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 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7-66)

6.2.1 對 業 者 的 建 議

根 據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 本 研 究 針 對 業 者 提 出 建 議 如 下 :

對 整 體 中 、 高 階 級 主 管 而 言 , 在 高 科 技 產 業 之 「 購 併 策 略 」 選 用 上 較 偏 向 垂 直 購 併 , 故 業 者 能 多 多 注 重 在 垂 直 購 併 方 面 的 資 訊 , 提 早 作 好 準 備 進 而 面 對 多 變 的 環 境 。

6.2.2 對 後 續 研 究 者 的 建 議

在 本 研 究 完 成 的 具 體 果 包 括 :

1. 提出一個國內企業在發生購併策略時之參考模式。

2. 提供各個企業了解高科技產業在公司治理的執行現況。

3. 提供各個企業在導入公司治理之建議,以提昇績效。

4. 可對傳統產業作一研究且與高科技產業作比較。

5. 亦 可 針 對 公 司 的 股 東 作 一 深 入 探 討 , 並 比 較 股 東 和 中 、 高 階 級 主 管 間 認 知 的 差 異 。

參考文獻

1. 林永隆(1998),「企業購併綜效在財務上之探討」,國立中興中學 企 業 管 理 所 未 出 版 碩 士 論 文 。

2. 呂鴻德(1992),「高科技企業經營策略」,科技研發管理新知交流 通 訊 , 第 一 期 , 第 14-18 頁。

3. 余尚武、江玉柏(1998),「 影 響 企 業 購 併 成 敗 之 因 素 與 策 略 探 討 」, 經 濟 情 勢 暨 評 論 , 第 四 卷 , 第 二 期 , 第 125-144 頁。

4. 何里仁(2003),「公司治理之資訊透明度與績效評核關聯性之研 究 」, 逢 甲 大 學 會 計 與 財 稅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5. 李宗澤(2001),「知識環境、知識策略對知識事務及知識績效之 影 響 — 以 一 般 製 造 業、科 技 製 造 業 與 服 務 業 之 研 究 」,義 守 大 學 管 理 科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6. 沈宜慶(2002),「企業資訊透明度與債券發行資金成本關係之實 證 研 究 」, 淡 江 大 學 會 計 學 研 究 所 未 出 版 碩 士 論 文 。

7. 李香瑩、鍾惠珍(2003),「企業併購之會計處理及實務分析」研 討 會 報 導 , 會 計 研 究 月 刊 , 第 二 一 四 期 , 第 57-61 頁。

8. 邱 碧 珠(2000),「資訊揭露程與益資金成本間之關係:我國資訊 電 子 業 之 研 究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會 計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9. 施 能 義 、 施 純 楨 、 柴 雲 清 著 (1999),「 當 代 統 計 方 法 與 應 用 」,

高 利 出 版 社 。

10. 高 蘭 芬 (2002),「董監事股權質押之代理問題對會計資訊與公司 績 效 之 影 響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會 計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11. 徐欣怡(2003),「 股 權 結 構、高 階 管 理 者 薪 酬 與 公 司 價 值 之 研 究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企 業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12. 徐聯恩(1996),「 企 業 變 革 新 論 專 欄 」,世 界 經 理 文 摘,第 一 二 一、

一 二 二 、 一 二 三 、 一 二 四 、 一 二 五 期 。

13.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14. 張明峰(1991),「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 企 業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5. 康 家 祥(2003),「接管行為與公司治理之關聯性研究」,國立高雄 第 一 科 技 大 學 財 務 管 理 系 碩 士 論 文 。

16. 曾鈺琦(1999),「購併企業之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認同度度與組織 氣 候 關 係 」, 國 立 中 興 中 學 企 業 管 理 所 碩 士 論 文 。

17. 曾 炳 霖 (2002),「淺論公司治理機制-以安隆案為中心」,會計研 究 月 刊 , 第 二 零 五 期 , 第 65-83 頁。

18. 黃夢華(2003),「企業購併公司治理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 科 技 大 學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 楊勝淵(1999),「台灣企業購併實質效益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國 際 企 業 研 究 所 未 出 版 碩 士 論 文 。

20. 蔡美慧(1996),「高科技產業下之中小企業發展」,東華大學國際 經 濟 研 究 所 之 碩 士 論 文 。

21. 蔡其諭(2002),「揭露程度與負債資金成本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 會 計 學 系 未 出 版 碩 士 論 文 。

22. 劉 振 岩 主 持 、Garittee, Jean-Pierre 講(2002),「亞洲公司治理迷 思 或 現 實 」, 內 部 稽 核 , 第 三 九 期 , 第 11-20 頁。

23. 劉紹樑(2002),「綜合百家:臺灣的公司治理模式與改革」,中央 集 保 , 第 一 零 八 期 , 第 3-32 頁。

24. 劉世南、許友耕(2001),「組織變革歷程干預行動與員工反應改 變 之 縱 貫 研 究 」, 社 會 學 2001 年年會研討會論文,台北。

25. 賴英照(1988),「企業所有與企業經營」,公司法論文集,財團法 人 中 華 民 國 證 券 市 場 發 展 基 金 會 , 第 86-87 頁,台北。

26. Alkhafaji, A. F. (1989), “Global Marketing News",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 Vol.3, No.2, pp.117-124.

27. Asquith, P. and R.F. Bruner and D.W. Mullins (1983), “The Gain to

Bidding Firm From Merger,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1, pp.121-139.

28. Ashford, S. J. (1988), “Individual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Vol.24, pp.19-36.

29. Bleicher, F. and H. Paul (1983), “ Managerial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 Responses in High-Tech Organization, " Business Horizons, pp.69-78.

30. Barry, C. B. and S. J. Brown (1984),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and the small firm effect, "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3, No.2,

pp.283-295.

31. Barry, C. B. and S. J. Brown (1985),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market equilibriums," 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20, pp.407-422.

32. Barry, C. B. and S. J. Brown (1986), “Limited information as a source of risk, "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Vol.12, pp.66-72.

33. Beatty, C. A. (1994), “Wanted: the Perfect Tiny Acquisition,"

Business Quarterly, summer, pp.51-59.

34. Botosan, C. A. (1997),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72, pp.323-334.

35. Cameron, K. F. and S. J. Freeman and A. K. Mishra (1993),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In G. Huber & W.Glick (Eds.),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design: “ Ideas and insight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pp.19-6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6. Cadbury, C. (1992),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London:Gee.

37. Claessens, S. and S. Djankov and J. Fan and H. P. Lang (2002),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Journal of Finance, forthcoming, Vol.2, pp.22-24.

38. Diamond, D. (1991),“ Disclosure, liquidity, and the cost of the capital."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66, pp.1325-1355.

39. Drucker, P. F. (1993), Post Capitalist Society, Oxford: Butter worth Heinemann.

40. Guiel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41. Healy, P. M. and K. G. Palepu and S. Richard and R.S. Ruback (1992),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Vol.3, No.2, pp.135-175.

42. Hill, C. W. L. and S. A. Snell, (1989), “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 on Corporate Produ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2, No.1, pp.25-47.

43. Hodge, B.J and H. J. Johnson (1970),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ulti dimensional Approach, N.Y. John Wiiley & Sons.

44. Healy, P. M., and K. G. Palepu (1993), “ The effect of firm's financial disclosure strategies on stock prices, " Accounting Horizon, Vol.7, No.1, pp.1-12.

45. Jensen, M. C. and J. B. Warner (1988),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corporate managers,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0, No.1/2, pp.3-24.

46. Kim, O. and R. Verrechia (1994),“Market liquidity and volume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17, pp.41-68.

47. Lang, L. and R. Stultz and R. Walking (1999), “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obin’s W and the Gains from Successfrl Tender Off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4, No.1, pp.137-54.

48. Leavitt, H. J. (1976), “ Applied Organization Change in Industry,"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Chicago, Chicago: Rand McNally, pp.144-167.

49. Lewelln, W.G. (1971), “ A Pure Financial Rationale for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 Journal of Finance, Vol.26, No.2, pp.521-542.

50.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51. La Porta, R. and 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and R. Vishny, (2000),“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58, pp.3-27.

52. Mishra, A. K. and G. M. Spreitzer (1998), “ Explaining how survivors respond to downsizing: The role of trust, empowerment justice, and work desig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3, pp.567-588.

53. OECD (1999),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ECD.

54. Rechner, P. L. and D. R. Dalton (1991), “ CEO Duality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2, No.2, pp.155-260.

55. Riggs, E.H. (1985), Managing High-Tech companies, Van Nostrano Reinhold, N.Y.

56. Rogers, E.M. and J.K. Larson (1984), “ Silicon Valley fever:

growth of high-technology culture," N.Y.: Basic books.

57. Singh, H. and A. Cynththia Montgomery (1987), “ Corporat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8, No.4, pp.337-386.

58. Sengupta, P. (1998), “Corporat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the debt,"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73, No.10, pp.459-474.

59. Shanklin, W.L. and K.J. Ryans (1984), “Organizing for High-Tech market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164-171.

60. Schweiger, D. M. and A. S. DeNisi (1991), “Communication with employees following a merger: A Longitudinal field experi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4, pp.110-135.

61. Spence, M. (1973), “Job Market Signal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7, No.3, pp.355- 379.

62. Yermack, D. (1996), “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40, No.2, pp.185-211.

附錄一 研究問卷

一、基本資料

1、您的性別是:□男 □女

2、您的教育程度是:□高中職以下 □大專 □大學 □碩博士以上

3、您的年齡是:□23 歲以下 □24-30 歲 □31-40 歲 □41-50 □50 歲以上 4、您目前在公司的位階是:□中階主管 □高階主管

5、您目前在公司任職多久:□未滿半年 □半年至二年 □二年至四年 □四年至六年 □六年以上

6、貴公司所屬產業別為:□積體電路產業 □電腦週邊產業 □通訊產業 □光電產業 □精密機械產業 □生物科技產業 □其他_______________

二、問卷內容

第一部分:公司治理部份

01、公司中董事長與總經理為同一個人 □ □ □ □ □

02、公司內的董事會為大規模,且能有效發揮督效果 □ □ □ □ □

03、公司中的董監事對該企業的營運及相關狀況有較高程度的瞭解□ □ □ □ □ 04、公司中的董監事需提供決策及策略上必要之資訊及專業知識 □ □ □ □ □

05、公司內的董監事能表彰股東權益並監督管理績效 □ □ □ □ □

敬啟者:

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抽空來填寫我們這份問卷。本研究希望調查購併策略及公司治理 關係之探討研究

-

以竹科高科技產業中、高階主管觀點,問卷共分為二個部份,分別為公司 治理和購併策略構面,敬請您能撥冗填寫。您的參與將是本研究能順利完成的最大助力!

回答本問卷大約會花您 10 分鐘的時間,您所填寫的資料僅供研究分析之用,保證決不對外 公開,敬請放心回答。感謝您的熱心協助!

敬祝

身體健康、順心如意!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鄧維兆 老師 研究生 陳文治 敬上 傳 真:03-5186575 行動電話:0932110874

E-mail:douglas.dic@msa.hinet.net

地 址:新竹市東香里六鄰中華路 707 號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06、公司內的董監事多半為家族成員 □ □ □ □ □

07、公司中的董監事會利用股權控制或影響公司決策 □ □ □ □ □

08、公司的控制股東為機構投資人以防止高階管理者的自利行為 □ □ □ □ □ 09、公司的董事會掌管了大部分的股權才能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 □ □ □ □ 10、公司的高階管理者的持股率的多寡,通常代表著權力的大小 □ □ □ □ □ 11、公司的股權愈集中,管理者會承擔特權消費產生的損失 □ □ □ □ □ 12、公司會將列示出支領其他酬勞之董監經理人員姓名 □ □ □ □ □

13、公司每個月皆會有營運報告 □ □ □ □ □

14、市場上之投資人及債權人對此公司有較正確之評價 □ □ □ □ □

15、機構法人會因自身利益而與公司管理者串謀 □ □ □ □ □

16、公司能顯示出價值與員工認股權之資訊一致 □ □ □ □ □

17、公司內設有審計委員 □ □ □ □ □

18、管理者的權益報酬與公司經營績效一致 □ □ □ □ □

19、投資者或債權人能分辨公司優劣 □ □ □ □ □

20、公司有健全公開收購制度 □ □ □ □ □

第二部分:購併策略部份

21、公司著重在具有充沛的內部現金,但缺乏良好的投資 □ □ □ □ □ 22、公司著重在與所投資屬於同一產業,生產與行銷相同的產品 □ □ □ □ □

23、公司希望擴大市場佔有率,減少主要競爭者 □ □ □ □ □

24、公司著重希望提高市場佔有率,進而達成市場綜效 □ □ □ □ □

25、公司著重的是生產及行銷上的規模經濟 □ □ □ □ □

26、公司著重在產品線的擴充 □ □ □ □ □

27、公司著重在供應鏈方面擁有最適通路 □ □ □ □ □

28、公司著重在銷售網的擴增 □ □ □ □ □

29、公司著重的是協調及控制的改善,以達到成本最小化 □ □ □ □ □ 30、公司希望整合上下遊供應商並擴大企業的經營版圖 □ □ □ □ □

31、公司著重在原料的取得 □ □ □ □ □

非常同意

同意

無意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7-6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