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本研究的約 20 位兒童,在幼稚園老師已親自或電話訪問進行基本資料訪談,

以了解兒童的身高體重、疾病史等基本狀況。如果發現有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兒童,則 加以排除。經由上述的兩道程序,選擇 20 位適合本研究之兒童參與研究。

二、隨機分組

前測 1.反應時間 2.事件關聯電位

實驗組 急性登階運動

介入

控制組 無運動介入

後測 1.反應時間 2.事件關聯電位

33

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將確定參與本研究之兒童分至實驗組(10 名)與控制組(10 名)。

實驗組在前測後進行一次性的踏車身體活動介入課程;而控制組則不加以進行任何身體 活動介入。

三、ERP 腦波收集

收集之資料包括刺激出現到反應按鍵的 RT 及 ERP 資料,ERP 分五回收集,每回刺激 數為 50 次,中間休息 30 秒。腦波收集實驗如圖 3-5 且包括以下步驟:

(一)參與者抵達前之前置作業

1. 儀器校正:進行多頻道腦波儀之手續。

2. 實驗參與者資料夾:包括實驗同意書、基本資料。

3. 準備實驗工具。

4. 設定刺激作業(Stim)程式。

(二)參與者抵達前之前置作業

1. 利用糖果與玩具等物品安撫兒童之情緒,並對老師及兒童說明實驗流程。

2. 進行電極配置,配置程序包括:

(1)電極接觸之皮膚面處理

為使電極接觸品質良好及降低電阻,實驗參與者須接受電極接觸之皮膚面處理,

處理程序以磨砂膏去除皮膚角質,位置包括參照電極位置、眼電位置、前額位置,至於 頭皮部分,則是請家長在前一日於家中將兒童頭洗乾淨。

(2)電極位置順序

本研究各電極之準備程序皆依照國際心生理學會之標準程序進行,其程序如 下:

A. 參照電極裝置

本研究所採用的參照電極位置為雙耳耳後乳突。

B. 眼電 (EOG) 裝置

眼電的位置為慣用眼眼瞼上方及眼角旁一公分位置,以接收眼球垂直及水平的活動,

作為去除受到眼動所影響的腦波偽訊 (artifact)。

34

C. 電極帽裝置

選取適合幼兒配戴之電極帽,於電極帽中的每個電極點放入拋棄式海綿軟塞,確認 電極位置對齊後,戴於頭上,並注入生理食鹽水至每個電極點。

(3)確認電極訊號品質

電極配置完成,隨即確認腦波及眼電訊號之品質,使電極電阻皆保持 10Ω以下。

圖 3-3 腦波收集流程圖 四、身體活動課程介入

本研究身體活動介入採用踏階運動來實施,在身體活動介入前,給予參與者 5 分 鐘的熱身。接著進行身體活動課程介入,身體活動介入強度為最大心跳率之 60%,介 入時間為 10 分鐘,參與之兒童在身體活動介入期間,依實驗者所設定之模式與速度在 高 25 公分踏階上下完成 10 分鐘的身體活動,為監控參與實驗之兒童在身體活動介入 期間的運動強度,每兩分鐘為參與者測量一次心跳率,並依照其心跳率的情況調整踏 階的頻率。在身體活動介入期間,參與之兒童如有任何不適的情況,可隨時向實驗者 反應,並立即中斷身體活動課程的介入。

五、ERP 資料收集

本研究採用修改版Flanker作業 (Eriksen & Eriksen, 1974; Hillman et al., 2006;

Pontifex & Hillman, 2007),分別測驗參與者知簡單區辨與執行控制認知功能。

修訂版Flanker作業 (Eriksen & Eriksen, 1974; Hillman et al., 2006; Pontifex &

Hillman, 2007) 則是包含了一致性與非一致性的刺激,一致性刺激為方向相同的五個箭 向家長與兒童說明實驗程序與實驗流程

進行電極配置

收集反應時間及事件關聯電位資料 填寫基本資料與簽屬實驗同意書

35

頭 (如:<<<<<或>>>>>),而非一致刺激為中間箭頭與旁邊四個箭頭方向不一致 (如:

<<><<或>><>>),實驗參與者必須根據中間箭頭的方向作出反應。在測驗實施前,參與 者先進行20次練習,如反應正確率低於60%,則再進行20次的練習,實際的測驗在練習 正確率達60%以上之後實施。測驗實施時,參與者坐在距離電腦螢幕前,刺激為五個高 2.5公分的箭頭所組成,刺激呈現時間為120毫秒,參與者必須在刺激出現後1000毫秒內 反應,刺激出現間隔為1100、1300與1500毫秒隨機變化。每回合刺激出現100次,一致 與非一致性刺激出現機率相同,分兩回合收錄,中間休息2.5分鐘,測驗總時間約7.5分 鐘,收集刺激出現到反應按鍵的ERP腦波。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