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實驗前準備階段 (一) 儀器準備

1. 史密斯儀器 (G1-FW161, JOHNSON, China):進行仰臥推舉與蹲舉訓練及測驗。

(圖3-2)

2. 滑輪下拉機 (lat pull down) (NA-S-XPL-LPD, Nautilus XPLOAD, Vancou-ver):進行滑輪下拉訓練及測驗。 (圖3-3)

3. 馬錶:計時時間。

4. 測力墊 (Unsi Powertimer 300, NEWTEST, Finland):進行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 地挺身測驗。 (圖3-4)

5. 複合式無線感應器 (Curo mini, Automax, Taiwan):進行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 測驗。 (圖3-5)

6. 4公斤藥球 (medicine ball):進行上肢增強式訓練。

7. 50公分跳箱 (box jump):進行下肢增強式訓練。

圖 3-2 史密斯儀器 圖 3-3 滑輪下拉機

圖 3-4 測力墊 圖 3-5 複合式無線感應器

(二) 相關表格

1. 參與者同意書 2. 健康狀況調查表 3. 熟悉期表

4. 正式實驗表 5. 訓練紀錄表 6. 品勢評分表

二、 熟悉期

參與者進行正式測驗前,必須先熟悉所有測驗內流程。

(一)參與者必須熟練仰臥推舉、蹲舉與滑輪下拉三項阻力訓練之動作,並確認能正確地 執行動作,再讓參與者進行 2-3 組不同重量負荷,並且在動作執行後學習如何使用運動 自覺努力量表 (圖 3-6)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以了解不同重量負荷下的強 度,並記錄其重量及 RPE,以便作為後續最大肌力測驗時作為重量負荷的參考。

圖 3-6 運動自覺努力量表 (Borg CR-10 量表)

(二) 爆發力測驗熟悉

本研究修改 Gerald 等 (2008) 所使用爆發力檢測方法,參與者分別熟悉下蹲垂直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以及爆發伏地挺身 (power push-up) 之標準動作,並確認參與 者能正確完成檢測動作。

三、 最大肌力測驗 (1RM)

熟悉期結束,休息 72 小時以上後,參與者進行仰臥推舉、蹲舉與滑輪下拉最大肌 力檢測 (1 repetition maximum testing, 1RM testing)。最大肌力測驗將參照 Kraemer 等 (1995) 方式,在 5-10 分鐘的熱身運動後 (慢跑與動態伸展運動),參與者以自身體重的 40-50%來進行 8-10 反覆的熱身活動,休息 2-3 分鐘後,再逐漸增加重量,以間接測量

最大肌力的方式來進行,反覆次數範圍落於 4-8 反覆,組間休息 3-5 分鐘。並且在 2-3 組內測量到參與者之最大肌力,避免肌肉疲勞而低估其最大肌力。休息 10 分鐘後,在 進行下一個運動的最大肌力測驗。其運動順序為仰臥推舉、蹲舉最後為滑輪下拉,並以 上下肢輪流交替,避免肌群疲勞。並參考 Epley (1985) 估計 1RM 公式:W x (1 + 0.0333 x R),W:重量;R:反覆次數,來推估最大肌力。

四、 爆發力測驗

最大肌力測驗結束後,休息至少 72 小時且確認肌肉無疲勞狀況後,進行下蹲垂直 跳測驗,測驗結束後休息 10 分鐘,再進行爆發伏地挺身測驗。此爆發力檢測,是用來 驗證複合式訓練是否對上下肢肌群爆發力有所提升。

(一) 下蹲垂直跳測驗

此測驗為下肢肌群爆發力的評估,參與者站立在測力墊上 (Unsi Powertimer 300, NEWTEST, Finland),雙手插腰,聽聞口令時膝關節向下彎曲後,再盡最大努力向上跳,

向上跳時,雙手維持插腰姿勢,著地時身體不可左右搖晃。參與者熟悉動作後,即將進 行三回合正式測驗,每回合間休息 2 分鐘,並取其最大值紀錄 (圖 3-7)。

圖 3-7 下蹲垂直跳示意圖

(二) 爆發伏地挺身測驗

此測驗為上肢肌群爆發力的評估,參與者雙手放置在測力墊上,雙手與雙腳與肩同 寬,聽聞口令時肘關節屈曲,再盡最大努力向測力墊推撐,雙手離開測力墊,著地時身 體不可左右搖晃。參與者熟悉動作後,即將進行三回合正式測驗,每回合間休息 2 分鐘,

並取其最大值紀錄 (圖 3-8)。

圖 3-8 爆發伏地挺身示意圖

五、 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測驗、速度力量評分

本研究引用陳美宏 (2012);陳鴻志、鐘博全與陳璽煌 (2012) 兩篇使用加速規檢測 加速度之檢測方法,因跆拳道品勢特殊性加以修改檢測方法。此測驗進行兩次,分別為 訓練前與八週訓練後,參與者進行測驗前,將四顆內含三軸加速規晶片與三軸陀螺儀晶 片 (Curo mini, Automax, TWN) 的複合式無線感應器固定在參與者的四肢上。上肢固定 於掌骨上方 (圖 3-9)、下肢固定於腳踝上方 (圖 3-10)。聽聞檢測員口令,展演「高麗」

品勢 (因高麗品勢是由最多跆拳道基本動作所組合而成的品勢套路,較能比較出所有動 作的加速度變化量,也是大專跆拳道品勢選手在競賽品勢中所會碰到的品勢之一),兩 次正式測驗。並配合跆拳道品勢規則,參與者須在跆拳道品勢競賽規程所規定之秒數完 成「高麗」品勢的展演 (43-48 秒),兩次品勢測驗間休息 60 秒 (世界跆拳道聯盟品勢比 賽規則及釋義,2013)。並取兩次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平均值之平均作為整體品勢合

加速度成績紀錄。

本實驗中擷取加速規 X、Y、Z 三軸之加速度,取樣頻率為 100Hz,同時攝影紀錄 測驗過程。擷取數據使用 Excel 軟體透過公式 ( ) 換算三軸合加速度,配合所 記錄之影片,找出「高麗」品勢中 49 個動作合加速度峰值,取平均值,作為整體品勢 動作合加速度。

進行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測驗,同時會請三位跆拳道品勢裁判,使用世界跆拳道 聯盟規範之品勢評分表 (附錄四) 來評判參與者兩次品勢的速度力量分數,並取兩次分 數平均值之平均作為速度力量分數成績紀錄。

圖 3-9 複合式無線感應器上肢固定處 圖 3-10 複合式無線感應器下肢固定處

六、 複合式訓練順序

實驗組之參與者進行為期八週複合式訓練,每週 2 次,共計 16 次的複合式訓練。參 與者在每次進行訓練前,將先進行 5-10 分鐘的熱身運動 (慢跑與動態伸展),接著進行 阻力訓練與增強式訓練的複合式訓練課表 (附錄三)。阻力訓練先做,中間休息 4 分鐘,

緊接著進行增強式訓練,休息 4 分鐘後,再重複上述之動作。阻力訓練與增強式訓練互 相交替順序為仰臥推舉 (bench press)、推藥球 (chest pass medicine ball);蹲舉 (squat)、

跳箱 (box jump);滑輪下拉 (lat pull down)、藥球頭頂扣籃 (medicine ball overhead slam)。阻力訓練第 1-2 週以 2 組 8RM (80% 1RM) 為訓練目標,增強式訓練為 2 組 10 反覆,3-5 週阻力訓練強度增加為 3 組 6RM (85% 1RM),增強式訓練為 3 組 10 反覆,

6-8 週阻力訓練為 3 組 4RM (90% 1RM),增強式訓練為 3 組 6 反覆,以輪流交替的方式

進行訓練,組間休息 4 分鐘;1-2 週運動間休息 1 分鐘,3-8 週運動間休息 90 秒。阻力 訓練過程將記錄參與者的運動自覺努力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以監控 訓練的強度,藉由 RPE 和實際訓練情形來決定是否增加重量負荷。若連續兩次訓練的 最後一組都能執行超過指定反覆的 2 下以上,即可在下一次的訓練增加重量負荷,來維 持指定反覆的重量負荷。重量負荷的增加以原重量的 5%為原則 (Santos & Janeira, 2008),避免超出設定的訓練強度。

(一) 仰臥推舉 (bench press) (訓練肌群:胸大肌、三角肌、三頭肌) (圖 3-11)

槓鈴須對準兩乳頭連線,雙手與肩同寬。起始位置為手臂伸直,槓鈴向下直到槓鈴 輕碰胸,再將槓鈴向上推直到手臂伸直。

圖 3-11 仰臥推舉示意圖

(二) 推藥球 (chest pass medicine ball) (圖 3-12)

雙手將藥球至於胸前,距離牆壁約為一公尺距離,雙手迅速將藥球推出,反彈後接 住再迅速推出,並重複上述之動作。

圖 3-12 推藥球示意圖

(三) 蹲舉 (squat) (訓練肌群:臀大肌、股四頭肌、腿後肌群) (圖 3-13)

蹲舉準備姿勢為站立於蹲舉架中心,將槓鈴置於頸後肩上,兩手握住槓鈴兩端,使 槓鈴重心兩側平衡。雙腳分開約與肩同寬,腳尖稍向外分開,兩腿可稍向前移動。在執 行蹲舉過程中,兩眼平視正前方,兩膝慢慢彎曲,下蹲直到大腿位置約同水平高度後,

兩膝再伸直至起始位置,切忌膝蓋勿超過腳尖,下背部挺直,避免受傷。

圖 3-13 蹲舉示意圖

(四) 跳箱 (box jump) (圖 3-14)

雙膝以半彎姿勢,以雙腳起跳至跳箱上,並以雙腳向後跳,落地後迅速起跳至跳箱 上,並重複上述之動作。落地時膝蓋依然呈現彎曲狀態緩衝,避免膝蓋向內受傷。

圖 3-14 跳箱示意圖

(五) 滑輪下拉 (lat pull down) (訓練肌群:闊背肌) (圖 3-15)

雙手下拉重量至胸前,下背部挺直,避免使用身體的重量去拉動負荷,並重複上述 之動作。

圖 3-15 滑輪下拉示意圖

(六) 藥球頭頂扣籃 (medicine ball overhead slam) (圖 3-16)

雙手將藥球拿超過頭頂,以類似扣籃的動作,雙手將藥球快速往地上砸,反彈接住 後,迅速重複上述之動作。

圖 3-16 藥球頭頂扣籃示意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