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紙七】「評論題」寫作

在文檔中 設計理念 (頁 30-35)

各位同學,試細閱下列五項延伸資料,並結合實地考察及相關文 獻,撰寫文章一篇回應下列兩個問題:

(字數400-500為限)

1. 扶胥港於明清時期,因河道淤塞,繁榮不再,其促進海上貿易的作 用已見式微,何故南海神廟香火依然鼎盛,每當廟期善信均由四面 八方前往參拜?

2. 參考南海神廟的發展史及南海神誕日變了波羅誕等資料,探究道教 兼收並蓄的共融精神是否有助道教的推廣?還是因其「雜而多端」,

東拉西拼,致萎縮其教。(寫出最少三項理由,支持你的看法。)

資料一:〈百國千帆來扶胥 碧海萬里不揚波〉

南海神誕日怎變了波羅誕?

我一直感到奇怪,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明明是南海神的誕日,為 什麽到了民間,就演化為不知何解的波羅誕呢?

今年趕在波羅正誕那天,去了一趟南海神廟。

轉眼間等候進廟的人已排起長隊,很多人一口四會、東莞等珠三角 地區農村口音,可見儘管廟會上兜售的商品不過爾爾,但波羅誕在珠三 角地區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確實不同一般,值得鄰近地區老人家跑老遠的 路,就為了進廟燒一炷香,拜祭掌管海上商路的財神爺。

我隨人流入了廟,爬上山崗上的浴日亭,站在一旁聽老人家的閒聊,

說起四五十年前浴日亭上還能望得見海。還說起扶胥浴日的聞名,說起 蘇東坡的詩。但在場的人對扶胥港曾在中國海上貿易史上所作的輝煌貢 獻,似乎一無所知。

扶胥港的繁榮,確實是太久之前的事情了,當景象不再,建築留下,

不過是沉默的證人,記憶亦會隨人物、事件的離散,而深深沉入史冊,

於是再來覽勝的後人,對關於過往論述的真僞,就無從判斷。

233

由此推想波羅誕稱謂的形成,似乎豁然開朗了,在廟會興旺的明清 兩朝,扶胥港已經步入衰落,在南海神廟舉行,為商貿服務的祭海行為 亦因此缺乏真實場景的注釋,反而是俚俗而離奇的傳說在民間流傳,民 間總是難免嗜好傳奇,認同通俗易記的稱謂。南海神的誕日變成了波羅 誕,其原因亦大概如此。

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18147﹝下載日期:2015 年 12 月 9 日﹞

資料二:〈百國千帆來扶胥 碧海萬里不揚波〉

民間傳說

官府的拜祭,演變成了民間的娛樂。民間把南海神廟稱為波羅廟,把南 海神誕日稱為波羅誕,並舉行為期三日的廟會,在廟會上賣波羅雞。波 羅廟和波羅誕,在民間語文裏,固然更為琅琅上口,但此二者,與南海 神廟原本的莊嚴形象,無疑是相去甚遠了。

波羅誕上,人們習慣買波羅雞,祈求健康和好運氣。波羅雞並非真 雞,而是用硬紙糊上泥,做成雞的形狀,再粘上染成彩色的雞毛。

這買雞的習俗源於一個傳說。從前波羅廟附近村裏有位張姓老婦,

無兒無女,與一隻大公雞相依為命。村外有個財大氣粗的員外,酷愛鬥 雞,逼老婦把公雞賣給他,受到拒絕,員外老羞成怒,趁老婦下田之機,

派家丁將雄雞偷走。豈料雞到員外家中,從此不再啼叫,員外一怒之下,

把雞宰了。傷心不已的老婦將雞毛撿回家,洗淨曬乾,粘到黃泥做成的 雞身上去。做好的雄雞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婦竟聽到雄雞的啼叫。

她高興至極,又做了不少這樣的雞,拿到波羅誕上售賣。波羅雞的神奇 與波羅誕上買雞的習俗,就這樣逐漸流傳開來。

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18147﹝下載日期:2015 年 12 月 9 日﹞

234

資料三:摘錄自鄧信德《尊和諧之道、貴發展之德

──

感悟道教文化在新 時期的發展》

道教信仰的「神仙」中,有許多都是為社會和人類造福建功、道德 高尚的人格神。如以降妖除魔為特點的天師(張陵)、被尊為藥王的孫思 邈、奉為海神的媽祖、保一方平安而聞名的城隍祖師、以「赤誠忠良」

而見長的關羽(關聖帝君)、在水利工程上有卓越貢獻的李冰(川主神),

以及我們全真龍門派的祖師邱處機,不遠萬里向成吉思汗宣傳道教的「貴 生」思想,使成吉思汗下令勿濫殺無辜,從而救百萬黎民於水火之中,

因此,邱祖(處機)被稱為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全真龍門派由此在北 方興盛。這些道教神仙為民族、為人類建立了社會功勛和高尚的品格,

深受人們供奉和信仰,其主要是他們能為百姓安寧、人民幸福和身體健 康及所求所思之事,做出好事和功行,這種「功德神仙」正是道教教化 世人之典範,也是道教向人們展示「道」的人格體現。

所以,道教依據有功於民則奉之為神的原則,把歷史上許多聖賢英 傑,都納入到教內所供奉的神靈體系中,使他們的豐功偉績不因時代的 遷移而湮沒無聞。對人們的信仰活動,進行了必要的規範整合與引導,

注重立功積德的教化,並以這樣的人與事為典範,教人不僅要敬拜之,

更要從中學習如何做人,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利濟他人 的人。道教的這一功德成神觀,是以民族血脈為基本、以人文精神為紐 帶的,在華夏民族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產生了積極影響,起到了 潤澤民德、利益民生、凝聚民心高尚信仰的目的。

原文刊於《道觀管理與現代社會 ── 首屆首教文化及暑期研修班道士學員論文集》。香港:香 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2007。

235

資料四:摘錄自蕭登福《試論近代道教式微原因及其振興之道》

無人領導改革

道教,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 之力,與天爭勝,追求永生。據《史記.封禪書》所載,求仙之說戰國 時已盛行。自周迄今,其間較大的改革有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 謙之改良了科儀、金(宋)時王重陽創全真道。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 年來,並無新的重大改革出現。尤其民國以後,整個社會思潮及社會形 態,在西方的衝擊下,已産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西新舊各種宗教紛陳並 起,道教並無調整自己的腳步來適應它,也沒有完密的教團組織、佈道 方式,無法和其他的宗教相抗爭,因而逐漸喪失了它的信衆,而走向式 微。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學」與「術」嚴重失調。「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

「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 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

「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

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 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衆的素質難以提升。

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衆 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 持」在宗教活動中,佔著極大的份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 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衆,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 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

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派別衆多,

修煉法門各異。道教的衆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彙整理,初學者將難 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衆。

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相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 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産生宗教戰爭。而

236

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 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 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衆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 是通道。這種情形不僅在臺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399

[下載日期:2015 年 12 月 10 日]

資料五:南海神廟祭神活動照片(攝於 2009 年 12 月 29 日)

237

在文檔中 設計理念 (頁 30-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