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以臺中、彰化、南投共四所小學,以四、六年各 4 班,共 24 班,因 每一份題本約只有 165 個樣本數,每份題本樣本數較少,只能以古典理論及 Rasch Model 來分析,建議可以再增加每份題本的樣本數,以 IRT 三參作分析,達到更 精準的分析數值。

貳、 文本自動化指標方面

本研究發現國語科在這六個指標中,具有較佳的趨勢效果,因為國語科是屬 於較完整的文章類型,因此有較好的趨勢及較高的解釋力。建議未來可結合全文 詞彙的最小編輯距離及全文結構相似度指標,改良並設計新的句子相似度計算公 式,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叁、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中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僅 32 篇,指標分數在預測通過率的 部份,因文章樣本數太少,而無法達到最正確的預測,建議可增加篇數、文章類 型,例如:應用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等,使測驗的內容更完整,比較評估類型

的題目可以改為開放性作答方式以符合 PIRLS 的出題模式,讓整份測驗編製的效 果更好。

本研究是臺中教育大學測驗與統計研究所 Coh-metrix 研究計畫的一部份。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中文剖析系統 http://godel.iis.sinica.edu.tw/CKIP/parser.htem。

中央研究院斷詞系統 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

方金雅(2001)。多項度詞彙評量與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市。

王栩彬(1997)。論連接詞在英語閱讀中的作用。安徽教育學院學報,3,79-80。

王瓊珠(2006)。國小階段閱讀材料可讀性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94-2413-H-017-013)。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臺北:心理出版。

何永清(2005)。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商務印書館。

何寶璋(1994)。談漢語語法的一些特點。華文世界,71,50-57。

邢福義(2004),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 IRT 及其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呂叔湘(2008)。語法學習。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呂叔湘等著、馬慶株編(1999)。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 (802.607¸

6023)

宋學濂(1996)。中文適讀度的表面指標適切性之探討及適讀公式之初步建立。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宋曜廷、陳茹玲、李宜憲、查日龢、曾厚強、林維駿、張道行與張國恩(2013)。

中文文本可讀性探討:指標選取、模型建立與效度驗證。中華心理學刊,55,

75-106。

李素卿(譯) (2003)。認知心理學(原作者:Michael, W. E., & Mark, T. K.)。台北:

五南。(原著出版年: 2000).

李湘瑩、葉靜如、廖晨惠、郭伯臣、楊裕貿(2013 年 3 月)。詞彙習得年齡自動化 文本分析之探討。「2013 第六屆資訊教育與科技應用研討會」,台中市僑光科 技大學。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林文寶、徐守濤、陳政治、蔡尚志(1996)。兒童文學。臺北:五南。

林香寶(1994)。兒童因果關係連接詞的語言發展探討。研習資訊,11,20-22。

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寶貴、錡寶香(2005)。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 (原作者: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侯呈風(2011)。”基於 HMM 的哈薩克語詞性標注研究”,

新疆大學論文

侯淑菁、王奕臻(2003)。有效提升學童閱讀能力研究-以新埤國小五年級學童

為例。台北市:教育部九十二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1-11。

柯華葳等(2008)。「PIRLS 2006 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蘭(2004)。講理就好:知書達理。臺北市:遠流。

胡百華(1984)。華語的句法。臺北:阿爾泰。

胡志偉、顏乃欣(1991-1992)。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 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載於曾志朗編,中國語文心理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pp.77-124)。中正大學 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胡承佼(2003)。兒童語言中的並列式複句。河北理工學院學報,3,122-129。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胡夢珂(2010)。使用支援向量機進行中文文本可讀性分類-以國小國語課本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荊溪昱(1995)。中文國文教材適讀研究:適讀年級的推估。教育研究資訊,3,

113-127。

倪雅真、張琇涵、廖晨惠、白鎧誌(2013 年 12 月)。中文文本自動化指標建置與 探討-句子最小編輯距離與結構相似度。「2013 第十九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

會」之論文,台中市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1997)。兒童書寫語言發展指標研究。台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陸芸(2012)。詞彙豐富性測量方法及電腦程式開發: 回顧與展望。南京工業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 ,104-108。

張琇涵、倪雅真、廖晨惠、郭伯臣、白鎧誌(2014 年 4 月)。 實詞比、一詞多義、

筆畫數指標建置中文文本自動化分析系統。「2014 第八屆資訊科技國際研討

會」

,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張麗麗(2011)。以 NAEP 架構建置國小四、五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豔、陳紀梁(2012)。言語產出中詞彙豐富性的定量測量方法。外語測試與教學,

3,34-40。

陳世敏(1970)。中文可讀性公式芻議。新聞學研究,5,204-219。

陳世敏(1971)。中文可讀性公式試擬。新聞學研究,8,181-226。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台北:木馬文化。

陳文蘭(2013)。兒童文本關聯詞指標分析系統建置與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克健、黃居仁(1989)。訊息為本的格位語法 - 一個適用於表達中文的語法模式。

Proceedings of ROCLING II, pp97-119.

陳建宏(2013)。兒童文本詞類指標分析系統建置與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

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珮真(2006)。外籍配偶子女之語言產生量研究:平均語句長度與詞類比例分 析。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茹玲、蘇宜芬(2010):〈國小不同認字能力學童辨識中文字詞之字元複雜度效 果與詞長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579-604。

陳鳳儀、蔡碧芳、陳克健、黃居仁(1999)。中文句結構樹資料庫的構建。中文

計算語言期刊,4,87-104。

郭伯臣、廖晨惠、楊裕貿、白鎧誌、陳文蘭、陳建宏、黃勇媜、蔡亞韋、蔡筱倩、

李湘瑩、葉靜如(2013)。中高年級文本理解測驗技術報告。臺中市: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與適性學習研究中心,未出版。

傅雨賢(1994)。現代漢語語法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臺北:書林。

辜玉旻(2006)。從閱讀科學文章中學習詞義:探索詞彙習得的認知過程。國家科 學委員會,NSC94-2511-S008-003。

黃福興(2003)。概念構圖應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秋華(2011)。兒童代名詞推論的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勇媜(2013)。兒童文本與詞重複指標分析系統建置與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孝濚(1971)。中文可讀性公式。新聞學研究,8,77-101。

楊孝濚(1974)。實用中文報紙可讀性公式。新聞學研究,13,37-62。

楊惠珍(2012)。國小中年級國語文教科書詞彙分析─以翰林版為例。國立台南大 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葉靜如(2013)。中文文本詞彙多樣性自動化分析系統建置與探討。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晨惠(2010)。閱讀研究議題八:以 LSA 為基礎之電腦化閱讀認知測驗及

AutoTutor 建置。(國科會計畫編號:100-2420-H-142-001-MY3)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

劉芫君(2011)。 3-5 歲典型與遲緩兒童詞彙習得之追蹤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語言治療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學濂(1996)。中文適讀度的表面指標適切性之探討及適讀公式之初步建立。國 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亞韋(2013)。兒童文本潛在語意指標分析系統建置與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筱倩(2013)。兒童文本詞頻詞彙指標分析系統建置與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宜芳(2009)。華語 3-5 歲兒童語言樣本分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溝通障 礙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銘津(2009)。增進英文閱讀理解成效的策略探討。樹德人文社會電子集刊 5 卷,2 ,1‐12。http//www.csss.tu.edu.tw/studies/studies_no1.html。

鄭晉昌(1992)。我們是如何地吸收語文知識一個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教育研究 雙月刊,25,36-47 頁。

鮑貴(2011)。不同課程水準英語學習者詞彙複雜性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4,55-60。

賴伯勇(2005)。論英文教材適讀性之研究與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6

頁 97-120。

謝國平(2002)。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謝錫金等著(2006)。兒童閱讀能力進展:香港與國際比較。香港:香港大學出 版社。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 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金財(1998)。國小兒童句子學習的層次和內容劃分。

網址 http://home.educities.edu.tw/wei3128/paper/clauteachcont.htm 羅邱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英文參考文獻

Aghababian, V., & Nazir, T. (2000). Developing normal reading skills: Aspects of the visual processes underlying wor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76, 123-150.

Auer, Jr, E. T, and Bernstein, L. E. (2008) “Estimating when and how words are acquired: A Natural Experi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ntal Lexico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vol. 51, no. 3, pp.

750-758.

Balota, D. A., & Chumbley, J. J. (1984). Are lexical decisions a good measure of Lexical access? The role of word frequency in the neglected decision st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0, 340-357.

Beck, I., Perfetti, C., and McKeown, M.(1982). Effects of long-term Vocabulary Instruction on lexical acces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506-521.

Benjamin, R. G. (2012). Reconstructing readability:Recent develop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text difficul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4, 63-88.

Bijeljac-babic, R., Millogo, V., Farioli, F., & Grainger, J. (2004). A develop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ord length effects in reading using a new on-line word

identification paradigm. Reading and Writing: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7, 411-431.

Bormuth, J. R. (1971).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of readability: Toward a rational criterion of passage performance. Final report, U.S. Office of Education, Proects.

Bruce, B. C., Rubin, A. D., & Starr, K. S. (1981). Why readability formulas fail

Bruce, B. C., Rubin, A. D., & Starr, K. S. (1981). Why readability formulas fai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