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第二節 建 議

一、實務上

企業在做多角化策略考量時,事前的評估工作很重要,也要事前確定企業本 身的需求與方向。有些看似可發展藍海的趨勢,如企業本身在此方面的能力不足,

結果可能令人失望;再者,需評估多角化新事業,其企業的資源能力是否為企業 大多數人的能力。在此針對本研究結果對教科書出版產業提出些許建議:

(一)出版社方面:其產品內容的編製上其從業人員的教育水準都不低,出版著 高知識含量的產品,其影響力卻關係台灣的教師及學子。時代在變,教育 類產品的發展要將既有的資源重新運用,企業要鼓勵資深員工或新進員工 提升視野,充實多方面的能力,將企業的基礎實力開展,不要故步自封或 僅以模仿來發展產品,如此無法長久,要朝向開創新局的方面來進行。

(二)教育政策方面:教育主管單位在教科書的課程綱要制定及審查內容上,應 以更開放的角度來讓台灣各家出版社發展自有特色,而非將每本教科書要 求到內容、課次數近乎相同。其教材內容的正確與否,以及意識型態的問 題,自有廣大的使用者在公審,且內容的良窳與出版社的品牌息息相關,

出版社是不敢大意的。

(三)教科書價格制定權應交給出版社訂定,民主時代卻因循著舊有的制度及思 維在運行,使出版社受制太多。

(四)紙本教科書短時間不會被數位教材所取代,但數位教育政策、教師能力的 養成都賴師資培育體系一同來建立制度,使台灣這科技島,在軟實力與硬 實力能相互輝映,再生新格局。

(五)企業要決定多角化策略時,能在一開始確立模式,計畫採用垂直整合、水 平整合,或是相關多角化或非相關多角化,再選擇最適合的多角化方向進 行企業資源能力的評估。依照本研究前章節所討論,依序從有形資產、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形資產、組織能力及個人能力一一審視,最後選擇其關連性較高的企業資 源來發展,必定能提高企業多角化策略成功的機率。

二、未來研究方向

企業多角化前需要一組人員正確、深入的評估,市場調查的訊息要足夠,前 景要明確,企業本身的關鍵能力要很清楚。本論文架構在企業多角化策略過程中,

探討該企業擁有多少基礎資源可以支持此多角化投資的成功;由於環境的變化快 速,加上每一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及能力都不同,看到很多不同公司做類似多角 化策略投資後,結果也都所不同。研究者對於未來在探討企業多角化策略投資有 以下幾個建議:

(一)企業本身適合何種多角化的投資?垂直或水平整合?相關或非相關?

(二)如何建立企業的資源能力?如何將企業資源能力轉化成企業強大的競爭 力?

(三)教科書出版業的從業人員多為知識份子,企業主及高階主管要能不斷鼓勵 人才發展新產品、新事業,為企業投注新生命,創造新價值。

(四)教育內容產業具有很豐沛的內、外部人才庫及內容資料庫,如何將人才充 份運用,將已投資的內容進行再轉化利用,或與硬體廠商合作,成為未來

的數位教育商品,這些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出 版。

Collis & Montgomery(1998)。創造企業優勢,企業策略:哈佛商業評論,天下文 化出版社,李芳齡譯,PP. 1-34

Yin, K.R. (2005)。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市:弘智文化。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出版。

胡哲生、毛禮興(2005)。產業網 路觀點下的教科書出版業經營策略分析。國立編 譯館通訊,第 33 卷第四期,2-17 頁。

許牧民(2007)。國中小學教師與教科書業者對「影響教科書產業品牌形象因素」認 知差異之研究。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佩琪(2010)。現行國民中小學審定本教科書計價公式之研究。中華民國圖書出 版事業協會,台北市。

黃政傑等(1995)。國民小學教科書審查標準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中心專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

黃嘉雄(2000)。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 度的現況與展望,教科書制度研討 會資料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台北。

郭俊男(2002)。運籌能力、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 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2002)。策略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出版。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Aaker, David 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1st ed, New York: Wiley

Amit, Raphael. & Joshua Livnat(1988), A Concept of Conglomerate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4/4, PP.593-604

Ansoff, H.I. 1957,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35, Iss.5, PP.113-124.

Ansoff, H.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McGraw-Hill, PP.114

Ansoff, H. I., & Steward, J. M. (1967). Strategies for a technology-based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81-93.

Apple, M. W., & Christian-Smith, L. K. (Eds.). (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New York: Routledge.

Barney,Jay.B. 1991, Firms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March, Vol.17,No.1,PP.99-120.

Berry, C.H. 1991,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5, PP.196-204

Booz, Allen & Hamilton, 1985, Diversification: Asurvey of European Chief Ex ecutive, New York, MA: Booz, Allen & Hamilton, Inc.,

Chandler, Alfred D. jr.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 M.I.I. Press

Dess, G. G., & Davis, P. S. (1984). Porter’s (1980) generic strategies as determinants of strategic group memb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7, 467-4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Gort, A.1962,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American Industry, Princet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Grant, R.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spring),

PP.114-135.

Hill, C. W. & Jones, G. R. 1989,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Massachusetts:

Houghcon Mifflim Company.

Ramanujam, V. & P. Varadarajan, 1989, Research 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 Hypothe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6, PP.523-551

Robinson, W. T., Fornell, C., & Sullivan, M. W. (1992). Are market pioneers

intrinsically stronger than later entrants? Management Journal, 13(8), 609-624.

Rumelt, Richard P. 1974,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ost on, MA,

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Venkatraman, N., & Ramanujam, V. (1986).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801-814.

Woo, C. Y., & Willard, G. (1983). Business strategy, technology policy and firm performance.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4, 451-478.

Wernerfelt,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PP. 171-1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附錄]訪談問題及訪談紀錄

受訪者一: 幼教事業部林協理(工作年資 15 年) 受訪日期: 2015 年 05 月 26 日 17:00–18:30

問:林協理您好,你在幼教事業發展了這麼多年,你認為公司在這方面讓您最有幫 助的部分是什麼?

答:

因為本人在國小教科書領域三年,後來轉為幼教的營業單位,在經驗上對校園 通路的特性掌握的不錯,對於開發經銷商,以及對幼兒園的課程發展及開發適合幼 兒園的產品,以及教具、學具、學生用品,都很有幫助。尤其公司內部的系統都完 備,對應哪些人員都很明確,這些基礎都是讓幼教事業能發展的主因。

問:幼教事業的發展,你認為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答:

最困難的就是少子化,少子化的教育市場首先衝擊到幼教這個區間年齡層,其 次是教育政策方面,幼教在 2012 年進行「幼托整合」,過去托兒所歸內政部管轄,

幼稚園歸教育部管轄,經整合後統稱幼兒園,皆為教育部所主管,也公布了許多政 策要園所遵行。例如要求幼兒園的教材應由教師自編,要教學評鑑,因此許多公立 幼兒園不會編列預算購買教材。此外,在台灣許多私立幼兒園也是採自編教材,因 此我們必須發展非教材類的產品來銷售。

問:從公司既有的各方面資源,你認為哪些對幼教事業的發展是最有幫助的?

答:

K 文教事業的「品牌」是最大的關鍵。使得我們在小學產品的基礎上,往下強 調「小一先修、幼小銜接」的產品第一炮就打響,家長都不希望小孩輸在起跑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幼兒園要招生,能將課程由 K 文教事業來向下延伸到幼兒園階段,這是家長都很放 心的事。

另外,公司的教育界人脈豐沛,在幼教產品上也要發展英語、閩南語、自然、

兒歌等教材,原小學教材的作者團隊都是我們的資源,而且當我們請教專業問題或 要編寫新產品時,都能很快回應及完成。這相較於幼教出版的同業,因為他們多為 老牌廠商,規模不像我們那麼大,廣度也不如我們,要反應新產品的速度都很慢,

甚至會有些裹足不前。

特別想提一點,因為公司在財務的運用上給我們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沒有 要求在新創事業後立即獲利,甚至先讓我們編赤字預算發展,這也是小公司沒法比 較的事。而公司在編輯部的資料庫都很完備,圖、文的舊資源再運用,每年再將新 產品的圖、文再建立上去,一年一年的資源累積,省了很多編輯成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且教育政策不明確,因此當計畫期程結束後,許多學校也就沒有再繼續發展;有 些仍繼續的也僅是一些實驗學校及零星的班級,沒有真的全面發展起來,且硬體、

載具有其使用壽命,久了就不好用了。

公司有好的內容及通路,許多硬體廠商來要求合作,是想以台灣為發展基地,

並放眼在中國大陸的市場,我們公司在與廠商的合作上都很開放,也是想如何創 造新契機。但反觀這些發展,當初在各方面做的評估不夠,產品怎麼賣,電子書 的格式、載具、平台都還沒準備好,原以為這些硬體大廠都很有辦法,但當大家 一同進入教育市場時,發現要溝通及合作的細節很多,總體環境上都有狠多問題,

所以至今看來,這個教育科技公司沒能發展,甚至收起來也是對的。我後來回歸 到幼教部門,像最近仍有廠商來談合作,但發現所談的跟兩、三年前的方式及問 題幾乎一樣,並沒有進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能從資料庫中找到照片、插畫來再度使用,節省不少的編輯費用。值得一提的是 在「個資法」實施後,學童名單的收集大不易,透過公司教交科書的業務仁到校 辦理親子講座、說故事講座、繪圖比賽,從中取的訊息及聯絡方式,對雜誌的客 群拓展有很大實質的幫助。而公司在對印刷廠、紙廠的合作一直很好,這方面在 產品的物理屬性上都具有水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受訪者四:林編輯(工作年資 10 年)

受訪日期: 2015 年 06 月 05 日 17:00 –18:00

問:雜誌能一路走來到目前創刊 11 年,從康軒公司既有的各方面資源來說,哪些 方面市對這事業有幫助的?

答:我分開來說:

一、無形的資產:人才庫 1.作者、審稿群

雜誌的內容無非是各式各樣的資訊匯集,藉由公司的人才庫,能立即搜 尋到相關的人才,進行諮詢和供稿。也能藉由教科書相關編寫作者群裡,立

雜誌的內容無非是各式各樣的資訊匯集,藉由公司的人才庫,能立即搜 尋到相關的人才,進行諮詢和供稿。也能藉由教科書相關編寫作者群裡,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