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 議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頁 96-138)

第五章 國小學童擴寫現象分析

第 三 節 建 議

一、在教學應用方面

以 擴 寫 寫 作 進 行 教 學 , 在 本 次 研 究 中 並 未 獲 得 顯 著 成 效 , 但 經 由 擴 寫 可 以 幫 助 學 生 面 對 寫 作 時 , 知 道 如 何 架 構 文 章 , 減 低 寫 作 負 荷 , 熟 稔 寫 作 的 技 巧 , 還 包 含 文 體 的 知 識 、 語 文 能 力 的 相 關 了 解 與 培 養 。 擴 寫 訓 練 中 的 詞 彙 教 學 , 能 幫 助 學 生 更 善 於 進 行 詞 彙 的 使 用 , 也 能 使 其 文 章 不 再 只 是 口 語 化 的 單 調 語 彙,因 此,可 以 在 各 年 級 的 寫 作 課 程 中 適 時 的 安 排 擴 寫 內 容,

作 為 多 元 寫 作 的 一 環 , 也 便 於 達 到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的 目 標 。

二、在未來相關研究方面

(一)、研究題材方面

本 研 究 受 限 於 時 間 , 以 及 期 許 學 生 對 於 寫 作 技 法 的 熟 稔 , 因 此 僅 以 敘 事 記 敘 文 作 為 研 究 的 題 材 , 針 對 記 敘 文 記 人 、 寫 景 、 狀 物 三 類 , 以 及 議 論 文 與 說 明 文 作 為 實 驗 題 材 的 擴 寫 研 究 , 只 好 略 為 不 談 , 因 此 , 擴 寫 寫 作 是 否 因 文 體 的 不 同 , 或 記 敘 文 類 別 的 不 同 , 而 有 其 差 異 , 仍 有 進 一 步 探 討 的

空 間 。

(二)、研究設計方面

1.組 別 設 計

本 研 究 囿 限 教 學 時 數 與 人 力 , 取 「 擴 寫 寫 作 組 」 與 「 命 題 寫 作 組 」 兩 組 進 行 實 驗 , 為 增 添 實 驗 的 準 確 性 , 可 增 添 「 自 行 寫 作 組 」 以 相 互 對 照 比 較 , 可 更 清 楚 寫 作 教 學 的 成 效 , 以 及 擴 寫 寫 作 、 命 題 寫 作 以 及 自 行 寫 作 三 者 之 間 的 區 別 。

2.題 目 設 計

在 前 測 與 後 測 的 題 型 方 面 , 為 取 相 同 難 易 度 的 題 目 進 行 施 測 , 因 此 , 在 題 目 設 計 上 取 相 同 的 題 目 , 但 造 成 的 問 題 是 , 學 生 可 能 因 為 之 前 寫 作 過 相 同 的 題 目 , 而 缺 乏 寫 作 的 熱 情 , 因 此 , 建 議 可 取 三 至 四 個 寫 作 題 目 , 先 於 其 他 同 年 級 班 級 進 行 預 測,評 定 其 寫 作 成 績,取 難 易 度 最 為 相 近 的 題 目,

分 別 作 為 前 後 測 的 題 目 。

(三)、研究工具方面

1.問 卷 工 具

在 寫 作 教 學 問 卷 調 查 方 面 , 本 研 究 問 卷 採 封 閉 式 問 卷 作 答 , 僅 能 推 論 學 生 的 看 法 , 無 法 取 得 更 為 明 確 的 資 料 , 因 此 增 添 開 放 式 作 答 的 問 題 , 或 佐 以 訪 談 活 動 , 更 能 進 一 步 了 解 學 生 對 於 擴 寫 寫 作 與 命 題 寫 作 的 看 法 。

2.智 力 測 驗 、 寫 作 能 力 測 驗 工 具

研 究 常 因 研 究 工 具 的 不 同 而 有 不 同 的 所 得 。 針 對 擴 寫 進 行 研 究 , 可 另 外 搭 配 語 文 智 力 測 驗 , 以 及 寫 作 能 力 測 驗 作 為 輔 佐 , 辨 析 智 力 、 寫 作 能 力 因 素 , 對 於 國 小 兒 童 寫 作 方 面 的 影 響 , 以 及 在 擴 寫 寫 作 上 的 情 形 。

(四)、訓練安排方面

本 研 究 為 顧 及 學 校 正 式 課 程 的 因 素 , 訓 練 時 間 對 於 學 生 有 所 不 便 , 無 法 顧 及 到 所 有 學 生 的 需 求 , 因 此 , 至 最 終 兩 組 全 程 參 與 的 學 生 僅 各 有 20

人 , 若 能 提 高 實 驗 對 象 的 人 數 , 相 信 成 果 定 更 為 準 確 , 更 能 探 析 出 國 小 學 童 的 擴 寫 情 形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論著

布 裕 民 、 陳 漢 森 ( 1993)。《 文 體 寫 作 指 導 》。 台 北 市 : 書 林 。 常 雅 珍 ( 2003)。《 初 學 作 文 新 妙 方 》。 高 雄 市 : 高 雄 復 文 。 陳 弘 昌 ( 1999)。《 國 小 語 文 科 教 學 研 究 》。 台 北 市 : 五 南 。

陳 英 豪 、 簡 楚 瑛 、 王 萬 清 ( 1988)。《 同 儕 互 動 對 國 小 學 生 寫 作 能 力 之 影 響 研 究 》。 台 南 : 台 南 師 範 學 院 。

達 僕、賀 陽、董 小 玉( 1999)。《 漢 語 修 養 與 寫 作 實 踐 》。北 京:首 都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

杜 淑 貞 ( 1986)。《 國 小 作 文 教 學 探 究 》。 台 北 市 : 台 灣 學 生 。

段 軒 如 、 楊 潔 ( 2005)。《 寫 作 學 教 程 》。 北 京 :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出 版 社 。 桂 詩 春 ( 2000)。《 新 編 心 理 語 言 學 》。 上 海 : 上 海 外 語 教 育 出 版 社 。 何 明 ( 1998)。《 寫 作 語 言 學 》。 長 春 : 東 北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

黃 基 博 ( 1995)。《 圖 解 作 文 教 學 法 》。 台 北 市 : 國 語 日 報 。 楊 桂 榮 ( 1999)。《 記 敘 文 寫 作 技 巧 》。 北 京 : 中 國 青 年 出 版 社 。

教 育 部( 2003)。《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台 北 市 : 教 育 部 。

賴 慶 雄 ( 1996)。《 作 文 題 海 》。 台 北 市 : 國 語 日 報 社 。 賴 慶 雄 ( 1999)。《 新 型 作 文 贏 家 》。 板 橋 市 : 螢 火 蟲 。

賴 慶 雄 、 楊 慧 文 ( 1997)。《 作 文 新 題 型 》。 板 橋 市 : 螢 火 蟲 。 李 金 城 ( 2002)。《 中 學 國 文 教 學 的 藝 術 》。 高 雄 市 : 高 雄 復 文 。

李 碩 豪、朱 悅 雄、楊 永 信( 1985)。《 記 敘 文 寫 作 》。廣 東:廣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 林 建 平 ( 1996)。《 創 思 作 文 》。 台 北 市 : 國 語 日 報 。

林 明 進 ( 2003)。《 創 意 與 整 合 的 寫 作 》。 台 北 市 : 國 語 日 報 。 林 清 標 ( 1996)。《 怎 樣 作 文 》。 台 北 : 文 經 。

林 玉 奎 ( 1975)。《 連 環 作 文 教 學 法 》。 台 北 市 : 廬 山 。 林 鍾 隆 ( 2000)。《 愉 快 的 作 文 課 》。 板 橋 市 : 螢 火 蟲 。

羅 青 松( 2002)。《 對 外 漢 語 寫 作 教 學 研 究 》。北 京: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

羅 秋 昭 ( 1999)。《 國 小 語 文 科 教 材 教 法 》。 台 北 市 : 五 南 。

潘 梓、何 仁 余( 1997)。《 中 國 小 學 生 擴 寫 續 寫 作 文 大 全 》。上 海:上 海 遠 東 出 版 社 。

普 麗 華、江 少 川( 2002)。《 現 代 寫 作 概 論 》。武 漢:華 中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 祁 壽 華( 2000)。《 西 方 寫 作 理 論 教 學 與 實 踐 》。上 海:上 海 外 語 教 育 出 版 社。

錢 敏 汝 ( 2001)。《 篇 章 語 用 學 概 論 》。 北 京 : 外 語 教 學 與 研 究 出 版 社 。 仇 小 屏、藍 玉 霞、陳 慧 敏、王 慧 敏、林 華 峰( 2003)。《 小 學「 限 制 式 寫 作 」

之 設 計 與 實 作 》。 台 北 市 : 萬 卷 樓 。

阮 聖 楨( 2003)。《 遠 東 初 中 生 新 標 準 作 文 大 全 - 擴 寫 縮 寫 續 寫 改 寫 》。上 海:

上 海 遠 東 出 版 社 。

施 旭 、 馮 冰 編 譯 ( 1993)。《 話 語 心 理 社 會 》( van Dijk 原 著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蘇 洵 明 、 林 鴻 傑 ( 1994)。《 剪 剪 貼 貼 學 作 文 》。 台 南 市 : 西 北 。 孫 晴 峰 ( 1988)。《 炒 一 盤 作 文 的 好 菜 》。 台 北 市 : 東 方 。

台 北 市 政 府 教 育 局( 1982)。《 剪 貼 作 文 教 學 研 究 》。台 北 市:台 北 市 政 府 教 育 局 。

王 必 輝、曹 雪 清( 2003)。《 擴 寫 與 巧 寫 》。上 海:上 海 科 學 技 術 文 獻 出 版 社 。 王 萬 清 ( 1999)。《 多 元 智 能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 高 雄 市 : 高 雄 復 文 。

王 耘 、 葉 忠 根 、 林 崇 德 ( 1995)。《 小 學 生 心 理 學 》。 台 北 市 : 五 南 。 吳 立 崗 ( 2000)。《 小 學 作 文 教 學 論 》。 南 寧 : 廣 西 教 育 出 版 社 。

辛 濤、黃 高 慶、伍 新 春( 2001)。《 小 學 語 文 教 學 心 理 學 》。北 京:北 京 教 育 出 版 社 。

徐 家 良、萬 永 富、賈 志 敏、徐 永 森 編( 1996)。《 小 學 作 文 教 學 實 用 手 冊 》。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

張 德 祿 ( 1998)。《 功 能 文 體 學 》。 濟 南 市 : 山 東 教 育 出 版 社 。

張 清 榮( 1997)。《 巧 思 妙 手 織 錦 文:各 類 文 章 寫 作 指 導 》。台 北 市:幼 獅 。 鄭 博 真 ( 1999)。《 小 學 生 作 文 寶 典 》。 台 南 : 漢 風 。

朱 作 仁、祝 新 華( 1993)。《 小 學 作 文 教 學 心 理 學 》。福 建:福 建 教 育 出 版 社 。

(二)論文

蔡 銘 津 ( 1995)。《 文 章 結 構 分 析 策 略 教 學 對 增 進 學 童 閱 讀 理 解 與 寫 作 成 效 之 研 究 》。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

陳 宇 詮( 2000)。《 引 導 兒 童 作 文 教 學 之 探 究 - 自 修 辭 的 角 度 切 入 》。國 立 台

甄 曉 蘭 ( 2005)。〈 戲 劇 創 作 在 作 文 教 學 的 應 用 〉。《 中 小 學 國 文 作 文 教 學 理 論 與 實 務 研 討 會 》, 台 北 市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

鄭 鈴 玲( 2005)。《 以 繪 本 引 導 國 小 兒 童 寫 作 修 辭 技 巧 之 行 動 研 究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周 文 君( 2002)。《「 多 元 智 能 統 整 - 合 作 - 反 省 思 考 」寫 作 教 學 對 國 小 學 童 寫 作 態 度 與 寫 作 表 現 之 影 響 》。 屏 東 師 範 學 院 國 民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三)期刊

陳 李 綢( 1988)。〈 學 習 策 略 的 研 究 與 教 學 〉。《 資 優 教 育 季 刊 》,29,15-24。

陳 智 弘( 2001)。〈 添 枝 加 葉‧化 簡 單 為 豐 繁 -談「 擴 寫 」〉。《 國 文 天 地 》,16 卷 , 11 期 , 4 月 , 106-111。

邱 華 國( 2004)。〈 如 何 大 面 稱 提 高 學 生 寫 作 能 力 〉。《 教 研 天 地 》,9,10-11。

邱 素 雲( 2000)。〈 作 文 加 油 站 - 作 文 題 型:擴 寫 類 型 〉。《 明 道 文 藝 》,296,

185-199。

王 昌 煥 ( 2001)。〈 作 文 頻 道 -談 擴 寫 〉。《 明 道 文 藝 》, 9, 185-192。

王 天 福、林 君 鴻( 1991)。〈 國 小 語 文 教 師 應 具 備 的 語 文 知 識 及 教 學 能 力 〉。

《 國 教 月 刊 》, 37 卷 , 7.8 期 , 48-51。

張 春 榮 ( 2002)。〈 擴 寫 與 創 造 性 思 考 〉。《 國 文 天 地 》, 6 月 , 147-164。

張 新 仁 ( 1992)。〈 過 程 導 向 寫 作 教 學 法 對 國 小 學 童 寫 作 之 訓 練 成 效 〉。《 國 科 會 研 究 報 告 》。

二、西文部分

Agricola, Erhard.(1972). Semantische Relationen im Text und im System. 2., bearbeitete Auflage. The Hague & Paris.

Anderson, John R.(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New York.

Anderson, V., Bereiter, C., & Smart, D.(1980). Activation of semantic networks in

writing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do it themselv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Applebee, A. N.(1979). Trends in written compo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 School Improvement Forum, Milwaukee.

Bereiter, C. & Scardamalia, M.(1987). The psychology of written composition.

Hillsdale, N. J.: Erlbaum.

Brinker, Klaus.(1973). Zum Textbegriff in der heutigen Linguistik. In: Sitta, Horst

& Brinker, Klaus(Hrsg.). 1973. Studien zur Texttheorie und zur deutschen

Grammatik Festgabe für Hans Glinz zum 60. Geburtstag. Düsseldorf, 9-41.

Britton, J.(1978). The composing process and the functions of writing. In C. R. Cooper,

& L. Odell(Eds.), Research on composing

Points of depature. Urbana, Il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Draper, V.(1979). Formative writing

Writing to assist learning in all subject area

(Curriculum Publication No. 3). Berkeley: Bay Area Writing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lbow, P.(1973). Writing without teach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mig, J.(1971). 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twelfth graders(Research Report No.

13).

Flower, L., & Hayes, J. R. ( 1981 ) . A co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Gould, J. D.(1980). Experiments on composing letters: Some facts, some myths, and some observation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Eds.), Cognitive process in

writing. Hillsdale, N. J.: Erlbaum.

Humes, A.(1983). Putting wri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 , 3-17.

Legum, S. E., & Krashen, S. D.(1972). Conceptur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h of a

composition program. Los Alamitors, Cal.: Southwest Regional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08 239).

Nold, E. W.(1981). Revising. In C. H. Fredericksen, & J. F. Dominic(Eds.), Writing

The natur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Hillsdale, N. Y.:

Erlbaum.

Nystrand, M., & Himley, M.(1984). Written text as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33

, 198-207.

Rohman, D. G.(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6, 106-112.

寫作教學回饋問卷調查表

班級:五年ˍˍˍ班 座號: ˍˍˍˍ 姓名: ˍˍˍˍˍˍˍˍˍ 說明:

(1) 這一份問卷主要的目的,想了解同學對於擴寫寫作與命題寫作的看法。

(2) 每一題都沒有標準答案,請依你本身的感覺,在適當的方格 內打ˇ。

題目:

1. 擴寫寫作對我在構思文章架構的部分有幫助。

2. 擴寫寫作對我在運用文字表達的部分有幫助。

3. 擴寫寫作對我在思考文章主題內容的部分有幫助。

4. 擴寫寫作會妨礙我寫作的思緒。

5. 擴寫寫作會限制我寫作的內容。

6. 擴寫寫作比命題寫作容易。

7. 命題寫作我常常不知道該寫什麼。

8. 命題寫作的發揮空間較大。

9. 命題寫作是我較為適應的寫作方式。

10. 寫命題寫作時,我需要花比擴寫寫作更多的時間

在思索題目的意思。

11. 我喜歡擴寫寫作。

12. 我喜歡命題寫作。

13. 經過幾堂課的學習,我對擴寫寫作更有自信。

14. 經過幾堂課的學習,我對命題寫作更有自信。

15. 經過幾堂課的學習,我對寫作更有自信。

謝謝你提供寶貴的意見 祝福你學業進步!

不是

沒有差別

附錄一

96

評分量表評分標準

基本能力

字跡工整:字跡端正整齊,且筆色一致,維持文章紙面的整潔。

1 分 - 字 跡 潦 草 , 有 3 處 以 上 無 法 辨 識 , 文 章 紙 面 過 於 凌 亂 , 筆 色 不 一 致 。

2 分 - 字 跡 潦 草,有 2 處 以 內 無 法 辨 識,文 章 紙 面 凌 亂,筆 色 不 一 致 。 3 分 - 字 跡 不 整 齊 , 文 章 紙 面 有 些 許 污 損 , 但 筆 色 不 一 致 。

4 分 - 字 跡 不 整 齊 , 文 章 紙 面 有 些 許 污 損 , 但 筆 色 一 致 。 5 分 - 字 跡 端 正 整 齊 , 且 筆 色 一 致 , 維 持 文 章 紙 面 的 整 潔 。

( 筆 色 不 一 致 從 3 分 計 算 起 )

用字正確:無錯字、別字、簡字以及使用電腦語言。

1 分 - 有 超 過 6 個 錯 字 、 別 字 、 簡 字 , 或 四 處 以 上 使 用 電 腦 語 言 。 2 分 - 有 6 個 以 內 錯 字 、 別 字 、 簡 字 , 或 三 處 使 用 電 腦 語 言 。 3 分 - 有 4 個 以 內 錯 字 、 別 字 、 簡 字 , 或 二 處 使 用 電 腦 語 言 。 4 分 - 有 2 個 以 內 錯 字 、 別 字 、 簡 字 , 或 一 處 使 用 電 腦 語 言 。 5 分 - 無 錯 字 、 別 字 、 簡 字 以 及 使 用 電 腦 語 言 。

( 同 一 字 不 另 計 )

無缺漏字:文章沒有闕漏字、詞或語氣未完的情形。

1 分 - 文 章 有 超 過 6 個 闕 漏 字 、 詞 或 4 處 以 上 語 氣 未 完 的 情 形 。 2 分 - 文 章 有 6 個 以 內 闕 漏 字 、 詞 或 3 處 語 氣 未 完 的 情 形 。 3 分 - 文 章 有 4 個 以 內 闕 漏 字 、 詞 或 2 處 語 氣 未 完 的 情 形 。 4 分 - 文 章 有 2 個 以 內 闕 漏 字 、 詞 或 1 處 語 氣 未 完 的 情 形 。 5 分 - 文 章 沒 有 闕 漏 字 、 詞 或 語 氣 未 完 的 情 形 。

標點得當:無濫用、誤用、自創或闕漏標點符號,每個標點符號 都獨立一個格子。

1 分 - 標 點 符 號 錯 誤 超 過 6 個 。 2 分 - 標 點 符 號 錯 誤 在 6 個 以 下 。 3 分 - 標 點 符 號 錯 誤 在 4 個 以 下 。 4 分 - 標 點 符 號 錯 誤 在 2 個 以 下 。

5 分 - 無 濫 用 、 誤 用 、 自 創 或 闕 漏 標 點 符 號 , 每 個 標 點 符 號 都 獨 立 一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頁 96-1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