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實驗原理

2-1 核磁共振原理

2-1-1 Larmor 頻率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主要是指帶有磁矩的原 子核在靜磁場下,受電磁波影響產生共振躍遷的現象。

電子、質子帶有電荷且有自旋現象,其行為類似於微小的電流迴 路,移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因此電子、質子如同微小的磁鐵,故稱 為磁偶極(magnetic dipole)。

在沒有外加磁場時,原子核的磁偶極沒有固定指向,淨磁化強度 (net magnetization)等於0,圖2-1(a)。當給予一外加磁場B0時,磁矩則 會成平行及反平行方向排列如圖2-1(b)。

(a) (b)

圖 2-1(a)沒有外加磁場下原子核磁矩指向任意方向 (b) 給予一外加 磁場 B0時磁矩成平行及反平行方向排列

在外加磁場下自旋原子核會有進動(precession)現象,也就是原子

5

6

7

2-1-2 波茲曼分布理論與磁矩強度

在一般環境,沒有能階分裂,所有原子核能量均相等。但是,當 有外加均勻磁場時,這些氫原子的質子有的處在低能階,有的處在 高能階。會依據波茲曼分布( Boltzmann distribution theory ) ,

N/N = e–ΔE/kT

(2-1-8) N是低能階的自旋數量,N是高能階的自旋數量,k 為波茲曼常 數,T 為絕對溫度。在室溫環境下,kT

 

E,原式近似為:

N/ N = 1 –ΔE/kT

(2-1-9)

溫度越高時,在高能階的粒子數越多。NMR 頻譜是原子自旋吸 收能量後由低能階躍遷到高能階,之後其自旋再從高能階掉落到低能

階所發出之訊號頻譜。因此 NMR 訊號的大小和高低能階上的粒子分 布情形有關,而磁化量 M0沿 Z 方向的分量 MZ會正比於 N

N

MZ = (N-N) μz

(2-1-10)

8

2-1-3 B

1

脈衝

古典力學的觀點來看,由於氫原子核的淨磁化強度相較於外加 磁場強度太小,無法在Z方向量測到氫原子核淨磁化強度的變化。因 此,為了要量測到NMR訊號,必須先將淨磁化強度的方向移開Z軸,

使得在X-Y平面上有分量可供測量。

在外加磁場下原子核磁矩會指向磁場方向,要使淨磁矩偏離主磁 場 B0需要外加能量,因此在 X 軸上加一交流磁場 B1使得淨磁矩往Y 軸偏離。而 B1的施予方式,是在線圈中通一頻率與 B0產生的 Larmor frequency 相同的交流電流。因為 B1施予時間不長,故被稱為 B1脈衝。

又因為脈衝和氫原子核的進動頻率相同,使氫原子核可獲得能量,故 稱為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現象。B1的強度與開啟的 時間可決定淨磁矩偏移的角度,

   B

1

t

(2-1-6) 強度越強或開啟越久,可使偏移的角度越大。

9

2-1-4 自由感應衰減(Free Induction Decay)

假設給予一 90°脈衝,當關閉 B1時,在 Z 方向上的磁矩強度分量

10 (spin-lattice relaxation) 和自旋自旋鬆弛(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晶 格鬆弛又稱縱向鬆弛,為磁矩在z分量的回復如圖2-5,此鬆弛率的倒

11

12

圖 2-8 Mxy 對時間關係圖

13

2-2 磁振造影原理

本實驗採用的成像方法為 Back-projection[18],是一種將 NMR 頻譜作投影的方式,依不同角度有不同的 NMR 頻譜作 360˚ 投影所 得出影像。

以圖 2-9 為例,中間三個紅點為樣品,從不同方向由 B1 脈衝打出 訊號,在某角度投影時,呈現出兩個樣品重疊而另一個獨立,重疊的 樣品做出投影即為較強的訊號,另一個獨立樣品的則較小。若從另個 角度投影則會呈現三個獨立樣品,所以會是三個較小的訊號。

圖 2-9 圖示 Back-projection

若想得到某角度的 NMR 頻譜來作投影,需在此角度加上欲施 加的梯度場,如圖 2-10 X方向的梯度分量為 GCosθ, Y 方向的則是 GSinθ。

14

圖 2-10 梯度分量

在分析 NMR 頻譜時,自旋的共振頻率即中心頻率 ω0 正比於 主磁場 B0 亦即 ω0 = γB0, γ 為磁旋比。梯度場中,在軸上不 同位置的原子核自旋感受到略為不同的外加磁場強度,使得其進動頻 率也略為不同,即頻率隨位置改變,這概念可用來作 MRI 頻率編碼 之用。

圖 2-11 梯度場中自旋共振頻率隨位置改變 此時若在 Z 方向共振頻率與磁場關係如下:

) zG γ(B +

ω =

0 z

(2-2-1)

15

由於磁場不均勻讓原子核自旋產生不同的頻率而使的線寬增加。

將全部角度的 NMR 頻譜,進行編碼轉成二維座標的對比影像,以 圖 2-12為例

圖 2-12 不同方向的 NMR 頻譜投影

在角度為 0˚ 得到頻譜是類似長方形的長邊, 90˚ 則為寬邊。

若是圓形則如圖 2-13,各方向投影皆相同

圖 2-13 圓形作投影

將 0˚~359˚ 的頻譜作編碼,訊號振幅轉成明暗對比,所得圖形 是俯視後的圖形,為一中間強度最強(較亮)周圍稍弱(較暗)的圓 形。

16

在其中一個軸向例如 X 方向進行頻率編碼,開啟一個 X 方向的 梯度磁場,此時 X 方向不同位置的原子核感受到的磁場略有不同,

進動頻率也不同,不同位置的 FID 也會以不同頻率衰減,實際量測 到的訊號是不同位置的訊號加總,可用傅立葉轉換將不同頻率的訊號 分析出來,不同頻率代表來自不同位置,故可從實際量測的訊號中分 離出不同位置的訊息。

17

2-3 光激發銣原子之自旋交換原理

2-3-1 銣原子的光譜

銣(Rubidium)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屬於 1A 族,化學符號為 Rb,

原子序是 37,其電子組態為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5s。最外圍的電 子決定了總角動量 J=L+S ,而銣原子在基態中軌道角動量 L 為零,

自旋角動量 S 值為 1/2,因此 J=1/2。受到自旋軌道耦合的影響,第 一激發態分裂成兩個子態 52P1/2與 52P3/2,當電子自旋由 52P1/2與 52P3/2

掉落到 52S1/2時,就會產生光譜學上所謂的 D1譜線與 D2譜線,對應 的波長分別為 794.8 nm 及 780 nm 如圖 2-14。

圖 2-14 Rb 之 D1、D2躍遷能階圖

18

2-3-2 光激發(Optical Pumping)銣電子

利用波長 795 nm 圓偏振光激發 Rb 原子,使 Rb 原子由 5S1/2之向 下自旋( spin down )( ms=-1/2 )激發到 5P1/2向上自旋( spin up ),鹼金 屬原子自旋分布至激發態 5P1/2的次能階( ms=1/2 )上,但是經過碰撞 (Collisional mixing)後會導致 mS=+1/2 與-1/2 都會存在。原本掉回 m=1/2 的機會只有 1/3,掉回 mS=-1/2 有 2/3(radiation Quenching )。

但和緩衝氣體 N2的碰撞後,掉落到基態 5S1/2的 mS=±1/2 次能階的機 會就會變成各半( N2 Quenching)。在吸收光子之前,Rb 原子本身具有 -1/2 的電子自旋角動量;從 5P1/2激發態掉落到 5S1/2後,Rb 原子就具 有 1/2 的電子自旋角動量,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帶有 1/2 的電子自旋 角動量就會增加,稱為光學灌注如圖 2-15。

圖 2-15 光激發 Rb 電子能階示意圖

19

2-3-3 Rb 與

3

He 之自旋交換作用

在光激發自旋交換(Spin-exchange optical pumping,簡稱 SEOP) 過程中,Rb 電子與3He 原子核發生雙碰撞(binary collisions)如圖 2-16,

並且產生角動量轉換(transfer of angular momentum),使得 3He 原子極 化。

圖 2-16 Rb 原子與3He 原子核之雙碰撞,並且產生角動量轉換

20

2-4 極化量計算原理

3

He 極化量的計算是和水的極化量作比較而得到,所以必須先測 量水的核磁共振訊號,圖 2-17 為量測水的 NMR 訊號的實驗架構示意 圖,包括均勻磁場 B0線圈、B1脈衝線圈和 NMR 頻譜分析儀等裝置,

而實驗的流程如圖 2-18,在靜磁場 B0下施予 B1脈衝後,得到 FID 訊號,再經由傅立葉轉換成頻譜。

圖 2-17 NMR 測量水訊號系統示意圖

21

圖 2-18 實驗流程示意圖

在外加均勻磁場中氫原子核將分裂成兩個能階,如圖2-19,並依 照波茲曼分布 (Boltzmann distribution) 進行能階分裂。

 

 

  

kT E N

N exp

(2-4-1)

22

23

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