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3-81)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5.2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已歸納出電子零件供應鏈垂直整合的關鍵因素及提出整合後可能 提高的成本及可能帶來的風險,並評估出因素間的重要程度。但限於研究時 間及外在因素,仍有許多未盡完善之處,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提供後續 研究者做為研究的方向。

一、本研究是針對硬碟零件製造廠商為研究的對象,而在整體電子零件供應 商有大部份屬其他電腦週邊及通訊產業,建議可以擴大整個研究的範 圍,從關鍵指標的建立及問卷的發放,應該有助於資料及研究結果的範 圍的適用性。

二、本研究因為時間、人力及個案研究公司相關策略機密性無法提供,只針 對各案研究公司參與垂直整合的決策者進行關鍵因素的建立及研究架構 的評估,算是從一個點上去考量;建議可以擴大至被整合的供應商端,

從整個供應鏈著手進行評估,可以用整個面的角度,應該可以找出供給 端所發現的風險,並可以將供應商被垂直整合的心態考慮進入。

三、客戶對於原料既有品牌的偏好,這個是過去研究中很少被納入考量的地 方,建議可以加入做為研究的一個方向。

四、關於本研究的深入訪談的對象為各案研究公司參與垂直整合的決策者,

皆為公司中的高階管理者及核心幹部,建議可以擴大訪談的階層,由個 階層的關點切入對案例公司整合的看法,有助於企業高層決策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臉譜出版社。

2. 唐印星(1998),「採購績效衡量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台灣電子、汽車、鋼鐵、

機械等產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許芳誠、倪士峰(2002),「以AHP及GA為基礎之多準則決策支援模型應 用研究」,2002年中華決策科學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4. 許戎岑(2003),「專業電子製造服務廠商之垂直整合策略分析」,國立台 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陳立達(2005),「垂直整合策略與技術合作之經濟效果比較-上游為兩家,

下游為三家之模型」,東海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建任(1997),「沖壓品專題研究」,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7. 陳誌宏(2005),「垂直整合策略與技術合作之經濟效果比較-在上下游皆雙 佔產業結構下」,東海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黃營杉、楊景傅譯,Hill,C.W.L. & G.R. Jones著(2004),「策略管理」,華 泰文化。

9. 鄭書季(2005),「多目標模糊偏好規劃法求解AHP 及ANP 優先權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趙英士(2004),「強化沖壓業競爭力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蔡佩真(2004),「建設公司建築企劃方案選擇之研究 - 以住宅方案為例」,

朝陽科技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含特性與應用(上)」,中 國統計學報,第27卷,第6期,第5-22頁。

13.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含特性與應用(下)」,

中國統計學報,第27卷,第7期,第1-19頁。

14. 錢惠枝(1995),「台灣地區綜合證券商成長策略與購併模式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謝凱宇、林舒柔合譯,Grant R. M著(2002),現代策略管理,科大文化出 版。

16. 蘇義雄(2000),「物流與運籌管理、觀念、機能、整合」,華泰文化。

17. Aczel,J. and Alsina,C.,(1986), “On Synthesis of Judgments,”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Vol. 20, No. 6, pp. 333-339.

18. Chung, S. H., I. H. Amy Lee and Pearn, W. L. (2005),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Approach for Product Mix Planning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 96, No. 1, pp.

15-36.

19. Chung, S., H. Singh and Lee, K. (2000), “Complementarity, Status Similarity and Social Capital as Drivers of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pp. 1-22.

20. Clarke, R. (1985), “Industrial Economics,” Oxford, OX, UK; New York, NY, USA: B. Blackwell.

21. Copper, M. C. and Lisa, M. E. (1993), “Characteristic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mplication for Purchasing and Logistics Strate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4, No. 16, pp. 13-24.

22. Das, T.K. and Teng, B.S. (2000),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6, No. 1, pp. 31-61.

23. Davies, S.W.and Morris, C. (1995), “A New Index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Some Estimates for UK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13, No. 2, pp.151-177.

24. Ellison, J. (1991), “Celetial Mechanics and the Location Theory of William H.

Dean, Jr., 1930-52,”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Vol. 81, No. 2, No. 1, pp.

315-17.

25. Ellram, J.( 199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21, pp. 12-33.

26. Gulati, R. (1999),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 No. 5, pp. 397-420.

27. John, S. and David, W. (1993), “When and When not to Vertically Integrat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34, pp.71-84.

28. Johnson, and Wood, (1999), “Contemporary Logistics 7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January.

29. Kale, P., H. Singh and Perlmutter, H. (2000),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21, pp. 217-237.

30. Meade, L. M. and Presley, A. (2002), “R&D Project Selection Using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IEEE Trans. Eng. Manage, Vol. 49, No. 1, pp.

59–66.

31. Saaty, T. L. (1996),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Pittsburgh.

32.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New York.

33. Saaty, R. W. (2003), “Decision Making in Complex Environment: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for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Pittsburgh.

34. Skibniewski, M. J. and Chao, L. (1992), “Evaluation of Advanc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ith AHP Metho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 188, No. 3, pp. 577-593.

35. Stevens, G. C. (1989),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Vol. 8, No. 8, pp.

3-8.

36. Stuart, E.T. (1998), “Network Positions and Propensities to Collaborate: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3, pp. 668-698.

附錄一

「供應商垂直整合策略之研究−以電子零件商為例」問卷

【問卷對象及目的】

問卷對象為電子零件供應鏈之高階管理者,希望透過這些實際參與整合 決策的專家所提供寶貴的經驗,透過網絡分析程序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探討各項評估準則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而求得各準則在 整體評估架構中的權重。

【問卷設計架構】

此份問卷分為二部份,第一部份為針對進行『最適整合方案』欲獲得的 優勢(降低成本、提升品質、穩定的供應來源及縮短開發時程)對於『利益』、

『機會』、『成本』及『風險』四大構面之間的重要程度。第二部份希望可以 了解『利益』、『機會』、『成本』及『風險』四大構面以下各構面與準則之間 的重要程度,給予一個分數,關於二個階段的問卷填寫說明及相關定義解釋 專家您好:

這是一份有關供應商垂直整合策略之研究−以電子零件商為例的問卷,目 的是為了研究在電子零件產業中最佳垂直整合的型態,必需借助您在此業界 職場上對於垂直整合的知識及經驗,透過您寶貴的意見提供本研究進行相關 分析。

本研究純屬學術性研究之用,有關問卷的結果一定保密,絕對不會對外 公開,請放心填答,感謝您百忙之中撥冗惠賜指教。

敬祝 平安順利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 :李欣怡 博士 研 究 生 :張馨仁 敬上 連絡電話 :0912554326

電子信箱 :09503020@chu.edu.tw

如下。

【基本架構說明】

本研究架構藉由文獻探討及與業界專業進行深入訪談後進行準則的建立 及篩選,最終的目標(Goal)是為了評選出最佳的整合型態,最終希望可以 達到「降低成本」、「提升品質」、「穩定供應來源」、「縮短開發時程」的優勢,

研究中結合了Saaty 的 BOCR 評估方法分別把『利益』、『機會』、『成本』及

『風險』的概念加入評估架構中,評估架構圖、方案定義及指標解釋如下圖、

表所示。

優勢

構面

準則

次準則

方案

最適整合方案

利益 (Benefits )

機會 (Opportunity)

成本 (Cost)

風險 (Risks)

交期速度 品質管理 成本控制 共同成長 競爭策略 投資評估 財務風險 產業關係 管理層面

合併 合資 子/母公司型態

/

滿

降低成本 提升品質 穩定的供應來源 縮短開發時程

註: 表示個次準則之間具有相依(相互)關係存在。

圖1 最適整合方案評估構面及指標層級結構圖

表1 方案定義解釋表

方案 解釋

合併

合併在我國法律上的意義,乃指兩家以上的公司,依 當事者所訂立之合併契約,並依我國公司法所規定之 合併程序,而歸併為一個公司,或另設一家新的公司。

合資

合資又簡稱 JV (joint venture),一般定義為由兩家公 司共同投入資本成立,分別擁有部分股權,並共同分 享利潤、支出、風險、及對該公司的控制權,屬於一 種策略聯盟

子、母公司型態

直接或間接持有他公司已發行有表決權之股份總數或 資本額超過半數之公司,為母公司;被持有者為子公 司。本研究假設此方案為自身投資,為同一集團內另 一事業部門。

表2 指標定義解釋表

次準則 解釋

緊急階段取得供應

就供應量而言,在市場缺料的情況下,可以取得優 先分配原料的優勢,也可以控制競爭者的原料取得 來源

訂單滿載,優先處理 就供應時間而言,供應商訂單滿載時可以優先取得 插單緊急生產、交期排程協商的優勢。

品質穩定性 基於雙方利益共享的基礎上,提供穩定的供貨品質。

品質規範的認知

對於品質的規範透過整合後的資訊流通可以讓雙方 對於品質規範的訂定得到共識,在品質檢驗的執行 上確實執行。

成本掌握性 願意做價格協議,成本分析於合理的價格提供,減 少銷售、比價、議價成本。

減少重覆製程 減少重覆作業,降低協調、處理、運輸的費用,致 力於降低成本。

避免重覆投資 省去在重覆製程上的投資,例如:廠房、機台、設 備等,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

穩定的夥伴關係 提高信任及相互依賴的程度,提升整體供應鏈競爭 優勢。

取得人材;專注核心能力 透過互補性人才知識及技術,串聯整個產業供應鏈

力的發展。

縮短產品開發及改款時 間

透過技術合作,在面對新產品的開發或改款的時 候,能夠降低週期時間,縮短上市時間,提升企業 競爭力。

控制競爭者原料來源

產生市場完全封殺的現象,對於其他競爭者,掌握 對方的原料價格、增進入障礙,對於自身進行整合 的企業,得以避免原料來源斷料的危機。

與競爭者之間的資訊保

密 避免透過供應廠商將核心技術外流至競爭者。

對於其他事業部的經營 整合之後對於其他非本身領域之核心技術之事業部 門的經營

設備、資源的重覆性 兩事業部之重覆之設備的資源分配問題 資金成本的負擔 投入的資金的額度

虧損的承擔 對於新事業單位虧損責任承擔的範圍

整體產業變動的應變能 力緩慢

整合之後因為技術的連貫,設備及系統在一連串的 投入之後,對於產業的變動是否有因應的能力 與原競爭者關係的維持 與原競爭者的關係是否得以延續

高階管理人的信任及相 容性

來自不同組織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否在整合之 後得以相互信任及融入新的組織或事業部門 系統的整合程度 新舊系統是否得以相容或連貫

組織文化或決策的相容 性

二組織不同的產業背景,在文化上或決策上是否能 夠相容或協調

[第一階段問卷]

【問卷說明】

一、填寫方式:

1、填寫的過程中若有疑問,煩請參考說明及解釋。

2、就欲進行『最適整合方案』希望獲得的優勢(降低成本、提升品質、

穩定的供應來源及縮短開發時程)對於『利益』、『機會』、『成本』及

『風險』四大構面之間的重要程度給予一個值。

3、依個人主觀的認知及判斷,評估各因素之間相對重要程度,給予一個 值。

二、填寫說明:

若您認為在『最適整合方案』為主要考量下,達到「降低成本」因而「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3-8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