」後(王世慶 1977:550),另開支圳灌溉本區,於是浮洲、十四份及 石頭厝等地得以灌溉。至此,外五張庄的水田化大約於嘉慶初期,在業主林登 選與眾佃合力之下完成。

2.各聚落的開拓歷程

安坑的開發在林成祖墾號的號召下,漳籍漢人逐漸進入暗坑,沿著今天的 安坑溪和五重溪河谷的安坑通谷一帶開墾,以公館崙(今安坑國小一帶)為界,

上游五重溪河谷以三城廖家為中心的車子路、頭城、二城、三城、四城與五城 是所謂的「內五張庄」,公館崙下游安坑溪流域則稱為「外五張庄」。

「內五張庄」南、北山區都有生番,南側山區更住著強悍的大豹社群泰

雅族,大豹社群居今三峽溪中上游一帶,屬大嵙崁群泰雅族的分支,構成安坑

(3)

一帶生存的最大威脅

1

,當地聚落為求治安,紛紛以「城」的型態出現,城外環 植莿竹為防禦,而將聚落包圍在莿竹城內

2

「外五張庄」是靠南的山區也是生番出沒的地帶,因此大坪頂也是以頂城、

下城為名,開發的時間也較晚。

茲將各聚落拓墾的過程,依相關文獻及田野訪問結果分別敘述如下:(圖 3-1-2)

(1)挖仔

位於今安和路過挖仔橋到中和交界的區域,在新店溪、安坑溪、南勢角之 間的區域。挖仔意指河流轉彎的地方,此處是新店溪在此處轉彎,1790 年挖 仔地區由福建泉州的陳姓人氏開闢,今在當地仍存有陳氏老屋,由於土地不 肥沃,當時種植番薯之旱田很多。挖仔另一意思為大船所附載的小船,而挖 仔地區早期有一潘姓人家,是以製作小船為業。

挖仔地區臨新店溪中有一處挖仔瀨,是過去香魚每年秋季降河產卵的所在 (李順仁,2001:94)。

(2)內挖仔

位於今新店通往安和的安和路在挖仔橋旁右轉安坑溪畔的安興路區域。此 處至今仍居住著凱達格蘭族挖仔社人。根據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所載,

挖仔社是屬秀朗社的舊社,而秀朗社則是凱達格蘭族三十二社中的一社。

早年內挖仔處由於安坑溪水量大,可行船隻,人們都以擺渡為主要交通工 具,且由於位居曲流,因此當溪水因暴雨不及宣洩時,常造成水患。現在因河 道淤塞,水流枯竭,當年大河光景已不復見。

此處有一挖仔橋,此橋最早建於日治時代,為一人行吊橋,後吊橋年久失 修,毀損至不堪使用才改建水泥橋,直到民國 70 年拓寬安和路,才在現址另 建新挖仔橋,新舊兩座橋位置不同,顯示出挖仔發展的動線變化,主要幹道已 從安坑溪沿岸轉移至公路(李順仁,2001:95)。

挖仔橋是新店安坑通往中和南勢角的主要橋樑,附近居民與中和的互動較新店 市內來得密切。

(3)九甲三

即今下城安平路德安宮和永吉宮一帶,因「王君仁」開墾,「王君仁」

是王國香、許君嚴、黃君佐等合作開墾之墾號,請地方官吏清丈,得面積「九

1根據溫振華(2000:96),《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該族出草獵首的行動,與其信仰 是相結合的,該族認為男子在世時,要狩獵、出草,大量獵取山豬、野鹿以及敵人首級,死 亡時這些獵獸及敵人將成為其隨從,前往靈界時才有威勢,靈界的祖先也會以同樣的陣勢來 迎接,並能通往靈界前大沼池的獨木橋。未曾獲得獵獸及首級將無法通過此橋以達靈界。獵 首與信仰結合,成為泰雅男子的重要價值觀。當漢人進入安坑後,泰雅男子獵取人首的機會 就增加,泰雅族與平地異族間的緊張性也隨之升高。

2根據富田芳郎(1934:6)記載,「城」內約二十∼二十戶聚居互衛,並形容當時居民在白天從事 開墾農之後,夜晚還需抱著柴刀竹槍入夢。

(4)

甲三分」,是「九甲三」地名的由來。

(4)樟栳寮

新店丘陵山地樟樹遍佈,木材可建築、製櫃及製樟腦油,台灣正式開港後,

樟腦成為重要輸出品,梓栳寮意為開樟結腦之處。

(5)柴埕

位於安坑溪支流五重溪和南勢角大山延伸的平原間。1790 年左右,

漢人開始進入柴埕開墾,位於柴埕南邊是由福建漳州周姓等十四姓人氏所開 闢,由於當地出地多林木,漢人來此開墾時多代柴為薪,堆積於此,故名之 柴埕。

1900 年代,板橋林家購家置此處森林,並成立伐木場,從事森林開發工作,

當時伐木工人眾多,盛極一時,造就了柴埕街的繁榮,柴埕街是當地人購買 交易貨物的市街,也是從伐木業的勞工消費的場所。後伐木業消褪之後,於 1950 年代開始種茶,茶田遍布豬肚山附近;如今土地都已閒置,附近有一百 年樟樹,已被登台北縣老樹資料,與柴埕歷史相得益彰(李順仁,2001:97)。

(6)十四分

清代此地開發時,有十四人共同開墾,墾成後分配土地的份數為十四 分。

(7)頂城、下城

位於今安康路一段的南北兩側,安坑的地名有「城」字,主要是為防範 原住民泰雅族的抵禦設施。頂城因其地築城,又居於上勢而得名;下城也是築 城防禦,但與頂城相對而名,兩者皆是漳州人開闢 (李順仁,2001:104) 。

頂城相傳是在乾隆六年,由漳州人林芳安、廖日記、張復源、吳日記、

王五合、曾合記、賴七合、游文昌等八人來此開,合稱「八股」。並聯合開墾

「頂城」、「大湖底」、「大坪頂」、「下城」等四處,故又名「八股四莊」 (新店 市公所,1999:79) 。

(8)太平宮

位於頂城里太平路 43 號,新店溪碧潭對岸大坪頂山坡上,太平宮是安 坑地區漳州人的地方守護神,主祀開漳聖王,也是安坑外五張庄的信仰中心。

由太平宮前碑文得知,嘉慶十一年(1806)年,由先賢廖世協、廖向老、張阿樓 發起,於嘉慶十二年(1807)「向原住民墾主購得安坑庄赤塗崁湖底浮洲荒埔山 番園等處地段,闢建太平宮,自大嵙崁埔仔頂粟仔園迎奉 開漳王之金身鎮 殿」,使得安坑開拓先民心靈有所寄託,而太平宮也成為本地居民之重要集會 處所。然咸豐三年(1853),大坪林之泉州移民襲擊,燒毀太平宮;事平修復後,

又在同治四年(1863)重新擴建(李順仁,2001:106-107)。

太平宮的祭祀圈主要有大坪頂、頂城、下城、溪洲、十四份、石頭厝、外

(5)

姓所闢,林、賴二姓皆為拓墾富戶,建築宏偉公館,以藏租穀,故名之。

安坑的聚落以公館崙為界,上游五重溪河谷以三城廖家為中心的車子路、

頭城、二城、三城、四城與五城是所謂的「內五張庄」,公館崙下游安坑溪流 域則稱為「外五張庄」(李順仁 2001:100)。

(10)大茅埔

據當地耆老所說,此處早期是遍地長滿了茅草的山埔,故名大茅埔,不過 現在已看不到滿山茅草。位於安康路二段與三段交接處,有一大茅埔橋北方有 五重溪支流自山上蜿蜒而下,於大茅埔橋處匯入五重溪。據當地耆老口述,此 橋過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從日治時代以來,煤礦開採事業一度發達(過去有

「和裕煤礦」 、 「同福煤礦」 、 「志安煤礦」) ,因此修橋舖路早年大茅埔為石橋,

橋面寬度只能容納一輛運煤車通行,路面則是石子路。當年採煤業興盛,車水 馬龍。1980 年代,因大型社區進駐,乃拓寬安康路為二線道,拓寬安康路為兩 線道,大茅埔橋同時也改為鋼筋混凝土橋,完成年代為 1982 年 5 月(李順仁 2001:102)。

(11)小粗坑

大茅埔橋北方地勢較高,形成溪谷,舊名小粗坑(現已開闢為綠野香坡大 型社區),有五重溪支流自山上蜿蜒而下,於大茅埔與小粗坑交界處的前方匯 入五重溪。

(12)頭、二、三、四、五城

位於安坑通往三峽的安康路三段兩側,循著五重溪北邊的河谷,分佈著頭 城、二城、三城、四城、五城等聚落,舊稱為安坑庄五城。安坑五城各聚落所 興建的房子,是屬於連續式家屋,橫窄縱深、牆壁和鄰家相連的狹長型房屋,

房屋一般較路面高約一層樓,相當約二樓之處設有窗戶,能夠朝闖入者丟擲石 頭等,便於攻擊。由五城的位置和順序可以瞭解,先民是從溪口依序向溪的上 游開墾,陸續形成集居的村落,甚至住得相當密集,由此產生共同防衛的機能;

村落內的通路既窄且彎曲,如同迷宮一般,即使敵人來襲,也容易迷路而無法 脫逃;相反地,村落中的居民若被追殺,則較容易擺脫。據當地耆老說法,過 去牆上存在槍眼,過去原住民來襲時還使用過。

安坑五城這種小型集居型式農村聚落,為共同抵禦外敵所形成的設施,整 個聚落因為團結防禦所形成的親密關係,也可以這從這些村落的居民大多同姓 看出。其中廖姓是安坑五城地區的大姓氏(李順仁,2001:111)。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者富田芳郎在日治時代的調查,認為安坑是台灣

北部少有的小型的集居型農村聚落,其集居的目的是為了自衛;原先他以為

台灣北部農村居住型態為散居型,南部為集居型,未料隨後在新店安坑發現

集居型聚落,且極為典型,富田芳朗認為,安坑的地名有城字,暗示著移民

們設有自衛設施,是為了防範原住民泰雅族的抵禦設施。

(6)

圖 3-1-2 安坑庄聚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以張瓊文(2001)附圖為底圖改繪而成,2003 年】

二.安坑地區行政區的演變

新店在清代據臺後於康熙廿三年(1684)隸屬諸羅縣,至雍正九年(1731)改隸

「淡水廳淡水堡」 ,後又改隸為「拳山堡」 。至光緒元年(1875)隸「淡水縣拳山堡」 , 後改稱「文山堡」。光緒十三年(1887)新店擴大為大坪林莊、新店莊、安坑莊、

直潭莊。

1895 年日人佔領台灣,台北之初設台北縣,下轄六堡,其中新店屬於「文 山堡」 。1896 年日人將台北縣分設成十三個「辦務署」原文山堡改置「景尾辦務 署」,1900 年又改置「深坑辦務署」。

1901 年又廢縣置廳,原台北縣被劃分為台北、基隆、新竹、深坑與桃園等 五廳;深坑廳管轄原深坑辦務署轄區。 1909 年廢深坑、基隆二廳,併歸台北廳;

原文山堡分設新店、深坑兩支廳;新店支廳下轄新店、安坑、木柵、景尾四區。

1920 年日人全面改革台灣地方制度,將全台劃分五州三廳,州下設郡,郡下設

街、莊;新設文山郡下轄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等四莊。1923 年文山郡「番

(7)

直轄,1980 年升格為新店市。

新店在清治及日治時期即有安坑莊和安坑區的地名,由表 3-2-1 中得知安坑 的行政範圍在日治時期已有一明顯之確立。

表 3-1-1 新店市行政區清治、日治與光復後對照表

光復後 日治時代 清治

台北縣 台北州 廳 署

縣轄市名 鎮

區名及鎮名 郡

莊 名

字 名

字 名

區名或番地 廳及支廳名 廳及支廳名 署名 署名

光 緒 堡 名 同 治 堡 名

大坪林 新店、七張、十二張、十四張、寶斗厝

青潭

青潭、沖車坑、稻子園坑、濕水坑、員潭 子坑、大崎腳、德高嶺、楣子寮、五份子、

十六份、十四份、四十份、湖閃坑、雙坑

新 店 區

安坑

大坪頂、頂城、芊蓁湖、下城、大底、十 四份、下十四份、石頭厝、大楠坑、柴埕、

外挖子、內挖子、公館崙、大茅埔、車子 路、薏仁坑

安 坑 區 台 北 縣 新 店 支 廳 台 北 縣 深 坑 支 廳 深 坑 辦 務 署

尾 辦 務 署

水 縣 文 山 堡

水 廳 拳 山 堡

直潭

過橋坑、蘆竹濫、赤皮湖、小粗坑、湖子 內、頂石厝、康雅崙、屈尺、城仔、雙溪 口、直潭、灣潭、中溪、堡潭、磺窟、猿 湖、獅子頭、回天湖、廣興、小坑、平廣 坑

山 區 新 店 鎮

龜山 龜山、大粗坑、四崁水、蛇舌仔、粟仔園

番 地 番 地 番 地 番 地 番 地 番 地 番 地

【資料來源:彙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及新店市公所(1999)】

三 .安坑地 區住宅的主要分區

安坑地區原屬農村聚落,與新店市區隔著新店溪遙遙相望,故早期交 通 不 便 , 但 隨 著 台 北 都 會 區 的 發 展 及 住 宅 郊 區 化 的 進 行 , 人 口 大 量 移 入 , 安坑地區在光復後只設有公崙、雙城、柴埕、頂城等四里,爾後人口增加快速,

行政區劃多所變更,歷經多次行政區的調整,至民國 2002 年共劃分為 20 個里(表 3-1-2 及圖 3-1-3a∼3-1-3d)。

安 坑 地 區 行 政 區 劃 一 再 調 整 (表 3-1-2),在前述的文章中已敘述,安坑 地 區 的 住 宅 有 許 多 是 鄰 里 的 住 宅 社 區 型 式 , 也 因 各 自 的 區 域 特 性 , 發 展 出 各 自 的 生 活 圈 , 本 文 即 以 最 初 的 四 個 里 及 居 民 生 活 圈 將 安 坑 地 區 分 為 三 個 次 分 區(圖 3-1-4),茲將三個次分區的各里調整及住宅發展分述如下:

(一) 太平區

本 區 位 於 新 店 溪 畔 靠 近 碧 潭 橋 頭 , 本 區 偏 向 安 坑 的 東 側 , 由 於 離 新 店

市 區 較 近 , 早 期 交 通 較 其 他 兩 區 便 利 , 是 三 個 區 域 中 最 早 發 展 的 地 區 , 因

(8)

本 區 有 一 太 平 宮 廟 宇 為 當 地 居 民 信 仰 中 心,故 以 太 平 區 命 名 之。1946 年為 頂 城 里 ; 1953 年頂城里分出下城里;1970 年頂城里又分出太平里;1998 年 太 平 里 又 分 出 美 城 里 。 本 區 雖 發 展 較 早 , 但 由 於 山 區 較 陡 , 又 靠 近 水 源 保 護 區 , 住 宅 擴 展 不 易 , 故 後 期 發 展 較 慢 , 居 民 的 生 活 圈 和 新 店 市 區 的 關 係 較 其 他 兩 區 緊 密 。

(二 )新 和 區

本 區 緊 臨 中 和 南 勢 角 商 圈 , 位 於 安 坑 地 區 的 北 側 , 其 住 宅 發 展 應 屬 中 和 南 勢 角 的 延 伸 地 帶 , 在 行 政 區 上 雖 屬 新 店 市 , 但 居 民 的 生 活 圈 與 中 和 南 勢 角 較 為 緊 密 。1946 年∼1980 年皆為柴埕里;1981 年分出永安里;1993 年 柴 埕 里 另 分 出 安 和 里;民 國 87 柴埕里部份區域歸為公崙里,永安里又分 出 永 平、 新 和 里。 1998 永安里分出永平、新和里。本區較靠近南勢角的永 安 、 永 平 及 新 和 里 的 地 形 較 為 平 坦 , 但 腹 地 較 小 , 居 住 密 度 較 高 , 綠 地 空 間 亦 較 其 他 二 區 小 。 因 本 區 有 一 新 和 國 小 , 為 本 區 居 民 子 女 的 主 要 學 區 , 故 以 新 和 區 命 名 之 。

(三 )公 崙 區

本 區 位 於 安 坑 的 西 側 及 西 南 側 , 因 公 崙 為 本 區 最 早 發 展 的 地 方 , 故 以 公 崙 區 命 名 之 。 早 期 因 交 通 較 為 不 便 而 發 展 緩 慢 , 但 自 從 各 項 聯 外 道 路 系 統 完 成 後( 安 康 路 拓 寬、環 河 快 速 道 路、北 二 高 ) ,人 口 集 居 規 模 逐 漸 擴 增,

故 後 期 發 展 快 速。1946 年本區有公崙及雙城里;1970 年公崙里另分出德安

里,1985 年雙城里另分出日興里及玫瑰里;其中玫瑰里為玫瑰中國城社區

所 在,日 興 里 有 碧 瑤 別 墅,德 安 里 有 台 北 小 城,皆 屬 於 山 坡 地 的 住 宅 社 區 ,

安 坑 山 坡 地 住 宅 人 口 開 始 增 加。1993 年德安里另分出明城里(台北小城、黎

明 清 境 ), 玫 瑰 里 另 分 出 吉 祥 里 , 此 兩 里 皆 屬 於 玫 瑰 中 國 城 ( 亦 稱 玫 瑰 社

區 ); 1998 年公崙里分出安昌里,安昌里是目前安坑面積最小的里,此里

非 常 特 別,是 由 20 棟集合式住宅大樓所構成的里,人口密度亦相當高;明

城 里 (黎 明清 境 、觀天 下 )分 出小 城 里(台北 小 城);雙 城 里另分 出 香坡 里(綠

野 香 坡);2002 年德安里另分出達觀里(達觀鎮)。

(9)

表 3-1-2 新店市安坑地區村里名沿革表 光復後

2002 1998 1993 1985 1982 1970 1953 1946

日治時期(1945 年以前)

安昌 安昌

公崙 公崙 公崙 公崙 公崙 公崙 德安

達觀 德安 德安 明城 明城 小城 小城 明城

德安 德安 德安

公崙 公崙 一股坡、公館崙、大茅埔、

車子路、薏仁坑、木柵

雙城 雙城

香坡 香坡 雙城 雙城 日興 日興 日興 日興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吉祥 吉祥 吉祥

雙城 雙城 雙城 雙城

頭城、二城、三城、四城、

五城、三城湖、深坑子、

安 坑 大 粗 坑 、 安 坑 小 粗 坑、二叭子

安和 安和 安和 公崙 公崙

柴埕 柴埕 柴埕 柴埕 柴埕 永安 永安

永平 永平 新和 新和

永安 永安 永安

柴埕 柴埕 柴埕

內挖子、大楠坑、石頭厝、

南興、梓栳寮、豬肚山、

溪西、柴埕、外挖子

下城 下城 下城 下城 下城 下城 下城 頂城 頂城 頂城 頂城 頂城 頂城 太平 太平

美城 美城 太平 太平 太平 太平 頂城 頂城

大坪頂、芊蓁湖、溪洲、

十四分、大湖底、下城、

頂城

安坑 新店街 文山郡 台北州

(資料來源:彙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及新店市戶政事務所戶政資料)

圖 3-1-3a 1946 年安坑地區里界圖

【資料來源:

彙整

新店市公所資料, 2003 年】

圖 3-1-3b 1970 年安坑地區里界圖

【資料來源:

彙整

新店市公所資料, 2003 年】

(10)

圖 3-1-3c 1985 年安坑地區里界圖

【資料來源:

彙整

新店市公所資料】

圖 3-1-3d 2002 年安坑地區里界圖

【資料來源:

彙整

新店市公所資料】

圖 3-1-4 安坑地區里界及區域圖

(11)

第二節 安坑地區住宅空間的形成與區位特性

安 坑 地 區 原 屬 於 農 村 聚 落 , 復 因 台 北 都 會 區 的 擴 展 及 人 口 大 量 增 加 , 本 區 快 速 發 展 , 本 節 擬 就 影 響 安 坑 地 區 住 宅 空 間 的 形 成 因 素 , 分 為 都 市 化 的 影 響 、 房 屋 市 場 背 景 因 素 、 交 通 發 展 及 都 市 計 劃 的 實 施 加 以 探 討 , 再 以 安 坑 地 區 住 宅 建 成 年 代 及 住 宅 空 間 特 性 綜 合 探 討 其 區 位 特 性 。

一 . 安坑地區 住宅空間的形成因素 (一 )都 市 化 的 影 響

一 般 而 言,都 市 因 工 商 業 發 展,聚 集 經 濟 的 效 益,工 業 發 展 會 導 致 經濟 發 展 在 空 間 上 的 不 均 衡 , 工 業 就 業 機 會 多 , 再 加 上 工 業 發 展 所 帶 動 的 第 三 級 產 業 , 往 往 使 就 業 機 會 更 集 中 在 都 會 區 , 進 而 導 致 大 量 的 人 口 遷 移 。 都 市 化 的 影 響 主 要 反 映 在 人 口 結 構 的 轉 變 上 , 人 口 結 構 在 不 同 時 、 空 間 中 變 化 , 也 反 映 出 生 活 空 間 在 各 方 面 的 變 遷 。 因 此 探 討 安 坑 地 區 住 宅 空 間 的 形 成 因 素 時 , 分 析 不 同 時 期 的 人 口 結 構 是 相 當 重 要 。

本 文 以 安 坑 地 區 人 口 總 數 及 人 口 增 加 指 數 為 主 要 分 析 依 據 , 以 1971 年 為 基 期 , 計 算 歷 年 的 人 口 增 加 指 數 (表 3-2-1),並據以繪製出歷年人口增加 指 數 圖 ( 圖 3-2-1)。

根據表 3-2-1 及圖 3-2-1 中可知,新店及安坑總人口以 1985 年為一轉折點,在 1971~1984 年之間新店全市的人口增加指數皆高於安坑地區,1973 年 12 月間,中 央新村建設完成,帶動了附近的開發,人口迅速流入新店市區;而後歷經台北市 區房價上漲,新店市區掀起一片建築熱潮,數百戶以上的大型社區相繼完成,故 人口增加較快;然而安坑地區在 1971~1984 年之間,雖有玫瑰中國城、台北小城 等大型山坡住宅的完工,人口亦有增加,但整個安坑的人口成長率及增加指數還 是低於新店全市。

1985 年之後,安坑的人口成長率及增加指數都開始高於新店全市,1986~

1992 年是本區人口增加較快的時期,此一時期也是台灣房地產的榮景,隨著住宅 區的迅速擴展,周圍山坡地所建的大型社區反而成為新店市最主要的人口流入 區;1993~1997 年人口持續增加,但已較前期趨緩,民國 1998 年之後,受到林肯 大郡及 921 地震影響,山坡地住宅社區的安全亮起紅燈,使得安坑的人口增加較 為緩慢。

另根據表 3-2-1 及圖 3-2-2 得知,安坑地區人口佔全市人口的比例逐年升高,

1972 年僅達 18.44%,往後比例逐年升高,至 2002 年佔 35.72%,新店市超過三成

以上人口居於此地,其總人口數甚至超過台北縣的若干鄉鎮。

(12)

表 3-2-1 新 店 市 及 安 坑 地 區 歷 年 人 口 變 化 表

新店全市 安坑地區

年 總人口 增加數 歷年人口成 長率(%)

以1971年為 基期人口增 加指數(%)

總人口 增加數 歷年人口 成長率(%)

以1971年為 基期人口增 加指數(%)

安坑人口佔 全市比例

(%) 1971 95409 19285 20.21 1972 104149 8740 9.16 9.16 19207 -78 -0.40 -0.40 18.44 1973 113870 9721 9.33 19.35 20145 938 4.88 4.46 17.69 1974 123442 9572 8.41 29.38 21560 1415 7.02 11.80 17.47 1975 130858 7416 6.01 37.15 22530 970 4.50 16.83 17.22 1976 141959 11101 8.48 48.79 24150 1620 7.19 25.23 17.01 1977 145809 3850 2.71 52.83 23925 -225 -0.93 24.06 16.41 1978 152915 7106 4.87 60.27 22711 -1214 -5.07 17.77 14.85 1979 160553 7638 4.99 68.28 22512 -199 -0.88 16.73 14.02 1980 166423 5870 3.66 74.43 24012 1500 6.66 24.51 14.43 1981 171315 4892 2.94 79.56 29715 5703 23.75 54.08 17.35 1982 178173 6858 4.00 86.75 29699 -16 -0.05 54.00 16.67 1983 184126 5953 3.34 92.99 34330 4631 15.59 78.01 18.64 1984 187637 3511 1.91 96.67 37839 3509 10.22 96.21 20.17 1985 190579 2942 1.57 99.75 40785 2946 7.79 111.49 21.40 1986 198125 7546 3.96 107.66 45436 4651 11.40 135.60 22.93 1987 205094 6969 3.52 114.96 46860 1424 3.13 142.99 22.85 1988 210942 5848 2.85 121.09 50318 3458 7.38 160.92 23.85 1989 216757 5815 2.76 127.19 53766 3448 6.85 178.80 24.80 1990 225517 8760 4.04 136.37 56551 2785 5.18 193.24 25.08 1991 233277 7760 3.44 144.50 63074 6523 11.53 227.06 27.04 1992 240558 7281 3.12 152.13 68249 5175 8.20 253.90 28.37 1993 245897 5339 2.22 157.73 71874 3625 5.31 272.69 29.23 1994 248822 2925 1.19 160.80 74500 2626 3.65 286.31 29.94 1995 250559 1737 0.70 162.62 77426 2926 3.93 301.48 30.90 1996 254078 3519 1.40 166.30 82098 4672 6.03 325.71 32.31 1997 259166 5088 2.00 171.64 87248 5150 6.27 352.41 33.66 1998 261024 1858 0.72 173.58 89701 2453 2.81 365.13 34.37 1999 263603 2579 0.99 176.29 92462 2761 3.08 379.45 35.08 2000 268290 4687 1.78 181.20 95109 2647 2.86 393.18 35.45 2001 272500 4210 1.57 185.61 97124 2015 2.12 403.62 35.64 2002 275467 2967 1.09 188.72 98398 1274 1.31 412.30 35.72

【資料來源:彙整新店市戶政事務所 1971~2002 年人 口 資料】

(13)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新店全市總增加率(%)

安坑地區總增加率(%)

圖 3-2-1 1971~2002 年新店全市及安坑地區人口增加指數圖

【資料來源:彙整新店市戶政事務所 1971~2002 年人 口 資料】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年

圖 3-2-2 1971~2002 年安坑地區人口佔新店市人口比例圖

【資料來源:彙整新店市戶政事務所 1971~2002 年人 口 資料】

(14)

(二 )房 屋 市 場 發 展 背 景

1970 年代臺灣的房屋地市場曾一度受到退出聯合國以及國際石油能源 危 機 衝 擊 , 使 國 內 經 濟 陷 入 不 穩 定 狀 態 , 但 隨 後 推 動 的 十 大 建 設 , 在 大 型 公 共 投 資 帶 動 下, 使 得 景 氣 恢 復, 並 隨 後 創 下 高 經 濟 成 長 率, 其 後 在 1979 年 雖 有 再 次 的 石 油 危 機 , 臺 灣 仍 安 然 度 過 , 並 創 下 舉 世 矚 目 的 經 濟 奇 蹟 , 房 屋 市 場 在 此 機 制 導 引 下 , 引 發 一 波 波 的 建 築 熱 潮 。

1980 年代,都市近郊的土地開發成為建築界的熱潮,安坑地區的大型山坡 住宅在此時期成功的推出;在 1987~1990 年期間,又因台幣升值,股票市場 大 漲 帶 動 房 價 大 漲 , 房 屋 投 資 獲 利 大 , 造 成 房 屋 交 易 熱 絡 ; 由 上 述 人 口 資 料 對 照 分 析 , 安 坑 地 區 在 1980~1989 年代,人口數增加了二倍餘,成長幅 度 驚 人。1990 年國內股市由一萬二千多點瞬間暴跌,使房地產交易受到重 影 響 , 景 氣 大 幅 下 滑 , 後 又 受 到 公 平 交 易 法 、 土 地 增 值 稅 等 影 響 下 , 房 地 產 持 續 低 迷,1995 年推出 800 億房地產振興方案與降低首次房屋貸款利率 等 利 多 政 策,但 1997 年發生林肯大郡事件後,都市近郊的山坡地開發遭受 到 嚴 重 衝 擊,房 地 產 市 場 不 振,較 特 殊 的 是 安 坑 地 區 竟 不 受 此 波 景 氣 影 響,

且 對 照 前 述 人 口 資 料 分 析(表 3-2-1),安坑地區人口在此時期還是快速增 加,1997~1998 年人口成長率合計達 9.08%,原因是先前預售 屋陸續完工。

在 1999 年後,全省實施容積率管制使得土地交易呈現停滯現象,台灣地區 房 地 產 進 入 了 寒 冬 , 建 築 景 氣 持 續 低 迷 , 且 台 灣 經 濟 成 長 減 緩 現 象 明 顯 可 見 , 因 此 大 幅 壓 低 了 房 地 產 市 場 的 需 求 , 雖 然 政 府 透 過 公 共 投 資 陸 續 撥 入 1500 億及 3200 億振興房地產業專案,仍然無法使房地產景氣回升,也使 得 原 本 發 展 活 絡 的 安 坑 地 區 房 屋 市 場 受 到 影 響 , 對 照 人 口 資 料 分 析 ( 表 3-2-1),1999 年後安坑地區人口成長逐漸趨於緩和。

3-2-2 全國房地產建築景氣波動表 全 國 房 地 產 建 築 景 氣 波 動 (年期)

週 期 年 代 波 谷 波 峰 波 谷

第 一 波 1973~1975 1973 1974 1975 第 二 波 1976~1985 1976 1979 1985 第 三 波 1986~1990 1986 1988 1990 第 四 波 1991~2000 1991 1994 2000

【資 料 來 源 :行政院營建署 2000 年第四季房地產景氣動向說明】

(15)

表 3-2-3 全國政經情勢發展與房地產業相關表

房地產景 氣狀態

國內外政經大事 房地產大事

1974 高峰 衰退 全球經濟不景氣、十大建設開始 頒布建築融資令、宣布解除高樓禁建

1975 衰退 蔣中正崩俎 立法院通過「國民住宅條例」,廢止興建國民住宅貸款 條例

1976 低迷 宣佈「非都市土地使用分管制規則」

1977 谷底 5 項公職人員選舉 公布「平均地權條例」、台灣地區全面實施平均地權 1978 復甦 蔣經國、謝東閔就任第六任正、副總統 公布「國民住宅實施條例」、調高土也公告現值、國防

部發佈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 1979 繁榮 第2 次石油危機、通貨膨脹、中美斷交 修正公布實施「改善投資環境實施要點」

1980 高峰 衰退 中央民代增補選、通貨膨脹 宣佈空地限期建築措施、追查大戶(3 戶以上) 購屋資

1981 低迷 全球不景氣 空地期建築使用及照價收買、改善建築業當前困境專 案貸款

1982 低迷 廢止1974 年「建築融資禁令」、台北市實施容積率

1983 低迷 選舉增額立法委員 公布「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方法」

1984 谷底 兩伊戰爭影響,油價上漲 蔣經國就任第七任總統

公布「未實施容積管制地區綜合設計鼓勵辦法」

1985

低迷 十信、國信事件、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經濟部促進建築業健全發展方案、准許房屋仲介公司 設立登記、行政院決定暫停徵收空地稅、土地增值稅 採比例率

1986 復甦 台幣大幅升值、股價指數突破萬點大關、中央民 代增補選

內政部頒布「建築經理公司管理辦法」、國有財產局標 售土地

1987

繁榮 宣布台灣地區解嚴、放寬外匯管制 重新公告地價、國有財產局代標售西門町土地創天 價、各金融機構全面調高存放款利率、開辦獎勵民間 投資興建國宅

1988 繁榮 蔣經國總統逝世、政券商開放設立 公共施補償費發放、各銀行實施緊縮不動產融資措施 1989 高峰 衰退 公職人員選舉、天安門事件、開放銀行設立 大幅調高存款準備率、選擇性信用管制、行政院公布

「當前住宅問題因應措施」

1990

衰退 台灣股市大幅下跌、李登輝、李元簇就任第八任 總統、副總統

全國土地會議、公告地價與公現值採兩價分離、大幅 調土地公告現值、辦理「無自用住宅者購買自用住宅 貸款」

1991 復甦 宣告終止動員勘亂時期、二屆國代選舉 央行四度調低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營建署發佈台 灣省實施容積率、國建六年計劃定案

1992

衰退 中韓斷交、二屆立委選舉 公布交易法實施、央行暫停無擔保或副擔保之購地貸 款、台北市地下室納內容積率管制、內政部全面掃蕩 工業區住宅

1993 低迷 連內閣上台、十四全大會國民黨重組、縣市長選 舉、辜汪會談召開

全省實施地下室容積率管制、振興經濟方案、央行調 降存款準備率、保險業辦理三十年期房貸

1994

復甦 省市長及省議員選舉、內閣改組 建築技術規則增定高層建築物專章、建築技術規則限 制為設置挑空空間建築樓層高度3.6 公尺、六萬元一 坪國宅平價政策公布

1995

衰退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公布、中共飛彈試射東海演 習、主委選舉、

央行核撥800 億不動產容資、召開全國建築會議、銀 行法修正開放銀行辦理三十年房貸、開始課徵土地交 易所得稅

1996

復甦 推動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加強推動工商綜合區開 發、台糖釋出萬餘頃土地供民間投資用、兩岸因 香港主權回歸中共,陷於疆化對立情形、第一屆 民選總統選舉

二千億股市安定基金、廢止選擇性信用管制,並辦理 7.9%低率房貸、修正後稅捐稽徵法正式生效

1997 低迷 東南亞金融風暴、股匯市重挫、香港回歸大陸 、 發生林肯大郡事件

北縣、宜蘭縣及高雄市實施容積管制、公布「夾層屋 處理原則」

1998 低迷 鎮長、村里長、北高市長選舉 都市更新條例通過實施、

1999 低迷 九二一大地震 台灣省全面實施容積率、1500 億振興房地產景氣方案 2000 低迷 第二屆民選總統選舉 提出3200 億的購屋優惠貸款金額

【資料來源:彙整台灣地區房地產業年鑑(1998)及許欣芳(2001)】

(16)

(三)交通發展

安坑地區因住宅發展帶動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其人口數甚至超過台北縣許多 鄉鎮,安坑地區的發展亦是台北都會區擴張的一部份,其發展與交通的革新不無 關係,交通的易達性會影響居民的居住意願,交通建設是住宅發展的主要推動者,

會使聚落產生空間結構的變動,而交通網路的建設具有公共財的特徵,居民對於 住宅的選擇會受交通狀況而影響,故將探討安坑的交通發展。

1.區域內部道路系統

本區內的主要道路系統,包括幹道的安康路(15-20 公尺)及安和路(20 公尺),此 二路段兩側住宅發展密度高,北二高安坑交流道通車後,嚴重影響通過性車流之 運轉,尤其是安康路二段,是所有山坡地社區的車流匯集處,再加上車道縮減,

造成週邊道路交通壅塞,可由安坑地區歷年的交通流量統計(表 3-2-4 及圖 3-2-3),

發現本區交通流量增加快速,使得安坑交流道聯路道路服務品質低落,道路容量 已無法滿足該地區之交通需求,內部交通的擁塞,嚴重影響居民的環境品質。

表 3-2-4 安坑地區縣道日平均交通流量統計表

觀測站 頭城 挖子橋 碧潭橋

路段 五城-公館崙 南勢角-公館崙 公館崙-新店

交通量 (PCU)

以 1971 年為基 期的成長率 (%)

交通量(PCU) 以 1971 年為基 期的成長率(%)

交通量 (PCU)

以 1971 年為基 期的成長率(%)

1971 年 2632 4135

1976 年 5191 97.23 6613 59.93

1981 年 10687 306.04 8914 115.57 15917

1986 年 14599 454.67 14341 246.82 20557 29.15 1991 年 17689 572.07 28546 590.35 25389 59.51 1996 年 26064 890.27 41826 911.51 42017 163.98 2002 年 45065 1612.20 47095 1038.94 46156 189.98 註:1.交通流量的車輛包含小型車、大客車、大貨車、聯結車、特種車、機車。

2.交通流量單位:PCU(機車 0.5PCU、小客車 1 PCU、大客貨車 3 PCU)。

3.公館崙-新店因無 60 年交通流量資料,以 1981 年為基期計算其成長率。

【資料來源:彙整台灣省公路局第一區工程處(1971~1996 年)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

護工程處(2002 年)交通資料】

(17)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2 日平均通流量(PCU/日)

頭城 挖子橋 碧潭橋

圖 3-2-3 安坑地區縣道日平均交通流量統計表

【資料來源:彙整台灣省公路局第一區工程處(1971~1996 年)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第 一區養護工程處(2002 年)交通資料】

2.區域外部交通系統

本區的對外交通系統有主要幹道有北二高、碧潭大橋及中安便橋;北二高安

坑交流道通車,成為安坑地區民眾對外的主要路線;碧潭大橋由四線道拓寬為六

線道,有效紓解安康路擁塞的車潮;中安臨時便橋的架設縮短本區居民通往水源

快速道路的時程,對於安坑的對外交通頗有助益 (圖 3-2-4) 。 安坑地區多大型住

宅社區蜂擁建築肇使公共設施如道路等無法做適當的配合,陳積已久的交通問題

使得安坑區高級社區的本質與競爭優勢有所改變,也連帶影響居民的居住品質。

(18)

圖 3-2-4 安坑地區主要道路圖

【資源來源:本研究 2004 年改繪自新店都市計畫街道圖,2002 年】

3.交通改善工程計畫

為了紓解安康路之交通,改善北二高安坑交流道聯絡道路服務品質,健全

新店安坑地區聯外交通路網,提高該地區之交通可及性,規劃交通改善計畫(圖

3-2-5) ,主要包含(1)新店外環道路,屬安坑 40 米特一號道路,此部分已納入「台

北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劃」 ,並予以優先推動,預計 2006 年完工通車。(2)永

和次系統 25 米道路配合五重溪高架便道伸及中安大橋工程,全線預計 2005 年完

工通車,屆時可銜接縣側環快。(3)台北縣側 32 米環快道路,預計 2006 年底完

工通車。 (4)中和次系統 30 米道路可通北二高中和交流道。(5)安坑輕軌捷運系統

由環狀捷運十四張站達安坑地區(圖 3-2-5)。

(19)

圖 3-2-5 安坑地區主要道路圖及規畫預定道路圖

【資源來源:本研究 2004 年改繪自新店都市計畫街道圖,2002 年】

(四)都市計畫的實施

都市計畫的實施對於都市土地的開發與景觀的塑造有顯著影響,光復前安坑 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隨著台北都會區的發展,都市計畫的發布實施,更 是造成都市空間變化之主因。新店市都市計畫於 1956 年發布實施,1972 年辦理 擴大都市計畫,於 1974 年 11 月發布實施。1977 年 1 月辦理都市計畫第一期之通 盤檢討,於 1987 年 5 月發布實施。1988 年 2 月辦理變更新店都市計畫(第一期公 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檢討),於 1991 年 9 月發布實施。

其規劃分區將新店市劃分為大坪林地區、水源特定區、安坑地區及青潭地區

等四個分區。「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位於第三分區。 「擬定新店安坑地區

主要計畫」係依據都市計畫法第十條第五款規定辦理,並奉行政院七十年五月二

日函辦理。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期能善安坑地區之發展及都市機能,並

(20)

規劃提供各項公共設施暨交通及排水等系統,以妥善解決本地區公共設施、道路 交通嚴重負荷等問題。

安坑地區的快速發展與都市計畫的實施密不可分,這些計畫之推動時間,正 值臺灣經濟起飛時期,隨著都市擴張以及經濟的極速發展,都市近郊地帶土地利 用效率的提升,並連結一系列社會關係產生變化。

日治時期本區人口較少且農地、林地較多,1970 年代一系列都市計畫開展,

對於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的安坑地區而言,開始產生新的變化,由於都市計畫必須 徵收土地,農地變更地目成住商用地,較易為地主所接受,故使土地的徵收較為 容易,對照前文所述,安坑地區的住宅發展大規模開發於 1980 年代,可以證明都 市計畫的實施,不但使地主願意釋出土地,並陸續吸引建商的投資開發,使建造 環境在透過公共政策、建商、土地所有權者、資金與公共設施等因素的配合下,

提升居住環境品質與土地利用效率,爾後人口大量移入,居住需求增加。

然而在「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中有屬於已開發建築密集地區者,主 要是因「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計劃案於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十六日辦理公 開展覽,惟歷經十年尚未完成都市計畫法定程序,且其間並未辦理禁建,形成區 域內部分地區依「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申請開發為住宅社區,建築發展密 集;爾後將此地區劃設為「已開發建築密集地區」 ,面積一二五・八公頃,並排除於 本計畫案區段徵收範圍外,佔「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的 36.10%(表 3-2-5、

圖 3-2-6),這也是安坑地區內側山坡地住宅密集之因。

(21)

表 3-2-5 「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 土地使用分區 面積(公頃) 佔都市計畫

區總面積(%)

佔都市發展用 地面積(%)

備註(劃 設標準) 已開發建築密集地區 125.85 24.85 36.10 -

住宅區 81.23 16.04 23,30 -

醫療專用區 4.48 0.88 1.29 -

商業區 0.73 0.14 0.61 ≤22.30

工業區 2.12 0.42 - -

保護區 148.22 29.27 4.62 -

機關用地 16.10 3.18 2.58 -

國中用地 8.98 1.77 2.96 ≥8.30 學校用地

國小用地 10.32 2.04 0.12 ≤10.36

市場用地 0.41 0.08 0.38 -

體育場用地 1.33 0.26 0.44 ≤4.16

鄰里公園兼兒童遊樂場 1.52 0.30 0.95 ≤4.16

停車場用地 3.31 0.65 7.46 ≥2.05

公園(含兼體育場)用地 25.99 5.13 1.10 ≥7.85

綠地 3.85 0.76 3.67 -

垃圾處理場用地 12.80 2.53 0.17 -

自來水用地 0.58 0.11 - -

溝渠用地 9.57 1.89 13.78 -

道路用地 48.04 9.49 0.24 -

變電所用地 0.82 0.16 0.05 -

電信用地 0.16 0.03 - -

合計(一) 506.40 100.00 100.00 -

合計(二) 348.61 - 100.00 -

註:合計(二)係指扣除保護區及溝渠用地面積。

【資源來源:彙整「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1985 年】

(22)

圖 3-2-6 新店安坑地區都市計畫圖

註:地圖內紅線範圍為公崙區內之 1985 年「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之範圍。

【資源來源:本研究 2004 年改繪自新店都市計畫街道圖,2002 年】

(23)

二.安坑地區住宅空間的區位特性

前文對於安坑地區住宅空間的形成因素進行探討與分析,本文將再針對安坑 地區三個次分區的住宅空間區位特性加以探討,主要以住宅空間的建成時間及住 宅空間特性加以說明。

(一)住宅空間的建成時間及類型

在前節分析中可知,早期安坑的開發主要是沿著今天的安坑溪和五重溪河谷 的安坑通谷一帶開墾,故舊住宅區主要集中在安康路和安和路沿線,當時是以零 星開發為主,少有大型住宅社區進駐;真正使安坑地區住宅進入高峰期的關鍵因 素乃玫瑰中國城住宅社區的開發成功,往後此區的住宅開發以社區為主要型式,

形成以獨立社區為主的發展模式。本文將再以安坑地區住宅的建成時間及類型,

來分析其住宅空間特色。

1.太平區

太平區由於地緣位置關係,最靠近碧潭橋,和新店市區距離較近,是三個分 區中最早發展的區域;住宅類型有二類,第一類為以主要道路分布的舊住宅區,

下城、頂城里位於安坑地區的主要幹線安康路上,故發展較早,住宅建築時間始 於 1970 年代,但早期開發時較無規劃,多為零星住宅且以無電梯公寓或獨棟樓 房為主,區內並無大型住宅社區;第二類為山坡地上新住宅社區,位於太平區東 南側的美之城和潭之鄉住宅社區,美之城為五層無梯公寓,住宅建成時間大約為 1984 年,全區屬開放式空間,外人容易進入容易,且較無公共設施;而潭之鄉為 別墅型住宅社區,住宅建成時間大約為 1987 年,全區有入口管制門哨,且面對新 店溪,風景宜人。

2.新和區

新和區在地緣上靠近中和南勢角商圈,由於中和南勢角住宅發展已趨於飽 和,故向此區延伸;住宅類型有二類,第一類為以主要道路分布的舊住宅區,是 沿著安和路上的零星住宅,多為無電梯的公寓型式;第二為主要道路及沿線分布 的新住宅社區,以安和路及其沿線為主,大多為電梯大樓住宅,建築時間始於 1990 年代,住宅社區此時開始發展,集居規模形成,分布在新和區北側及南側,此類 住宅區人口高度密集。

3.公崙區

公崙區面積較大,住宅類型有三大類,第一類為主要道路分布的舊住宅區,

位於安康路二段及三段的沿線多為零星住宅。

第二類為山坡地上的新住宅社區,位於公崙區的西南側及西北側,其中玫瑰

中國城的建成年代最初是在 1980 年,其公共設施完善,在當時成為台北頗有名

氣的住宅社區,於是建商又在 1982∼2000 年陸續推出許多住宅區,導致區內共

(24)

有 18 個管理中心,並設有社區發展協會,來統一規劃社區活動,是一個組 織 發 展 完 備 的 住 宅 型 社 區 , 但 全 區 屬 開 放 式 空 間 , 初 期 在 入 口 處 有 入 口 管 制 哨 , 但 隨後開發過於密集,形成區內住宅型式混亂,人口高度密集,也因 住 戶 眾 多,入 口 管 制 哨 取 消,形 成 人 員 進 出 管 制 不 易,也 影 響 住 戶 環 境 品 質 。 台 北 小 城 的 建 成 時 間 在 1983 和 1990 年,約 1400 戶,區內公共設施齊全,

行 政 區 劃 屬 小 城 里,管 理 完 善。黎 明 清 境 的 建 成 時 間 在 1990 年,分為兩區,

黎 明 清 境 屬 別 墅 型 式 約 1049 戶,觀天下為電梯大樓約 376 戶,黎明清境公 共設施完善,全區設有入口管制哨,管理完善,行 政 區 屬 明 城 里。另 山 坡 地 社 區 中 開 發 較 晚 的 香 坡 社 區,建 成 時 間 大 約 在 1996~1999 年,共分為四大區,

安 祥 山 莊 區 為 公 寓 和 電 梯 大 樓 混 合 型,共 1558 戶;綠野香坡為電梯大樓,

共 420 戶;伴吾別墅區為別墅和公寓混合型,共 609 戶;彩蝶別墅區為連 棟 別 墅 型 , 共 719 戶;每個分區的警衛為自聘形式,並未統一管理,且此 區 因 地 勢 較 高 , 故 人 口 數 較 其 他 山 坡 地 社 區 低 。 達 觀 鎮 的 建 成 時 間 為 1997~1999 年,全區多屬電梯大樓型式,共 2411 戶,達觀鎮在 2002 年才 劃 設 為 達 觀 里 , 因 地 勢 高 且 坡 度 較 陡 , 大 型 公 車 無 法 靠 站 , 居 民 對 外 必 須 搭 乘 社 區 巴 士 或 自 行 開 車 , 交 通 較 為 不 便 , 人 口 總 數 較 低 。 整 體 而 言 , 這 類型住宅社區大多有完善的休閒設施,價格又較低,一時之間吸引人口高度聚集。

第三類為主要道路分布的新住宅社區,是公崙區人口高度聚集的另一類住宅 區,主要分布在安康路二段上的電梯大樓住宅,位於公崙區的東北側,這類型住 宅建成時間始於 1990 年代後期,且很快地人口匯集,是公崙區中商業最繁榮的 處所,初期只是零星小型商店,後有頂和超市、便利超商、全國電子、屈臣氏、

燦坤等連鎖零售業進駐,成為公崙區的小型商業中心,但因腹地較小,發展有限。

(25)

表 3-2-6 安坑地區的大型住宅社區一覽表 分區 住宅區名稱 完工時間

(年代) 住宅型式 里名 社區內重要設施說明 太平區 北新美之城 1984 五層無電梯公

寓 美城 社區管理中心、藍球場、鄰里公園

太平區 潭之鄉 1987 別墅型 美城 社區管理中心、社區公園、藍球場、社 區警衛、全區入口管制哨

公崙區 台北小城 1983~

1990年

獨棟別墅、雙併

別墅 小城

社區公園、社區活動中心、藍球場、

游泳池、網球場、溜冰場、兒童遊戲場、

社區警衛、全區入口管制哨、社區內有 民間經營的幼稚園、便利商店等

公崙區 大學詩鄉 1995年 獨棟別墅、雙併 別墅、電梯大樓 公崙

游泳池、健身室、社區活動中心、藍球 場、游泳池、網球場、公共停車場、兒 童遊戲場、社區警衛、全區入口管制 哨、社區巴士

公崙區 玫瑰中國城

1982~

2003年

五層無電梯公 寓、七樓電梯公 寓、獨棟別墅、

雙併別墅、連棟 別墅

玫瑰 吉祥

社區公園、藍球場、網球場、溜冰場、

社區發展協會、社區活動中心、地下停 車場、公共停車場、社區警衛、社區內 有民間經營的幼稚園、便利商店、商 場、菜市場、郵局

公崙區

黎明清境 ( 黎明清境別 墅、觀天下大樓 )

1990年 連棟別墅、雙併 別墅、電梯大樓 明城

全區入口管制哨、 .社區巴士、游池泳、

網球場、藍球場、社區公園、社區活動 中心、兒童遊戲場、社區警衛、公共停 車場

公崙區

綠野香坡 (伴吾 別墅、綠野香 坡 )

1996

~1999年

五樓無電梯公 寓、七樓電梯公 寓、電梯大樓、

獨棟別墅、雙併 別墅、連棟別墅

香坡

別墅區有入口管制哨、社區管理中心、

地下停車場、兒童遊戲場、社區公園、

社區警衛、社區內有民間經營便利商 店、小型商店

公崙區

達觀鎮

(A1~A5、萬象 區 )

1997

~1999年 電梯大樓、七樓

電梯公寓 達觀

社區管理中心、地下停車場、兒童遊戲 場、社區公園、社區警衛、社區巴士、

休閒會館俱樂部 (收費會員制)、社區內 有民間經營幼稚園、便利商店 公崙區 碧瑤別墅 1986、

1994年

獨棟別墅、連棟

別墅、電梯大樓 日興 全區入口管制哨 公崙區 錦繡山莊 1981年 五樓無電梯公

寓 日興 游泳池、幼稚園 (已棄置使用)

【資料來源:本研究實察所得,2003 年】

(26)

圖 3-2-7 安坑地區大型住宅社區建成時間圖 註:圖中灰色部分為零星住宅區

【資源來源:本研究 2004 年改繪自新店都市計畫街道圖,2002 年】

(27)

(二)住宅空間特性

住宅空間亦是生活空間的一部份,本文擬由住宅自有比率、形式、住宅坪數、

房屋使用型態來針對住宅空間作一概要分析。

1.住宅自有比率分析

住宅自有比率愈高代表居民對居住地的向心力愈高,對居住地產生認同感的 程度也愈高。由表 3-2-7 可知住宅自有比率分析為自有(88.67%)、非自有(11.33%),

若和台北縣平均值相較(82.5%)

3

,本區的自有住宅比率稍高。三個區域中以公崙區 自有率更高(90.33%),一般若是租賃房屋,多選擇交通便利之處,公崙區交通雖較 為不便,但環境清幽、住宅社區內公共設較為充足,故若居住此地者大多以自有 比率較高。

表 3-2-7 受訪居民住宅自有比率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目前居住狀況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自有 94 87.85 165 85.49 383 90.33 642 88.67 非自有 13 12.15 28 14.51 41 9.67 82 11.33

合計 107 100.00 193 100.00 424 100.00 724 100.00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而得,2003 年】

2.住宅形式分析

由表 3-2-8 可看出受訪居民居住住宅形式依序為電梯大樓(44.06%)、公寓型-

無電梯(26.52%)、別墅型(17.68%)、獨棟透天厝(9.53%)、舊式磚造或木造平房 (1.93%)、其他(0.28%),電梯大樓的比例最高,因本區住宅的興起主要是在 1980 年房地產榮景時代所產生,電梯大樓價格較低廉,大批建商搶建,吸引許多小家 庭購屋。

另分三個區域的住宅形式,太平區以公寓型-無電梯比例最高(32.71%),因其 發展較早之故。新和區主要為電梯大樓(57.51%)、公寓型-無電梯(39.38%),其餘 比例皆低,應是本區的腹地較小,所以公寓及電梯大樓雜然並陳於此區內,獨棟 或別墅型較少。公崙區以電梯大樓(43.16%)、別墅型(24.29%)較高,在本區山坡地 上有許多別墅型住宅,區內綠地空間充足,公共設施完善,故本區別墅型比例為 三區之冠。

3 根據台北縣政府,2000 年,<「修訂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人文社會部門基礎研究>調查,台 北縣房屋自有率為自己或配偶的(67.3%)、公母所有(12.6%)、配偶父母所有(1.9%)、子女所有(0.6%)、

子女配偶所有(0.1)、租的(14.7%)、借住(2.0%)、配住公家宿舍、公司或工廠宿舍(0.5%)、配住眷村 (0.2%),合計自有比率為 82.5%。

(28)

表 3-2-8 受訪居民住宅形式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住宅形式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公寓型(無電梯) 35 32.71 76 39.38 81 19.10 192 26.52 電梯大樓 25 23.36 111 57.51 183 43.16 319 44.06

別墅型 23 21.50 2 1.04 103 24.29 128 17.68 獨棟透天厝 21 19.63 1 0.52 47 11.08 69 9.53

舊式磚造或木造平房 3 2.80 3 1.55 8 1.89 14 1.93

其他 0.00 0.00 2 0.47 2 0.28 總和 107 100.00 193 100.00 424 100.00 724 100.00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而得,2003 年】

3.住宅坪數分析

由表 3-2-9 可知受訪居民住宅坪數依序為 31-40 坪(34.94%)、41-60 坪

(27.90%)、21-30 坪(21.27%)、61-80 坪(11.19%)、20 坪以下(3.04%)、80 坪以上(1.66%)。

再以三域區域分別比較,亦看出地區差異,三個區域雖皆以 31-40 坪為最高,

但新和區由於腹地較小,坪數多集中在 31-40 坪高達(47.15%),其次為 21-30 坪 (26.94%),較少 60 坪以上之大坪數;公崙區及太平區區內由於有相當比例的別墅 住宅,故大坪數比例稍高,其中公崙區內 60 坪以上坪數更是合計高達 17.69%,較 其他二區高出許多。

表 3-2-9 受訪居民住宅坪數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住宅坪數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20 坪以下 0.00 7 3.63 15 3.54 22 3.04

21-30 坪 27 25.23 52 26.94 75 17.69 154 21.27 31-40 坪 34 31.78 91 47.15 128 30.19 253 34.94 41-60 坪 31 28.97 40 20.73 131 30.90 202 27.90 61-80 坪 15 14.02 3 1.55 63 14.86 81 11.19 80 坪以上 0.00 0.00 12 2.83 12 1.66

總和 107 100.00 193 100.00 424 100.00 724 100.00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而得,2003 年】

4.房屋使用型態分析

(29)

地區的商店多為小型零售商店,販賣商品多為日常生活必需品,多屬於鄰里商業 中心,商店大都是一樓營業,而二、三樓多為店主住家使用。

表 3-2-10 受訪居民房屋使用型態分析表

太平區 新和區 公崙區 合計 房屋使用型態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純住宅 101 94.39 172 89.12 383 90.33 652 90.06 商業與住宅兼用 5 4.67 18 9.33 34 8.02 63 8.70

工業和住宅兼用 0.00 2 1.04 1 0.24 3 0.41 農舍和住宅兼用 1 0.93 1 0.52 6 1.42 6 0.83

總和 107 100.00 193 100.00 424 100.00 724 100.00

【資料來源:根據研究樣本分析而得,2003 年】

第三節 安坑地區住宅之社群移入趨勢及影響因素

一.安坑地區社群移入趨勢

(一 )安 坑 地 區 人 口 密 度 的 空 間 變 化

人 口 密 度 可 以 表 示 居 民 與 其 居 住 地 區 關 係 的 作 用 , 透 過 不 同 的 時 期 人 口 密 度 所 展 現 的 空 間 變 化 分 析 , 能 清 楚 地 掌 握 區 域 內 部 發 展 的 軌 跡 。 安 坑 在 1973 年的行政里界為公崙、德安、雙城、柴埕、下城、頂城、太平等七 個 里 , 至 民 國 91 年已分為 20 個里,本文以 1971 年、1985 年、1993 年、

1998 年、2002 年(里界調整的年代),這些年代來看人口密度的變化情形(表 3-3-1 及圖 3-3-1∼3-3-5);並以前節中所述 1985 年為安坑人口變化的轉折 點,來 觀 察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率,以 1971 年為基期計算 1971~1985 年來人口密 度 增 加 率,以 1986 年為基期計算 1986~2002 年的人口密度增加率,以更清 楚 瞭 解 人 口 密 度 空 間 變 化 。

1. 太平區

1971 年的人口密度中,各個區域的人口密度均不高,安坑地區全區平 均 值 只 有 723 人/㎞²,本區的人口密度明顯高於平均值,是三個區域中最高 的,包 括 頂 城 里(3769 人/㎞²)、太平里(2194 人/㎞²)、下城里(1181 人/㎞²),

因 早 期 安 坑 地 區 內 陸 的 交 通 不 便 , 此 三 里 因 靠 近 碧 潭 橋 頭 , 發 展 較 早 ; 但

隨 著 都 市 化 的 進 行 , 此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並 無 明 顯 增 加 , 若 由 1971~1985 年的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率 來 看 , 頂 城 里 呈 現 負 成 長 , 下 城 里 增 加 了 158.43%,太平

(30)

里 增 加 了 103.24%,因下城和太平里是由頂城里分出,其增加較快。

相 較 於 其 他 二 區,太 平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並 無 大 幅 成 長, 2002 年的人口密 度 中,只 有 由 太 平 里 分 出 的 美 城 里 人 口 密 度 較 高(7115 人/㎞²),因美城里屬 於 整 體 開 發 的 住 宅 區 , 不 若 其 他 三 里 屬 於 零 星 的 住 宅 區 , 故 人 口 密 度 稍 高 於 其 他 三 里 。1986~2002 年的人口密度增加率頂城、下城里呈現負成長,

太 平 、 美 城 增 加 率 為 182.27%。整體看來,太平區的人口密度增加率較其 他 二 區 低 。

2. 新和區

1971 年全區人口密度只有 794 人/㎞²,爾後人口密度愈來愈高,1985 年 就 達 12927 人/㎞²,人口密度增加率達 1528.09%,人口密度大幅成長;

隨 著 人 口 的 增 加, 2002 年的人口密度中永安里為 18097 人/㎞²、新和為 21988 人/㎞²、永平里為 23099 人/㎞²,人口密度逐年提高;整體看來,靠近中和 南 勢 角 的 永 安 、 新 和 、 永 平 三 里 , 人 口 密 度 都 超 過 一 萬 人 以 上 , 應 和 這 三 里 的 地 理 位 置 較 靠 近 中 和 南 勢 角 有 關 。 若 以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率 來 看 ,

1986~2002 年永安、永平、新和三里增加率為 584.85%,柴埕及安和里的增 加 率 較 緩 為 284.91%,由此可看出人口擴展的方向。

3. 公崙區

1971 年本區只有公崙、德安、雙城三里,各里的人口密度均不高,人 口 密 度 較 高 者 為 公 崙 里 2141 人/㎞²,是安坑內五張庄發展較早的地區,其 他 地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較 低。 隨 著 人 口 的 增 加, 人 口 密 度 逐 年 提 高,1985 年雙 城 里 人 口 密 度 達 10528 人/㎞²,在 1971~1985 年的人口密度增加率中,雙城 里 達 4866.04%,成長幅度驚人,主因是玫瑰中國城陸續完工,造成人口移 入。 1993 年人口密度中,吉祥里達 64462 人/㎞²,玫瑰里也達 22722 人/㎞²,

兩 者 皆 為 玫 瑰 中 國 城,另 屬 於 黎 明 清 境 和 台 北 小 城 的 明 城 里 也 有 11984 人/

㎞²,三者皆屬於山坡地住宅區。1998 年人口密度中,吉祥里 66725 人/㎞²、

玫 瑰(22264 人/㎞)、小城(20296/㎞²) 、明城(15457 人/㎞),這些山坡地住 宅 區 的 人 口 密 度 皆 較 高 。 安 昌 里 於 民 國 87 年由公崙里分出,1998 年人口 密 度 達 38852 人/㎞²,安昌里在安坑的各里中面積最小,位於安康路 2 段,

區 內 有 許 多 零 售 商 店 , 商 業 機 能 較 強 , 故 人 口 集 中 , 人 口 密 度 亦 較 高 。 2002 年的人口密度和 1998 年的趨勢差不多,安昌里為人口密度為 47801 人/㎞²,大幅提升。在山坡地住宅區方面,明城里(16494 人/㎞²)、小 城 里(11757 人/㎞²),較上期漸少;吉祥里(66031 人/㎞²)與玫瑰里(24559 人/

㎞²),和前期差不多;在山坡地社區中人口密度較低為香坡里(4474 人/㎞²)

及 達 觀 里 (2806 人/㎞²),因其開發時間較其他山坡地住宅區晚,地勢亦較

高 。 雙 城 、 德 安 及 日 興 里 , 皆 有 山 坡 地 住 宅 , 但 住 宅 的 規 模 和 數 量 並 沒 有

(31)

較 大,故 增 加 率 較 高;公 崙 和 安 昌 合 併 計 算 增 加 率 為 1694.55%,這兩個里 位 於 安 康 路 沿 線 , 商 業 較 為 熱 鬧 , 故 增 加 率 較 高 ; 雙 城 、 香 坡 合 計 增 加 率 為 522.11%,其中以香坡的增加率較高,因其是新開發的山坡地住宅區;

屬 於 玫 瑰 中 國 城 的 玫 瑰 、 吉 祥 里 合 併 增 加 率 為 949.10%,可見玫瑰中國城 住 宅 區 還 是 吸 引 了 許 多 人 口 移 入 ; 日 興 里 的 增 加 率 為 全 區 最 低 , 應 和 其 偏 向 內 側 且 面 積 較 大 有 關 。

表 3-3-1 安坑各里歷年人口密度變化表

【 資 料 來 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 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 研 究 統 計 而 得 】 人口密度(人/㎞²) 人口密度增加率(%) 里名 2002 1998 1993 1986 1985 1971 1971~1985 1986~2002 下城里 960 935 1054 1234 3052 1181 158.43 -22.20 頂城里 2300 2538 2775 2788 2196 3769 -41.74 -17.50 太平里 4139 3644 4833 3987 4459 2194

太 平 區

美城里 7115 7362 103.24 182.27

安和里 4909 4749 4401

柴埕里 5168 4379 2737 2618 12927 794 284.91 永安里 18097 17561 13504 9226

永平里 23099 18658

新 和 區

新和里 21988 22013

1528.09

584.85

安昌里 47801 38852

公崙里 6161 5626 4598 3007 3908 2141 82.53 1694.55 德安里 2198 1830 1362 1083 3715 479

達觀里 2806

明城里 16494 15457 11984 小城里 11757 20296

675.57

2970.64

雙城里 1125 1195 1147 900 10528 212 香坡里 4474 3579

522.11

日興里 1066 1059 1015 575 85.39 玫瑰里 24559 22264 22722 8635

公 崙 區

吉祥里 66031 66725 64462

4866.04

949.10

平均 3674 3364 2696 1704 1530 723 111.62 113.79

(32)

圖 3-3-1 安坑地區 1971 年人口密度圖

【 資 料 來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研 究 統計 而 得 】

圖 3-3-2 安坑地區 1986 年人口密度圖

【 資 料 來源 : 彙整新 店 戶 政 事 務所 人 口

資 料 經 本研 究 統計 而

得 】

數據

圖 3-1-2  安坑庄聚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以張瓊文(2001)附圖為底圖改繪而成,2003 年】  二.安坑地區行政區的演變      新店在清代據臺後於康熙廿三年(1684)隸屬諸羅縣,至雍正九年(1731)改隸 「淡水廳淡水堡」 ,後又改隸為「拳山堡」 。至光緒元年(1875)隸「淡水縣拳山堡」 , 後改稱「文山堡」。光緒十三年(1887)新店擴大為大坪林莊、新店莊、安坑莊、 直潭莊。      1895 年日人佔領台灣,台北之初設台北縣,下轄六堡,其中新店屬於「文 山堡」 。1896 年日人將
表 3-1-2  新店市安坑地區村里名沿革表  光復後  2002 1998 1993 1985 1982 1970 1953 1946 日治時期(1945 年以前)  安昌 安昌  公崙 公崙  公崙 公崙 公崙 公崙  德安  達觀  德安 德安  明城 明城  小城 小城  明城  德安 德安 德安  公崙 公崙 一股坡、公館崙、大茅埔、車子路、薏仁坑、木柵  雙城 雙城  香坡 香坡  雙城 雙城  日興 日興 日興 日興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吉祥 吉祥 吉祥  雙城 雙城 雙城 雙城 頭城
圖 3-1-3d  2002 年安坑地區里界圖
表 3-2-1 新 店 市 及 安 坑 地 區 歷 年 人 口 變 化 表   新店全市  安坑地區  年  總人口  增加數 歷年人口成 長率(%)  以1971年為基期人口增 加指數(%) 總人口 增加數 歷年人口 成長率(%) 以1971年為基期人口增加指數(%)  安坑人口佔全市比例(%)  1971  95409     19285 20.21  1972  104149 8740  9.16  9.16  19207 -78  -0.40  -0.40  18.44  1973  11387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展館場地應分區並進行實聯制,另主辦單位應於會展活動之 入口處/報到處設置掃瞄 QR Code

七、 如發生實際參展設計圖與本局核准之設計圖不同者,應依「補 助辦法」第 28 條第 1

貿易轉向出口較高附加價值商品、鼓勵生產具國際競爭力產 品、促進國內外市場產品拓銷、改善並補助貨運物流業、出 口商支援措施;提升旅遊、教育、醫療等服務業措施。俄羅 斯總統普丁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未訂定外國人 於不同樓層或 區域移動,及 住宿於不同樓 層或區域之外 國人,不得同 時使用公共區 域之設施設備 或一起用餐之 管理規則;非 屬緊急避難或

面臨疫情之下經濟衰退危機,東協各國政府機動提出因應措施。印尼總統佐科威表示,政府應更

2、實施方式:人次室於完成退前意願調查後,應評估屆退人員參

各締約國應依上述第 15.01 條之規定,採行與本章有關之措施,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