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勁地區民居構造的系統

第一節 後勁地區沿革 3-1-1.後勁地區地理位置

後勁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半屏山西北方,東為後勁溪,西與右昌交界,北濱後勁 溪中游,南接半屏山,後勁溪上游為曹公圳匯合獅龍溪再南下結合楠梓溪,下游為 萬丹港(現左營港),後勁位處後勁溪中游,古稱後硬,明鄭時期 1664 年鄭經採“軍 兵屯墾",據連橫「台灣通史」鄭氏各鎮屯田表共 32 莊,萬年縣轄 17 莊,後勁莊,

右衝莊屬之;據『台灣文化志』後勁即鄭氏後勁鎮屯駐地,右沖即鄭氏右衝鎮屯駐 地,俱稱係屬屯弁郭姓開屯招佃,俱為漳泉人氏。

後勁溪在仁壽里與半屏里交界,縣西北十九里(約 9 公里)源受楠仔坑溪,西南 行,遞納一陂(竹仔門)、兩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本支過右衝溪,灣中港,匯 集萬丹仔港(後勁溪出海口)合流入海,後勁溪為高雄市三大河川之一。

【圖 3-1】1719 年鳳山縣輿圖 後勁地區 (陳文達-鳳山縣志)

【圖 3-2】後勁位置圖 (台灣 60 個都會街道圖) 後勁

半屏山

後勁溪

蓮池潭

縣署 打狗仔港

岐後汛

後勁溪上游 後勁

後勁古厝分佈圖

【圖 3-3】 高雄市都市計畫航測地形圖 後勁地區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2000)

3-1-2 後勁地區發展過程

莊即今後勁部落,包括錦屏、玉屏、稔田、金田、宏毅。

後勁以山水而聞名,後勁溪為本市三大河川之一,與半屏山為鄰「屏山猿蹄」列 為楠梓八景之一。

【照 3-1】聖雲宫 【照 3-2】鳳屏宮

清初設官塾名曰社學,鳳山縣采訪冊記載楠梓區的社學有下列各處:……半屏里 社學八處:灣中港(援中港)一處,後勁四處,右衝莊三處;私學、私塾、書塾,則遍 處充斥,後勁南路 129 巷 15 號附近,地名台語叫大學「代俄」,清末有一陳姓富貴人 家在此興辦私塾一所,敦請學術淵博宿儒執教,一時學風遠播,聞名遐邇,遠及恆春、

屏東,求教者聞風長途跋涉抵此拜師,孔孟之學頌聲不絕,後勁人以大學稱呼該地。

(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曾玉昆)

【照 3-3】堂號 【照 3-4】門扇上貼落 門聯: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教子孫二行正事唯讀唯耕

【照 3-5】额題 【照 3-6】额題

本部落歷史可分為下列各期:(依鄭水萍後勁大代誌 2000)

【照 3-7】現代農村民居 【照 3-8】現代農村民居

其較傳奇者為火叔本人並不識字,然其對寸白口訣、納甲法、天父地母起寸口 訣、二十四山頭吉利尺寸用法均倒背如流(p30~p31),展現其驚人的記憶,因此活 耀於楠梓、橋頭、仁武、鳥松一帶,退休後自製模型自娛,將一生職涯起造過的古 厝一一以一定的比例用木頭、水泥、模板塑造,並加彩繪使古厝一一重新再現,為 一模型製作素人。

【照 3-9】泥塑台度 【照 3-10】 洗石子台度

【照 3-11】架筒厝模型(架棟厝) 【照 3-12】一條龍模型(五開間)

【照 3-15】直櫺窗(林惠安進士宅) 【照 3-16】水泥窗框

【照 3-17】書卷 【照 3-18】書卷

(三)早期本地在大廳(大厝正身)除大門外並不開窗,在大房、二房開立窗(站窗:高度大 於寬度),這型式為早期特色,後期傳統民宅則於正廳開立窗。

【照 3-19】後勁地區立面 【照 3-20】後勁地區立面

【照 3-21】後勁地區立面 【照 3-22】梓官地區立面 正廳開立窗

【照 3-23】後勁地區 【照 3-24】後勁地區

【照 3-25】後勁地區 【照 3-26】後勁地區

【照 3-27】左營地區 【照 3-28】鳳山地區 第三節 構造型式

3-3-1 平面配置

後勁地區目前所存在的傳統民宅:

多為三合院式:(一)林家祖厝為雙ㄇ型,九包五(二百多年)。

(二)林惠安歲進士宅兩進七包三(一百七十多年)。

(三)天母宫陳家祖厝兩進九包五(原有第三落,後未建成)。

(四)一落兩外護龍(大學陳家)。

其餘都為一落兩護龍型式,其護龍屋脊都為兩節有若人體手臂兩節。

平面配置僅有三合院形式,並無絕對制式。

【圖 3-4】林惠安進士宅 【圖 3-5】林家祖厝

【照 3-29】林家祖厝 【照 3-30】林惠安進士宅

林惠安歲進士宅為後勁地區唯一『三關六扇』木屏門,出廍起外觀氣勢磅礡,已 有一百七十多年,正身屋架為擱檁式,而伸手屋架反而為較高等級的五架坐樑。

【照 3-31】護龍屋架為五架坐樑 【照 3-32】(大學陳家)具雙護龍

一般古厝都坐北朝南,但後勁地區若作北朝南則朝向半屏山,台灣府志載:

「堪輿家傳為房屋、墳墓有向此山者,主凶敗」;並且,堪輿界認為房屋的興建應 該“順水"方向(座高向低),本區西高東低。

所以後勁古厝大半依地勢坐西北朝東或東南,屬座乾山巽向,庚戌、庚辰 吉,

丙戌、丙辰 吉。部份座東北向西南,屬座艮山坤向,辛丑、辛未 丁財貴吉。

本地區除上述(一)林家祖厝(二)林惠安進士宅(三)天母宫陳家祖厝為兩進配置外 其餘配置均為敞開三合院型式。

【照 3-33】陳家祖厝 【照 3-34】正身+護龍

【照 3-35】正身+護龍 【照 3-36】正身+護龍 3-3-2 構造材料

(一)承重牆 承重牆壁多為土墼磚(土埆磚 )牆外抹灰、空斗砌磚牆內填土埆磚,

或以咾咕石砌牆。觀察本區兩棟較早古厝,其山牆均為土墼磚外塗灰泥或斗 砌內填土墼磚二種。

在本區最早的兩棟古厝(林家祖厝、陳家祖厝)其構造外型大致雷同,台 度以咾咕石作成龜甲型勾缝,或成亂石砌,台度以上的牆面為斗子砌牆面,

內填土墼磚,部分牆則由土墼磚外塗灰漿。後期則有洗石子,後勁地區使用 咾咕石牆較少,反觀左營、右昌地區則較多。

最早期承重牆為土墼磚牆,再來則為斗子砌磚牆,後期則為磚砌牆。

【照 3-37】台度以咾咕石 组砌 【照 3-38】台度以咾咕石 组砌

【照 3-39】林家祖厝正身 【照 3-40】 陳家公廳正身

【照 3-41】後勁 傾圮房屋殘牆 空斗砌磚牆 【照 3-42】後勁 傾圮房屋殘牆空斗砌磚牆

【照 3-43】後勁 空斗砌磚牆 【照 3-44】後勁 空斗砌磚牆

【照 3-45】後勁 土墼磚牆 【照 3-46】後勁 土墼磚牆另側水泥粉刷

【照 3-47】後勁 土墼磚牆外牆塗灰泥 【照 3-48】後勁 土墼磚牆

【照 3-49】後勁 咾咕石牆 【照 3-50】咾咕石牆(祡山山下)

【照 3-51】左營民居 咾咕石牆 【照 3-52】 左營民居 咾咕石牆

(二)屋頂 都為紅瓦屋頂;分為二種:

(1)大脊:裝修花磚、柳葉磚、泥塑 。

(2)一般屋脊(田岸脊):以紅磚作屋脊外塗灰泥。

本區古厝屋簷未有瓦當水滴之裝飾。

【照 3-53】屋脊裝飾柳葉磚的大脊 【照 3-54】一般屋脊(田岸脊)

【照 3-55】林啟泰厝 【照 3-56】 陳福耀厝

(三)屋頂結構系統

後勁地區古厝均為擱檁式屋架,有桁檁全用福杉,簡易者僅中脊梁用杉木其餘 用竹,以成雙竹桁為梁,全區僅有林惠安進士宅外護龍為五架坐樑屋架,正身大 廳却是擱檁式屋架。

【照 3-57】擱檁式屋架 桁檁用杉木 【照 3-58】擱檁式屋架 桁檁用杉木

【照 3-59】五架坐樑屋架 【照 3-60】擱檁式屋架 桁檁用竹

(五) 立面外型:後勁地區立面只有出廍起(簷廊設有檐柱)及 出屐起(出挑屋簷)兩種。

林惠安歲進士宅出廍起立面為本區獨例,入口為木製三關六扇木屏門。

【照 3-61】林惠安歲進士宅 出廍起 【照 3-62】出屐起

(六) 屋脊 所有屋脊微彎,較豪華者以大脊方式,於屋脊上裝飾有柳葉磚,本區均為 馬脊型式,沒有燕尾翹脊型式,馬脊型式只有金型、火型,兩式,未見其他型式 則。火叔對五行馬脊只知圓頭形,並不在意它的型式風水功能。

【照 3-63】金型馬脊 【照 3-64】火型馬脊

【照 3-65】金型馬脊 【照 3-66】火型馬脊

據陳金火匠師謂翹脊施作方式為兩端較脊中央高 4.5 寸,五間翹脊外端高度與 正身中央等高,內側銜接部較中央低 4.5 寸,若此內側銜接部校正身脊端低 9.0 寸,

依此可獲得優美比例之屋脊。

正身馬脊與護龍馬脊亦有五行比合關係,而本地對此五行生剋並未談及,本地正身 及伸手屋脊均微彎曲線優美,而鄰近地區則有伸手到後期做成平直。

【照 3-67】陳厝 ( 天母宫) 【照 3-68】林啟心厝

【照 3-69】陳金火匠師起造之張宅 【照 3-70】張宅虎邊伸手

在後勁地區傳統民宅已顯著與閩南泉州、漳州傳統民宅不同,在後勁及其鄰近 地區左營右昌其建築元素或相同,其型態已自成一體系。

【表 3-1 】 後勁地區空間名稱用語表

一落四櫸頭帶前後庭 一落四櫸頭

【照 3-75】後勁民居 【照 3-76】澎湖民居

【照 3-77】澎湖民居『庭』 【照 3-78】澎湖民居入口門樓

【照 3-79】澎湖民居『牆街』入口型式 【照 3-80】澎湖民居 3-4-2 與左營右昌鄰近地區之比較

左營原興隆莊在明鄭時期即為左衝鎮左營所屯墾古鎮之一,右昌最早稱右衝為 明鄭右衝鎮屯墾而名,清代為拱衛縣城之右營與後勁(後營)鼎足三立。

在左營有市定古蹟薛家古厝佔地一千四百多坪為三進閩南式建築,三進院落分 別為:「前落厝」建於 1820 年(嘉慶 24 年)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八年,「中落厝」建於 1850 年(道光 30 年)距今有一百五十年,「後落厝」建於 1910 年(明治 43 年)大約九 十八年前。前落厝、中落厝為一用石灰、黏土及土角磚等老式建材興建的,後落厝

用紅磚及半屏山的石灰石等材料。大厝正身為五間,連接大厝左右各有房二間,稱 為「伸手」,伸手與後龍(外護龍)之間是條長巷,外護龍四間廂房。

後勁林家祖厝也有二百多年,時間更早,其配置形式差異在林家祖厝為九包五 形式,薛家古厝為三進三落雙護龍。薛家古厝三進分三段,各進獨立房舍未連續,

各進各有內外埕,配置與林家祖厝九包五形式完全不同,而建築基本元素則大致相 同,伸手雖為兩房但屋頂屋脊未分段與後勁地區伸手屋脊分兩段(如手臂兩節)。

比較平面配置,三合院形式元素一致,其組合形式與林家祖厝各棟均不同,無一定 形式,其棟距林家祖厝及薛家古厝都有相當距離,但林家祖厝因大廳設於第一落,

因此無咬劍、露齒的問題,楊氏古厝正廳設於第二落。

【照 3-81】薛家古厝前落正身 【照 3-82】林家祖厝

【照 3-83】薛家古厝前落伸手 【照 3-84】薛家古厝金形馬脊 規尾窗正中脊下未偏移

【照 3-85】薛家古厝出屐起 【照 3-86】擱檁式屋架

【照 3-87】中落厝正身 【照 3-88】中落厝伸手

右昌有楊氏古厝建於 1882 年(光緒 8 年) 前後共為三進,各落間不相連。每一落形體 大致雷同,各落皆為正身、左右伸手及左右外護龍,並有內埕。正身五間中央為正廳,兩 側各有兩個房間,左右伸手各有兩個房間,外護龍則隔成五個房間,各進正身屋脊為燕尾 脊,伸手及護龍山牆屋脊為金形馬脊,同樣伸手屋脊未分段。

愈到晚期建築工法愈簡略,伸手屋脊升起都省略而以平直方式,地坪不再分內外埕,

大開窗採光,在大廳神聖不得任意翻修改建的習俗下,維持原古厝正身,將伸手改為平房 適應現代生活起居。

【照-89】楊氏古厝前落正身與伸手 【照 3-90】楊氏古厝伸手屋脊未分段

【照 3-91】楊氏古厝前落台度為咾咕石【照 3-92】楊氏古厝前落與頂落間分離

【照 3-93】右昌民宅(日據時期) 【照 3-94】右昌民宅(日據)伸手屋脊平直

【照 3-95】右昌民宅將伸手改為平房 【照 3-96】右昌民宅背面

【照 3-97】右昌民宅 【照 3-98】右昌民宅

3-4-2 鄰近地區

由梓官地區後期大廳則多有開立窗,大樹地區同樣在大廳開立窗(本棟建造時間

由梓官地區後期大廳則多有開立窗,大樹地區同樣在大廳開立窗(本棟建造時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