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證分析

在文檔中 經濟發展過程的實證研究 (頁 26-31)

本文在樣本的選取上是以

Maddison (1991)

研究中

15

OECD

國家

3

進行實 證分析,其中包括了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義大 利、日本、荷蘭、挪威、瑞典、瑞士、英國與美國。

本文實證研究期間為

1870

年至

2000

年,其涵蓋期間前後並共

131

年。但因 有資料無法取得之障礙,日本的資料僅包含

1885 - 2000

年,荷蘭

1900 - 2000

年,

瑞士

1899 - 2000

年,德國

1870 - 1992

年。其中

1870 – 1949

年的人均實質

GDP

資料來源為

Maddison (1991)

1950

年之後的資料則來自

Penn World Table 6.1 4

跨 國時間序列人均實質所得

(RDGPL

指標

)

(4-1)

為此

15

OECD

國家在

1870

年至

2000

年的人均實質

GDP

,可以經

3 澳洲因 1870 年人均實質 GDP 較英國高,不符合我們的研究目的,於是將之排除在分析的國家 之外。

4 Penn World Table Mark 5 由 Summers 與 Heston 於 1991 年所整理建立,目前最新版為 PTW 6.1,其將各國 1950 - 2000 年的經濟時間序列資料,以 1996 年的國際商品價格為基期,將資料 轉換為實質會計帳以利跨國的分析比較。由於 PTW 6.1 無德國的資料,因此德國的資料來自 PTW5.6,而資料涵蓋期間為 1950 – 1999 年。

t y t

0 t

y t

0 (a) β 1 < 0 , β 2 > 0 , β 3 > 0 , t 1 < 0 , t 2 ∈ ( 1 , 131 )

t 1 t* 1 t 2 1 t 131

(b) β 2 2 = 3 β 1 β 3 , β 1 < 0 , β 2 > 0 , β 3 < 0 , t( 1 , 131 )

131

由圖形大略看出,

1870 - 1940

年各國均以緩慢的速度成長,而在

1940

年之後經 濟快速成長,此現象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成長理論相一致,即一國的經濟成長會 歷經三個成長階段;但圖形中第一和第三階段的減速成長並不明顯,這可能與缺 乏更早期與成長成熟期的資料有關。

英國是最早開始經濟發展的國家,因此以她減去其他

14

OECD

國家而得 的人均實質

GDP

之差,按新興古典內生成長理論應先擴大再縮小;圖

(4-2)

為英 國與其他

14

OECD

國家間在

1870

年至

2000

年人均實質

GDP

之差,除了英 國-加拿大、英國-美國兩組曲線看似單調遞減,英國-瑞典與英國-瑞士兩組 的曲線有部分為

U

字型外,其他組在圖形上大致則都呈倒

U

曲線。

0 4000 8000 12000 1600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AUSTRI A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BELG I UM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CANADA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DENM ARK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FI NLAND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FRANCE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G ERM AN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I TALY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JAPAN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NETHERLANDS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NO RW AY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SW EDEN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SW I TZERLAND

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S

4-1

各國人均實質

GDP

走勢圖

- 100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Aust r ia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Belgium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Canada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Denm ar k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Finland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Fr ance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G er m any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I t aly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Japan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Net her lands

- 300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Nor way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Sweden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Swet zer land

- 1200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UK- US

4-2

英國與

14

OECD

國家人均實質所得之差異

由圖

(4-2)

可觀察到資料散佈的情形,且欲檢定倒

U

曲線的成立與否,因此應設 定二次式模型;然而為避免曲線退化成一直線,因此設定較具有彈性的三次式時 間趨勢模型,於是待估計的迴歸式為:

t

t t t t u

y = β 0 + β 1 + β 2 2 + β 3 3 + ,

(4.1)

此節,我們分別使用三種方法進行估計,分別為:最小平方估計法(

OLS

)、利

Hodrick-Prescott

過濾器平滑資料再行

OLS

估計與修正殘差一階自我相關最小

平方估計法(

AR(1)

4.1 最小平方估計法(OLS)

(4.1)

式中

y t

為英國與其他

14

OECD

國家間人均實質

GDP

之間差的時間

序列資料,可以分解作兩個部份:即長期時間趨勢與短期隨機波動。其中三次式 的時間趨勢是我們所著重的研究目的所在,而

u t

為干擾項。

由於資料存在異質性與序列相關,因此以

Newey - West

1987

)提出的

robust

standard errors

考慮殘差項可能存在的條件異質性與自我相關的問題,重新估計

標準誤,以尋求較正確的結果。

一個良好的迴歸模型其迴歸係數在不同期間內的變動,應該呈現穩定性;由 於資料的涵蓋期間長達

131

年,因此我們有必要檢測研究期間內是否發生結構性 變動。

Brown, Durbin & Evans

1975

)說明了

CUSUM

技術在測定結構轉變中的 應用;由於

OLS

殘差和最後為零,基於

OLS

殘差的

CUSUM

圖就很難用來解釋,

所以繪製

CUSUM

圖主要是針對遞推殘差。在遞推殘差和等於零的上方和下方對

稱畫兩條直線,可作為判斷偏離水平軸顯著性的一種手段,所畫的直線代表殘圖 越過兩條直線或者其中之一的機率等於一個給定的顯著水準。

資料起始年

1870

年設定為

t = 1

,而

2000

年設定為

t = 131

;使用最小平方法 估計

(4.1)

式的結果列於表

(4-1)

,而圖

(4-3)

(4-4)

分別為實際值、估計值和殘差項

CUSUM

檢定結果。

31

在文檔中 經濟發展過程的實證研究 (頁 26-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