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綜合研究所得,針對現行大專院校理工科系實施普通物理實驗情形及後 續研究方向,提供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學校建議

在研究中發現未實施普通物理實驗課程的學校類型以技職院校與工學院居 多,而各種類型學校在安排課程時亦各具特色,故建議各校能結合該校或該科系 的特性,將相關的背景知識作為安排課程的參考依據,讓學生能學習到更寬廣更 具深度的課程。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在問卷的回收上因沒有強制性,故上無法全面的回收,以得知全 國各大學理工科系進行普通物理實驗課程之實驗項目的真實狀況,故建議日 後或許可以教育部之專案研究進行,配合公文至各大學理工系所,針對更深 入的問題如汰換儀器的經費來源及概估、是否有專人維修實驗器材、是否有 實驗助理、實驗空間是否足夠、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學生人數與素質、普 通物理實驗對於學生學習普通物理的理解是否正向,以期對於該研究能得到 更精確的全貌,亦能藉此提供各大學相關科系在進行普通物理實驗課程規劃 時的參考,讓研究的結果發揮最大的功效。

(二)在研究內容上:

本研究已初步將各大專院校實施普通物理實驗課程的實驗項目做出基 本的分類與相關的統計,建議可針對國內外普通物理實驗項目的比較,以瞭 解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實施上的差異;再者亦可針對各校現有的實驗儀器種類 與管理進行相關研究,以便更全面性瞭解普通物理實驗在各大專院校的實施

狀況。

(三)在研究方法上

本研究採用自編的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期盼藉此瞭解目前國內理工科系 在實施普通物理實驗的現況,然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卻也發現問卷的限制,填 寫者的許多想法都無法完整的在問卷中顯示出來,因此未來的相關研究應以 更多樣化的方式來蒐集相關資料,以更精確的瞭解填寫者的看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正視理工教育的危機【社論】(1992 年 8 月 4 日)。台灣日報,第二版。

朱路揚、陳慶琉(2001)。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之我見。揚州大學學報,5(3),

62-63。

杜英磊等(1998)。基礎物理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內容改革的初步嘗試。物理實 驗,18(1),3-5。

李琳(1989)。普通物理實驗儀器近年來的蛻變。物理會刊,11(1),14-18。

吳仲卿(1999)。大學物理實驗能力的基準與評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8-2511-S-018-22),未出版。

吳秀錦(1989)。國內各大學院校普物實驗器材的建檔與評估。物理會刊,11(1),

22-29。

吳秀錦(1989)。正視物理實驗教育。物理季刊,8(2),88-91。

吳幸宜(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沈元華(2001)。美國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考察報告。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

89-92。

何俊彥(2002)。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對實驗室氣氛的影響。國立高雄教育大 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韻如(2006)。大一普物教學的迷思之我見我思。物理雙月刊,28(3),554-562。

余民寧(1996)。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林進財(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誠謙(1989)。物理教學之電腦使用。物理會刊,11(1),44-49。

徐子民(1989)。大專普物及普物實驗改進研究有關人力及教學環境調查報告。

物理會刊,11(1),50-52。

高涌泉(1991)。Freeman Dyson 談科學教育。物理雙月刊,18(5),559-564。

高業安(2001)。利用物理實驗教學培養中學生創造能力的研究。湖南教育大學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未出版,中國長沙。

許榮富(1989)。專科普通物理與普通物理實驗教學改進之理念。物理會刊,

11(1),6-13。

許榮富等(1987)。大專普通物理及普通物理實驗改進重點研究項目規劃。物理 雙月刊,9(2),116-121。

許榮富、趙金祈(1987)。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之客觀性評量分析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76-0111-S003-24),未出版。

許榮富、趙金祈(1988)。科學實驗在科學教育中的本質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23),未出版。

許榮富(1991)。從科學技學與社會的整合談科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教師天 地,35,24-31。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18。

張慧貞(2003)。由哈佛到逢甲:普通物理互動教學的實施和成效。科學教育學 刊,11(4),391-406。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32,31-51。

張自立(2005)。適合師院使用之物理教材與教法之發展初探。國立台北教育學 院學報,18,1-28。

張敏(2004)。探索性物理實驗的雙重教育功能。物理實驗,24(10),24-27。

張世欣等(2004)。科技創新使自發自動的物理學習美夢成真-TEAL 課程計畫介 紹。科學教育月刊,271,27-35。

張海燕(2002)。簡易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技術物理教學,10(3),4-33。

張志方、洪振方(2001)。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三學生複習光概念理解與問題 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陸業堯、許榮富(1988)。大學普通物理課程及實驗改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 學發展月刊,16,48-58。

郭鴻銘等(1996)。大陸高中物理科教育內容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

112-127。

郭重吉(1988)。從認知自然科學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

335-363。

陳嫻(1999)。淺談美國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物理教師,997(2),45-46。

黃文龍(2002)。高中物理實驗教學評量紙筆測驗方式探討。國立台灣教育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寶鈿、劉藹雯(1993)。探討學生對氣體體積概念之思考模式。中國化學會 82 年度年會。台南。

黃福坤(2006)。透過物理模擬動畫進行物理教學與學習。物理雙月刊,28(3),

536-543。

黃昭淵(1996)。對台灣科技之淺視。物理雙月刊,18(4),473-484。

曾孝明(1999)。我國科學研究的水準低落與改進之道。物理雙月刊,21(2),

306-311。

舒康云、趙風雨(2001)。國內外物理教學發展趨勢。錦州教育學報,22(1),

40-43。

傅昭銘(2006)。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思維。物理雙月刊,28(3),573-579。

曾孝明(1999)。我國科學研究的水準低落與改進之道。物理雙月刊,21(2),

306-311。

楊文金、許榮富(1987)。物理教育中實驗的角色。科學月刊,18(2),103-105。

褚德三等(1989)。先進國家自然學科教育內容及其相關規定。物理會刊,11(1),

73-94。

褚德三(2005)。台灣物理教育的回顧。物理雙月刊,27(3),516-517。

劉銀姬(2002)。以實驗室教學培養學生過程技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教育大 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德明(1992)。科教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之研究。花師數理教育學報,1,

109-138。

劉茂軍(2004)。大學物理課堂”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初探。物理通報,7,25-27。

劉新、申万兵、陳万平(2005)。普通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曲阜教育大學 學報,31(4),129-132。

慶昭蓉、蕭如珀譯(1999)。物理的重要性。物理雙月刊,21(5),609。

鄭婉敏(1999)。認知的學習理論的教學意涵及其對教學的啟示。台中師院學 報,13,57-72。

鄭伯昆等(2000)。台大物理系的普物實驗的改進歷史。物理雙月刊,22,402-413。

葉寶生(1994)。電腦模擬與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物理教學,10,37-40。

樂永康(2000)。德國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情況介紹。物理實驗,21(3),42-46。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羅慶章(2004)國中網路虛擬物理實驗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elcher, J. (2001). Studio Physics at MIT, MIT Physics Department Newsletter,Fall.

Driver, R. & Oldham, V.(1986).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105-122.

Hewitt,P.(1994).Concepts before computation.The physics Teacher.32(4)

224.

IUPAP(1999).Statement on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s to Society.

http://www.iupap.org/ga/ga23/resolutions.html

Lawson,A.E.(1991)Constructivism and Domai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A Reply to Lythcott and Duschl. Science Education,75(4),481-488.

Shulman, L. S. & Tamir, P.(1973)”Research on teaching in the natural sciences,”in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ed.by R.M.W.

Wadsworth(1996)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New York:Longman Publishers.

附錄 1 德國大學物理系與其他相關科系之普通物理實驗教學內容

附錄 2 中國「高等院校大專物理實驗基本要求」實驗分級內容 中國一級物理實驗課程內容

用示波器測量時間 用天平測量品質

直流電表和直流測量電路 用熱敏電阻測量溫度

半導體溫度計的設計與製作 直線運動中速度的測量 碰撞過程中守恆定律的研究 單擺的設計與研究

表面張力係數的測定 液體粘度的測定 鋼絲楊氏模量的測量 切變模量的測量 固體比熱容的測量 直流電的測量

交流電及整流濾波電路 測量螺線管的磁場 透鏡參數的測量 分光計的調節與使用

用密立根油滴實驗測電子電荷 光電效應法測普朗克常量 干涉法測微小量

中國二級物理實驗課程內容 用凱特擺測量重力加速度

聲速的測量 熱導係數的測量 檢流計的特性 雙臂電橋測低電阻

用直流電位差計精確測量電壓 弗蘭克-赫茲實驗

交流諧振電路 交流電橋

通過霍爾效應測量磁場 邁克爾遜干涉儀

棱鏡攝譜和光譜分析 偏振光的研究

低真空的獲得和測量 感測器系列實驗(1) G-M 計數管特性的研究 物質對 β 射線的吸收

中國三級物理實驗課程內容 全息光柵

全息照相 鐳射散斑

單色儀的調整與使用 付立葉光學實驗(1) 橢偏儀

驗證相對論實驗 盧瑟福散射實驗

用閃爍晶體測量 γ 射線能譜 核磁共振

x 射線實驗:

德拜照相, 物相分析,勞厄照相 電子顯微鏡實驗

電子自旋共振實驗 鐵磁共振

鈉原子光譜 氫氘原子光譜(1) 塞曼效應實驗(1) 感測器系列實驗(2) 高真空的獲得和測量 低溫的獲得和測量 穆斯堡爾譜

中國四級物理實驗課程內容 X 射線系列實驗及應用:

X 射線螢光 X 射線衍射

德拜照相, 物相分析, 勞厄照相 常溫及變溫下的吸收和發射光譜實驗 電子顯微技術系列實驗

射線成像實驗的研究

核子物理實驗與方法的研究:

穆斯堡爾譜實驗及應用

測量高速運動的電子的動量與能量間的關係 符合法測量放射源活度

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及應用 付立葉光學實驗及應用 脈衝雷射器系列實驗 等離子體特性實驗及應用 薄膜製備技術及性能測試:

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及應用 付立葉光學實驗及應用 脈衝雷射器系列實驗 等離子體特性實驗及應用 薄膜製備技術及性能測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