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和研究過程中專家學者們給予的意見回饋,以及三回德懷術問 卷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而建構出 68 條有關數學素養的指標,但並未進一步探 討這 68 條數學素養之相關指標,要如何讓教師應用在以素養為導向的數學課程 中?以及實際應用後,其成效如何?

指標具有導引作用,並提供教育決策資訊,以及能評鑑教育目標的進展情況,

因此,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有以下兩點:

一、進行以素養為導向的數學課程教材的研究。

二、進行以素養為導向的實際數學教學,並檢視是否達到教育發展的目標。

根據上述第一點,舉例來說,可藉由單維彰教授和鄭章華教授所編的「十二

年國教數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案例」這一本教材,來進行以素養為導向的

數學課程教材的探究;而第二點則是希望可以探究在教學現場中的教師們,藉由

本研究建構出的數學素養相關指標,進行以素養為導向的實際數學教學,並檢視

是否達到教育發展的目標。

143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王賢文、張芳全(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左台益等人(2018)。提升臺灣 K-12 學生數學素養之研究─子計畫四:國中生數 學素養數位教材設計與實作。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科技 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MOST 104-2511-S-003-005-MY3),未出版。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案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加樺國 際。

宋曜廷等人(2015)。數位學習研究方法,台北: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國偉、黃文璋、楊德清、劉柏宏 (2013)。教育部提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 素養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李國瑋(2013)。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素養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台北:教育部。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原宏等人(2018)。提升臺灣 K-12 學生數學素養之研究─子計畫二:整合數學 文本閱讀與評量的國小學童統計素養培育活動探。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未出版。

林素微等人(2018)。提升臺灣 K-12 學生數學素養之研究─子計畫五:國中學生 的數學素養閱讀認知解構與診斷暨電腦化動態評量的發展探討。行政院科 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林碧珍等人(2016) 。數學素養導向的任務設計與教學實踐─以發展學童的數學論 證為例,教科書研究,9(1),109─134。

林福來(201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子計畫三: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 報告(編號:NAER-102-06-A-1-02-03-1-12)。

邱淑玲、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 研究,4(1),92-98。

范信賢(2015)。素養導向的課程及教學實踐內涵。

孫志麟(2000)。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

121-148。

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117-136。

高涌泉、陳竹亭、翁秉仁、黃榮棋、王道還(2008) 。國民自然科學素養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5-2511-S-005-001)。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張鈿富等人(2007)。臺灣參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教育指標概覽」之

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6,147-170。

144

教育部(2016)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高級中等學校

─數學領域(草案)。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研究。國報學院,13,257-285。

陳伯璋(2010) 。臺灣國民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發展之關係。課程研究, 5(2) , 1-25。

單維章、鄭章華等人(2017)。十二年國教數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案例。

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單維彰(2016)。素養、課程與教材─以數學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 子期刊,5。取自 http://shann.idv.tw/article/MathLitText.pdf

單維彰(2016) 。數學教材為支持素養學習所需的解構與重構。國家教育研究院,

「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單維彰、鄭章華、吳汀菱、曾明德、陳玟樺(2017 年 12 月)。中學數學教材教法 的發展脈絡。黃政傑(主持人) ,分科教材教法專書撰寫,106 年第一年度 工作坊─分科教材教法專書編輯計畫,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黃昭通、羅紹麟(2005)。從永續理念探討老樹保護之立法。林業研究季刊,27

(4),79-90。

遊自達(2016)。數學素養之意涵與其變遷。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 刊,5。取自

https://pulse.naer.edu.tw/Home/PrintPdf/ba2ae190-582f-44fd-bff9-f27bcad8f7a1

劉柏宏(2016)。從數學與文化的關係探討數學文化素養之內涵─理論與案例分 析。臺灣數學教育期刊,3(1),55-83。

蔡清田(2011) 。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 10(1) , 203-217。

蔡清田(2012)。素養課程改革的 DNA。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市: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 究中心。

館倖生等人(2012)。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參考文獻

Bobby., O. (2011). Mathematics Literacy:Are We Able TO Put The Mathematics We Learn Into Everyday U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4(1), 89-100.

Bryk, A. S. & Hermanson, K. L. (1993). Education Indicator Systems:Observations on Their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and Use. Review of Research, 19, 451-484.

Christiansen, I. M. (2006). Mathematical Literacy as a school subject:Failing the progressive vision? Pythagoras, 46, 6-13.

Cockcroft, W. H. (1982). Mathematics counts.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Crowther, G. (1959). 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London,

UK: 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15-18.

145

De Lange, J.(2003). Mathematics for literacy. In B. L. Madison & L. A. Steen (Eds.) Quantitative literacy: Why numeracy matters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rinceton, NJ: 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s. 75-89.

Gabriele, K. & Torben, W. (2005).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4(2-3), 78-60.

Gabriele, K. & Torben, W. (2005).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4(2-3), 48-60.

Gatabi, A. R. & Stacey, K. & Gooya, Z. (2012). Investigating grade nine textbook problems for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mathematical literacy. Math Ed Res J, 24, 403-421.

Geiger, V. & Goos, M. & Forgasz, H. (2015). A rich interpretation of numeracy for the 21

st

century:a survey of the state the field. 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 47, 531-548.

Gregory., J. S. & Francis., T. H & Jennifer., K (2007). The Delphi Method for Grsduate Rea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6.

Heiko A. von der Gracht (2012). Consensus measurement in Delphi studies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quality assuranc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79,1525-1536.

Højgaard, T.(2009). Competencies, skills, and assessment. In R. Hunter, B. Bicknell,

& T. Burgess (Eds.), Crossing divides: 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of Australasia (Vol. 1, pp. 225-231). Palmerston North, NZ: MERGA.

Hsu, C. C. & Sandford., B. A. (2007). The Delphi Technique:Making Sense Of Consensu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2(10).

Kemal, O. (2013).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Mathematical Literacy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Real World:The Cas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 Fourth Quarter, 9(4), 305-316.

Kerstin, C. Delphi Method.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Germany.

Kilpatrick, J. & JSwafford, J. & Findell, B. (Eds.). (2001). The Strands of Mathematical Proficiency. Adding it up : 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115-155).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Kirsch, I. S., Jungeblut, A., Jenkins, L., & Kolstad A. (2002). Adult literacy in America:

A first look at the findings of the 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3rd ed.).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instone, H. A.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USA:Addison-Wesley.

146

Niss, M. (2015).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PISA. In Leland, S. C. & William H.

S. (Eds.), 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y to Learn (OTL)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 (35-55). Springer, Cham.

Niss, M.(2003).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The Danish KOM Project. In A. Gagatsis & S. Papastavridi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thens, Greece:

The Hellenic Mathematical Society and Cyprus Mathematical Society. 115-12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3).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DeSeCo).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0). PISA 2012 assessment framework. Paris, OECD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3a). PISA 201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problem solving and financial literacy. OECD Publishing.

Rob, V. (1996). Educational Indicators:What’s To Be Measured? Working Paper Series I-1. Washington D.C.

Ruth, D. C. (2007). Learning how to Learn: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learning power.

The Curriculum Journal, 18(2), 135-153.

Spangenberg, E. D. (2012). Thinking styles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learners:Implications for subject choice. Pythagoras, 33(3), 1-12.

Stacy, K. & Turner, R. (2015). The Evolution and Key Concepts of the PISA Mathematical Frameworks. In Leland, S. C. & William H. S. (Eds.), 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y to Learn (OTL)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 (5-33).

New York:Springer.

Steen, L. A., Burrill, G., Ganter, S., Goroff, D. L., Greenleaf, F. P., Grubb, W. N., … Wallace, D. (2001). The case for quantitative literacy. In L. A. Steen (Ed.), Mathematics and democracy: The case for quantitative literacy (pp. 1-22).

Princeton, NJ: 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a.org/sites/default/files/pdf/QL/MathAndDemocracy.pdf Stephen, L. (2007). Directions for Literacy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5, 755-759.

Yore, L. D. & Pimm, D. & Tuan, H. L. (2007). The Literacy Component of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5, 559-589.

147

附錄一

三次專家焦點座談名單(領域分布)

148

 第一次專家焦點座談

日期:106/05/23

主持人:左台益 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領域 單位 人數 合計

數學家 國立中央大學 1 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 人 2 人

數學教育家

(數學系背景)

國立臺灣大學 1 人

3 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 人

臺北市立大學 1 人

課綱編輯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1 人 1 人 共計 6 人

 第二次專家焦點座談

日期:106/06/15

主持人:左台益 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領域 單位 人數 合計

課綱編輯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1 人 1 人

數學教育家

(非數學系背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 人 中原大學 1 人 2 人

共計 3 人

 第三次專家焦點座談

日期:106/06/20

主持人:左台益 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領域 單位 人數 合計

數學教育家

(數學系背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 人 1 人

中小學數學 教師

高中 師大附中 1 人 1 人

國中

師大附中國中部 1 人

北投國中 1 人 3 人

景興國中 1 人

共計 5 人

149

附錄二

三次專家焦點座談名單(領域分布)

150

 前德懷術問卷之專家名單(領域分布)

領域 單位 人數 合計

數學教育家

(數學系背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 人 3 人

中小學數學教師

成功高中 1 人

將軍國小 1 人 3 人

無(準教師) 1 人

共計 6 人

151

附錄三

三次專家焦點座談名單(領域分布)

152

 第一次專家焦點座談

日期:106/05/23

主持人:左台益 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左:定義一下。那麼我們做法至少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透過literature review,現在我們的助理兩個博士班學生為主,他們進行 的這個數學素養的文獻探討,一開始是25 年,現在拉到近 15 年,因為從 25 年可以看出的整個國際數學素養的研究的文獻探 Kilpatrick 他們五大核心力,或者是 Morgan Niss 他們的八大能力,這些都有人在論述,所以我們一個研究方面去談素養大概 去看,國內文獻我們看 A5 老師的這個文獻,我這門課開一門課,課程發展是以素養為導向,所以我也帶他們去研讀這些文 個準備做Delphi,我們也在規劃 Delphi,我們先焦點座談,三次焦點座談完,我們在進行 Delphi 的專家意見,透過 Delphi 再 把那個意見把它聚焦起來,大概是….這樣去處理。

153

機會做說文解字,是因為我們用literacy 這個字,literacy 這個老字,它本來不是自己存在的,他是 illiterate 那個觀念的相反,

在15 世紀的時候 illiterate 才是一個常用字,literacy 或 literate 是它的反過來的意思,所以 mathematical literacy 事實上 1960 年 代英國創造一個新字放在他們小學課綱上,左老師一定比我們還清楚,那兩個字就是literacy and numeracy,但是 PISA 為什 麼不用numeracy 這個字要改成 mathematical literacy,我的詮釋我個人詮釋,沒有辦法訪問到什麼人,因為 literacy 大概只包 含數與量與基本幾何、基本形體,但是PISA 顯然認為這樣是對 15 歲是不夠的,所以他要再加上,我覺得至少加上機率統計,

154

就是不確定性,還有以這個比例式為基本核心的式的運算,它的式的運算,大概圍繞在比例式的這個觀念上,你從它的考題 可以看到。所以他認為numeracy 是不夠的,所以我要從這個字來說文解字的話,literacy 或者 mathematical literacy 很簡單的 話就是,數學掃盲,數學的掃盲,那這個數學的掃盲,其實這兩個都不是我寫在文章裡面的一句話,我認為我們做課綱的觀 點來看,不過我等一下闡述好了,作課綱的觀點來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哪些content?哪些 material?是應該在什麼樣的適 合時間放進去,所以我有一個簡單說法是配合國教院的說法,就是為了支持終身學習所應具備的基本的數學的知識能力態度, 養,另外一個是學科,就是mathematics as a discipline,對,他是一個學科,這個學科是要為了後續很多科…….學系,不是,

很多這個學門我們要負責任的,那所以這個,嗯,所以我並不認為我們在排11a 跟 12 年級的課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要培育

A6:就是他們說的 attitude。

A2:哦。

A6:attitude 你翻出字典,它是說態度,但是你再深……你再非常細微地去了解這個英文字它用的地方,它是一個心理狀態。那個 心理狀態會take a point,它會 take 一個 standing point,它會 take a view,它會 take an explanation……personal explanation,他 所處理真在的那個情況,當然都是…….你也可以把剛剛我說的那三種英文解英文的那個說法,不過還是可以說成態度,但我

155

研究說那個識,是一種三分法,這個三分法的那個識,是企圖為知也好行也好找到意義,不是meaning,是 sense,所以在這 個觀點之下課綱能做什麼(笑),課綱能做的事情非常少,課綱頂多我們現在對外的主要演講的題目,就是課綱的數學支持怎麼 素養課程綱要的數學綱要的結構跟重構,重點是這四個字結構跟重構,就是說12 年總共看起來該學的東西沒什麼改變,或多 或少有一點進出,但是改變非常少,這一次的課綱主要的改變是前後順序的改變,或者很多老師恨我們的那個螺旋,那這個 理由就是課綱為了支持素養,重點是知行還有那個識,那個識呢我籠統的說就是剛剛說的意識形態那個識,你說的意念那個 識,make sense of,其實人是非常厲害的一種生物,我們對我們所在的環境所面臨的狀況,你跟我說的話,我在做的事情有沒 有意義,是有非常敏銳感受的,當這個感受抓不到的時候,這是大部份的人就無法繼續下去,大部分的學生對數學或者對科 學都是一樣的,因為數學、科學到了教室裡面去的時候,是跟任何人的生活經驗脫離了,事實上數學跟科學之所以 powerful 就是因為他超脫了個人的生活經驗,這是它真正power 的地方但是學習過程中如果切掉了這些,你就察覺不到意義,所以課 就是make sense,做這件事情 make sense,那課綱就在那個時候可以安排這個 topic,但是這只是第一層次課綱,在下來你就 要有教材,在下面你要教法,在過來你要評量,或是你用UDB 的話你要先想你評量的目標,再來想你要教什麼東西,那這個 到了這個教室裡面的時候,就都是make sense,它明明是很偉大的事情,但是 make sense 那就是我們註定要失敗的什麼,只 有很少數的人像我們這些人小時候大概就比較不了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太需要那件事,但大部份的人當他無法在他 整個身體裡面感受到我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呀,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無法說服自己,我們常常說就是數學就是個語言都是學習 外語,那為什麼學習英語的動機好像總比學習數學還強一點點,因為你還是可以比較說服自己我學英語有什麼用,看的到可 以想像的到,數學也就也許比較少這麼一點東西,所以學生得要靠一些資源幫他建立生活經驗的連結,但是到了比較中等就 是國中高中的數學,你幾乎不能再人的個人的真正的直接的生活經驗中找到例子阿,你一定要從寓言故事啊,過去的歷史啦,

可想像的這個科學的需求阿,你一定要做這樣的連結,就像現在很多人喜歡用Facebook、用 Google search 的那個 engine、用 amazon 的商業模型來舉例,雖然那個還是被化簡了很多,但是至少學生覺得 make sense ,他認為他 make sense 你雖然只跟 他說2 乘 2 方陣,但你跟他說現在 google 可以搜得這麼快就是因為他用方陣,雖然那個方陣大很多,anyway 他就覺得我學個 方陣好像有用就是這樣,所以到了教材呢,你就是盡量provide,連結到他可以理解的這個需求,或者是歷史的脈絡或者文化 上面的表現,所以盡量做這個連結。

左:我非常支持你的看法,雖然主持人不能……我們在之前的 study 也做過如此的想法,但還沒有 A6 老師這麼完整,就是說從教 育學的面向,就是我們怎麼透過知跟,也就是知識跟能力這兩個為主軸,因為你課程發展必須透過這個才能實踐,只能用這 兩個來做實踐,但他要去達到讓不管是課程設計者或者是學習者產生意義,那這個產生意義的確如你說不是 meaningful,它 就是make sense,然後這裡面它含有 perceptions,感知,useful,就是他這個 make sense,我感受到這些東西,我覺得他對我 是有用的,大概是如此,謝謝你提供我們比較,至少有些人支持我們這個看法,就是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後讓學生在這當中他會發現說,他只要肯努力他的心態是成長,就像那個Jo Boaler,他最近有談到 mathematical mindset,從 那個Do it 那個過來的,他就談到說這個數學的成長性他對學生是很重要的,所以這裡我想說如果在這裡老師在教學上可以讓

156

157

問完以後就開始打開她的筆電在那邊寫程式然後coding,然後我那個學妹她是一個大陸的,她說她拿到問題以後,然後她就 想一下就把它變成一個數學模型的問題把它模型化,做一個數學建模的問題,然後根據這個模型向主考官解釋說解決你要的

158

159

A6:他不一定公平阿,他如果去看看化學家,他說不定也不管工程師在做什麼,我的意思是說其實是因為 discipline 被分得越來越 精確之後,誰也不會管別人在做什麼。(笑)

左:他可能開頭就是說,他們軟體開發希望借助我們數學家。

A6:只是他那時候沒有想化學家來幫忙,所以才說那種話。我這邊插個嘴,我很喜歡剛剛 A4 說的那個例子,比如說到微軟去面 試那個例子,那個例子呢就我個人對素養這個中文的詞的感受,那是一個數學素養是沒有錯的,但是我覺得我們有一個麻煩,

那個狀況呢,我覺得我用英文來說的話,應該不會講到literacy,應該會講到 competence,我們在兩千年初的時候……

左:所以你把它解讀成competence?

A6:對,我們在兩千年初的時候,在國內的小圈子裡就吵過啊,素養是 competence 還是 literacy,現在是把他訂在 literacy,可是 人資部門,我們學校HR 的人,在他們那一行的 competence 他們通通講素養,那你看他們 competence 是什麼,他們 competence 是勝任一個工作的知識能力跟態度,說的人是這個話,可是competence 跟 literacy 這兩個英文字的涵義是很不一樣的,一個 已經到了職業程度,是專業程度像我們剛剛說的那個學妹,她表現出來的一定不是我們對高中畢業生12 年國教畢業生的一個 期望,而literacy 就是讀與寫的能力,是最最最原始的那個意義,所以當我們說 literacy 我們要回到課綱的說法,這是為了只 支持終身學習,competence 是為了支持你的生涯、你的 career,你的你這個人在社會裡面的 function 的的的的那個素養,我們 找不到別的詞來說它,你說competence 用能力來翻譯是肯定不對,恩所以好吧!

左:所以我們這樣走啦齁,請那個鄭A3 老師談談看,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主題是在進入進入就是說元素,除了知、行、識以外,我 們在有共識啦,一個人要有數學素養你應該有數學知識、數學行動的能力、數學的意念吧或意識,還有沒有其他的這個元素?

A3:其他元素,因為,現在就是要看說我們自己怎麼去界定,不曉得這個計畫到時候要翻成英文的時候,我們要把素養翻成

A3:其他元素,因為,現在就是要看說我們自己怎麼去界定,不曉得這個計畫到時候要翻成英文的時候,我們要把素養翻成

在文檔中 數學素養相關指標之研究 (頁 150-2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