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驗討論

4.4 裂孔成長機構分析

4.4.1 理論分析

從第一章所介紹裂孔成長機構,可分為擴散機構、塑性機構以及超塑性擴

散機構。接下來將從這些理論的預測,比較與實驗結果所得,以了解吻合何種機 構。

4.4.1.1 擴散成長機構之理論分析

運用(24)式所提的 Beere-Speight 模型,對其做積分,並假定裂孔為球體,

可得到下式:

ε ε δ σ π π

π KT

&

r D

r o gb

5 4 3

4 3

4

3 3

+

=

, (48)

等式左邊為任意應變下的裂孔體積,等式右邊第一項為起始裂孔體積,第二項為 隨著應變增加所增加的裂孔體積。將(48)式除以單位試片體積

V o

,可寫成下式:

ε ε δ σ π

&

o gb o

m KTV

C D

C

5

4

Ω +

=

, (49)

其中

C m

為所量測到裂孔體積分率,C

o

為應變為零下的裂孔體積分率。各種不同 變形條件的各項參數整理在表 4-1,代入計算所得,整理在表 4-2。從擴散理論 所預測的結果,其裂孔體積分率的增加將會是微乎其微,然 而在圖3−20的實驗結 果所得,可以發現到裂孔體積分率隨著應變的變化,卻並非如此,所以推論,在 整個變形過程中,整體的裂孔成長應不會到由擴散機構所主導。

4.4.1.2 塑性成長機構之理論分析

塑性成長機構,其中最強調的則是裂孔體積分率成長參數η,運用(12)式求 出理論的成長參數,將其繪在圖 4-5。從理論的估算可知,當 m 值從 0.3 到 0.6,

其η約為 3.4 至 1.4,在圖 3-20 所得的不同應變下之裂孔體積分率變化,所求的

η App

,與理論值比較,列在表 4-3。從表中可以發現到在低溫 200

o

C 與中溫 300

o

C 的 6x10

-4

s

-1

,300

o

C 與 400

o

C 的 1x10

-2

s

-1

,其值明顯都小於理論估計值,只有高 溫 400

o

C 的 6x10

-4

s

-1

,其η為 2.7 較接近理論值,但比理論值高了一點。從理論 與實驗結果來看,似乎只有高溫 400

o

C 的低應變速率為塑性機構成長,其他較低 溫度與較高應變速率,都不是塑性機構成長。

4.4.1.3 超塑性擴散機構之理論分析

將 3.5.1.2 節所得各個不同試片的裂孔尺寸,求出其平均值,將之繪在圖 4-6。另外運用(23)式,求出理論估計值,將之列在表 4-4,與實驗結果圖 4-6 相 比較, 300

o

C 的低應變速率與 300

o

C 和 400

o

C 的高應變速率,其實驗結果與理 論算估算出的,似乎較接近,從上節所討論與此節比較,這些變形條件的裂孔成 長,以整體裂孔平均值和體積分率來看,似乎較偏向超塑性擴散機構主導其裂孔 成長。400

o

C 的低應變速率,在應變初期時,其晶粒只成長至 10~15

µm,理論

所估算的成長速率,dr/dε約在 9~3 µm 左右,但實驗結果卻是 0.24,有著一段差 距;但當應變後其時,理論值與實驗結果幾乎相等。對於 400

o

C 的低應變速率而 言,這樣的比較結果所得結論是,在應變初期,裂孔成長可能是其它機構所主導,

而後期轉換為超塑性擴散機構主導裂孔生長。另外一般印象中,較低溫度或者較 高應變速率,一般都是由塑性機構所主導裂孔生長,但實驗結果與理論估算值比 較,卻得到是超塑性擴散機構生長,有著極大的出入。顯然地,如果只單從裂孔 的體積分率與裂孔平均半徑,這幾個觀點來比較是何種裂孔成長機構,似乎無法 具體描述真實裂孔生長機構。

基於上述幾個理由,裂孔的成長機構分析,不能單從整體裂孔的各項平均 值來分析。從實驗結果 3.5.1.2 節部分所提,不論在何種變形條件下,裂孔的尺 寸分佈,似乎都集中在小裂孔為多數,其中從表 3-5 所整理,不論是何種變形條

件的各應變,其中直徑小於 2 µm 的裂孔都佔了 50~70%,佔了整體數量大多數。

如果以平均值角度來看到整體裂孔尺寸變化,一些較大尺寸的裂孔但其數量較 少,往往會被這些小尺寸裂孔但其數量較多,把其平均值降低,如此就無法看到 大尺寸裂孔的變化。所以接下來部分,將把裂孔分為兩部分來討論,如實驗結果 所呈現的,一是裂孔直徑小於 2

µm,另一個則是變形至不同應變的各試片,其

最大前 20 個裂孔為另一部份來討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