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從眾行為相關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回顧從眾行為之相關理論,第二節則為從眾行 為實證模型之相關文獻,第三節探討國內外股票市場與不動產市場從眾行為相關 實證成果,第四節回顧影響不動產市場之相關總體,進而尋找可能影響不動產市 場從眾行為與交易量之總體經濟變數,並藉由文獻回顧尋找不動產市場從眾行為 之研究缺口。

第一節 從眾行為相關理論

傳統財務學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理論上,而將其運用 於資本市場中則為效率市場假說,該假說定義在有效率的資本市場中,市場價格 會充分反應所有的資訊;而投資人的交易決策則假設其能理性且有效率的反應市 場資訊,但許多行為財務學家在實證中發現效率市場並不存在。實證結果並顯示 投資人對於市場訊息反應有延遲之現象,且資本市場存在超額報酬,因此資本市 場並非理性預期假設中如此具有效率。

Simon(1982)認為經濟學家所謂的純理性決策與追求最大效用的決策方式並 不存在,因此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與滿意度(satisficing),認為市場中大部分 的人都無法做出最適的決策,而是依據有限訊息並使用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 來進行決策,也因人們往往無法做出最佳決策(maximizing decision),而會做 出滿意決策(satisficing decision)。行為財務學中 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提出了著名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則是認為人們對於利得時 則傾向風險規避,而損失時則成為風險偏好者,大多不願意認賠出場,展望理論 中表示當人們面臨獲利時大多不願意冒險,面對損失時卻有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的情形產生,對於等量的獲利與損失時,人們則更難以忍受損失,因 此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常有為了避免後悔(regret avoidance),進而產生不理性的 投資決策結果;二則是人們對於事情發生的機率會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而此偏 誤會使主觀機率與客觀機率產生偏離。Odean(1998)分析投資者有賣出利得,但 卻繼續持有損失的行為,導因於過度自信與避免後悔,當一再獲利時,投資人過 度自信情形加劇,交易將更加頻繁,使得市場交易量增加;心理學家

Wickens(1984)發現人們在將接收之資訊和記憶比較進行決策的同時,容易因經 驗法則造成主觀機率判斷偏誤,進而產生過度自信之情形,當投資人認為自己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有的資訊比別人多且好時,將造成資本市場上股價超漲超跌的現象,因投資人認 為目前的價格尚未反應其所擁有之資訊。

從眾行為概念最早出現在 Keyens(1936) 「The General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書,書中並表示資產市場中的從眾行為是 人們面對不確定性問題,以及有限資訊時之反應,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不動產投 資者進行決策判斷時將不僅考慮資產未來增值空間,同時也參考其他投資者對於 其價值的判斷,因為當他們認為本身並未有擁充分資訊時,於進行決策前參考別 人對於不動產的定價則相對較為明智。心理學家 Asch 在 1951 年運用了圖片線條 研究人們如何受到他人影響,進而產生從眾行為,研究計畫中除了受詴者本人不 知道計畫,其餘人皆知道計畫內容並且將答案故意說錯,此時研究結果發現有 37%的受訪者放棄自己的選擇,進而追隨群體選擇了錯誤的判斷。上述思想延續 發展至現今的從眾理論(Herding Theory),當別人的資訊更有價值時,人群將選 擇忽略私人的訊息。Banerjee(1992)認為當自身擁有之訊息並非傾向進行該決策 時,人們卻跟隨別人的決策進行相同之決策,即為從眾行為。

Bik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 (1992)表示人類藉由學習他人行為 而傾向做出相同之決策,但決策結果並非一定正確,但模仿的效果也往往使得決 策結果成為潮流,因為在不確定時,人們將傾向先看其他的投資者如何進行決策,

因為人們相信他人可能擁有較多的信息。而投資者對於自身資訊解讀的心態亦可 分為過度自信與信心不足,當過度自信時,人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資訊與能力往 往有高估的情形,使市場中充斥過多雜訊,其決策行為將無法反應市場基本面之 資訊;當信心不足時,人們將默視本身擁有之資訊,轉而跟隨他人之投資決策,

即產生了從眾行為。Shiller(1984)發現投資人的誤判常常具有群聚效果,因從 眾行為為跟隨群體之決策行為,使人們本身所擁有的資訊無法反應到市場,更使 得單一資訊有過度反映的情形產生,市場價格則將偏離合理價格。

綜合上述概念,學者們開始尋找產生相同交易結果與從眾行為存在之因素,

並進行分類。Devenow(1996)將從眾行為因素分成報酬外部性( Payoff

externalities)的從眾、聲譽風險與代理人的從眾(reputational herding)、資 訊瀑布流的從眾(Informational externalities: Cascades)三種;而 Wermers 於 1999 年的研究中則將從眾行為產生因素分成聲譽風險、運用相同指標分析、

資訊瀑布流,以及因偏好而產生從眾行為之四種因素。結合 Devenow(1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Graham (1999)、Wermers(1999)、Bikhchandani and Sharma(2000)等研究中之 分類方式,從眾行為之原因大致可分為下述幾類:

(1) 外部報酬( Payoff externalities)

Devenow(1996)首先提出了以銀行取款潮(Bank runs)為例說明外部報酬對 投資人行為的改變,因投資者間可參考彼此對於銀行存取款之情形,且當銀行終 止長期投資計畫時,表示銀行將會有資金短缺之問題,進而產生了銀行提款潮。

其餘尚有市場流動性(Liquidity in markets)與資訊取得(Information acquisition)影響外部報酬不同,就市場流動性而言,美國於 19 世紀尚有 250 個證券交易所,至今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當市場交易產生規模經濟、市場深度1足 夠、流動性較佳時,無論是資訊擁有者或無資訊者皆能從此市場受惠(Admati and Pfleiderer,1988; Chowdhry and Nanda,1991)。就資訊取得而言,同一個交易 市場中,投資者進行決策時往往會參考前面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因此第一階段進 行投資決策者往往會成為後期投資之參考。投資人獲得資訊後,並不會馬上反應 在價格上,因此在許多期的交易中,價格往往在最後一期才會顯現出來,並反應 出所擁有之資訊( Froot et al. ,1992)。

(2) 聲譽風險與代理人的從眾(reputational herding)

基金經理人會忽視自身的訊息,而追隨其他聲譽較佳之經理人意見,否則將 遭受聲譽上的風險(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運用 Scharfstein and Stein 的概念, Graham (1999)提出了從眾行為的聲譽模型,表示隨著分析師的分析能 力增加,其從眾行為將減少;而分析師的聲譽越高,其為了要保有現有之地位與 薪資水準,其態度將較轉為保守而選擇從眾,但聲譽較小的分析者則較可能運用 其私人資訊採取相反之決策行為;若市場中事先公開之資訊,將使得分析師的從 眾行為增加,因個別的分析師不太可能因私人的資訊而與公開資訊採相反的觀點,

其投資決策行為將受公開市場指標影響,增加其從眾行為。因此從眾行為存在與 否亦會隨著市場指標變動而產生差異。

(3) 資訊瀑布流的從眾(Informational externalities: Cascades)

表示投資人將會參考先前投資者之決策行為,來推論自身擁有之資訊合理與 否。因此當市場中領先行動的投資者皆做出相同之決策,而跟隨者模仿前者決策

1 市場深度衡量方式為一單位的價格變動,需有多少的成交量變動。當成交量變動大時,價格會

有明顯的波動,則表示該市場深度不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之行為,往往造成資訊如同瀑布般的向下匯集,資訊產生了滾雪球的效果,進而 產生了從眾行為(Banerjee,1992)。

(4) 運用相同指標分析之從眾

Bikhchandani,Hirshleifer,and Welch(1992)表示經理人會進行相同的決 策,是因為他們擁有相同的資訊,以及藉由相關的指標進行分析,進而得到相同 之決策結果。

(5)偏好的從眾

有些機構會對於某些投資商品的特性有特殊的偏好或厭惡,例如流動性較低 的投資商品或股票,進而產生投資行為上的從眾(Falkenstein ,1996)。

從上述從眾行為之原因中可發現從眾行為不僅存在於基金經理人,一般個別 投資人亦存在從眾行為。檢視上述各原因存在之對象,外部報酬是投資者蒐集資 訊的前提,當有獲利的可能,投資者才願意蒐集資訊,因此為了得到外部報酬而 產生的從眾,在一般投資人與機構代理人皆會產生。而聲譽風險產生的從眾,則 是代理人、分析師間較普遍存在的從眾因素,為了追求聲譽與績效,他們選擇忽 視自身之資訊,即使該資訊可能讓其脫穎而出,但對於聲譽相對較高之代理人,

他們寧可選擇保守的從眾。資訊瀑布流的從眾,不僅出現於代理人間,對於資訊 掌握較不齊全的個人投資者,更是此種情形下的從眾者,而機構投資者雖蒐集能 力較強,但如前述的聲譽從眾問題,機構投資者往往會追隨專業的投資顧問或機 構進行相同之決策,但其專業的投資顧問本身投資決策亦可能無法完全反應出資 訊,因此資訊瀑布流下的從眾者,不僅個別投資人、代理人、機構皆有可能產生。

而運用相同指標進而分析產生的從眾行為,於一般投資人與代理人間皆會產生,

因一般投資人於投資決策前,亦會參考公開經濟指標,例如經濟成長率、股價指 數等公開指標而決定是否進場投資。而偏好的從眾則是購買商品類型的從眾,當 市場眾投資者皆排斥購買的商品,轉賣不易,投資人購入時往往考慮再三;反之,

若是市場中極為熱銷之產品,投資人則會一窩蜂的搶進,造成該產品交易量大增、

價格波動超過其合理的漲跌範圍。但不論從眾行為的產生因素為上述何種類型,

市場中存在從眾行為的結果皆會造成市場價格波動異常,漲幅超出其合理範圍,

以及市場中集體買進或賣出,造成交易量異常情形產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