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壹 壹
壹、 、 、 、復學關鍵因素 復學關鍵因素 復學關鍵因素 復學關鍵因素
張淑瑩(1999)研究台中縣、市 17 位中輟生,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六種 復學模式(如下表),分別為:1.接受期待型;2.避免被拋棄型;3.避免無聊型;
4.脫離犯罪型;5.充實自我型;6.取得文憑型,其中有許多動力性的因素存在。
此外,她亦指出輟學期間的生活經驗會影響中輟復學生之決定,當工作辛苦或 知能不足、違法後被關有不自由感覺的情況下會加速復學的決定,輟學生通常 為了滿足被愛的需求以符合他人的期望、為了脫離現況,或是考慮到未來,才 會想要復學;而在復學契機方面,張淑瑩(1999)則認為可掌握以下三個關鍵,
包含: 1.時間-輟學一年是關鍵點
2.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平日的關愛,在重要時刻能勸說復學 3.重要事件-工作不順、被關、即將畢業等事件的衝擊或考量
表 2-3-1 中輟學生復學模式一覽表
模式 復學原因 輟學時間 與重要他人 情境 接受期待 滿足被愛需求 半年內 關係良好 重要他人鼓勵 避免被拋棄 滿足被愛需求 半年至一年 情感依賴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放棄 避免無聊 脫離環境 一年 鼓勵安排 校外玩膩、辛苦 脫離犯罪 脫離環境 不一定 鼓勵、協助 被關不自由 充實自我 考慮未來 一年以上 鼓勵 知識、學位不足 取得文憑 考慮未來 一星期 關心、接納
資料來源:出自張淑瑩,1999:84
陳秋儀(1999)則認為,中輟時間長短會影響學生復學後的適應,在一學 期內復學的,適應較一學期以上者為佳,中輟復學生所覺知的生活壓力,會因 中輟時間越長而壓力越大。尤其以學校課業及學校常規的壓力,顯著高於中輟 時間短者,但所有復學生普遍感到壓力大的都是學校課業、學校常規的壓力及 師生關係,而同儕關係是感到較少壓力的部分。程秋梅(2000)的研究歸納認 為,中輟學生之所以復學,多半因為輟學一段時間後自覺生活無趣,或輟學後 的生活經驗讓中輟生重新省思,對完成學業有其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外工作 知能不足,需要文憑學歷時,所體驗到的經驗,以及因為接收到重要他人的期 待而有復學打算。
另外,劉上民(2000)研究指出,中輟學生因生活中發生了某一關鍵事件,
或是重要他人的勸說,或是中輟學生原先因逃學、逃家因素而中輟者,返家也 是中輟學生復學原因之一。中輟學生在自己復學的歷程中有較多的考量,如:
對自己復學適應的能力、對自己未來的考量、對所處環境的考量、對重要他人 或自己的承諾,此外他人勸說的內容也是提供其復學決定的重要資訊。依據上 述研究,劉上民所提出之復學決定歷程模式圖(圖 2-3-1),由其中我們可以瞭 解,中輟生決定復學的心理掙扎過程,及其對事件所作的評估過程:
事件 初級評估 情緒反應
適應(adaptation)起源於生物學 Darwin 的進化論,指生物為了生存必須做 適度的改變,以配合客觀的環境。心理學家借用此概念,將適應視為人類應付
各項內、外環境要求及壓力的心理歷程,以其與環境達成平衡,並把適應一詞 由 adaptation 改為 adjustmen。
另外,國內在「適應」的界定上,在王鍾和等人(1984)將其界定為:個 人與環境之互動關係,及個人與環境兩者能達一致此狀態即可稱為「適應」。也 就是人與環境之間交流的情形,均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所以適應是一種靜 態的狀態與動態的過程;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個人與環境取得一平衡、
協調、和諧的關係及個人需求要被滿足且符合社會對個人的期望(引自賴秀玉,
2001)。
二 二
二 二、 、 、 、中輟學生復學後之學校生活適應情況 中輟學生復學後之學校生活適應情況 中輟學生復學後之學校生活適應情況 中輟學生復學後之學校生活適應情況
學校乃是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一部份,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與價值體系,對 個人具有有約束和影響的作用,個人在學校生活中與學校環境產生一系列互動 關係,都屬於其適應範圍。
中輟學生的復學適應研究中,鄭夙芬(1988)探討中輟復學生的學校適應,
將良好的學校適應分為幾個面向:包括自我概念、勤學適應、常規適應、師生 關係、同儕關係等面向去探討中輟復學生的適應狀況。陳秋儀(1999)的研究中,
亦採用鄭夙芬(1988)的5個面向來探討中輟復學生的學校適應。另外,程秋梅 (2000)復學適應研究中,採用生態觀點探討中輟復學生的適應情形,注重復學 生的內在與外在環境互動,將中輟復學生的復學適應分為:學習適應、行為適 應、人際關係適應及自我接納適應這幾個基本面向。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復學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的範圍,分別以學習適應、
人際關係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兩種層面來加以探討。
( (
( (一 一 一 一) ) )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 : :
可分為學習行為及學業表現兩方面1.課業學習行為包含無法投入、部份參與及應付敷衍三種情況:
(1) 無法投入:此類學生多半因過去挫敗的學習經驗,導 致 復學後對課業態度消極、沒有學業成就動機,甚至表現沮 喪或排斥的情緒反應,幾乎沒有學習行為。
(2) 部份參與:針對個人的興趣、喜好能力或教師的有效引 導,願意主動參與部份的學習活動。
(3) 應付敷衍:因外在的力量才能有所學習,屬被動的學習行 為。
2.學業成績失敗的學習經驗導致不佳的學業成績,通常就是輟學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輟學期間的學習停滯,因此在復學後其課業必然跟不上一般同學。對 於以成績為導向的學校教育系統,學生常在失敗的學業成績經驗中,逐漸喪 失對課業的信心與興趣(劉焜輝,1984)。
(
(
(
(二 二 二 二) ) ) )人際關係適應 人際關係適應 人際關係適應 人際關係適應
1.師生關係
教師是孩子在學校生活中的核心人物,良好的師生關係在學生的學業和 社會發展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當然也是身心發展上極重要的部分(Hamilton
& Howes, 1992)。師生關係伴隨著自我概念和對學業表現的期望,學生在 學校中的學業成就和社會化過程中的師生關係有關。社交技巧和自信亦與師 生互動有關,學生對老師的感覺和老師對他們與學生的知覺,這些都影響學 生在學校中的適應情形(蔡慶興,2003))。
2.同儕關係
Kelly(1993)提出同儕團體(peer group)在中輟生決定「解約」
(dusengagement)的過程,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有些研究深入去探討中輟 和非中輟學生的同儕網絡差異時,發現在青少年階段的社會發展特別重要。
此類研究可分為三大類:
(1)有中輟事實的學生和有中輟傾向的學生,傾向於有中輟生的朋友,
其可能因素在於學校中缺乏尋求到相似朋友,或受社會朋友的影 響,加速並強化了解約的過程和決定。
(2)中輟傾向的學生傾向於被同儕拒絕,也可能是決定解約過程的催 化劑。
(3)中輟生傾向於在學校外的社會網絡。Ekstrom等(1986)發現中輟生 在學校較缺乏人緣、遭受拒絕。Parker和Asher(1987)說明中輟生可 能因在學校缺乏人緣,而導致其向校外追求更大的朋友網絡。中輟 生缺乏自然形成的互相支持的團體,無法幫助他們的課業或知覺對 學校的歸屬感和連結(引自蔡慧君,2003)。
另外,Kelly(1993)在針對復學生和中輟傾向學生的研究中,發現至少 有三種方式可以證明同儕團體和中輟生的解約過程有關:1.與其他同學衝突 導致開除;2.在學校與團體的疏離感覺引起從環境中退縮;3.在學校中的人 際關係和懷孕導致提前離校。他同時發現男生離開學校,大都是和同儕或學 校人際間有衝突發生,女生則傾向默默安靜的離開學校(引自蔡慶興,
2003)。
因此這些學生復學後,勢必再度面臨同儕的問題,有的則遭受同學異樣 的眼光、被排擠。有的則默默無聲、沒人聞問。但是無論其同儕關係如何,
勢必對其學校適應產生重要的影響。
參 參 參
參、 、 、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從上述研究,可以得知輟學學生復學關鍵與生活日常中的重要他人、重要 事件以及輟學的時間長短具有其相關性,而校外生活的經驗亦是影響學生復學 的關鍵之一,此與國外學者 Tinto(1987)的研究相呼應:學生如果將時間、精 力投入在學校以外的活動中可以獲得更大利益時,學生將會有輟學的傾向,相 反地,如果學生發現他在校外的活動沒有比在學校的經驗更能滿足或更有效益 時,則會產生復學的想法。然而,輟學學生復學固然值得慶幸與鼓勵,但其也 意味著學生復學後所必然面對的斷層問題,以及學業、師生、人際關係之間複 雜的微妙變化,對他們來說復學之路更是一大考驗。