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經由本研究結果分析中,顯然發現2006年中華台北女子排球隊與2014年中華台北女 子排球隊於四項得分技術表現上,攔網技術與發球技術其得分率為最低,故在其未來實 務訓練中,應優先強化其攔網步伐與小組配合的攔網,並提升跳躍漂浮發球與跳躍發球 的技術中的多變性與破壞性,藉以均衡中華台北女子排球隊全面技術之發揮,並注重基 本動作培養與穩定性,減少比賽中自身技術失誤,以達到增加我方獲取勝利之機會。

二、2006 年杜哈亞運會中華台北女子排球隊能夠在成績有所突破,則是長期參加國際 賽經驗累積與移地訓練的成果,而在往後規劃中華女子排球隊的訓練內容中,建議可多 增加安排移地訓練,藉以增進選手與身材較為優勢的對手對戰增加實戰經驗,並且從以 賽代訓的方式中,更能加快速提升選手應對技能的成熟度與比賽的心理能力。

三、建議在未來研究中,可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的特性,嘗試加以探討影響排球各項技 術之相關因素,藉此檢視選手在學習各項技術過程中,成功發展或失敗之相關因素;進 而亦可加以探討各相關技術間之運用,對於在實際比賽應用策略上與勝負之間的相關 性,觀察各隊使用策略與技術,以作為我國女排未來參賽之依據。

四、2006年杜哈中華台北女子排球隊於本屆賽事中創下我國參加國際比賽最佳參賽成績 與紀錄,獲取銅牌之殊榮,但我國女子排球隊朝國際方向努力之餘時,放眼國際列強隊 伍對於比賽資料蒐集、分析的重視與具有系統化的訓練成效與後勤資源分配及專業的賽 前數據分析,反觀我國,常是以教練團在肩負帶領與訓練選手的工作外,還需網羅蒐集 與研析比賽資料等後勤工作,因此,若我國想朝國際賽事中努力,首先應規劃結合具有 系統性之運科後勤部隊,進而輔助教練團與選手,即是給予代表隊最佳助力與支援。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陳宏(1987):乒乓球男子團體賽中的多目標灰色局勢決策。體育科學,29-34。

周亦(1990) 灰色系統論與體育管理系統的優化。武漢體育學報,1 期,82-87。

王冷、顏明義、沈啟賓(1993):國泰女子籃球隊攻防技術灰色關聯分析與階斷 訓練目標設定之探討。體育與運動,88 期,38–45。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李瑞娟(1993)。排球比賽基本技術表現與勝負知相關研究。中華排球,61,

129-140。

林竹茂(1994)。現代競技排球發展趨勢與展望。大專排球研究論集,1,1-18。

李建毅(1995):排球運動攻防技戰術訓練應用探討。中華體育季刊,9 卷(3 期)

湯敬東、陳家起(1998)。世界及女子體操運動員全能與單項之間運動水準的灰色 關聯分析。山東體育科技,1,1-3。

張木山(1997)。排球單、雙腳跳躍發球動作分析隻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

1-20。

岳軍弟、耿文(1997)。高點強攻-排球比賽中的主題。山東體育科技,3,19 杜曉偉(1999):得球得分制新規則對男排比賽得分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西安 體育學院學報,16 期,45-47。

蔡崇濱(1999):得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3 期,29-36。

鐘秉樞、董天姝、張然、闕永伍、辛沂、李耀先、安琪(2000):實行新規則後 排球比賽規律初探。體育科學,2 期,34-38。

吳福明、王龍意(1999):世界排壇勁旅實力研析-以 1995 年世界盃男女排球 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5 期,75-111。

林啟東(2000):排球運動技術發展規律探析。中華體育,14 卷(1 期) 70-76。

林啟東(2000):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 期,

1-9。

陳儷勻(2000):1947 年-2000 年國際排球規則演變對技、戰術影響之研究〃台 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41

李函潔 (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7 期,

131-138。

胡啟林(2001):排球新規則帶來的新變化。湖北體育科技,3 期,37-38。

王穎(2002)。排球得失分因素及其規律調研與分析。濟南大學學報,12(S1),

111-112。

劉曙亮 (2002):第 14 屆釜山亞運會女子排球比賽技戰術運用及得分效果分 析。體育與科技,6 期,45-46。

陳昭元(2002)。亞洲青年男女排球賽前四強得分方式與比賽成績相關性之研究。

德霖學報,16,163-204。

吳憲訓(2002)。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60,

138-142。

洪佳君(2002)。2000 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 49 公斤級以下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 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朱征宇、顧偉農、付 強(2002):九運會女子排球決賽勝負隊得失分規律的分 析。中國體育科技,10 期,39-41。

程峻、陳五洲 2003)(:實施排球新規則後攔網觀念之探討。大專體育,69 期,

128-136。

劉敏、朱淦芳(2003):從規則的變化透視排球戰術的趨勢。浙江體育科學,4 期。

楊振興、黃幸玲(2003):高水準排球比賽選手基本運動能力與專項技術局平均 績效分析。中華排球,106 期,92-96。

陳柏作(2003)。2003 年世界盃女排賽戰略思維之分析。中華排球,108,12-14

陳一進、陳昭元、王敏憲(2003)。世界青年女子排球賽前八強得分方式與比賽成 績關聯之研究。中華排球,103,97-104。

余清芳(2004):2003 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賽得分技術與比賽成績關聯 研究。台北市: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饒秋琴 (2004): 2003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基本技術表現與勝負相關之分析。大 專體育,(:6 卷(2 期) 173-182。

余清芳(2005) 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賽主動得分與被動得分成效對比賽成 績影:響之研究--- 試以 2003 年暨 2005 年比賽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

42

論文,未出版。

許天路(2005):從 2004 世界女排大獎賽苗栗站預賽探討巴西和中國女排隊的 球技表現差距。大專體育,78 期,187-193。

陳志成、柯彥惠(2005):排球得分技術績效之探討與標竿分析法之應用:以2004 奧運資格女子排球錦標賽亞洲參賽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第7 卷第1 期

(2005.03),169〜177 頁。

李建毅(2006):我國優秀男子排球選手得分技術競技能力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 聯研究。排球教練科學,8 期,52-73。

吳美玉(2006)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比賽得分技術表現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聯研 究。2007國際排球教練暨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46-63。台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施惠方(2006)。2006年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中華台北之比賽得分技術與比賽成績 關聯研究。2007國際排球教練暨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45-162)。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楊昌陸 (2006):2005 年世界青少女排球錦標賽參賽球隊得分結構之分析。淡江 體育,(:9 期,135-143。

張恩崇 (2006):2005 年土耳其依士麥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比賽得分技術與 比賽成績關聯研究。臺北:春天出版社。

施惠方(2008)。2006 杜哈亞運中華女子排球代表隊比賽得分技術與成績關聯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吳忠政(2008)。現代排球發球技術與策略之探討。排球教練科學,11,22-25。

43

二、英文部分

Rezende Bernarob(2003) Special Topics–Learn From Top Coaches, Coaching &:

Playing Volleyball,vo1.24, 9-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